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就《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有關問題答問

2021-01-11 中國政府網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辦法》的背景、意義、主要內容及其特點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辦法》出臺有哪些背景和意義?

答: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土十條」明確要求發布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部門規章。《辦法》的出臺,將為加強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防控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提供依據。

《辦法》是繼《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後,又一個重要部門規章。三個規章共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充分體現了土壤汙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全過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對於推動落實土壤汙染防治各項任務,打好淨土保衛戰具有重要意義。

問:《辦法》的定位是什麼?

答:《辦法》的定位是防止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工礦用地本身造成的汙染,即重在防止出現新的汙染地塊。防止工礦企業活動廢水、廢氣及固體廢物等對周邊環境的汙染,由其他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規範。

問:《辦法》適用哪些管理對象?

答:本著突出重點的原則,依據「土十條」,《辦法》適用的對象是土壤環境汙染重點監管單位(以下簡稱重點單位),包括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等行業中依據《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分類管理名錄》應當納入排汙許可重點管理的企業;有色金屬礦採選、石油開採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以及其他根據有關規定納入土壤環境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的企業事業單位。

重點單位以外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活動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其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相關活動及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可以參照本辦法執行。

問:《辦法》有哪些主要制度?

答:《辦法》關於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主要有以下制度:

一是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制度。重點單位新、改、擴建項目,應當在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按照國家有關技術規範開展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

二是設施防滲漏管理制度。重點單位建設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裝置、儲罐和管道,或者建設汙水處理池、應急池等存在土壤汙染風險的設施,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規範的要求,設計、建設和安裝有關防腐蝕、防洩漏設施和洩漏監測裝置,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汙染土壤和地下水。

三是有毒有害物質地下儲罐備案制度。重點單位現有地下儲罐儲存有毒有害物質的,應當在《辦法》發布後一年之內,將地下儲罐的信息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新、改、擴建項目地下儲罐儲存有毒有害物質的,應當在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將地下儲罐的信息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四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隱患排查制度。重點單位應當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對重點區域、重點設施開展隱患排查。發現汙染隱患的,應當制定整改方案,及時採取技術、管理措施消除隱患。

五是企業自行監測制度。重點單位應當按照相關技術規範要求,自行或者委託第三方定期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監測,重點監測存在汙染隱患的區域和設施周邊的土壤、地下水,並按照規定公開相關信息。

六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和修複製度。重點單位在隱患排查、監測等活動中發現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汙染跡象的,應當排查汙染源,查明汙染原因,採取措施防止新增汙染,並參照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有關規定及時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根據調查與風險評估結果採取風險管控或者治理與修復等措施。

七是企業拆除活動汙染防控制度。重點單位拆除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設施設備、構築物和汙染治理設施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事先制定企業拆除活動汙染防治方案,並在拆除活動前十五個工作日報所在地縣級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備案。重點單位拆除活動應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實施殘留物料和汙染物、汙染設備和設施的安全處理處置,並做好拆除活動相關記錄,防範拆除活動汙染土壤和地下水。拆除活動相關記錄應當長期保存。

八是企業退出土壤和地下水修複製度。重點單位終止生產經營活動前,應當參照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有關規定,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初步調查。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初步調查發現該重點單位用地汙染物含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有關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的,應當參照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有關規定開展詳細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活動。

問:《辦法》與《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如何銜接?

答:《辦法》規定,工礦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發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有關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的,生產運行中發現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汙染跡象的,以及終止生產經營活動前,有關責任人應當參照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有關規定開展環境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活動。

問:《辦法》有關管理要求與排汙許可制度如何銜接?

答:排汙許可制度是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我部正在全面開展通過核發排汙許可證落實排汙單位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並將土壤環境管理相關要求在排汙許可證中予以明確。對於涉重金屬排放的排汙單位,重點對第一類汙染物的排放進行嚴格管控,大力推動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雙管控制度;對於涉及有毒有害汙染物的排汙單位,對可能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滲漏、洩漏風險點明確防治措施以及運行管理要求,如在《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 總則》中規定此類企業應採取源頭控制、分區防控、進行滲漏洩漏監測等要求。

問:工礦企業洩漏、滲漏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如何處罰?

答:可以依據其他環保相關法律法規相關條款進行處罰。如未採取防滲漏等措施的,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條處罰;未採取相應防範措施,造成工業固體廢物揚散、流失、滲漏或者造成其他環境汙染的,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條處罰。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發布《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採集工作手冊(試行)》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採集工作手冊(試行)》,詳情如下:,依據《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採集技術規定(試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定(試行)》等文件,我部組織編制了《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採集工作手冊(試行)》(見附件)。
  • 生態環境部就《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答記者問
    北極星大氣網訊:《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近日出臺。針對《辦法》出臺的背景、意義和作用等問題,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問:請問出臺《辦法》的背景是什麼?答:《辦法》是對《環境標準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第3號,以下簡稱3號局令)和《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汙染物排放標準備案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9號,以下簡稱9號部令)的整合修訂。3號局令和9號部令的發布實施,對推進環境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管理工作發揮了重要指引和規範作用。
  • 東莞發布2019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全市環境質量總體穩中趨好
    近日,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2019年度東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同時通報了汙染防治攻堅戰最新進展及工作部署,環境執法監管及《東莞市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暫行辦法》實施情況及成效。
  • 生態環境部: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前瞻性研究
    ⊙記者 李苑 ○編輯 林堅  記者從剛剛結束的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加強重大戰略規劃政策研究制定,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邁向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等前瞻性研究。
  • 濰坊市發布「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情況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書凝 濰坊報導12月24日上午,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濰坊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羅相賢同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建文同志、謝振溪同志,介紹我市「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 生態環境部:《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附...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全文如下: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函環辦監測函[2018]215號關於印發《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為強化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水站
  •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首次出京調研,傳遞了哪些信息?
    生態環境部22日晚消息,7月21日至22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赴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和雄安新區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是孫金龍上任後首次出京調研,此前的公開調研則是6月18日前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調研科技支撐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場出京調研,傳遞了哪些信息?
  •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首次出京調研 傳遞了哪些信息?
    北極星大氣網訊:生態環境部22日晚消息,7月21日至22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赴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和雄安新區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是孫金龍上任後首次出京調研,此前的公開調研則是6月18日前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調研科技支撐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場出京調研,傳遞了哪些信息?
  • ​2016年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及2017年總體工作思路
    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組織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詳查,啟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推進西部土地開發整理等重點項目建設。切實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確定119個示範項目,投入資金6000萬元,全省24個縣區、42個鄉鎮、147個行政村、15萬人受益,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狀況。   (三)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工作,鞏固生態優勢。一是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出席發布會,柯昶向媒體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有關情況。
  • 新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內容、格式及編制技術指南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特點將報告表分為汙染影響類和生態影響類,配套制定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汙染影響類)(試行)》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生態影響類)(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內容、格式及編制技術指南,自2021年4月1日起實施。
  • 生態環境部:全國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高敬、王榕)生態環境部29日發布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顯示,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局部變化劇烈,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退化範圍減小、程度降低,生態服務功能有所提升,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明顯,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 自然·生態環境
    全市耕地444481.37公頃,園地36822.69公頃,林地1178359.98公頃,草地33586.4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18468.70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213.7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1528.76公頃,其他土地116226.20公頃。
  • 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
    負責統籌區域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得引入不符合規劃環評結論及審查意見的入園建設項目;對現有生態環境問題組織整改,落實汙染物總量控制和減排任務,督促汙染企業做好退出地塊的土壤、地下水等風險防控工作;加強產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並編制應急預案,細化明確產業園區及區內企業環境風險防範責任,與地方政府應急預案做好銜接聯動,切實做好環境風險防範工作。(六)組織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
  • 生態環境部舉行2020年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邱啟文司長,介紹我國禁止洋垃圾入境及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今天的發布會,採用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下面,我先介紹幾項生態環境部重點工作。
  • 河南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疑似汙染地塊布點採樣方案(試行)
    為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按照《關於印發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系列技術文件的通知》(環辦土壤〔2017〕67號)《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定(試行)》(環辦土壤函〔2017〕1896號),以及《全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2019年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做好河南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疑似汙染地塊布點
  • 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的管理邊界如何劃分?
    那麼,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的管理邊界該如何劃分?請看下文。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制度保障。
  • 生態環境部舉辦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政策吹風會
    1月14日,生態環境部舉辦優化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政策吹風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曹立平介紹《關於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有關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豔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出席吹風會,並與記者交流互動。
  • 生態環境部:對環保督察執法「一刀切」行為零容忍
    以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和規範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工作為抓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執法規範性公平性,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就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同志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問:目前,生態環境部在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總體布局是什麼?有哪些具體舉措?
  • ...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生態本底調查評估|生態環境部印發...
    生態監測網絡要根據地理單元特徵和生態保護監管需求建設,通過推動部門監測站點資源共享、推進環境監測站點向生態環境監測綜合站點改造升級、補充設置新的生態監測站點和生態監測樣地(帶)等方式實現。積極探索開展水生態、土壤生態監測及相關生態脆弱區地下水位監測,不斷加大內陸水域、海洋生態監測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