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黑膠唱片 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

2021-01-09 紅色收藏館

紅色收藏

藏品歷史背景

【文革時期「沙家浜」黑膠唱片一套 紅色收藏館藏品】

人民在追求衣食住行水平的過程中,終將達到富裕飽足,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人便會開始追求精神層次方面的提高。音樂便是最容易涉獵的渠道之一。

紅色收藏館

藏品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沙家浜黑膠唱片袋細節 紅色收藏館藏品】

我收藏的這套黑膠唱片,總共四張,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中國唱片社出版,中國唱片廠印製,規格均為12英寸的33又3分之1轉唱片,內容為八大樣板戲之一的沙家浜(八大樣板戲為京劇《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 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4張共8面將該戲分為10個小劇場,分別為接應、轉移、勾結、智鬥、堅持、授計、斥敵、奔襲、突破、聚殲。演員為扮演郭建光的譚元壽,扮演阿慶嫂的洪雪飛,扮演沙奶奶的萬一英,扮演程謙明的賀永瑛,扮演胡傳魁的周和桐,扮演刁德一的馬長禮。

【沙家浜黑膠唱片細節 紅色收藏館藏品】

唱片為實況錄音,使聽眾在黑膠特有的現場感和立體感中身臨其境,整套唱片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能夠讓聽眾夢回1970年5月的大劇場。

老彭

說故事

在小時候,總是有那麼一些事物讓人嚮往,因為窮,買不起,只能放在心裡,在某一次睡夢中短暫擁有,也能笑咧了嘴很滿足。黑膠唱片便是其中之一。

想聽唱片,那就得先有一臺唱片機,在文革年代,中國人普遍還是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能夠開始享受唱片的都是很有地位的人,到了九十年代,隨著CD的興起,黑膠唱片迅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隨著懷舊潮流的興起,變成了收藏品大軍的一員,具有收藏價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年的留戀和想念,那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物件,而是一個過去了的時代。

【沙家浜劇照】

現在的年輕人多多少少可能聽過阿慶嫂這一個角色名,不過了解也就到此止步了。然而令人交口稱讚的阿慶嫂與胡傳魁、刁德一的智鬥片段,就好比現在年輕人所熟知的孫悟空大鬧天宮、諸葛亮火船借箭一樣耳熟能詳,至今仍是幾代人的精神印記。

當年的演員,沒有什麼高額出場費,沒有什麼排場,沒有什麼商務,有的只有那扎紮實實的演技,只有那極富表現力的誇張面部表情和張揚肢體動作,讓觀眾能夠切實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情感。在中國人民還極度缺乏精神糧食的時候,如同潤物細無聲的雨水,滋潤著每一個觀眾乾涸的心靈。表演只有在沒有那麼多逐利心,沒有那麼多雜念的時候,才是真正走心的表演,演員才是令人喜愛尊重的演員。在戲子當道的如今,應當多加弘揚核心價值觀,多加管制相關娛樂引導,培養起像以前那樣純粹的奉獻精神,像郭建光和阿慶嫂一樣,勇敢,果斷,為人民為國家做出真正有用的貢獻。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相關焦點

  • 精神重於物質 命令重於一切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紅色收藏藏品歷史背景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鍊和升華。這種精神,來自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無比熱愛。紅色收藏館藏品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 童子軍教材揭秘女童軍軍史 紅色收藏館之革命戰爭
    紅色展館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新編童子軍初級課程》封面 紅色收藏館藏品】教材封面記錄的信息很多,「國民政 府軍事委員會 蔣委員長審閱」、「國民政 府教育部準予發行」、「童子軍教育新綱領 建國鍛鍊適用」、「新編童子軍初級課程」、「範曉六主編 新教育綱領增訂本」、「附女童軍教材」、「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印行」,中央繪有當時中國童子軍的專用徽章,並有「勇 仁 智」文字。
  • 黑膠唱片昔日重來
    當CD唱片成為強弩之末,沉寂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黑膠唱片捲土重來,成為投資收藏新寵,一些珍貴品種被炒到了萬元以上。  黑膠唱片又稱密紋唱片或LP唱片,多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一些呈現半透明的茶褐色。最早的黑膠唱片為每分鐘78轉的單聲道唱片,上世紀60年代後發展為每分鐘33轉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黑膠唱片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被光碟取代。
  • 這兩張黑膠唱片或改寫中國交響樂錄製史
    市民許慎把父親許步曾生前珍藏的這兩張黑膠唱片,捐贈給上海交響樂團。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 (李秋瑩張亨偉)「這是錄製於1929年的交響樂唱片,時間已過去90年,但音質依然清晰、層次分明。」當晚,上海市民許慎把父親許步曾生前珍藏的這兩張黑膠唱片,捐贈給上海交響樂團。
  • 兩張黑膠老唱片,牽出一段百年前的中國交響之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雖然這是錄製於1929年的唱片,但音質依然清晰、層次分明。」12月18日晚,上海市民許慎帶著父親許步曾生前珍藏的兩張黑膠唱片捐贈給上海交響樂團,同時捐贈的還有父親年少時收藏的1943年至1944年音樂會節目單。
  • 「黑膠唱片」到底是啥?
    上一期入門三十三問,我們講述了黑膠唱片是不是有錢人的遊戲。在後臺留言中,我們發現不少朋友對黑膠唱片有著極其模糊的認知,比如把膠木唱片與乙烯基唱片、SP與LP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黑膠唱片」到底指的什麼?
  • 【美人蕉】-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是一般人對過往使用唱盤機播放的唱片的稱呼。這種唱片是一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用樹脂(後期改用聚氯乙烯,即PVC)壓制,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紀錄聲音。早期的黑膠唱片只有單聲道,到後來發展成為雙軌的雙聲道音軌。到了1980年代後期時,這些唱片的顏色已不再局限於黑色,而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樣貌印製在唱片裡,不過成本比較高。
  • 黑膠唱片的韻味與情懷
    復古風當道,仿佛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復古潮流在竄動,底片機、復古機車、高腰喇叭褲等紛紛興起,更不用說黑膠唱片,它從低迷的實體音樂市場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提起黑膠唱片你能想起什麼?文藝·小資·懷舊?或是高雅·昂貴·和情調?
  • 黑膠唱片帶給我們的驚喜,遠不止重新恢復生產線那麼簡單
    黑膠唱片的歷史不長,但中間也經歷過起起伏伏,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巔峰後,又因為數位音樂的出現而逐漸淡出音樂市場,現在它又回暖了。今年正好是中國黑膠唱片業110周年。關閉了22年的中國黑膠唱片生產線終於恢復了。這個月初,耳機品牌Beats by Dr.Dre 攜手潮流店鋪 DOE 在上海新天地店開設了黑膠唱片快閃店,展出1000多張全球經典的黑膠唱片。
  • 數位音樂乘風破浪,黑膠唱片憑什麼逆流而上
    天貓的雙十一優惠主要體現在黑膠唱片播放器上,Audio Technica、Fennessy等品牌紛紛祭出六到八折不等的優惠價。各大電商一系列的「黑膠優惠」代表中國黑膠唱片及相關設備在電商平臺的銷量已達到一定規模。黑膠唱片的前世今生作為20世紀的主流音樂載體,黑膠唱片可說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 都市情調:黑膠擁躉 情迷老唱片
    唱針划過老唱片上的密紋,溫潤、甜美的聲音悠悠傳來,中間偶有夾雜「嗶卟」的爆豆聲,也許你以為是回到了那個花樣年華的年代,但這卻是在21世紀聽到的聲音。一群高舉懷舊大旗的音樂愛好者,開始重新拾起落滿灰塵的老唱片,聆聽屬於上個世紀的聲音。正是這些發燒友的活動,使得銷聲匿跡很久的中國黑膠唱片市場重新煥發青春。在北京、廣州、上海,收藏黑膠唱片已漸成時尚,二手市場裡黑膠的價格欣欣向榮。
  • 誕生於上海的「紅唱片」為何珍貴?
    大多數人知道黑膠唱片,然而在1951-1952年,上海曾短暫生產過一種「紅唱片」。「紅唱片」用氧化鐵代替了當時被外國禁運的唱片原料炭黑,唱片表面呈現氧化鐵的紅色,灌錄的又是紅色歌曲,別有紀念意義。一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紅色電影海報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色音樂會節目單等珍貴收藏品一同出現在展覽現場。當晚,還舉辦了一場由 「紅唱片」引發的「紅色經典盛宴」,文化研究專家親自導賞,帶觀眾一探「紅唱片」的前世今生。「紅唱片」為何珍貴遊客的體驗,從現場展示的紅色收藏品開始。黑膠「紅唱片」是上海城市記憶的重要部分。
  • 黑膠唱片是數位音樂時代的「文藝復興」嗎?
    兩年後,柏德洋行改名東方百代唱片公司,並與大中華、勝利唱片公司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唱片市場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但即便如此,由於消費門檻較高,黑膠始終未在大眾層面落地生根。黑膠愛好者、唱片公司、藝人等主體的參與讓黑膠文化再次活躍在公眾的視野中,粉絲文化的加持更在大眾層面上普及了黑膠文化,同時也推動了黑膠唱片的產業化、縱深化發展。黑膠復興是偽命題嗎?黑膠唱片在全球呈現回潮的趨勢,但相較於英美等國家而言,中國的黑膠文化由於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礎,市場發展並不成熟。
  • 逆流而上的黑膠唱片 數位趨勢下的一支奇兵?
    1948年,美國廣播唱片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簡稱RCA)發明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由於音質太差而沒有普及。20世紀上半葉,中國唱片市場呈現百代、大中華及勝利唱片公司三強鼎立的局面。但相較於歐美國家,黑膠唱片在當時的中國並未大規模普及。 作為一種主流的音樂載體,黑膠唱片幾乎佔據整個20世紀,直到80年代CD技術誕生。1982年,第一張CD發行,刻錄的歌曲是瑞典樂團ABBA的專輯《The Visitors》。
  • 全球黑膠「回潮」 周杰倫一口氣出了28張唱片
    這一次他選擇了復古的黑膠,將出道至今的14張專輯做成28張唱片套裝。不少音樂評論稱,這位偶像天王帶領了黑膠唱片又一次回潮。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舊的音樂載體,因為獨特的質感和儀式感滿滿的播放過程,讓00後也愛上了父輩們聆聽的黑膠唱片。
  • 黑膠唱片的歷史演變
    音樂的載體經歷了1931年出現的黑膠唱片、1963年出現的卡帶(磁帶)、1978年出現的CD光碟、1998年出現的MP3、2004年出現的在線數位音樂,但黑膠唱片和留聲機從未銷聲匿跡。愛迪生與留聲機黑膠唱片是在20世紀佔領統治地位的音樂格式,雖說隨著新興音樂格式的出現,逐漸退出歷史主流舞臺,但因為黑膠聽起來更加溫暖,更加真實,近幾年又出現黑膠回潮的趨勢。
  • 沈次農:黑膠唱片中的純真音樂情懷
    當他寫下「蕭士塔高維奇離我們有多遠」這樣的文章標題時,他是一位資深的音樂記者和編輯;當他說起「比起當年蕭伯納的英國和勳伯格的美國,目前中國的音樂普及程度以及研究的深度其實還遠遠不及」時,他是一位老牌的音樂評論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當今年3月末,「沈次農黑膠唱片封套展」在上海音樂廳開幕時,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收藏家。
  • 上海最「潮」的咖啡館重返多倫路,紅色文化也能很潮很年輕!
    道出了咖啡館與文學的不解之緣,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也有一家咖啡館堪稱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搖籃。1929年10月,左聯首次籌備會就在這裡舉行。時隔91年,公啡咖啡館又回來了!公啡書社裡播放著爵士樂,尋聲找過去,是一臺黑膠唱片機發出的聲音,旁邊還放著一些古早感的黑膠唱片。
  • 想玩黑膠,至少先搞清楚「黑膠唱片」是什麼
    我們發現不少朋友對黑膠唱片有著極其模糊的認知,比如把膠木唱片與乙烯基唱片、SP與LP混為一談。 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黑膠唱片」到底指的什麼?這要從一百多年前唱片誕生的那天說起,你可能在哪讀到過愛迪生發明了唱片。
  • 預訂許巍黑膠唱片,需要知道的事
    什麼是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是在20世紀佔統治地位的音樂格式。 33又三分之一轉:LP密紋唱片,每面大約可錄6首歌 45轉:EP細碟,每面只能錄一首歌 78轉:SP粗紋唱片,每面可錄約4分鐘 拋開各種技術參數不談,在發展至今的各種音樂記錄材質唱片、磁帶、CD中,LP的音質最接近原聲,是愛樂者所追求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