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喜歡閱讀易經的話,就一定會讀到吉兇悔吝這四個字,那麼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那?很多人是不理解的,那麼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把這四個字進行一下更合理的派對,你會發現,吉兇悔吝的更合理的排序應該是這樣的,先有吉,然後是悔,然後是吝,然後是兇。如果更完整展現這個過程的話,應該是大吉、吉、無咎、悔、吝、厲、兇、大兇。我們可以看到起始位置的大吉和末尾的大兇是對稱關係的,同時,第二位的吉和倒數第二位的兇也是對應關係的,以此類推,無咎對應著厲,悔對應著吝。
然後,透過這種變化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吉兇變化的過程。如果一個人樂於守道,堅守道德,那麼他的結局也是好的,就會有大吉,如果一個人犯過一些錯誤,但是因為自己能夠及時審視自己,最終能夠及時行善,那麼其結局也是好的,就是吉。如果一個人犯過錯誤,即使犯了大錯,那麼經過別人勸說,最終能夠懸崖勒馬,那麼其結局不能說好,但是至少是沒有後果的,這就是無咎。而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哪怕是小的錯誤,不能自己意識到錯誤,那麼就是處境尷尬了,這時候處境會給他提一個醒,就做厲,就是再不改變就很難回頭了。如果繼續不能反省自己,按照事物的變化規律,最終形成兇和大兇。
由此,我們可以可以看到,從大吉到大兇,是一個矛盾變化的過程。而導致矛盾變化的誘因,完全是自己掌控。有人說易經是一個迷信,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唯物主義的知識。易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鬼神說,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唯心主義,而是從深層次解釋了陰陽共生和發展的規律,而這個規律就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電子和質子理論。揭開這種兩極對立的面紗,我們也能發現二者是相互統一的,統一的紐帶就是悔吝二字。大家注意發現,在悔的左側都是好的結果,在吝的右側都是不好的結果,這個悔和吝就是扭轉乾坤的關鍵。
悔就是後悔的意思,我們做錯事,及時後悔,就能逢兇化吉。如果我們做錯事,仍然執迷不悟,就容易進入十分兇險的境地。有的人可能認為弱肉強食,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喜歡損人利己,並認為這是自己能力較強,別人勸說仍然執迷不悟,不知不覺就走進了兇險的泥潭而不自知,而過失也不斷積累,最終導致結局悲傷。
吝的意思不是吝嗇,而是不捨得,不捨得什麼呢?不捨得後悔,為什麼不捨得後悔呢?事實上還是不捨得面子,有時候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為了面子仍舊一意孤行。事實上也知道做壞事別人會不喜歡,但是不捨得顧及別人的心情,只考慮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損人利己的性格,也就背道而馳,越陷越深。
有的老闆做企業,明知道前方投資有風險,家人勸說也不聽,還越挫越勇,最終導致了投資的失敗。有的人做官,父母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貪腐,領導苦口婆心地教育不要貪腐,但是他認為不就是挪用點小錢,收點小賄嗎,有什麼問題?結果這種不悔反吝的想法,讓自己身陷囹圄。
因此,世上有悔,才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最大哲學。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但是我們及時後悔,能夠避免很多問題。後悔不是優柔寡斷,而是日省三身的智慧,後悔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挑戰自我的魄力,後悔不是沒有毅力,而是不斷前行的決心。明白了吉兇悔吝的道理,我們就能始終使用悔和吝的哲學來掌握我們的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