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9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刊載評論文章《左顧右盼:烏克蘭的艱難抉擇》,文章指,在蘇聯解體之後,西烏克蘭地區傾向於與歐美國家搞好關係,東烏克蘭地區傾向於與俄羅斯搞好關係,這種隔閡與衝突也大體使烏克蘭形成了兩大政治勢力集團,左顧與右盼之爭,長期綿延。
文章摘編如下:
2014年新年伊始,烏克蘭以一場引起全球矚目的騷亂作為了新年開篇。1月19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爆發了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激烈衝突,並連日持續。政府迫於壓力,迅速展開了與反對派的談判。烏克蘭的這次大規模抗議示威,往近了說,緣起於政府新通過的限制示威遊行的法案;往遠了追,溯因於2013年11月政府暫停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定,延滯了烏克蘭加入歐洲自貿區的進程。
就眾多20世紀後半葉獨立的國家來說,示威遊行的共性成分是用街頭政治替代了議會政治,用民眾施壓替代了黨派辯論。反對派領導人和民眾互相倚重,從國家層面來講,這是要以非常手段更改國家政策;從個人層面來講,反對派領導人得以藉機造勢,甚至能夠一朝逆行,風光無限。
最近一段時期,在南美,在中東,在東南亞,而今在東歐,街頭政治頻繁上演。在如出一轍的邏輯之外,各國又都有引發示威遊行的獨特誘因。就烏克蘭來說,從1991年脫離蘇聯實現獨立至今,困擾它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倒向東面的俄羅斯還是投向西面的歐盟。左顧與右盼對烏克蘭來說,不僅是難以獲得明晰答案的謎題,還是一塊沉痾難愈的傷疤,無論是哪一任政府執政,哪一位領導人上臺,反對派都可以在這塊傷疤上撒一把鹽,讓整個國家為之痛苦震顫。
從地域與歷史來看,烏克蘭的西部地區曾經在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蘭統治之下,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曾經在俄羅斯的統轄範圍之內。二戰爆發時,伴隨著波蘭的被瓜分,整個烏克蘭才被納入蘇聯的版圖之中。在蘇聯解體之後,西烏克蘭地區傾向於與歐美國家搞好關係,東烏克蘭地區傾向於與俄羅斯搞好關係,這種隔閡與衝突也大體使烏克蘭形成了兩大政治勢力集團,左顧與右盼之爭,長期綿延。
然而,就烏克蘭的現實來講,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擁有的資源現狀,使其很難得出一個非此即彼的答案。向東看,在政治上,烏克蘭是俄羅斯主導的獨立國協成員國之一,與俄羅斯保持著相對密切的政治聯繫;在經濟上,烏克蘭要依賴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軍事上,儘管烏克蘭早已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分割黑海艦隊,但俄羅斯所屬的黑海艦隊依據與烏克蘭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依然會在烏克蘭境內長時間駐紮;在語言文化上,儘管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政府不斷強調烏克蘭語的重要性,但俄語依然是通用語言。這種全方位的聯繫,使烏克蘭不得不同俄羅斯搞好關係。
向西看,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之前,歐盟不僅對東歐國家來說,甚至對全球國家來講,都是超越主權國家藩籬、實現共同發展的樣板。尤其是加入歐盟後的經濟福利,深深吸引著東歐國家。現在,儘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還沒有退去,但對於烏克蘭尤其是西烏克蘭地區來說,歐盟的吸引力仍舊十分強大。反觀歐盟,它也把不斷東擴作為重要戰略之一,儘管遲緩卻也在不斷探索接納烏克蘭的方案。同時,作為全球最重要軍事同盟的北約也想吸納烏克蘭,作為遏制俄羅斯勢力的重要平臺。
烏克蘭的很多民眾與政客也樂於與北約接近。美國則一方面通過北約,一方面通過經濟援助,加強著對烏克蘭的拉攏。當然,烏克蘭與歐美之間的接近,讓俄羅斯深感不安,因為一旦烏克蘭投入歐美的懷抱,那麼歐美所構築的環波羅的海、黑海和裏海沿岸的「反俄包圍圈」也就基本成型了,因此俄羅斯的施壓也是烏克蘭難以大步投向歐美懷抱重要因素。
烏克蘭面臨著左顧右盼的艱難抉擇,烏克蘭內部的政治問題則加劇了這一困境。烏克蘭獨立之後宣揚自己是民主國家,但在1999年的一份調查問卷中,當問及烏克蘭是否是民主國家時,大約只有17%的烏克蘭民眾表示認可,更多的人則認為烏克蘭已經被腐敗和權力扯皮消耗得筋疲力盡。
2004年,烏克蘭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橙色革命」,當然也是從街頭政治開始的,這場革命使親西方的尤先科登上了總統寶座,但隨之被披露的尤先科家人的腐敗問題很快使其政治合法性大大降低。緊接著,總統尤先科和總理季莫申科鬧翻,二者的互相指責與博弈基本上成了當時烏克蘭政治中的最主要議題。
2010年,在新一輪的總統選舉中,來自於東部烏克蘭的亞努科維奇以微弱優勢擊敗季莫申科勝出。亞努科維奇在競選過程中宣揚要與俄羅斯建立全面合作,但同時也強調要在發展互利友好關係的基礎之上,與歐盟籤署自由貿易協議。正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古老命題一樣,尋求平衡東西方的中庸之道並不容易。
因此,當2013年11月亞努科維奇宣布暫停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定,希望不過分刺激俄羅斯時,卻刺激了烏克蘭國內的親西方民眾,以致一場大的示威遊行在新年伊始以暴力的方式上演。
2014年1月23日,在示威遊行持續的過程中,亞努科維奇號召烏克蘭的東西部實現團結,避免烏克蘭社會的走向分裂,這也是他就任總統之後,不斷呼喊的口號。但烏克蘭左顧與右盼的難題仍將長期持續,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國家在衡量自身戰略利益時的左右為難,也基於烏克蘭內部個人權勢爭奪的左右搖擺。(王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