5個有用的心理學效應,學完受益匪淺

2020-11-30 騰訊網

1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2 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多注意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力的磨練。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於防止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3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xxxxx生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如有的學生犯了錯誤後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了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後,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實際上在這裡,離家出走相當於"拆屋",犯了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25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3從眾效應

有一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說,有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這種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被稱為從眾效應。這一效應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發揮從眾效應的積極作用,首先要有意識地通過班會、黑板報等輿論陣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其次,要抓好班團幹部和積極分子等基本隊伍的建設,組成堅強的堡壘,要及時發現班上的不良傾向,對症下藥,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以防止產生從眾效應的負作用。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眾也就是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隨大流」。 促使一個人在合作中產生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多種,一般認為主要有:小組裡有較優勢的學生存在;個性特質如智力的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於重視他人並依賴他人者等;小組人數的規模等因素。 毋庸置疑,從眾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合理的小組環境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落後的小組成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同時,應該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組環境裡,由於從眾效應表現為趨向學習結論一致,而不一定是學習結論正確;部分學生容易與自信或學習優秀的小組成員的觀點、思維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視自己的觀點、思維方法正確與否,小組合作的結果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錯誤的小組結論。可見,從眾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組成員的獨創精神;合作學習有時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失去了個體感,使人「人云亦云」。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眾效應,我們反對的是消極的、盲目的從眾效應。首先,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其次,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組群體的壓力,建立鼓勵所有成員自由的發揮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規則,再次,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為學生創設思考問題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樣化,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

5搭便車效應

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乾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等「搭便車」現象。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於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等。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學習中建議4-6人為一小組,不要把有些大班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當然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學習環境;要明確任務與責任合理分工;隨時觀察學情,監控活動過程,指導合作的技巧,調控學習任務,督促學生完成任務;獎勵機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義」。

相關焦點

  • 知道這3個心理學效應的,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學的普遍規律,我們自己也深受這些規律的影響,但是可能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所以我們無法察覺出來,也無法擺脫其不好影響帶來的危害。我們要有效避免,就得儲備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莊晞簡的《你不可不知的60個心理定律》,這本書全是經典心理學效應的乾貨,幫助您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學效應有個全面的了解。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 10個有趣味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1.蝴蝶效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發現,任何一種微小的差異都能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德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巴納姆效應—— 你是什麼星座的?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相信大家都玩過星座,請看以下描述:白羊座——充滿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總是鬥志高昂。雙魚座——敏感脆弱,愛哭鬼,鴕鳥心態,心腸軟,善良。
  • 心理學中的效應知多少
    (四)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五)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每日新書|《圖解世界精英思維》:聰明人都懂的心理學效應
    近70個心理學效應,圖解形式深度剖析;打破固定思維,用成長的角度看問題;用八個主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這本書適合誰讀?對各種心理學效應感興趣的初學者;想提高認知能力,開拓思維的人。 ��我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關於思維方式的書有很多,這本書的特點是從心理學效應的角度,來幫助讀者開拓思維。
  • 銷售中的一個心理學現象——賣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糖果效應,來自於心理學家薩勒對一群4歲孩子做的實驗觀察。糖果效應是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也叫遲延滿足效應。舉個例子,一顆糖在面前,如果能忍住一小時不吃,就能獲得兩顆糖,如果忍不住要馬上吃,就只能吃到這一顆糖。
  • 用心理學解讀《小孩》中凱文受「踢貓效應」產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文章第二部分,我將從兩個故事出發,談談「踢貓效應」產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擺脫它帶來的影響;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談談如何父母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踢貓效應」中的受害者。01、凱文身上的「踢貓效應」到底是什麼?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踢貓效應
    我打算寫個《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來寫第一篇——踢貓效應。 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讓自己惱火的不愉快經歷,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無緣無故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因為憤怒又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便一腳把身邊的貓踢出門外。
  • 踢貓效應是什麼意思有何危害 心理學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
    要說起這個踢貓效應,這是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的,這個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了,那麼這個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是怎樣的?有什麼危害:  踢貓效應的故事和意義:  1、故事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螞蟻效應:別讓單打獨鬥的壞習毀了你!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月暈效應
    你是否有過這種情況,當你看到一個男子邋裡邋遢、叼著菸捲、說話毫無禮貌,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好吃懶做,肯定是一個無業游民或者是地皮流氓;而當你看到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男子,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是一個成功的金融大佬或者是一個成功老闆。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誘餌效應」之於消費者心理學
    於是,電子版和印刷版這兩個選項就成為了「無用之用」,但正是這兩個選項,讓《經濟學人》雜誌的營銷人員給了我們一個不費腦筋的選擇: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在消費心理學上放的關於星巴克「中杯效應」的視頻,顧客在中杯、大杯、超大杯的三者選擇中,往往會忘記自己的實際需求,把「划算」一詞貫徹到底,繼而偏向選擇容量更大的大杯。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2、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主要應用於鼓勵或者批評一個人,阿倫森效應講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根據這個理論在鼓勵一個人時,不應當一次性給予太多的讚賞,而是要隨著效果才逐漸加大獎賞,這樣避免違背規律,導致對方做事的積極性降低。
  • 想讓男人離不開你,不妨試試「棄貓效應」,心理學有依據!
    這樣的理論也是很適合用在愛情中的,太順利就得到的東西在心裡沒有刻骨銘心的痕跡所以往往也很容易被時間衝淡。因此,女人們不妨嘗試一下「棄貓效應」,讓男人漸漸的變得離不開你。感情上,遇到不懂珍惜的人,不妨嘗試「棄貓效應」!
  • 稟賦效應:生活滿滿的都是心理學的套路
    定義: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也被稱為幼犬效應。舉個例子說明:全世界二手市場都不景氣,買家買不到便宜的東西,賣家又找不到好的買家。如果按照常識有買家也有賣家應該市場很繁榮才對。二手市場不景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心理學:可以獨自進行的4個心理學小實驗,超有趣,一起來試試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學實驗好像都是心理學家們經過嚴格設計,進行調控,還需要有一大堆幫手和志願者才能進行的。但那是為了研究全新的理論。其實一兩個人也可以嘗試很多心理學實驗。比如下面這4個實驗,十分有趣,可以獨自完成。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定義可以拆解為幾個關鍵詞: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