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特色——吊錢兒,是始於宋朝的一種習俗。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紅紙剪刻成花紋圖案,下部形似「流蘇」,上面一般寫有「恭喜發財」等之類的吉祥語,有的掛於門楣,有的直接貼到門上。一般是門楣貼三大張,大門貼掛五張,門窗貼掛一張,意在免禍接福。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掛錢兒=吊錢兒 對於初春早晨的記憶,是從掛錢兒開始的。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最先看到的就是它們花花綠綠的流蘇,搖擺在玻璃窗外,招展在清早的陽光下,於是我就會從夢中徹底醒來,打點起精神,計劃起新的一天如何度過。 老家有句俚語:「二十九,貼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這「對有」二字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寫,我把它解做「貼對子越貼越有」的意思。這一天貼的不僅有春聯、福字、窗花,還有掛錢兒。
吊錢兒的各種叫法
掛錢兒有許多種叫法,如「門籤」、「掛千」、「吊錢」、「過門箋」、「門吊子」。 中國古代就有以幡勝表達意願的風俗,這樣的記載《後漢書·禮儀志》中就已經有了。而到了唐代掛錢的雛形漸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到了清代,掛錢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詩人周寶善為其作年俗詩說:「先貼門箋次掛錢,撤金紅紙寫春聯;竹竿緊束攢前帚,掃房糊窗算過年。」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還為它作了詳細的註解:「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可見,掛錢的歷史是由來已久的。而今人對它的喜愛,又多了一層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錢」字,把它們掛在門前簷下,預示著新的一年中,財源會滾滾而來。
吊錢的懸掛
古時,掛錢的懸掛也有講究,《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掛錢輝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黃、白、黑。因在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掛錢兒的五色為大紅、粉紅、黃、綠和藍,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五藍」。每門每窗所掛皆為單數,多為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
吊錢的製作
我們胡同裡的一個老人就是以刻掛錢為生的,他所刻的掛錢非常精美,內容也很齊全,圖案有人物、花卉、龍鳳以及各種不知名的幾何圖案,文字有「國泰民安」、「年年有餘」、「萬事如意」、「風調雨順」、「金玉滿堂」、「五業興旺」、「喜鵲登梅」以及福、祿、壽、喜等等,空白處都以錯落有致的絲絡相連。老人刻掛錢既沒有圖樣,也沒有模子,取一沓彩紙,拿一把刻刀,有條不紊,一揮而就。那時我一看就是一天,老人也非常喜歡我,說將來如果我考不上學,就把這手藝傳給我,好讓我有碗飯吃,於是我就看得更加有興致。 現在的掛錢估計肯定不再用手工刻制了,其圖案也多了許多新鮮現代的內容,一些年輕人對它們也愛不釋手。而且一些商店市場的窗前還掛起了巨形掛錢,其長度足有2米以上,飄搖在鬧市中,更增添了新年的喜慶。
吊錢的懸掛時間
掛錢的懸掛時間是越長越好的,但北方春季多風,夏季多雨,很少有掛錢能堅持到第二年新春的,遠沒有春聯的耐力。它們就像春天裡盛開的桃花,雖然美麗,卻註定要隨風飄落,不過,不必遺憾,明年的掛錢會更美麗更鮮豔的。 《天津衛過大年》中有過這樣的介紹:吊錢,又叫門箋、掛箋、門彩、齋牒、過門錢等,大致數尺,小不過三寸。在染紙內一般有刻有四個字的吉祥詞句,如「竹報平安」、「合家歡樂」、「五穀豐登」、「天官賜福」等,在文字兩邊還刻有「連線」、「魚鱗」、「方勝」、「回紋」的圖案花紋。 清代詩人楊迷人就曾對吊錢有吟詠:掛門箋紙楊春風,福字門神處處同,香墨春聯都代寫,依然十裡杏花香。可見這種民俗早已有之。那麼,它清代可能是更早就有這種習慣了,天津建衛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了,它的屈屈辱辱見證的它的歷史,人民更是飽受災難,是不是吊錢有吉祥之意呢?我們接著來看。
吊錢的傳說
民間傳說,吊錢是姜子牙封神時傳下來的。姜子牙封罷諸神,他的老婆也向他討封,可是神號已滿,姜太公只好封她為窮神。他轉而又想,它若進到窮人家,這家人豈不是更貧窮,於是又附加了個小條件,即「見破不入」,窮神不許進窮人家,只能進富人家。後來人們為阻擋窮神的腳步,逢年過節就用破紙條掛在窗戶上,後來破紙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刻有各種圖案花紋和吉語的吊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