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紙文件的下達,很多農村地區面臨著整體拆遷的命運。對於時代居住的老屋將在社會的大發展下不復存在,很多村民也是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村民認為久不住人的老屋在由於無人看管,已經破敗不堪,很多都已經裸露出房梁,院牆被風蝕的情況下,很多都已坍塌損壞。
再不對這些老屋進行有效的管理,若干年後,房屋大面積損壞不說,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是一個擺在桌面上的難題;而有的村民也對拆遷持反對意見,他們覺得房屋拆遷後,自己再也無法回到兒時生活的老屋不說,自己也難逃戶籍地改變的問題,很可能由於喪失農村土地的使用權後,在變為城市戶籍的同時,那些享受農村戶籍的優惠政策也將被一併收回。面對這兩種面對農村拆遷所發出的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表示也理解,甚至有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畢竟農村房屋的拆遷,頭疼的不僅有戶籍變動的問題,也有那些老屋裡的老物件如何處理的問題,尤其那些磕損的瓷罐,是將它們隨意丟棄呢?還是冒著被磕壞的風險,拉回城裡住處呢?很多村民表示怎麼也得運回城裡,捨不得扔,說出的原因讓人唏噓。
一、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
這些老屋裡的罈罈罐罐,很多都像這座風雨中飄搖的老屋子一樣老,都是在上世紀留下來的老物件。面對農村房屋被拆遷的時代命運,貌似這些幾代人使用過的罈罈罐罐由於喪失了盛放油鹽米麵的命運,將會被時代所拋棄。但做為房屋的主人,雖然面對老屋被拆遷的命運無可奈何,只得接受,但那些承載著幾代人回憶的老物件,卻可以被完整的保護下來,做為思鄉記憶停留的寄託和源頭。
二、給後輩兒孫留些舊時回憶
九零後和零零後大多都不像父輩有濃濃的鄉村情節。他們往上數數,雖然祖上很多都來自於農村地區,曾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揮灑過汗水,但做為農民後代的子孫,隨著父輩進城務工,很多都已經成了城市裡的一份子,從小在城市上學,直至工作,關於祖上在農村的回憶,到他們這一代人已經淡薄了不少,鄉村情節已經被日新月異的城市節奏所取代。父輩們不想讓自己引以為傲的鄉村情節在自己的子孫身上漸漸消失掉,在農村老屋拆除的過程中,他們盡力把關於農村回憶的老物件輾轉運回城裡,是為了承載自己的回憶,更是為了讓子孫後輩不要忘了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農村血液。
三、等著升值
還有一種關於老屋拆遷,舊物件捨不得扔掉的原因,比較現實,那些就坐等它們升值。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誰也無法·保證當前社會中隨處可見的瓷罐瓦罐在數量漸漸變少的情況下,價值不會漲上一番。也許有人會說怎麼可能,這些在農村地區被當作日常用具的盆盆罐罐都是現代工藝的產物,怎麼可能如古代文物一般值錢呢?話說回來,這些老一輩人曾當作日常用具的盆盆罐罐,包含的人文情懷是否要比傳統技藝更加有價值呢?若干年後,在博物館裡看到它們也說不定。
關於農村拆遷過程中那些盆盆罐罐,你覺得該丟棄呢?還是該保護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