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21個試點村在家門口解決矛盾 村裡來了檢察官

2021-01-08 瀟湘晨報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高光時刻。對年輕的餘姚檢察官許淑彥和任家平來說,這一時刻,或許就是去年首次進村處理一起刑事傷害案件,說服當事人籤下諒解書的瞬間。矛盾就地化解,鄉村治理的隱患得以消除。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因人才缺乏、保障不充分等因素,農村法治建設相對滯後,遇到糾紛「信訪不信法」等現象常見。

為此,2019年5月,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以泗門鎮、梁弄鎮為試點,向21個村莊派駐檢察官,探索法治鄉村建設的獨特路徑。

一年來,首批檢察官走進鄉村,用專業知識就地處理疑難案件,將公益訴訟變成法治宣傳的契機,著手培養了一批具備法律素養的檢察官聯絡員。試點村裡,一個利益有保障、糾紛能化解、矛盾能消融的全新秩序正在形成。

大事能否不出村

檢察官在家門口調解刑事案件

沈葉釧一頭短髮,看起來幹練爽利,當了23年檢察官,辦案做事很有一套。許淑彥戴著眼鏡,圓圓的臉上有些書生氣,但審查案件,又很是成熟穩重。從城管部門選調到檢察院的任家平,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幹事雷厲風行……

無論哪種性格,聽說入選首批鄉村檢察官時,他們的反應頗為一致——疑惑。「去做什麼?」許淑彥說,她為此還特地搜索材料、觀看電影,做了一番準備,「我想日常工作肯定離不開化解矛盾、維護村民權益。」

這一直覺,與餘姚創建鄉村檢察官制度的目的不謀而合。沈葉釧告訴記者,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土地糾紛、交通肇事等引發的刑事案件明顯增多。儘管多年來各地不斷強化鄉村法治建設,司法局、工商局、環保局等部門陸續進駐鄉鎮「四個平臺」,但法律資源下沉「最後一公裡」尚未打通,不少地方遇事仍靠經驗調解,既影響了矛盾化解效率,也不利於農民權益保護。

泗門鎮水閣周村就挺典型。這個擁有1036戶、2863人的村莊裡,散布著大大小小120餘家企業,常住外來人口達2860人。新老村民與企業之間勞資糾紛多,村民與村民之間因鄰裡瑣事、宅基地使用等引發的案件也多,每年大事小事不斷。

村黨總支書記楊業浩告訴記者,前年,楊家與蔡家因自來水問題發生口角,雙方一時激動發生扭打,造成其中一人耳膜破裂。村幹部多次調解不成,最終傷人者以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小孩考公務員、參軍都受影響,兩家徹底傷了和氣。」楊業浩嘆了口氣。

2018年,「法治鄉村」4個字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要求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當年,浙江進一步提出打造「善治鄉村」,主要內容就有健全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聯動體系,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我們以鄉村檢察官為載體,推動法律資源下沉,在家門口處理案件,在源頭解決矛盾,推進訴源治理。」餘姚市檢察院檢察長陳瑩介紹,2019年5月,他們以泗門鎮為試點,按照犯罪發案率、聚集人口等將20個村(社區)劃分若干片區,分別派駐檢察官。同時選擇梁弄鎮橫坎頭村,輪流指派檢察官定期走訪。

當年6月,21個村(社)掛上了「鄉村檢察官」聯絡牌。「但說實話,工作推進並不像掛牌那樣容易,村民對我們不熟悉,村幹部也不清楚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沈葉釧說,兩周過去,他們只接到零星幾個諮詢電話,問的也是個人事務。

變化的契機,同樣在水閣周村。去年,老楊家辦喜事,親戚的車堵住了洪某出行的道路。兩人推搡間,洪某倒地受傷,引發刑事案件。

沈葉釧與任家平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村幹部、鎮司法所,組成調解小組。當天,他們特地穿上制服來到調解室。先曉之以理:一方面刑事連帶民事訴訟耗時又耗力,沒有小半年結果下不來,另一方面,老楊身體曾動過手術,推人也並非出於故意,法院會酌情考慮動機與行為能力,作出判決。再動之以情:前後鄰居,平日裡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妨各退一步。

滿腹委屈的老楊與怒氣衝衝的洪某,看著鄉村檢察官擺事實講道理,慢慢也將他們的建議聽進了心裡。前後調解3次,洪某終於接過沈葉釧手裡的諒解同意書,接受19.3萬元經濟賠償,雙方達成刑事和解。

「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楊業浩說,鄉村檢察官的主動參與,讓村民能夠「找得到法」「信得過法」,「矛盾調解效率高了,大事也能不出村!」

一年來,鄉村檢察官累計走訪村(社)200餘次,化解矛盾33件,促進刑事和解8件,不少村莊向著無案件、無事故、無信訪的「三無村」邁進。

普法難點咋破解

用公益訴訟回應民生訴求

農村,是普法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若追溯農村刑事案件的源頭,實際上很多是瑣事、小事。正因為不少村民法律意識淡漠,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認識不足,最終演變為大事。」當了一年鄉村檢察官,如今的沈葉釧對法治建設頗有感觸,「創造良好的鄉村治理環境,歸根到底防大於治。」

但像水閣周村一樣的城郊、鎮郊村莊,人口基數大、居住環境複雜,普法活動組織難度大,單一的形式也很難激發人們的興趣。在偏遠山村,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小孩,受知識水平、生活環境影響,普法效果也不明顯。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公益訴訟成為一大著力點。

時隔大半年,提及鄉村檢察官辦理的「未成年人違規上網」民事公益訴訟案,很多人仍然津津樂道。

作為浙江省首批27個重點培育的小城市試點鎮之一,泗門鎮民營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多年發展中,逐步聚集了眾多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走訪中,不少村民反映,「孩子一放學,家也不回,直奔網吧。」

為此,利用雙休日,鄉村檢察官們對全鎮20餘家網吧進行排摸,搜集未成年人違規上網線索,聯合鎮派出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日晚間,他們還見縫插針約訪了10餘名家長、學生,進行教育宣傳。

兩個月後,他們將所有線索移送餘姚市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並由該部向文廣局發送行政檢察建議,引起全市重視。

許淑彥記得,此後不久,不僅泗門鎮人,連相鄰鎮街村民也發來公益訴訟線索。一年來,他們累計收集移送監督線索12條,配合檢察院發訴前檢察4份,得到採納整改。「這些年,老百姓越來越關注水、空氣等環境質量問題,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借現場調查、檢查整改、公開聽證等契機,我們讓老百姓知道公益訴訟這一維權方式,也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她說。

前不久,他們還專門在釘釘、微信等平臺,開發鄉村檢察官應用程式。村民不用跑檢察院、不用打電話,用手機就能通過圖片、語音、文字等形式,將舉報線索、個人訴求等上傳。平臺則組織專人回復,回應民生訴求。

不僅如此,這一年,每個村(社)的村民議事日、「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等場合,「鄉村檢察官」也從不缺席,從家庭婚姻關係到鄰裡糾紛,從土地確權辦證到疫情期間勞資問題,他們用專業法律知識,逐一解答村民疑惑。

泗門鎮小路下村,每月一期的村級雜誌《清風月刊》廣受歡迎。去年開始,月刊專門開闢鄉村檢察官欄目,通過以事說法、以案釋法,將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普法宣傳。村民看得認真,更記在心裡。據了解,從去年5月至今,小路下村矛盾糾紛數量顯著下降,刑事案件「零發生」。

在鄉間,檢察官們用行動贏得了口碑,收到了成效。

法治人才哪裡來

建立一支鄉村檢察官聯絡員隊伍

對泗門鎮後塘河村村幹部方凌萍來說,這同樣也是變化最大、收穫最多的一年。

大學一畢業就到村裡,做的還是綜合治理工作,方凌萍常常覺得壓力不小。一次,接到村民投訴稱有外來人員偷倒垃圾,他匆匆趕去勸阻,誰知對方根本不買帳,甚至揚言威脅。村民在旁也頗有怨言,直催促「趕緊找管事的來」。

最終,鎮派出所與村支書一起出面,解決了糾紛。鬆了一口氣的同時,深感缺少專業法律知識和做群眾工作本領的方凌萍,既委屈,又挫敗。

有意思的是,鄉村檢察官制度從設立之初,就將目光聚焦到像方凌萍一樣的年輕村幹部、村民。「鄉村產業發展,最怕幹部一走產業就散,法治建設同樣如此,關鍵是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培養一批有能力的人才。」在沈葉釧看來,21個村(社)矛盾調解、犯罪預防、普法教育千頭萬緒,鄉村檢察官的力量相對有限,「必須發動老百姓參與,讓村民成為鄉村善治的主體。」

為此,在選派鄉村檢察官的同時,餘姚以試點村(社)為單位,根據犯罪發案率、聚居人口等因素劃分成若干網格,每一網格聘任一名政治素質強、有正義感、有擔當的村幹部、人大代表、熱心群眾等為鄉村檢察官聯絡員。方凌萍也被選為了後塘河村鄉村檢察官聯絡組副組長。

季度法律培訓、微信群定期聯絡、面對面法律探討、共同調解矛盾……從不敢開口、說不上話,到對《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頗有了解,眼下,不少聯絡員處理起因宅基地使用權、環境損害等引發的糾紛,已十分老練。

不久前,小路下村裡發生了一件事。前些年,一戶單姓人家以10萬元左右的價格,將宅基地私下轉讓給外來人員餘某。去年兒子去外地讀書,單某又想收回宅基地,回村居住。但餘某早已花費50餘萬元建了房子,不同意單某以原價回購宅基地。

雙方爭執不下,鬧到了村委會。調解現場,還未等參與案件的許淑彥開口,小路下村黨委書記沈福燦,就將自己梳理的宅基地「三權分置」、合同效力等法律規則娓娓道來。在他的引導下,雙方最終同意取消原交易並改為租賃,重新籤訂宅基地使用權租用協議,餘某再多出2萬元租賃費,消除了爭端。

沈福燦告訴記者,這些年,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推進、產業項目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村民對住宅、道路、排水、供電、垃圾收集等各項建設布局,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檢察官聯絡員的培養,提升了村幹部、村民法律素養,讓村莊財權、物權管理更加規範,讓我們幹工作更有底氣。」

據了解,目前,餘姚全市已有鄉村檢察官聯絡員100餘名,成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生力量。

檢察官手記——

讓鄉村有情有理

餘姚鄉村檢察官 許淑彥

鄉村檢察官的日常,事實上挺平凡。這裡,沒有《人民的名義》中的鬥智鬥勇,也沒有大家想像中法庭上公訴人的唇槍舌劍。

初任鄉村檢察官時,我帶著好奇、期待和忐忑的心情,看到自己的「大頭照」被掛到村(社區)牆上,想像著小小的檢察室門庭若市的場景:法律諮詢、接收線索、法治宣傳……然而,現實是我坐上了「冷板凳」,第一個月幾乎是「門可羅雀」。

經過一番躊躇,我決定: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穿行在泗門鎮的村莊,向各個站點的檢察官聯絡員了解情況,適逢調解就坐在一邊,學習化解矛盾的方法;適逢舉報就仔細詢問並記錄,而後移交給管轄機關;適逢法律諮詢,就努力將法律條文轉化成村民能聽懂的語詞進行解答,一步步拉近檢察官和鄉村的距離。

法治建設,道阻且長。一年來,我深感基層檢察工作的天地廣闊,感受到創新工作方式帶來的成效,欣喜於在各種案件中,我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促成雙方和解,化幹戈為玉帛。鄉村,應該是有情有理的鄉村。

當前,法治鄉村建設正持續推進,如何用法律手段破解鄉村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鄉村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村民法治素養等,還需不斷努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希望能為鄉村振興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村集體辦幼兒園:讓村裡娃在「家門口」享優質教育·福建日報社數字...
    通過村集體辦幼兒園,可有效增加公辦性質幼兒園學位,幫助農村地區孩子就近入園。    五彩的跑道、大型攀爬器械、各種益智玩具、沙區、水池……長泰縣經濟開發區歐山村幼兒園是一所村集體辦幼兒園,這裡配套完善,教學環境舒適整潔。    「『家門口』有了公辦幼兒園,這讓歐山村村民喜出望外。」
  • 駐村亮靚點:村裡修好了富民路、惠民渠
    「工作隊幫村裡新修了一條大渠,解決了全村700人、1600畝土地的農田灌溉問題,真是實打實的好處。」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木庫都克村村支書達吾提·薩吾提說。   庫木庫都克村全村3780畝耕地,農業灌溉用水需從提孜那甫河引水,距離較遠,且耕地地勢較高,用河水澆地一直是個大難題。
  • 菱角村裡來了個「張法官」
    菱角村裡來了個「張法官」 2020-08-11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銅梁試點建設「潔雅」鄉村 「五風」浸潤村民心
    華龍網12月2日15時26分訊 為積極探索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途徑,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銅梁區以黃桷門村為試點,深入實施「五風」浸潤工程,建設「潔雅」鄉村。    自2013年以來,重慶在全市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豐富鄉村文化、構建和諧鄉村是重點工作之一。
  • 山東萊西:村裡來了「職業村書記」
    新華社青島12月3日電題:山東萊西:村裡來了「職業村書記」新華社記者張旭東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街道戰家自然村經濟薄弱,上訪戶多,近7年一直沒有專職支部書記,而是由街道辦事處幹部兼任。今年7月,村裡來了一位「職業村書記」孫萬榮,與以往兼職書記不一樣,他之前就是「村書記」,而且來了就住村裡。為推進鄉村振興,萊西市將861個村優化為111個新村和37個城市社區,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 愛子心切引發鬥毆,看檢察官如何解開心結
    案件被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後,辦案檢察官全面審查了案件,認為林某認罪悔過態度良好,綜合現有證據林某符合不起訴條件。於是檢察官聯繫了被害人老李,聽取老李和小寶的意見。在與老李的交談中,檢察官發現,雖然老李表示同意不起訴,但與林某之間還是心有嫌隙。老李說:「那天看到林某從我家門口經過,我還是有點氣不過。」該如何打開「法結」,解開心結?辦案檢察官決定去村裡走一趟。
  • 餘姚沈福燦:全國文明村的好當家
    &nbsp&nbsp&nbsp&nbsp這幾天,餘姚泗門鎮小路下村佔地30畝的農民安置小區工程正在抓緊建設,村民馮才良每天都要到工地上看一看,「到明年這個時候,阿拉村裡30戶住房困難戶就能搬進小區裡的新樓房了,這是福燦書記他們村裡一班人為阿拉老百姓辦的又一件實事啊。」老馮笑著說道。
  • 文成深山小村來了「城裡」書記 水井頭村「活水」來
    文成縣周山畲族鄉水井頭村八十多歲的施巨生長舒了一口氣,近日來,村裡到處都在說著這個好消息,如今困擾了村裡一年多的吃水問題在「城裡」書記的幫助下,終於要解決了。水井頭村,一個位於文成縣東南山區海拔600多米的偏遠小村,全村3/4人口常年在外,留下來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
  • 解放軍第117醫院醫療隊深入餘姚重災區
    「菲特」登陸後,寧波餘姚洪水圍城,城市內澇成為真正「孤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解放軍第117醫院醫療救援隊12人連夜奔赴餘姚受災一線,緊急執行醫療救護任務。10月10日從早上6時至晚上7時,醫療救援隊連續在重災區巡診救治16個小時,當天巡診災民安置點4個,醫療救治受災群眾500餘人,消耗藥品價值10000餘元。
  • 容縣楊梅鎮推進鄉鎮聯席會議制度 交通安全進村入戶
    為了將交通安全宣傳延伸到村,減少農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2011年7月以來,玉林容縣以楊梅鎮為試點,以點帶面,穩步推進鄉鎮一級聯席會議制度。村聯絡員進村入戶宣傳交通安全楊梅鎮位於容縣東南部,人口5.5萬人,轄21個村,364個村民小組,轄區共有機動車8858輛,駕駛員15977人。
  • 南方都市報丨從說情講理到法治化專業化,人民調解何以化解鄉村矛盾?
    為此,村民們選出兩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和葉國斌談判。但葉國斌不認同這種說法。「我租了地,這個水就可以拿來灌溉用,引水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雙方僵持不下,眼瞧著有的蘭花因缺水開始受損,葉國斌坐不住了。他不願支付這筆費用,但又耗不起時間的等待,於是請來祖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來解決這起糾紛。
  • 16個試點,200多次「小微協商」!這一平臺正式在全省推開
    綿竹市漢旺鎮天池村「有事來協商·院壩協商」協商會議正在召開,村裡25名議事會成員(含7名市政協委員)和村民、攤主代表圍坐於村委會旁的院壩中,圍繞天池村便民綜合市場的規範化管理問題熱烈地交流協商著。在前期的實踐探索中,全省16個試點縣(市、區)政協組織積極響應,開展各類「小微協商」200餘次,打造出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協商品牌」,有效助推了黨政科學決策有效施策、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群眾關心關注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成為黨委政府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重要渠道之一。
  • 湖澤鎮:雞鴨圈養入網 美麗鄉村入畫來~
    ,要我們把雞全部要圈起來養,但是我又沒什麼東西圈起來,村裡就拿網幫我們把院子圈起來,雞鴨也更好養了。湖澤鎮以羅沙村為雞鴨圈養試點村,探索出雞鴨圈養工作標準、操作流程,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選擇房前屋後、菜園、果園等處作為雞鴨圈養地,改變了散養雞鴨處處髒的環境面貌。
  • 餘姚四明山「富氧」指數創近三年來新高
    隨著疫情逐漸平穩,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來一場久違的旅行。中秋國慶長假將至,疫情之下「罩不離口」的你,是時候重歸大自然來一場呼吸暢快之旅啦~ 要盡情深呼吸,一定要選個「富氧」之地。這個地方過去一年空氣清新日佔比超99%,創近三年來新高。而且負氧離子平均小時濃度均達5級標準,實現全天候清新。它,就是擁有「華東綠肺」之稱的浙江餘姚四明山旅遊度假區。
  • 詔安四都鎮試行村黨支書跨村任職模式(圖)
    今年3月,漳州率先在全省啟動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和村主幹職業化管理試點,利用這一契機,詔安縣四都鎮在山後村試行村黨支書跨村任職模式,給這個後進村帶來了可喜變化——  村支書不再「就地取材」李志洪(中)入戶聽取村民意見。
  • 誰不說俺東營好|霍小英:家門口工作 錢包鼓了 日子更紅火了
    八呂村為河口區「三變」改革的試點村莊,曾因八呂汽車站而廣為人知,過去儘管位於城郊,但區位優勢沒發揮出來,村集體收入單一,村邊環境差強人意。通過實行「三變」改革,八呂村積極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霍小英是八呂村一個普通的村民。跟丈夫結婚後兩人務農為生,後來將土地承包出去,每年種樹能分到5000元左右。
  • 貴州七星關區減貧21萬餘人 數據背後是山村巨變
    保障之變,脫貧戶劉天敏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家裡3個孩子讀書,每年享受1萬餘元教育資助,她還在村裡當勞動協管員,每個月還領1680元工資。  「病人去抓藥要走幾公裡山路找醫生,醫生來看病要翻山越嶺到村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民不光能看得了病,更能看得好病。」醫療之變,讓鄉村醫生的呂智謀可以守在村裡為村民服務。
  • 桃江縣花園洞村完成村黨組織換屆試點
    桃花江鎮花園洞村和桃花路社區,是桃江縣根據省委組織部要求確定的2個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試點單位,要求在3月25日前完成黨組織換屆選舉,4月20日前完成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並組織相關人員現場觀摩。主要目的是通過試點、觀摩,讓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中各相關工作人員進一步吃透政策精神,搞清環節步驟,切實把本次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 今晚21:45浙江電視臺《和合天下》將講述寧波餘姚鄉賢謝向傑的故事
    今晚21:45浙江電視臺《和合天下》將講述寧波餘姚鄉賢謝向傑的故事 2020-11-25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密雲區大城子鎮梯子峪村公交車通到「家門口」
    12月31日一大早,一輛公交車緩緩駛來,停在密雲區大城子鎮梯子峪村公交站牌的旁邊,村民們排隊依次上車,雖然天氣寒冷,卻難掩口罩下村民的喜悅,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梯子峪村的這條鄉村道路說起。大城子鎮蒼牆路(梯子峪段)長1.8公裡,一側是清水河河道,一側為山體巖石,原有道路較窄,造成錯車困難,公交車不能進村,對村莊發展和村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因施工難度大、建設費用高,多年來一直未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