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2021-01-16 戰爭事典

著:尼克拉斯·澤特林 & 米凱爾·塔梅蘭德

譯:胡毅秉

戰列艦「俾斯麥」號(Bismarck)的軍旅生涯異常短暫,其中在海上航行的時間只有區區九天,然而她所引發的關注熱情卻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雖然她只有這一次戰鬥航行,但或許正是圍繞在她身邊的種種謎團,吸引著歷史學家、職業軍人和普通讀者的好奇心。

1940年9月14日,「俾斯麥」號將她的船頭轉向易北河。在這條大河兩岸,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她的離去。夜裡她在布倫斯比特爾(Brunsbüttel)下錨,那裡就是易北河匯入北海的地方。當天晚上,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空襲港口,「俾斯麥」號上的高射炮開了火。

這樣的空襲對德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戰爭的這一階段,英國飛機屢屢在夜間襲擊德國港口。轟炸機司令部的目的是擾亂德軍為「海獅」行動而進行的準備,而北海的德國港口都在其飛機可以輕易打擊的範圍內。不過,雖然英軍的目標主要是運輸船,「俾斯麥」號仍有中彈的風險,而炸彈造成的損傷可能會延誤她的行程。不過對德國人來說幸運的是,他們有一片廣大的海域可以用來隱藏艦船,幾乎不會遭到敵機的任何襲擊,那就是波羅的海。另一個幸運之處在於,他們不必繞日德蘭半島航行,因為可以利用北海—波羅的海運河(Nordostsee-Kanal)將艦船從布倫斯比特爾轉移到基爾。「俾斯麥」號在9月16日就通過這條運河進入了波羅的海。在運河中航行並不能高枕無憂,雖然沒有遇到空襲,但狹窄的航道意味著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行船。艦員們全神貫注地在各自崗位上待命,所有水密艙門和房門一律緊閉。讓這艘具有大功率主機的大型軍艦在運河中機動並非易事,不過最終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這艘戰列艦於9月17日夜晚停泊到了基爾港。

為調校艦炮,「俾斯麥」號在基爾逗留了一個星期,然後啟程前往格丁尼亞。在波羅的海,艦員們得以對這艘軍艦進行全面測試,同時展開訓練,以求最大限度發揮出她的能力。對一艘戰列艦而言,火力當然是重中之重。1940年11月,「俾斯麥」號開始綜合性射擊演習,並在此後將這種活動重複了許多次。演習的意義不僅在於確保艦員熟練掌握裝備,還在於讓「俾斯麥」號在投入實戰之前暴露她的缺陷。參加射擊演習的不僅包括操作艦炮的人員,還包括負責火控、觀察、測距和其他許多任務的人員。綜合性訓練活動則要求艦員在本職工作之外掌握其他本領,例如,有些練習就旨在訓練他們掌握部分火控系統無法工作時的應急操作程序。這類知識在實戰條件下可能是無價之寶。當然了,艦員們還需要練習執行一些較為瑣碎的任務:收發信號、加密、在警報響起時快速到達戰位、損害管制、救助傷員,等等。所有的缺陷和問題都必須在實戰開始前消除。

要想在遠距離命中敵艦,需要考慮許多因素。「俾斯麥」號的大口徑主炮能將800 千克的彈丸發射到36 千米之外。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即便是一艘長250 米的戰列艦,也是很難擊中的目標,需要考慮多種變量。首先,開炮的軍艦自身的航向、航速、橫搖和縱搖都會影響射擊。準確估算目標距離固然重要,但因為炮彈可能需要長達一分鐘的時間才能到達目標,所以還必須正確估算炮彈的速度和飛行路線。射擊遠距離目標時,炮彈沿著很高的拋物線飛行,而高空的大氣條件可能與海平面的條件有所差異。空氣密度、風向和另一些參數都必須納入考慮。

為快速而統一地進行這些計算,需要使用各種傳感器將數據輸入計算機。這裡所說的計算機是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機械式前身。為防計算機受損或接收到錯誤的數據,還要以人工計算作為備份。沒有人指望首次齊射就命中目標,但如果炮彈落點偏得不是太遠,那麼也許細微的校正就已足夠。觀察員通常會看到炮彈落海時濺起的水柱,那和多層大廈一樣高,因此很容易看到,而且至少在參戰艦艇不太多時,觀察員不會混淆來自不同艦艇的炮彈所激起的水柱。

雖然有各種技術裝備的輔助,在整個射擊系統中,人始終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測距為例,德軍使用的是體視式測距儀,這種儀表非常精確,但是在戰鬥初期對操作員有很高要求,會導致他們早早地感到疲憊。英軍使用的系統則略顯簡單,但是在戰鬥中自始至終都可減輕操作員的負擔。

在射擊演習中,大口徑主炮大多數時候使用的是次口徑訓練彈,這是因為全口徑彈射擊時的磨損太大而不得不採用的方法。「俾斯麥」號38 釐米主炮炮管預期壽命大約是200 到250 發,超過這個壽命以後,就會因為磨損而導致精度大降。訓練彈的射程雖然不如實彈,但足可解決訓練需求。此外,使用訓練彈時,後坐力也會大大降低。這也意味著,實戰中的某些壓力在訓練中是不會出現的。

不過,這些主炮第一次發射全口徑炮彈的日子終於還是到來了。在這艘戰列艦上,人人都難抑興奮之情。沒有人能夠確定,開火時的壓力會對這艘軍艦產生什麼影響。輪機部門奉命使主機全功率運行,鍋爐裡的熱量迅速聚集,壓強達到56個大氣壓。一切與「俾斯麥」號機動能力有關的部件都必須經得起主炮開火時的震動,因為這艘戰艦可能需要在戰鬥中高速機動。突然間,一聲巨大的轟鳴蓋過了海浪的聲音。隨著8發800千克的彈丸以3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出炮口,「俾斯麥」號發生側向震顫。這些炮彈只用了不到5毫秒就通過整根炮管,但就在這短暫的時間內,這些主炮產生的功率超過6000萬馬力。

這樣的舷側齊射即使對一艘大型戰列艦而言也是沉重的壓力,但「俾斯麥」號的主機和其他所有設備一樣,繼續完美地運行著。一些固定得不夠牢靠的小物品被震飛了,有幾個燈泡熄滅了,但整艘船在海面上保持著相當穩定的姿態,這要歸功於她那大得不同尋常的艦寬。各門主炮用大約20秒重新裝填完畢後,她就立即完成了下一次齊射的準備。艦員們此前就對他們的軍艦充滿信心,而這次實彈射擊演習使他們的信心進一步高漲。

實戰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官能否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需要把天氣、風向和光照條件等因素都考慮在內,利用這些客觀條件為自己提供優勢。「俾斯麥」號上有施奈德、阿爾布雷希特和米倫海姆-雷希貝格等一批出類拔萃的艦炮指揮官,這次測試的結果也非常鼓舞人心。訓練部門的指揮官福斯(Voss)上校走訪這艘戰列艦,他離開時,最後走向施奈德,說出了這樣的道別語:「我衷心祝願,第一艘出現在『俾斯麥』號炮口前的敵艦將是『胡德』號,而你將會打沉她。」

除射擊訓練之外,另一個重要任務是了解這艘軍艦在各種氣象條件下和戰術機動時的表現。「俾斯麥」號是一艘具有良好適航性的軍艦,她的橫搖和縱搖都很和緩。即使在做急轉彎時,她的傾斜程度也相當小。當然,她在最大蒸汽壓力下的航速也接受了測試。測量到的最高航速是30.8節,就如此的龐然大物而言這是驚人的速度,足以使她甩掉當時世界上的大多數主力軍艦。

在早期測試階段,艦員們試驗過是否能夠只使用螺旋槳來控制這艘軍艦轉向。他們將船舵鎖定在正中位置,然後嘗試讓三個螺旋槳以不同的速度運轉。一般來說,只要各個螺旋槳採用合適的轉速組合,就可以實現轉向,但這個方法在「俾斯麥」號上效果並不好。她無法以此維持航向,會在海風吹拂下發生不可控的運動。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三個螺旋槳間距太小,產生的力矩不夠。但是這個毛病似乎不太可能在戰鬥中造成嚴重後果,因此艦上也許沒有幾個人為此擔心。

儘管如此,操舵機構受損的風險畢竟還是存在的,有一項反覆進行的演習就是「操舵機構被擊中後的措施」。米倫海姆- 雷希貝格後來回憶了演習時的一幕場景。這種演習假定有一部分隔艙被海水淹沒。按照演習條例,這些艙室中的人員被假定已在爆炸中喪生,或者已被急速湧入的海水淹死。在一次演習中,許多水兵按慣例把帽子反戴,以表示自己扮演的是死者。

「可是如果真發生了這種事,」一個水兵問道,「我們會死嗎?」

「當然會,」領導這次演習的弗裡德裡希·卡迪納爾(Friedrich Cardinal) 上尉回答說,「所以你們現在就把帽子轉過去,假裝自己死掉了。」幾秒鐘後, 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這些話可能對士兵產生的影響,他又試圖淡化這個事實。「不過麼,當然了,」他微笑著對水兵們說,「這地方中彈的概率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 幾乎為零。」

日後許多人將會苦澀地回想起他這番斷言。

本文節選自《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覆滅記》

相關焦點

  • 「俾斯麥(Bismarck)號」戰列艦——二戰納粹德國火力最強的戰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艦名命名的來源是19世紀德國鐵血首相奧託·馮·俾斯麥。續航力:9500n mile/16kn,最高航速:29kn俾斯麥號戰列艦結構圖俾斯麥號戰列艦艦載機結構圖俾斯麥號戰列艦效果圖俾斯麥號戰列艦效果圖 力量、堅定和強悍是俾斯麥號所流露出來的氣息,那強大堅韌的艦身和複雜的武器裝備讓其在當時成為最先進的戰列艦。如果能夠與合適的艦艇協同作戰,該艦將處於不敗之地。
  • 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但不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
    俾斯麥號戰列艦,以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重創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從而震驚了整個英國朝野,上至首相邱吉爾,下至海軍內部都一致認為,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對英國皇家海軍最大的威脅,必將除掉而後快
  • 德國海軍的榮耀,從建造到試航都不順利的軍艦——俾斯麥號戰列艦
    測試本身是要檢驗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動力設備是否有問題,以及它的航行穩定性和操作性。結果不測試還好,剛一測試就出現了大問題,動力設備固然是非常可靠,可是它的螺旋槳似乎存在有巨大問題。在試圖靠改變螺旋槳轉數操控船隻時,俾斯麥號戰列艦是艱難的保持航行,而且即便把螺旋槳全力進行反向運轉,也只能產生微弱到極點的轉向能力。
  • 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誕生之日最強?就憑它380的小管子嗎
    不過這兩撥人幾乎很少認為俾斯麥號是當時最強的戰列艦,不過最近刷視頻的時候總能刷到「俾斯麥是二戰最強戰列艦」的歷史解說視頻,那麼俾斯麥在建成的時候真的是最強的戰列艦嗎?其實認為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建成的時候是世界最強戰列艦的這個說法並不是網絡上才有,就連以前央視在做二戰海軍歷史節目的時候,我就在電視上聽到這個說法。
  • 獵殺大西洋惡狼俾斯麥號
    1941年5月24日,以胡德號威爾斯親王號戰艦為主的英國皇家海軍本土主力艦隊急行軍趕到丹麥海峽,他們的目標是襲擊納粹德國的巨型戰列艦俾斯麥號!北大西洋冰冷的海面上,英德雙方最強海上艦隊,即將展開一場惡戰!
  • 難得一見的二戰德國戰列艦,380毫米雙聯主炮開火,海面掀起巨大波浪
    二戰時期,德國將大部分資源都用在了地面部隊的打造上,這導致海軍得到的資源嚴重不足,很多研發中的項目被迫終止或做出簡化,進一步影響力海軍的戰鬥力。 圖為1941年,剛剛服役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正在測試380毫米主炮,作為當時德國最新的戰列艦,提爾皮茨號可以說寄託了海軍的諸多希望。
  • 怒海爭鋒 究竟誰是二戰最強戰列艦
    當時世界強國都以擁有戰列艦的數量來衡量海軍實力,也就催生出了眾多強大的巨獸,直到航空力量興起後,這些巨獸終於沉寂了下來。   1、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艦長241.55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裡。
  • 二戰希特勒打蘇聯,和俾斯麥號沉沒有極大關係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夕的歷史今日,1941年5月27日,二戰德國海軍最為強大、最具代表性的軍艦「俾斯麥號」戰列巡洋艦,被英國海軍的數十艘軍艦圍攻,最終沉默在深深的大西洋底。在「俾斯麥號」沉沒之前,納粹德國和英國已經從1940年7月開始的海獅行動、鄧尼茨元帥的潛艇狼群戰術等作戰行動中,進行了空軍、海軍的較量。
  • 假設:俾斯麥號換成大和號,結果如何
    【話說軍世】假設:二戰德國擁有大和號戰列艦會怎樣說到戰列艦,大和號和俾斯麥號是繞不開的,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個假設:俾斯麥號換成大和號,結果如何:俊赫君對此很有興趣,今天讓我們來「熱烈」討論一下。俾斯麥號俾斯麥號變成大和號皇家海軍要瘋,德國海軍也要瘋就海軍的發展而言,世界各國的海軍,在多數時期都是有比較性的發展的,曾經的北洋水師,就是日本聯合艦隊發展的比較目標之一,等到大和號時期,對比目標則是美國
  • 追擊,圍殲俾斯麥號
    俾斯麥號戰列艦(1940~41年間,照片經修復上色) 英國海軍的眼中釘 1936年7月1日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過去也沒多久,英國海軍對德國人的操艦打炮水平是印象深刻的。 1939年2月14日,俾斯麥號下水。英國人的神經更緊繃了。
  • 俾斯麥號與大和號裝甲分布對比,大和號的精妙設計讓人佩服
    俾斯麥號和大和號分別是德日兩國海軍的象徵,兩艦都是與1940年後服役的二戰最新銳戰列艦,可以說是德日兩國工業與科技的結晶,長期以來關於兩艦的實力對比也是海軍愛好者喜歡研究的話題今天小編就從防護設計思路和實際參數來分析兩艦的孰優孰劣。
  • 俾斯麥號是最耐打的戰艦嗎?不是
    什麼軍艦是抗打擊能力最強的軍艦呢?很多人最先會想到戰列艦,確實,二次世界大戰中多次上演了超級戰列艦遭遇了強有力的輪番打擊後才沉入海底的壯闊場面。對於戰列艦,裝甲厚度往往佔到全艦重量的百分之35以上,比如俾斯麥號戰列艦裝甲厚度230毫米,主炮塔厚度甚至達到650毫米,裝甲重量達到全艦重量的百分之41,是全世界戰艦中最高的,堪稱空前絕後。又比如大和號,武藏號和俾斯麥號。大和號在衝繩戰役中孤軍出擊,被美國海軍10枚魚雷,7枚航空炸彈命中後才不甘心地沉沒。
  • 俾斯麥號的口碑為何天差地別?為何有人認為很好,有人認為很差呢
    對於一艘戰列艦來說,二戰時期的戰列艦沒有一艘像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那樣有著巨大的爭議,有人認為它的性能足夠好,但是也有人覺得它非常差,雙方為此沒啥掐架。其實俾斯麥號既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也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無論是在哪一方面總會有人將事情絕對化並對立化,所以這才有廣大網友吃瓜的條件。
  • 得知俾斯麥號出港,英國人為何瘋了一般地進行圍堵
    文/寂寞的紅酒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一艘著名戰艦。該艦1936年7月開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但俾斯麥號服役僅僅幾個月,就被英國艦隊擊沉。俾斯麥號被擊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遭到了英國人嚴密的監視,是英國人的頭號攻擊目標。
  • 珍貴老照片:1941年德國海軍「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主炮試射瞬間
    1941年,德國海軍「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在波羅的海進行試航期間,進行380mm主炮射擊測試。「提爾皮茨」號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二號艦,由德國威廉海軍造船廠建造,1936年11月2日鋪設龍骨,1939年4月1日下水,1941年2月25日正式服役。
  • 先後與二戰的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法國最強戰列艦黎塞留號傳奇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列艦,人們能夠耳熟能詳的德國的傳奇戰列艦「俾斯麥」號、日本的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至今人們談起這些戰列艦仍是如數家珍,而歐洲的另外一艘二戰時期的法國戰列艦的傳奇命運遠比「俾斯麥」號和「大和號」更為精彩,它像二戰時期它的祖國法國一樣充滿著悲情和曲折,它曾在三個國家的海軍服役,曾先後與二戰中兩大陣營中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航跡遍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它就是二戰時期法國的最大戰列艦
  • 一直被英國海軍視為驕傲 卻被一炮擊沉 終於引發英國圍殲俾斯麥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艦艇總噸位達130萬噸,主要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6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83艘、潛艇57艘。而在這一系列軍艦當中,胡德號裝甲巡洋艦確實特別顯眼的存在,這艘軍艦建成之後就備受矚目,長期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臉面和驕傲,多次作為大英皇家海軍的禮儀艦巡遊世界各國。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俾斯麥」 號戰列艦1936年7月1日開工建造,1940年8月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400噸,擁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絕對稱得上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是歐洲同時代最強大的戰艦。雖然擁有了「俾斯麥」號這樣的超級巨艦,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的巨大差距,導致納粹德國將對於主力艦的使用,不是在大洋之上爭奪制海權,而是去執行破襲艦的任務。於是,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悄悄駛出格丁尼亞港,前往大西洋,執行截殺盟軍的商船的任務。德國人把這次行動命名為「菜茵演習行動」,艦隊由呂特晏斯海軍上將指揮。
  • 揭秘德國戰列艦的裝備的副炮
    揭秘德國戰列艦的裝備的副炮 那麼作為德系九級戰列艦的腓特烈大帝,它的副炮射程是多少呢?筆者查閱遊戲數據得知,腓特烈大帝的副炮基礎射程為7.6千米,如果加上提升副炮射程的插件、指揮官技能和旗幟,最大射程可以突破10千米。下面筆者就來介紹一下這種叫150mm SKC/28的副炮吧。
  •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
    大和號戰列艦號稱「日本帝國的救星」大和號戰列艦是二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衝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