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收藏
藏品歷史背景
【文革時期「沙家浜」黑膠唱片一套 紅色收藏館藏品】
人民在追求衣食住行水平的過程中,終將達到富裕飽足,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人便會開始追求精神層次方面的提高。音樂便是最容易涉獵的渠道之一。
紅色收藏館
藏品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
【沙家浜黑膠唱片袋細節 紅色收藏館藏品】
我收藏的這套黑膠唱片,總共四張,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中國唱片社出版,中國唱片廠印製,規格均為12英寸的33又3分之1轉唱片,內容為八大樣板戲之一的沙家浜(八大樣板戲為京劇《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 紅色收藏館之紅色中國、《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4張共8面將該戲分為10個小劇場,分別為接應、轉移、勾結、智鬥、堅持、授計、斥敵、奔襲、突破、聚殲。演員為扮演郭建光的譚元壽,扮演阿慶嫂的洪雪飛,扮演沙奶奶的萬一英,扮演程謙明的賀永瑛,扮演胡傳魁的周和桐,扮演刁德一的馬長禮。
【沙家浜黑膠唱片細節 紅色收藏館藏品】
唱片為實況錄音,使聽眾在黑膠特有的現場感和立體感中身臨其境,整套唱片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能夠讓聽眾夢回1970年5月的大劇場。
老彭
說故事
在小時候,總是有那麼一些事物讓人嚮往,因為窮,買不起,只能放在心裡,在某一次睡夢中短暫擁有,也能笑咧了嘴很滿足。黑膠唱片便是其中之一。
想聽唱片,那就得先有一臺唱片機,在文革年代,中國人普遍還是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能夠開始享受唱片的都是很有地位的人,到了九十年代,隨著CD的興起,黑膠唱片迅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隨著懷舊潮流的興起,變成了收藏品大軍的一員,具有收藏價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年的留戀和想念,那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物件,而是一個過去了的時代。
【沙家浜劇照】
現在的年輕人多多少少可能聽過阿慶嫂這一個角色名,不過了解也就到此止步了。然而令人交口稱讚的阿慶嫂與胡傳魁、刁德一的智鬥片段,就好比現在年輕人所熟知的孫悟空大鬧天宮、諸葛亮火船借箭一樣耳熟能詳,至今仍是幾代人的精神印記。
當年的演員,沒有什麼高額出場費,沒有什麼排場,沒有什麼商務,有的只有那扎紮實實的演技,只有那極富表現力的誇張面部表情和張揚肢體動作,讓觀眾能夠切實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情感。在中國人民還極度缺乏精神糧食的時候,如同潤物細無聲的雨水,滋潤著每一個觀眾乾涸的心靈。表演只有在沒有那麼多逐利心,沒有那麼多雜念的時候,才是真正走心的表演,演員才是令人喜愛尊重的演員。在戲子當道的如今,應當多加弘揚核心價值觀,多加管制相關娛樂引導,培養起像以前那樣純粹的奉獻精神,像郭建光和阿慶嫂一樣,勇敢,果斷,為人民為國家做出真正有用的貢獻。
本文版權歸作者彭胡灣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紅色收藏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