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高光時刻。對年輕的餘姚檢察官許淑彥和任家平來說,這一時刻,或許就是去年首次進村處理一起刑事傷害案件,說服當事人籤下諒解書的瞬間。矛盾就地化解,鄉村治理的隱患得以消除。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因人才缺乏、保障不充分等因素,農村法治建設相對滯後,遇到糾紛「信訪不信法」等現象常見。
為此,2019年5月,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以泗門鎮、梁弄鎮為試點,向21個村莊派駐檢察官,探索法治鄉村建設的獨特路徑。
一年來,首批檢察官走進鄉村,用專業知識就地處理疑難案件,將公益訴訟變成法治宣傳的契機,著手培養了一批具備法律素養的檢察官聯絡員。試點村裡,一個利益有保障、糾紛能化解、矛盾能消融的全新秩序正在形成。
大事能否不出村
檢察官在家門口調解刑事案件
沈葉釧一頭短髮,看起來幹練爽利,當了23年檢察官,辦案做事很有一套。許淑彥戴著眼鏡,圓圓的臉上有些書生氣,但審查案件,又很是成熟穩重。從城管部門選調到檢察院的任家平,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幹事雷厲風行……
無論哪種性格,聽說入選首批鄉村檢察官時,他們的反應頗為一致——疑惑。「去做什麼?」許淑彥說,她為此還特地搜索材料、觀看電影,做了一番準備,「我想日常工作肯定離不開化解矛盾、維護村民權益。」
這一直覺,與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的目的不謀而合。沈葉釧告訴記者,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土地糾紛、交通肇事等引發的刑事案件明顯增多。儘管多年來各地不斷強化鄉村法治建設,司法局、工商局、環保局等部門陸續進駐鄉鎮「四個平臺」,但法律資源下沉「最後一公裡」尚未打通,不少地方遇事仍靠經驗調解,既影響了矛盾化解效率,也不利於農民權益保護。
泗門鎮水閣周村就挺典型。這個擁有1036戶、2863人的村莊裡,散布著大大小小120餘家企業,常住外來人口達2860人。新老村民與企業之間勞資糾紛多,村民與村民之間因鄰裡瑣事、宅基地使用等引發的案件也多,每年大事小事不斷。
村黨總支書記楊業浩告訴記者,前年,楊家與蔡家因自來水問題發生口角,雙方一時激動發生扭打,造成其中一人耳膜破裂。村幹部多次調解不成,最終傷人者以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小孩考公務員、參軍都受影響,兩家徹底傷了和氣。」楊業浩嘆了口氣。
2018年,「法治鄉村」4個字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要求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當年,浙江進一步提出打造「善治鄉村」,主要內容就有健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聯動體系,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我們以鄉村檢察官為載體,推動法律資源下沉,在家門口處理案件,在源頭解決矛盾,推進訴源治理。」餘姚市檢察院檢察長陳瑩介紹,2019年5月,他們以泗門鎮為試點,按照犯罪發案率、聚集人口等將20個村(社區)劃分若干片區,分別派駐檢察官。同時選擇梁弄鎮橫坎頭村,輪流指派檢察官定期走訪。
當年6月,21個村(社)掛上了「鄉村檢察官」聯絡牌。「但說實話,工作推進並不像掛牌那樣容易,村民對我們不熟悉,村幹部也不清楚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沈葉釧說,兩周過去,他們只接到零星幾個諮詢電話,問的也是個人事務。
變化的契機,同樣在水閣周村。去年,老楊家辦喜事,親戚的車堵住了洪某出行的道路。兩人推搡間,洪某倒地受傷,引發刑事案件。
沈葉釧與任家平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村幹部、鎮司法所,組成調解小組。當天,他們特地穿上制服來到調解室。先曉之以理:一方面刑事連帶民事訴訟耗時又耗力,沒有小半年結果下不來,另一方面,老楊身體曾動過手術,推人也並非出於故意,法院會酌情考慮動機與行為能力,作出判決。再動之以情:前後鄰居,平日裡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妨各退一步。
滿腹委屈的老楊與怒氣衝衝的洪某,看著鄉村檢察官擺事實講道理,慢慢也將他們的建議聽進了心裡。前後調解3次,洪某終於接過沈葉釧手裡的諒解同意書,接受19.3萬元經濟賠償,雙方達成刑事和解。
「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楊業浩說,鄉村檢察官的主動參與,讓村民能夠「找得到法」「信得過法」,「矛盾調解效率高了,大事也能不出村!」
一年來,鄉村檢察官累計走訪村(社)200餘次,化解矛盾33件,促進刑事和解8件,不少村莊向著無案件、無事故、無信訪的「三無村」邁進。
普法難點咋破解
用公益訴訟回應民生訴求
農村,是普法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若追溯農村刑事案件的源頭,實際上很多是瑣事、小事。正因為不少村民法律意識淡漠,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認識不足,最終演變為大事。」當了一年鄉村檢察官,如今的沈葉釧對法治建設頗有感觸,「創造良好的鄉村治理環境,歸根到底防大於治。」
但像水閣周村一樣的城郊、鎮郊村莊,人口基數大、居住環境複雜,普法活動組織難度大,單一的形式也很難激發人們的興趣。在偏遠山村,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小孩,受知識水平、生活環境影響,普法效果也不明顯。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公益訴訟成為一大著力點。
時隔大半年,提及鄉村檢察官辦理的「未成年人違規上網」民事公益訴訟案,很多人仍然津津樂道。
作為浙江省首批27個重點培育的小城市試點鎮之一,泗門鎮民營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多年發展中,逐步聚集了眾多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走訪中,不少村民反映,「孩子一放學,家也不回,直奔網吧。」
為此,利用雙休日,鄉村檢察官們對全鎮20餘家網吧進行排摸,搜集未成年人違規上網線索,聯合鎮派出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日晚間,他們還見縫插針約訪了10餘名家長、學生,進行教育宣傳。
兩個月後,他們將所有線索移送餘姚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並由該部向文廣局發送行政檢察建議,引起全市重視。
許淑彥記得,此後不久,不僅泗門鎮人,連相鄰鎮街村民也發來公益訴訟線索。一年來,他們累計收集移送監督線索12條,配合檢察院發訴前檢察4份,得到採納整改。「這些年,老百姓越來越關注水、空氣等環境質量問題,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借現場調查、檢查整改、公開聽證等契機,我們讓老百姓知道公益訴訟這一維權方式,也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她說。
前不久,他們還專門在釘釘、微信等平臺,開發鄉村檢察官應用程式。村民不用跑檢察院、不用打電話,用手機就能通過圖片、語音、文字等形式,將舉報線索、個人訴求等上傳。平臺則組織專人回復,回應民生訴求。
不僅如此,這一年,每個村(社)的村民議事日、「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等場合,「鄉村檢察官」也從不缺席,從家庭婚姻關係到鄰裡糾紛,從土地確權辦證到疫情期間勞資問題,他們用專業法律知識,逐一解答村民疑惑。
泗門鎮小路下村,每月一期的村級雜誌《清風月刊》廣受歡迎。去年開始,月刊專門開闢鄉村檢察官欄目,通過以事說法、以案釋法,將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普法宣傳。村民看得認真,更記在心裡。據了解,從去年5月至今,小路下村矛盾糾紛數量顯著下降,刑事案件「零發生」。
在鄉間,檢察官們用行動贏得了口碑,收到了成效。
法治人才哪裡來
建立一支鄉村檢察官聯絡員隊伍
對泗門鎮後塘河村村幹部方凌萍來說,這同樣也是變化最大、收穫最多的一年。
大學一畢業就到村裡,做的還是綜合治理工作,方凌萍常常覺得壓力不小。一次,接到村民投訴稱有外來人員偷倒垃圾,他匆匆趕去勸阻,誰知對方根本不買帳,甚至揚言威脅。村民在旁也頗有怨言,直催促「趕緊找管事的來」。
最終,鎮派出所與村支書一起出面,解決了糾紛。鬆了一口氣的同時,深感缺少專業法律知識和做群眾工作本領的方凌萍,既委屈,又挫敗。
有意思的是,鄉村檢察官制度從設立之初,就將目光聚焦到像方凌萍一樣的年輕村幹部、村民。「鄉村產業發展,最怕幹部一走產業就散,法治建設同樣如此,關鍵是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培養一批有能力的人才。」在沈葉釧看來,21個村(社)矛盾調解、犯罪預防、普法教育千頭萬緒,鄉村檢察官的力量相對有限,「必須發動老百姓參與,讓村民成為鄉村善治的主體。」
為此,在選派鄉村檢察官的同時,餘姚以試點村(社)為單位,根據犯罪發案率、聚居人口等因素劃分成若干網格,每一網格聘任一名政治素質強、有正義感、有擔當的村幹部、人大代表、熱心群眾等為鄉村檢察官聯絡員。方凌萍也被選為了後塘河村鄉村檢察官聯絡組副組長。
季度法律培訓、微信群定期聯絡、面對面法律探討、共同調解矛盾……從不敢開口、說不上話,到對《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頗有了解,眼下,不少聯絡員處理起因宅基地使用權、環境損害等引發的糾紛,已十分老練。
不久前,小路下村裡發生了一件事。前些年,一戶單姓人家以10萬元左右的價格,將宅基地私下轉讓給外來人員餘某。去年兒子去外地讀書,單某又想收回宅基地,回村居住。但餘某早已花費50餘萬元建了房子,不同意單某以原價回購宅基地。
雙方爭執不下,鬧到了村委會。調解現場,還未等參與案件的許淑彥開口,小路下村黨委書記沈福燦,就將自己梳理的宅基地「三權分置」、合同效力等法律規則娓娓道來。在他的引導下,雙方最終同意取消原交易並改為租賃,重新籤訂宅基地使用權租用協議,餘某再多出2萬元租賃費,消除了爭端。
沈福燦告訴記者,這些年,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推進、產業項目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村民對住宅、道路、排水、供電、垃圾收集等各項建設布局,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檢察官聯絡員的培養,提升了村幹部、村民法律素養,讓村莊財權、物權管理更加規範,讓我們幹工作更有底氣。」
據了解,目前,餘姚全市已有鄉村檢察官聯絡員100餘名,成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生力量。
檢察官手記——
讓鄉村有情有理
餘姚鄉村檢察官 許淑彥
鄉村檢察官的日常,事實上挺平凡。這裡,沒有《人民的名義》中的鬥智鬥勇,也沒有大家想像中法庭上公訴人的唇槍舌劍。
初任鄉村檢察官時,我帶著好奇、期待和忐忑的心情,看到自己的「大頭照」被掛到村(社區)牆上,想像著小小的檢察室門庭若市的場景:法律諮詢、接收線索、法治宣傳……然而,現實是我坐上了「冷板凳」,第一個月幾乎是「門可羅雀」。
經過一番躊躇,我決定: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穿行在泗門鎮的村莊,向各個站點的檢察官聯絡員了解情況,適逢調解就坐在一邊,學習化解矛盾的方法;適逢舉報就仔細詢問並記錄,而後移交給管轄機關;適逢法律諮詢,就努力將法律條文轉化成村民能聽懂的語詞進行解答,一步步拉近檢察官和鄉村的距離。
法治建設,道阻且長。一年來,我深感基層檢察工作的天地廣闊,感受到創新工作方式帶來的成效,欣喜於在各種案件中,我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促成雙方和解,化幹戈為玉帛。鄉村,應該是有情有理的鄉村。
當前,法治鄉村建設正持續推進,如何用法律手段破解鄉村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鄉村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村民法治素養等,還需不斷努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希望能為鄉村振興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