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遊記丨感受這座城市宗教歷史的碰撞與文化包容

2021-01-10 基督時報

摘 要

我們瞻仰了其中的幾座教堂,同時也參觀了其他宗教的一些建築,感受到這座城市在宗教方面的歷史感和多樣性。

文 | 羅凱倫

年初,筆者和友人有幸遊覽了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的馬六甲,在這座多元化的城市中,我們瞻仰了其中的幾座教堂,同時也參觀了其他宗教的一些建築,驚嘆之餘大大開闊了眼界,感受到這座城市在宗教方面的歷史感和多樣性。

馬六甲最為有名的教堂便是位於馬六甲中心荷蘭廣場的馬六甲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Malacca),其鮮紅色的外觀頗為顯目。

馬六甲基督教堂。

馬六甲基督教堂建於1753年,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仍在開放的新教教堂,現屬聖公會西馬教區。

據維基百科和馬來西亞觀光局官方網站記載:

1641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同時引進了改革宗。

1741年,為了紀念佔領馬六甲一百周年,荷蘭資產者決定建造一個新的教堂,取代聖保羅教堂作為崇拜場所。

12年後,一所白色改革宗教堂建成。

1824年英荷條約籤訂後,馬六甲被劃歸於英國。

1838年,英國將其改造為聖公會教堂,改名為基督教堂,在教堂上加了一座風標和一個鐘塔。

1911年,基督教堂和毗鄰的荷蘭總督府被漆成紅色。

基督教堂內部。

據悉,著名來華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埋葬於基督教堂下面。

基督教堂內部的聖餐桌。

走進教堂,便可看到牆上立有紀念米憐的墓碑,上面寫著:「恭敬紀念神學博士威廉·米憐牧師,受倫敦傳道會支持,成為來華的新教傳教士。米憐擔任英華書院的校長七年,居住在此:監管中國和馬來青年的教育、製作實用的漢語和馬來語傳教單張,以及作為忠心的基督福音的牧師主持該教堂教務。但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與神學博士馬禮遜牧師共同合作翻譯了第一本中文新教聖經,這是他最珍貴和最富有成效的服侍。1785年,米憐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的肯尼蒙特;1812年,成為傳教士,離開英國。1822年6月2日,他死於馬六甲,享年37歲。」

米憐是繼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之後第二位到中國的宣教士,因無法像馬禮遜以東印度公司翻譯的合法身份在廣州居留,米憐轉向了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他的工作是幫助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並擔任該校的首任校長。米憐太太也去世在馬六甲,葬在基督教堂後面的荷蘭墓園內。

米憐牧師的紀念碑。

參觀完教堂後,我們沿著旁邊的聖保羅山而上,步行至山頂,便看到了著名的聖保羅教堂。

坐落於聖保羅山頂的聖保羅教堂。

聖保羅教堂近景。

教堂內宣傳欄介紹道,聖保羅天主教堂是東南亞最古老的教堂,起初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教堂。

小教堂由葡萄牙船長杜阿爾特·科埃略(Duarte Coelho)建於1521年,用以感激聖母保佑他成功逃脫了中國南海的敵人攻擊。這個教堂供奉聖母,名為「山上聖母」(Nossa Senhorado Monte)。

1545年至1552年,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曾居住於此,作為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基地。聖方濟·沙勿略在澳門的上川島去世後,他的遺體暫時運送到該教堂停留九個月,最終葬在印度果阿。教堂內仍放有當年安葬沙勿略的空墓。

教堂前立有沙勿略的白色雕像,據傳,這座雕像於1952年豎立,紀念沙勿略到達馬六甲的400周年,而當雕像祝聖一天後,旁邊的一棵大樹倒下了,折斷了他的右臂。1614年,沙勿略的右臂被作為了聖物,與其遺體分離。

聖保羅教堂內部,為廢墟遺址。

1548年,教堂歸耶穌會所管。1556年,教堂新增了一層,改名為「天使報喜堂」(The Church of Annuciation)。1590年,在教堂後面新建了一座瞭望塔。

當荷蘭人佔領了馬六甲後,教堂改為荷蘭改革宗所用,重新命名為「聖保羅教堂」,教堂所處的山地也被成為「聖保羅山」。1753年,基督教堂建成後,聖保羅教堂停止使用。此後,教堂成為了荷蘭和葡萄牙達官貴人的墓地。

現存的聖保羅教堂已成廢墟,只保留了基本的構架,教堂內放有多個紀念性的匾牌。

教堂內一塊紀念性匾牌。

遊覽完聖保羅教堂後,筆者和友人便下山,慢慢沿著河水步行。馬六甲的教堂很多,我們便按照路線圖去往志馬六甲聖方濟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Xavier)。

聖方濟各天主教堂建於1845年,以紀念「東方傳道者」聖方濟·沙勿略。我們走進教堂,祭臺中央放有聖餐桌,桌布上刻有「GOD IS LOVE」(「神就是愛」)的字樣,聖餐桌後置有講臺,牆上掛有耶穌被釘的十字架,教堂兩旁放有聖像和掛有聖畫,二樓配有管風琴。

馬六甲聖方濟教堂。

聖方濟教堂內景。

馬六甲的教堂大多擁有悠久的歷史,每一座都巍峨地矗立在藍天之下,記錄著當年傳教士的宣教努力和熱情。米憐也好,沙勿略也好,他們都擁有向中國傳教的夢想,卻因為當時條件有限不得不轉移到馬六甲暫時停歇,馬六甲就像是中國宣教的後備力量一樣,默默奉獻支持著。

遊覽完這幾所教堂後,筆者跟友人又遊覽了當地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雞場街是馬六甲古城聚集著華人的區域,在街道的一端,頗為驚喜地發現了一所泰米爾教堂。

泰米爾衛理會教堂。

馬六甲泰米爾衛理會教堂,創辦於1908年,外觀是一所米黃色的小教堂。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的東南亞國家,文化由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共同創造,其中不少印度裔居民講泰米爾語。

泰米爾教堂設有一場主日禮拜,同時以泰米爾語和英語進行。主日上午,我們再次走進了教堂,教堂內大概容納不到一百人,主領敬拜的弟兄唱著非常歡快的讚美詩,講臺下的會眾也隨之拍手敬拜。

教堂服侍人員看著我們帶有亞洲面孔,便有善地遞來了英文聖經。我們接受後,站立在座位上,一同和我們的印度裔弟兄姐妹們敬拜神。敬拜讚美結束後,牧師同時以泰米爾語和英語證道。

泰米爾衛理會教堂內的主日敬拜。

離開教堂後,筆者和友人走進了雞場街,不禁發現,街道兩旁坐落著好幾種不同宗教的廟宇和建築,可見馬六甲有著很強的宗教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

馬來西亞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原住民族組成。而我們去到的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始建於15世紀。從明清到民國,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的人遷徙至馬來西亞,這些移民和他們的後代構成了馬來西亞除馬來人和原住民外的第二大民族。

青雲亭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分別為儒、釋、道各一座。

數百年來,青雲亭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也是華人社區的法院和仲裁機構。另外,街道上還有著各種以中國省會名命名的同鄉會館,裡面供奉著民間宗教的神祇,比如海南會館供奉天后聖母——媽祖。

青雲亭。

海南會館。

街道上還建有清真寺和興都印度廟。甘榜吉寧清真寺(Kampung Kling Mosque)建於1748年,也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由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修建,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築風格。

旁邊的興都印度廟供奉著印度教神祇Vinayagar,建於1781年,為馬六甲最古老的印度廟。

甘榜吉寧清真寺。

甘榜吉寧清真寺內的沐浴池。

興都印度廟。

相關焦點

  • 馬六甲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提到馬六甲,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它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城市,在2008年的時候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有著許多的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的建築,比如具有西方特色的聖彼得教堂,古老的荷蘭式建築,風格獨特的葡萄牙廣場,具有中國特色的寶山亭和唐人街等。
  • 《馬來西亞遊記》馬六甲
    馬六甲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蠻熟悉的了,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六次都在這裡停靠,在中國古代史上也算是個出名的地方了,而且當年華人下南洋,都是從這裡上岸,所以也是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地方。馬六甲市瀕臨馬六甲海峽,一直是該航道的咽喉,自古以來戰略位置就比較重要。
  •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融合了世界各國的特點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馬六甲聚居了來自東西方移民,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融合了世界各國的特點而獨具一格,城內既有中國古典式的廳堂,庭院和園林,也有古老的荷蘭和葡萄牙風格的建築。馬六甲鄉村有著名的「馬六甲牛車」,車蓬兩頭如彎月般地翹起,牛頸繫著銅鈴,遠處叮鐺悅耳。馬六甲盛產橡膠、椰子、水果與稻米等。以工藝品著稱於國內外。
  • 如果殖民者沒有來,那麼之後馬六甲的命運會怎樣?
    葡萄牙人把這座要塞命名為「法摩沙」,意思是精美之城。「他們在要塞建成後配置大炮,駐紮禁衛軍,使馬來人產生一種十分恐怖和驚奇的感覺,並使這種感覺永遠存在下去,以保持葡萄牙國王崇高的威望和尊嚴。」英國人溫斯泰德所著的《馬來西亞史》這樣寫道。可惜的是,這座「精美之城」在後來英國人到來時遭到破壞,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幹涉得太晚,如今只有一座石門留下。
  • 「先知之城」梵蒂岡:天主教廷的所在地,感受其宗教文化魅力
    「先知之城」梵蒂岡:天主教廷的所在地,感受其宗教文化魅力。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在生命裡感受奇趣。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梵蒂岡是坐落於羅馬城西北角臺伯河西岸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其四面國土與義大利接壤,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但因其作為世界天主教信仰的中心以及歷史因素,其大部分的城市居民是在教堂工作的神職人員,梵蒂岡是禁止遊客穿著露出膝蓋及其以上的衣物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目前世界上存在最大的教堂,佔地2.3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萬人在教堂內祈禱。
  • 馬六甲交通要衝,移民聚居,建築堅實樸素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黃花菜都涼了,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馬來西亞歷史開始的地方馬六甲。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的南部,南臨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因其扼守全球最狹長的海峽--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 為東西方貿易、交通要衝,歷來南貿十分繁榮,東西方移民也聚居於此,從而造就了馬六甲獨具一格的文化,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2008年 ,馬六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開始的地方。這裡是馬來西亞最早的王國建立的地方,也是馬來西亞殖民統治歷史開始的地方。馬六甲的歷史就像馬來西亞歷史的縮影。
  • 廣東的這座城市,曾與廣州平起平坐,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廣東有一座城市,曾經非常輝煌,還與廣州平起平坐過,你知道這座城市是哪座嗎?今天要說的這座城市便是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的雷州市,它並不是一座地級市,而是湛江下轄的一座縣級市。雖然說今天的雷州並不耀眼,知名度也不高,但是曾經卻非常輝煌,且與廣州平級。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這是宋代先聖朱熹,對泉州宗教的評價。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
  • 馬六甲,一座低調有內涵的東南亞小城,令人流連忘返
    馬六甲市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交通便利,空路、公路、海路、鐵路四通八達,距吉隆坡148公裡,距新加坡254公裡。馬六甲市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首府,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王國的都城,後來曾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所統治。
  • 這座邊境城市是全國唯一一處東北虎和遠東豹自然保護區,文化多元
    比如廣東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深圳在外貿出口以及海洋運輸上佔有重要地位;比如貴州,地處內陸,才能打造世界山地旅遊勝地;比如哈爾濱,中國東北地區,冰雪城市的名頭為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一些位於邊境的城市,或多或少會融入鄰國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在這裡融合、碰撞,形成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度假勝地蘇門答臘島,感受不一樣的旅行體驗
    度假勝地蘇門答臘島,感受不一樣的旅行體驗。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面積47.3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人口5018萬,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
  • 這些景點遊玩過了,你才算真正到過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省),首府馬六甲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南部,毗鄰馬六甲海峽,與蘇門答臘遙望相對。而這個城市分別有哪些最值得遊玩的景點呢?聖保羅教堂二、聖保羅教堂位於聖保羅山麓之下,建築物均為木結構,且不用一根鐵釘。
  • 公共圖書館是城市文化發展重要標誌
    原標題:公共圖書館是城市文化發展重要標誌   第32個「圖書館服務宣傳周」25日正式開啟,記者專訪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
  • 南京這座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歷史上五王十四帝曾登臨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城市,古稱金陵、建康,享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大家都知道,南京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除了夫子廟、中山陵、明孝陵外,棲霞山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旅遊景點,自古以來就有「春牛首、秋棲霞」的說法。
  • 皖南第一座天主教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的一顆明珠
    該鎮系國家級文明村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最佳旅遊鄉鎮和省級重點中心鎮,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古鎮水東因水陽江這條「黃金水道」而成為鼎盛的商埠碼頭。現存的老街街區面積約0.5平方公裡,街道全長740米,寬4米。上街頭、下街頭、正街、橫街、當鋪街、網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縱橫交錯,形成連環街市。
  • 山海茂名丨這座城市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在承載茂名悠久礦業文化的同時也留下了一道道「傷疤」大氣汙染、水體汙染、一系列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請橫屏觀看。攝影師@黃信濤)2014年開始露天礦生態公園的規劃建設工作啟動引水、種樹、設館、修路···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昔日滿目瘡痍的露天礦已經發展成集賞花、觀景、戲水、觀展於一體的休閒好去處(攝影師@劉棟)看過了山與海也嘗過了茂名夜的滋味你便以為融入了這座城嗎
  • 遊記丨七天暴走,探秘斷交風波中的卡達多哈(上)
    現任埃米爾(國王)的頭像出現在這座城市的任何角落而多哈作為卡達的"帝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波斯灣沿岸的著名港口,這裡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臺性能小怪物雖然便攜性一般(特別對比我經常使用的Sigmadp1),但是等效21mm能給我帶來不錯的視覺體驗,畢竟選什麼焦距的鏡頭拍攝作品完全是個人喜好。對我來說21mm拍建築或城市風光足堪大用,本篇遊記大部分配圖也都是由它拍攝完成!
  • 「一帶一路」有哪些歷史文化內涵?
    面對這一系列深刻的矛盾、衝突和問題,人類應當向何處去?發展之路在何方?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為世界和人類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整套「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我們看到了這一「中國方案」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大放異彩。
  • 東南亞王朝更替,中國海洋貿易上,馬六甲海峽帶來的成敗興衰
    馬六甲海峽作為中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它的繁榮與歷史見證了各個王朝的興衰更替。扶南古國的崛起與衰敗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最重要的水道,總長660海裡,最寬的地方有200海裡,最窄的地方不到10海裡。它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現在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馬六甲海峽是什麼時候成為重要的貿易通道的?
  • 小婁巷丨無錫五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這座城市的建築,與水共生,與人共存,青磚、粉牆、黛瓦,造就江南民居獨特的質樸、淡雅,也形成了讓稱讚的五大歷史文化街區!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via.@weiweia_歪貓公社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展現無錫傳統學仕階層成長生活空間,挖掘明清兩朝望族世家治家經營文化,體現江南城市傳統居家生活方式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