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入門三十三問,我們講述了黑膠唱片是不是有錢人的遊戲。
在後臺留言中,我們發現不少朋友對黑膠唱片有著極其模糊的認知,比如把膠木唱片與乙烯基唱片、SP與LP混為一談。
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黑膠唱片」到底指的什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要從一百多年前唱片誕生的那天說起,你可能在哪讀到過愛迪生發明了唱片。
不過嚴格點來講,他並不是「唱片」的發明者,因為他的發明並非「片」狀。
1877年,愛迪生發明手搖式留聲機和錫質唱筒,這是最早的聲音記錄載體。不過在英文中,它卻並不屬於留聲機唱片的條目,而被稱為留聲機唱筒,因為它長這樣:
直到1888年,美國德裔柏林納發明了真正的「圓盤式唱片」,這才是最早的「唱片」。
一開始,柏林納嘗試用各種材料來壓制唱片,結果都不理想。後來,他發現一種相對堅固耐磨的材質:蟲膠。
它是紫膠蟲在吸取樹木汁液後的分泌物,被廣泛用作膠水,兼有熱塑性和熱固性,相對同時期其他材料而言,可塑性高較為堅固。
1895年,柏林納研發出每分鐘轉78次的蟲膠唱片(Shellac Records),上面刻滿了記錄聲音的凹槽,每釐米30—50條。
比起愛迪生的唱筒,78轉蟲膠唱片方便易攜帶,更受歡迎。
於是,蟲膠唱片成為了最早流行起來的聲音記錄,它改變了音樂的發展,使得被記錄下來的音樂能夠成為商品售賣。
由於它每分鐘只能錄製3-5分鐘,所以刻錄在上面的流行樂都在3分鐘左右,這樣的習慣沿用至今,今天一首流行樂曲時長亦是如此。
因此,它又被稱為標準時長唱片(Standard Play),也就是SP唱片。
隨著20世紀初愈發頻繁的東西方交流,蟲膠唱片傳入中國,由於播放時使用鋼製唱針而被稱為「鋼針唱片」。
你也許更熟悉另一個名稱:「膠木唱片」。但據考證,這大概是一個錯誤的翻譯,因為被稱為膠木的「酚醛樹脂」從未被大規模用作唱片原料。
膠木曾短期作為蟲膠的替代品被用於唱片壓制,但因其昂貴的造價很快就被棄用了,但這個錯誤的名稱卻在國內被廣泛傳播開來,成為老式唱片的代名詞。
那如今我們購買播放的黑膠唱片是這種蟲膠唱片嗎?
非然。
78轉的蟲膠鋼針唱片有著致命的缺點:3分鐘的記錄時長、音質很差、還原度低、極易破碎。
到20世紀30年代時,出現了一種新材料:Poly 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VC塑料),比起蟲膠,PVC有著更好的剛性和柔性,更耐用。
一些唱片公司開始嘗試用PVC替代蟲膠,但受到大蕭條和二戰的影響,研發屢屢受挫。
直到1948年,哥倫比亞唱片終於發明出每分鐘33 1/3轉PVC密紋唱片。
之所以叫「密紋唱片」,是因為它的凹槽數比78轉唱片密集許多,每釐米最多120條,這意味著錄製時長的大幅提升。每面能錄製長達30分鐘的音樂!更重要的是,音質也有了質的飛躍。
一年後,RCA唱片又發明出音質更好但容量較小的45轉PVC密紋唱片,用來記錄單曲和迷你專輯。
這兩種PVC塑料唱片才是如今我們常見的「黑膠唱片」。
33轉唱片因較長的播放時間而被稱為—「Long Play」長時間唱片,45轉因較短的播放時間被稱為——「Extended Play」拓展唱片,這就是LP和EP的由來。
這兩種採用PVC為材質的密紋唱片,在英文中被統稱為」Vinyl Records「,也就是PVC一詞中的「Vinyl」:乙烯基。
我們常見的所謂「黑膠唱片」翻譯為「乙烯基唱片」更為準確。
這就是唱片的發展簡史,從78轉的粗紋蟲膠唱片再到33轉和45轉的密紋PVC唱片,它們組成了留聲機唱片的全部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78轉膠木唱片和33轉/45轉PVC唱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唱片,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材質、製作工藝和播放設備。
假如你家裡也有幾張陳年老片,需看清唱片內封上的轉數,如果寫著「78RPM」或「鋼針唱片」,則需要購置一臺可以兼容78轉速的唱機。
現代唱機大多只可以播放33轉以及45轉PVC唱片,但也有部分可以播放78轉唱片:
還需要更換專門播放78轉的老式鋼製唱針:
78轉蟲膠唱片時代,唱針和唱片都是消耗品,它們之間的磨損十分頻繁。
不少影視劇中都會出現舊時代留聲機的場景,考究的話,在留聲機旁都會出現一個小盒子,來放置備用唱針。
到今天,古老的78轉唱片更多地被用來收藏而非使用。我們能接觸到的、正常發行的黑膠唱片,無論中古還是全新幾乎都是密紋乙烯基唱片。
它發行不久後便取代了粗紋唱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聲音載體,造就了現代流行樂發展最快的黃金年代。
在英文中,這些不同種類的唱片都有專屬名詞:
所有用轉盤式留聲機播放的唱片統稱為:「Phonograph Records」或「Gramophone Records」(留聲機唱片);早期的筒式唱片是:「Phonograph Cylinder」(留聲機唱筒);蟲膠唱片則是「Shellac Records」;而33轉/45轉PVC唱片則被統稱為「Vinyl Records」。
相較於英文中明確的分門別類,中文卻並沒有嚴格的學名劃分。也許因為翻譯的歷史問題, 「Vinyl」一詞並未能直譯成「乙烯基」,大家更習慣將它們統稱為「黑膠唱片」。
由於「黑膠唱片」一詞與「膠木唱片」在名稱上的接近,便產生了不少混淆的觀念和看法。
21世紀以後,英文的「Vinyl」也出現了泛指所有留聲機唱片的現象,這也是「黑膠唱片」一詞在國內被混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但中國未經歷PVC唱片的黃金年代,多數人對於黑膠唱片的印象極其朦朧,於是「黑膠唱片」的含義更加混亂。
由於我們未找到「黑膠唱片」一詞最早出現的歷史文獻,所以只能做出上述推測,如果你能找到相關歷史來源或者有獨到見解,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
我們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和各種資料來源,簡單梳理了一下,如今在中文語境下的「黑膠唱片」的兩種含義:
狹義層面,過去特指78轉膠木唱片,如今特指33轉/45轉的密紋乙烯基唱片。廣義層面,可以泛指所有使用留聲機播放的模擬錄音存儲介質,表面有記錄聲音的凹槽。既可以指膠木唱片、也可以指乙烯基唱片,有時還被混用為早期唱筒。當然,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不過習慣成自然,即便「黑膠唱片」概念的混淆造成了很多謬誤,但在今天它很難再被人們清晰地定義。
假使你初入膠門,想好好玩膠,至少要搞清楚「黑膠唱片」到底是什麼?
以後提及黑膠唱片時,一定要明白自己說的33轉/45轉的乙烯基唱片,還是78轉的蟲膠唱片。
好了,想必看到這裡,你應該有了初步的認知。那,來找茬吧!看看以下兩段表述中分別那些顯而易見的錯誤。
首先是無所不知的某度百科,它的」黑膠唱片「詞條是這樣寫的:
然後是中文維基百科的黑膠唱片詞條:
這裡是入門33問第二期,我們下期再見。
----To be continued----
後續我們會講述更多關於黑膠的問題,如果你對黑膠唱片有什麼疑問請在留言告訴我們,一旦被我們選中作為下期主題,我們將送出一張黑膠給你。
浣熊唱片文章及音頻內容均為原創
轉載請聯繫我們
請勿隨意搬運
原創不易
你每一次的閱讀、在看、分享與轉發
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本周黑膠精選----
1. Taylor Swift 「Lover」
2. Kraftwerk發電站樂隊「Autobahn」
3. Cigarettes After Sex 事後煙「I.」
4.The Beatles「1962-1966」
5. Eric Clapton「No Reason To Cry」
6.The Beatles「1」
7.竹內瑪莉亞「Beginning」
8.John Lennon「Mind Games」
9. The Cocteau Twins「Head Over 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