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有哪些歷史文化內涵?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當今世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活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日益顯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不斷撼動舊有的「叢林法則」,成為新時代的發展主流。不過,由於經濟發展結構的不平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激化了全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態勢,導致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地區衝突日益增多。「逆全球化」的思潮開始抬頭,恐怖主義、核彈危機、難民潮等亦在不斷威脅世界和平、發展和穩定的大局。面對這一系列深刻的矛盾、衝突和問題,人類應當向何處去?發展之路在何方?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為世界和人類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整套「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我們看到了這一「中國方案」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大放異彩。中國有決心、有信心通過「一帶一路」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這與其說是一條路,不如說是當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重要哲學範疇與思想理念——對話而非對抗、合作而非博弈、共享而非獨霸、共贏而非零和。

因此,在「一帶一路」的「絲路精神」之中,不僅蘊含著中國深入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責任感,同時也蘊含著中國進一步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創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一帶一路」並非一個封閉的孤立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合作體系。「開放包容」「互學互鑑」——這一植根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朝向世界的提法,鮮明體現了「一帶一路」總體設計中深厚的歷史情感與文化情懷。它一方面建基於對世界歷史與人類文明的分析省察,另一方面有賴於對民族歷史與中華文明的反思傳承。

文明視野 歷史情懷

不同文明間的封閉隔閡,阻礙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僅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例,納粹德國在面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不同種族的文明差異時,採取了極端手段,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的深重災難。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在沉痛審視二戰歷史教訓之後,指出:要克服現代文明危機,必須從「以主體為中心」轉變為「以主體間性為中心」。也就是說,要將封閉一元的單文明主體,擴展為開放多元的多文明主體。只有在不同文明主體之間的「交往行為」逐漸走向深入之時,文明的交流對話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當然,交往的前提,是對差異性的寬容,對不同文化歷史的尊重。當前,持續的恐怖主義行為,正以其暴力表達,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究其根本,仍是西方擴張型的文明,未能真正與非西方的文明之間達成有效的溝通、交流與對話。文明的隔閡與交流的閉塞,所導致的將是普通個體的災難。正像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所寫,「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我而鳴」。因此,化解文明衝突的最有效方式,並非以暴易暴,而是在尊重彼此文明差異的前提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並在積極的互動中,找尋最大公約數的彼此認同。

不同文明間的包容互鑑,推動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每一種文明都在其複雜而豐厚的歷史傳統中,孕育出了獨特的文化精神與文明形態。這一文明形態又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構築而成。因此,伴隨著人類生命活動的變化流轉,不同文明註定如同湧動的水流一般,相互交匯,相互激發,進而促進自身文明的更新重建。例如,在古埃及末期,埃及文明散播到了愛琴海流域,促成了克裡特文明的崛起,進而塑造了古希臘燦爛的文化。在希臘化時期,文明的中心轉移到了歐亞大陸交界處和兩河流域,促進了東西方宗教的融合以及中東文明圈的形成。西羅馬帝國末期,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作品,通過拜佔庭流傳到了阿拉伯帝國。其後阿拉伯世界的翻譯運動,又使得西方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世紀得以繼承,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織融合,打破了單一文明封閉僵化的體系,為人類繪製出了一幅多元文明的絢爛景觀。歷史學家赫爾德曾指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不同的文化,創造了很多不同的文明,這是人類多元發展的根本屬性。世界歷史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雖則枝幹分叉,但是深沒於土壤之中的卻是彼此相連的根系。當前的網際網路,已經讓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超越了種族、國家、性別、年齡、階層的障礙,由著共同的文明嚮往融合在了一起。在聚沙成塔的點滴分享與交流互動中,一種根植於多元文化基礎的主體性力量正在不斷生成,一種熔鑄了多元文化特徵的嶄新文明樣態正在不斷形成。可以說,藉助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創造、參與、分享、融合,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技術進步推動了文明創新,文明間的包容互鑑豐富了人類的本質屬性。

立足傳統 紮根文化

現代中國,既與世界文明同頻共振,亦與古老的文化傳統血脈相連。回望歷史,災難和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中華民族每一次都能在廢墟中浴火重生,進而延續與開創生機盎然的文明形態。從根本上來說,這源於中華文明對於世界文明的兼容並包、反思互鑑。由今視之,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兩次最為重大的文化事件,塑造了中國多元一體的文明樣貌、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一是公元一世紀時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其二是近世以來西方現代文化的傳入。

對外來文明的包容涵蓄,塑造了中國多元一體的文明樣貌。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曾有過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大思想家,競相爭舸、闡發言說,共同築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後,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它一方面激活了中國宗教文化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對中國的古典哲學、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經過幾代文人、知識分子的共同努力,佛學義理與中國本土文化得以完美融合。最終,本土化的佛家思想同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思想,一同匯入了中華文明的汪洋大海,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中華文化絕非一個封閉的文化體系,而是一個開放多元的文明體系。其文明內核,正體現為儒釋道合一的價值典範:儒家講入世之理、治國安邦之道。釋道講出世之理、修身養性之途。此種內外交互、身心合一的圓融達觀,使得中華文明創設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並於18世紀達到巔峰,被貢德·弗蘭克的《白銀資本》稱為全球的文明中心。

對外來文明的反思互鑑,推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近世以來,古老的中華文明在世界工業化的洶湧浪潮中,漸失高位。工具器物層面的疲敝落後,制度文化層面的保守僵化,使得中國陷入了落後的局面。這一次的文明交匯,不是在異文明之間的惺惺相惜,而是在民族奮起的號角聲中展開的。背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這個龐大的文明軀體,開始奔赴於救亡圖存與啟蒙更新的復興之路。一場又一場意欲挽救民族於危亡的變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炸響驚雷,迫使國人睜開雙眼,展望世界寰宇。及至抗日戰爭的烽煙燃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宣告成立,這一古老的文明,在幾乎成為一片廢墟的土地之上,再一次實現了鳳凰涅槃。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發展奇蹟。尤其是在近4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廣泛吸收借鑑各種優秀的文明成果,將其內化為現代化的實踐力量,進而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期,超越舊有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可以說,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在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探索跋涉之後,終於成功實現了現代轉型,重歸世界文明大國之位。

源自中國 面向世界

展望世界,是為了反觀己身;回顧過去,是為了前瞻未來。我們的歷史、傳統、文化奠立了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而在與不同文明多層次、多維度、多樣態的融合交往、吸收借鑑中,現代中國的文化面貌、發展路徑才得以不斷呈現。由此觀之,想要推動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明的巨型國家向前發展,必須要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的理念,而絕不能自我封閉、固步自封。中國在歷史上,曾以一種胸懷廣闊、兼收並蓄的天下主義情懷,引領著人類文明的走向。當今中國的發展,亦是要在延續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多元文化精神,使其成為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資源。

「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文明,就是普照天下的光耀。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必須建立在全人類的視野之上;世界文明的更新轉化,也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帶一路」是當代中國為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貢獻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的「絲路精神」中所蘊含的「開放包容、互學互鑑」的文化理念,對於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不僅在於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與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且在於造福全世界的人民,推進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樣一種宏闊高遠的戰略眼光、深邃厚重的歷史責任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使命擔當,更是對人類前途命運的偉大探索。(學習時報/林雅華)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同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必須要搞「一帶一路「的原因、戰略規劃及時代背景解讀。  「一帶一路」含義解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 快來測測你的英語水平——「一帶一路」,你譯對了嗎?
    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這是習近平同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代表們合影。2015年9月在「一帶一路」提出兩周年之際,國家發改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進行了規範,在對外公文中,統一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英文全稱譯為「theSilkRoadEconomicBeltandthe21st-CenturyMaritimeSilk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BeltandRoad」,英文縮寫用「B&R」。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導語:文化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再者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萬物的發展都有相同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鑑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 專訪日本「一帶一路」研究中心負責人進藤榮一:炒作「中國債務陷阱...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就中日關係、「一帶一路」倡議等問題專訪進藤先生時,老人顯得很急切,一再強調:「請中國等待日本的合作。」進藤對日本加強同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領域的合作有很大預期,但他也坦言:「在未來一段時間,日本會繼續在中美之間搖擺。」
  • 一帶一路·好風光|巡禮伊朗 情迷波斯(組圖)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北接裏海,南臨波斯灣,扼守中東海上交通「咽喉」荷姆茲海峽,處於「一帶一路」交匯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地位。面積164.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8000萬,首都為德黑蘭。這個擁有波斯、亞塞拜然、庫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多民族的國家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伊朗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 美國Discovery教育落戶深圳,中國一帶一路文化駛入全球高速公路
    深圳2017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文化教育產業迎來資本化熱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文化走出去並如何可持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優質資本共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文化與軟實力戰略實現,共同推動「中國夢」的偉大復興。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研究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  馬溯川 姚生旺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向前推進,「一帶一路」的成效已在中亞地區釋放出較大的活力,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友好結晶和重要文化交流平臺,增進了中國與中亞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鑑。
  • 以泰國服飾色彩意識為例,感知「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色彩文化
    泰國人在星期一至星期日每天都有對應的幸運色與禁忌色, 雖然現在這一規定有所淡化, 但是作為外國人與泰國人交往, 還是要尊重其風俗習慣, 以更好地與其進行交流, 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色彩可以揭示特定地域的文化屬性, 以及當地居民所特有的價值觀。例如中國對服飾的選擇是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漢族民間常有「紅白事」之說, 即是以顏色來區別喜事與喪事。在春節、婚禮等喜慶場合慣用紅色。
  • 「一帶一路讓我們更加親近」
    2018「印跡國中」「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活動近日在荷蘭海牙舉行。各種風格的書畫作品、巧奪天工的非遺手工藝品、喜慶歡快的中國歌舞以及現場交流互動,一下就把中荷兩國人民的感情距離拉近了,譜寫了一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交響樂。
  • 魯大學子舉辦英語演講比賽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水母網12月6日訊(YMG記者 李泉江 通訊員 李寧 吳遠慶)對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而言,如何能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從而實現外語專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開展科學研究、精選教學課程、開闢「第二課堂」等舉措,讓思政教育與外語專業課程有機融合。
  • 「一帶一路」藝術節之旅 | 在土耳其,感受100天的浪漫
    原創 胖胖鳥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收錄於話題#「一帶一路」藝術節之旅1個旅行即將開始,請系好安全帶「一帶一路」藝術節之旅"想和你一起去旅行,想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 美國人正反思:我們對「一帶一路」的看法,哪些錯了?
    (新華社)此時,距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近6年,在這6年時間裡,西方大國對於該倡議的態度已由最初的試探與猶疑,轉變為現在的融入與合作。若將外媒近幾年的報導串聯起來便可發現,這個轉變的過程其實有跡可循。中國與歐洲「是時候相互靠近了」「我們認為對就做!」
  • 非常影響丨跟著電影去旅行,在「一帶一路」電影周與不同文化對話
    今年「一帶一路」電影周共展映影片17部,主人公的腳步遍布五個大洲,從埃及尼羅河到美洲大原野,從山川壯美的中亞到林木蔥蔥的東歐。在電影的旅行中,不同的角色相遇了,不同的文化在對話。圖說:「一帶一路」電影周海報 官方圖聯盟擴大正成長從2015年設立「絲綢之路」展映單元,到2016年將「一帶一路」設為國際展映板塊的常設單元;從2017年與匈牙利等13個國家的電影節和電影機構代表籤訂「一帶一路」電影合作備忘錄,到2018年設立「一帶一路」電影周,並將29個國家的31個電影機構結成「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從2018年成立時候的29個國家、31
  • 湖州蠶寶寶吐絲「一帶一路」 蠶種出口創匯破千萬元
    從千年前通過絲綢之路出口絲綢,到如今借「一帶一路」出口蠶種,湖州蠶桑業正實現華麗轉身。行業轉型之外,依託「絲綢小鎮」的建設,一個宏大的絲綢文化振興願景也正在湖州逐筆寫就。  作為蠶桑絲綢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湖州本地春蠶飼養量已連續多年下滑,但湖州深挖優質蠶種資源潛力,瞄準時機,佔據了絲綢產業價值鏈中「種源」制高點,並借「一帶一路」戰略讓優質蠶種「走出去」。  目前,湖州蠶種已連續10年大批量出口中亞國家,出口量佔到浙江省的60%以上。
  • 在「一帶一路」終點感受歐洲港口的魅力 | 「一帶一路」海外港口...
    相關閱讀:「一帶一路」視野中的德國不萊梅組合港由不萊梅港和不萊梅哈芬港組成的不萊梅組合港,是歐洲最重要的通用港口之一。相關閱讀:「一帶一路」視野中的荷蘭鹿特丹港鹿特丹港是歐洲第一大港,被譽為「歐洲門戶」,覆蓋全球逾千個港口的500多條遠洋、近洋、支線船及滾裝船航線,現在還正好處在「一帶一路」的終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 UWEE體育教育聯盟啟幕 川企助力一帶一路文化交流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3日電  由UWEE歐美亞教育聯盟、BRITF「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專項基金聯合舉辦,北京體育館協會、成都長靴貓擊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北科長城國際學院協辦的UWEE體育教育聯盟中國發布會11月2日在京舉行。
  • 疫情下,「一帶一路」合作強勁前行
    面對疫情考驗,「一帶一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相關項目持續推進,合作成果亮點頗多,成為疫情陰霾中的一抹亮色。整體上看,自疫情發生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合作需求進一步上升。疫情強烈衝擊著世界各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
  • 上海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揭牌運營 「一帶一路」影視「朋友...
    「一帶一路」影視「朋友圈」又擴容了。7月29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啟動,16家「一帶一路」意向合作企業及落戶度假區重點企業籤約,同時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正式揭牌運營。今年是「一帶一路」電影周在浦東連續舉辦的第3個年頭。
  • 「一帶一路」倡議將為馬達加斯加帶來巨大利益
    新華社塔那那利佛1月22日電專訪:「一帶一路」倡議將為馬達加斯加帶來巨大利益——訪馬達加斯加總統埃裡新華社記者 文浩「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馬達加斯加的發展需求相契合,它將為馬達加斯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及社會效益。」馬達加斯加總統埃裡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