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的背後:家校關係扭曲癥結在哪兒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核心閱讀】

家長群本應扮演家校溝通的橋梁,促進家校共育,卻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詭異的博弈,讓家校雙方倍感壓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但當前的家庭教育卻被學校、教師捲入知識教育中

家長群變為作業群,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混淆,家校關係錯位所致。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歸其位,給學生完整的教育,應該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同時推進學校治理改革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迅速引起公眾關注。很多家長在感嘆「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同時,繼續大倒「苦水」;而老師們也頻頻「發聲」,有人說自己到了深夜11點還在微信群裡回復家長的諮詢信息,還有人稱自己從未在家長群中給學生布置作業……

隨著「家長退群」事件持續發酵,江西、遼寧等省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陝西等10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的做法,有的地方還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脆弱的家校關係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以家長群為例,其本應扮演家校溝通的橋梁,促進家校共育,卻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詭異的博弈,讓家校雙方倍感壓力。

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和老師後發現,這些矛盾背後除了互相抱怨和不理解之外,更多的是對於孩子教育的焦慮。

家長吐槽壓力巨大,老師直言無可奈何

北京市民劉波是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對那位「退群」的家長表示「特別理解」,「平日裡,家長們的情緒就算堆積如山,也未必敢在家長群裡對老師正面發作。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在公共領域捅破這層『窗戶紙』時,立刻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在大多數受訪者看來,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這種壓力來自於「看似留給學生實則留給家長」的作業或者其他任務。

在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老師直接點名批評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標點符號都打錯了,你當家長的不對孩子負責,不檢查作業,想全部指望老師嗎?」

這樣的話被曝光後,輿論一片譁然。關於老師讓家長給孩子批改作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作為家長,他們都曾有過批改作業的經歷,以小學為主。

劉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坦言,老師雖然沒有直接要求家長必須批改作業,但孩子的作業完成質量高,老師對孩子的印象也會加分。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許多老師並不是為了推卸責任,才讓家長批改作業的,也有很多家長願意參與其中。某些個別案例的爭議,折射出的是教育改革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界限不清的問題。完全把教育的相關工作推給家長,當然不盡合理,但將一切工作推給教師,也未必就是「理所當然」。

李蕾在成都某民辦中學當初中語文老師。她坦言,學校有傳統,每次都在課堂上直接向學生留作業,自己「從未通過家長群向學生布置作業」。

李蕾承認,現在學生「不太好管」,對於個別比較頑皮的學生,她有時會很無奈,會在家長群裡發通知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更多的還是通知一些常規要求以及請家長注意孩子最近學習狀態之類的,我也不會要求家長必須回復『收到』。」

在幼兒園擔任小班老師的李君對於家長群也是心有戚戚焉。在她剛入行時,原以為發點上課照片可以讓家長了解一下教學情況,但家長群目前發展成了諮詢群。

「有一次,晚上11點多了,我還在群裡回復家長的問題。一次兩次倒沒事,若每位家長都這樣,我怕連寫教案的時間都沒有了。」李君說。

家長想退群卻不敢,生怕錯過重要通知

對於家長群,更多的人表示自己正處於「想退群,但不敢退群」的兩難境地。

「你可以關掉聲音,也可以選擇消息免打擾,可那些不會消失的未讀信息卻讓家長們無處可逃。」劉波說,不加入微信家長群,信息來源少得可憐,還可能錯過學校的重要通知;加了群,大量的信息容易讓人墜入焦慮之海。

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家長在開家長會時突然情緒崩潰。由於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要加班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本來上班壓力就很大,還得盯著老師在群裡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有時候顧不過來,就被說不關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對於這位家長的情緒失控,受訪的家長們紛紛表示特別理解。

雖然孩子還只是在幼兒園中班,但北京市民林辰還是對家長群的「險惡」深有體會。

按照她的說法,網上流傳著的微信家長群潛規則並非笑談,老師的通知是必選項,家長的討論是可選項,向老師獻殷勤是備選項,可一旦關係到自己的孩子,所有不滿和無奈都要放下,這一切都成了必選項。

孩子上幼兒園後,林辰的手機裡多了兩個微信群,有老師在的是一個,沒有老師在的又是一個。「有老師在的家長群,只是為了方便老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老師會通報孩子的在園情況、發布重要通知;家長有疑問也會在微信群裡與老師溝通。沒有老師的家長群,就是家長之間互通有無的平臺。」

林辰原以為,在那個沒有老師的群裡發言,可以百無禁忌。直到有一天,她才發現自己想錯了。那次群裡討論元旦時班級集體購買物品,她沒多想就在家長群裡發表了反對購買指定物品的消息,並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沒多久,就有班級的家委會成員發來私信說,『發表不同意見,請先和家委會私下溝通,以防影響班級團結』。」林辰回憶說,雖然她認真解釋了自己的建議,但隨後被告知指定物品已經得到老師的「拍板」。

此後,林辰沒再吭聲。從那天起,在單位擔任中層領導的林辰開始學習如何在家長群裡「當家長」。

然而,即使學會了謹言慎行,林辰有時候也會不勝其煩,因為「一個班不到30個學生,3個老師,可是群裡總人數將近70人。有的家長把爺爺奶奶、舅舅姑媽都拉進了群。很多時候,老師介紹學生情況時,一些家長會在群裡聊家長裡短,把老師發的內容都淹沒了」。

儘管如此,林辰也不敢開啟「消息免打擾」,「萬一哪天不@所有人,漏掉通知可就壞了」。

所以,林辰每天還有一項工作,就是把兩個家長群全部翻看一遍,防止班級的相關通知信息被淹沒在各類閒聊中。

家長群變成攀比群,努力表現源於心虛

面對與家長群有關的討論,許多網友回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家校關係。一名網友在微博上問出了一個贏得海量點讚的問題——沒有手機和微信的時代,老師們都是怎麼過的?

有媒體報導稱,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其依仗的無外乎兩點:一是通訊發達了,寫段文字發個通知,就可以把家長給安排了;二是現在的一些家長,比之以往有了更高的學歷和能力。但家長群提供的應該是便利,而非壓力;建立的應該是高效的溝通和和諧關係,而不是低效的糾纏和壓迫關係。

建立家長群的初衷,不外乎是為了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狀況,降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成本。然而,這種看似理想的狀態似乎並不理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家長群變成「負擔群」「攀比群」「馬屁群」。

「有人說,在微信盛行的中國,取消家長群的做法似乎並不現實,它終歸在家長了解孩子動向、促進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方面帶來了一定積極影響。然而,隨著技術發展,諸如我們幼兒園使用的家園互動平臺讓很多微信家長群的問題迎刃而解。」北京市民張文笑稱自己是幸運兒,因為她的孩子所在的幼兒園讓家長進入某移動網際網路家園共育互動平臺,平臺可以實現幼兒園動態發布、活動通知、籤到等。

但張文曾經卻為此焦慮過,因為「這簡直不給家長留機會」。她所說的這個「機會」,其實就是「表現的機會」。

「表現的背後就是刷存在感,存在感刷足了,才能讓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更加關注。」張文說,她也曾反思過,為何當初聽聞沒有微信家長群時會焦慮、恐慌,甚至將互動平臺的便捷視為「不合理」。

「作為家長,在家長群裡絞盡腦汁地努力表現,其實是因為心虛。即使在社會上有再光鮮的外表、再榮耀的頭銜,在家長群裡也都要放下身段,我們要表示的是——我能隨叫隨到。」張文自我反思後意識到,作為家長,她一直生怕自己不夠「優秀」、不夠「靈活」而沒有被老師選上,從而「連累」了孩子。

加入家長群一年多後,林辰感覺到,很多人都說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個敵人——「別人家的孩子」,而家長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也到處都是敵人——「別人家的家長」。所以,家長群裡的各種明爭暗鬥才會如此風起雲湧。

記者發現,即使各方意見都不統一,但有一句話幾乎是每個受訪的家長、老師都曾提到的——都是為了孩子。

家校關係扭曲的癥結在哪兒

對話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程方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家長群內頻現問題暴露家校關係扭曲

記者:許多家校聯繫群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教師通過家校聯繫群布置作業,並要求學生父母代為批改;有的學生家長在群裡用各種肉麻的語言吹捧教師;也有家長因為對教師有意見,而在群裡侮辱、謾罵教師。

儲朝暉:微信家長群主要起到家長老師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作用。微信家長群裡的交流與社會中的交流是一樣的,遵循的原則都是相互平等。「跑偏」且出現溜須拍馬的現象是因為社會中還存在這種現象和需求。在現實社會中,很多人通過溜須拍馬得到好處,有些家長存有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群這樣的展示媒介將這種心態外顯出來。

程方平:「拍馬屁群」的出現反映了家校關係的功利性,是某些家長為了利益交換,將正常關係扭曲的一種表現。微信家長群的作用應當是教師和家長通過社交平臺加深了解和配合。

微信家長群中的各種表現,暴露出家校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問題:

第一是教師與家長沒有達到更深層次的交流。以前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師家訪,現在多是通過微信家長群和打電話,教師給家長打電話的目的多是「提要求」,加上家長本身對學校整體也不了解,導致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失衡。

第二是導向問題。「拍馬屁群」的出現,從一方面表明了家長的評價佔教師業績比重太大,導致溜須拍馬現象滋生蔓延。學校應當從多維度對教師進行考評,有效減少「拍馬屁群」情況的出現。真正實現家校合作,一定要在家校之間建立信任,一定要有平等交流。提倡教師更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做好針對性教育,提倡學校對教師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家校教育職責混淆,評價改革亟須推進

記者:家長群該不該退,能不能退,敢不敢退;為何家長群會成為讓家長和老師「壓力山大」的「壓力群」;家長和老師在共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界限應該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很多家長關注的。

程方平:責任劃分有時候會很具體,比如家長的責任就是要正確地指導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又不應該只局限於自己家庭的利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要對他的孩子有利,也要對整個國家民族發展有利。

家校合作有一個誤區就是對家長的要求,可能超出了大多數家長的能力和水平。

另外就是分工配合不太明確。比如,很多學校開始辦家長學校,它的出發點是很好的。辦家長學校其實就是要給家長灌輸一種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要追風,不要講分數,不要不尊重孩子等。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學校的做法就產生了質變,開始要求讓每個家長都變成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但這是不現實的。家長應該在生活上、處事上,給孩子更多的支持。

當然學校教育本身也有許多需要改的。例如學校現在也開始注意尊重老師,這些探索都是有意義的。所以建構並非純知識的建構,還包含制度和文化。

大多數家長並沒有能力指導孩子,批改作業。讓一個初中甚至小學文化水平的家長去指導孩子寫作業,是很難的。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可能大學老師也很難指導數理化。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將一些責任強行交給家長,是比較殘酷的。家長更多的責任是鼓勵孩子、保護孩子,讓他身心健康發展,或者用家長自己的正能量來影響孩子就夠了。

在教育方面,學校還是應該作主導。因為老師都是學教育的,家長不可能代替老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獨特地位。但是其實教師也要發展自身,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教師也不能完全變成工具人,所以也要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就是要在減輕教師負擔的情況下,讓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發展前途。

現在一些探索是有爭議的,比如教師負擔過重,其中有些負擔是形式主義的,就要審視哪些是形式主義的,把它去掉。家校怎麼合作,怎麼為社會服務,這些都是有方法的。如果能找到三者融通的路徑,三方面的合力就會更大。其實家校合作本身就是減負,各自為政以後合作就變成負擔。

熊丙奇:家長群變為作業群,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混淆,家校關係錯位所致。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歸其位,給學生完整的教育,應該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同時推進學校治理改革。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這為矯正家校關係的錯位,指出了具體的路徑。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但當前的家庭教育卻被學校、教師捲入知識教育中。學校和教師稱,這是家校共育,共同關注孩子成長,但實際是家校「共教」,就關注孩子的學業、分數。

目前的解決辦法是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避免學生被知識教育包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就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職。這也是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意見,明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的原因。

但為何依舊存在這種情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治理這一問題的主要責任在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但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對於教師給家長布置檢查批改作業,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其實是支持的,對國家層面的要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視而不見。因此,必須強化教育督導,對不履行職責的,地方教育部門要嚴肅追責。

其二,沒有建立能發揮作用的家長委員會,並明確家長委員會的職責。教育部要求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都要成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辦學、管理與評價。從現實看,有的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只是擺設,並沒有發揮作用。另外,對於家長如何參與學校辦學,也沒有搞清楚。學校辦學分教學事務與非教學事務,教學事務應該由教師委員會負責,這才能保障教育教學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也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而非教學事務應該由家長更多參與,如是否購買校服,保障食堂衛生安全,要由家長委員會參與決策、監督。

但當前,很多學校要求家長參與教學事務,反而非教學事務參與力度不夠,這也是錯位的。沒有有效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也導致家長相對於教師、學校處於弱勢,教師安排做什麼就得配合,家長擔心若不配合,教師會對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儲朝暉:有的人試圖找一個標準答案,劃分家長、學校、教師之間的邊界,但我認為沒有邊界,因為不同學校、不同區域、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狀況跟學校狀況、家庭狀況都有差異。所以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由家長委員會或者相應的組織比如家長的組織和學校協商,然後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定一些規則,包括各自的責任是什麼,權利是什麼,邊界怎麼劃分。

學校的主要教育功能是知識教育,家庭的主要教育功能是教孩子怎麼為人處事。現在有一個偏向,就是綁架家長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或者有些家長主動積極參與。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家長的學識水平、教育能力參差不齊,是負不了這個責任的。

從學業上來說,大多數家長最多能夠解決三年級以下的問題,但是三年級以上的學業問題,多數家長是解決不了的。

(原題為《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引熱議記者調查 家長群背後的焦慮與掙扎》)

來源:法治日報

相關焦點

  • 家校合作如何做好加減法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一位來自江蘇的爸爸因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而憤怒抗議,引起許多家長的共鳴。家長群變成「誇誇群」「壓力群」,更讓父母們大呼「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面對此事,教師們也不無委屈。「晚上11點還在家長群裡回覆信息。」「家長一有事就在群裡找我,沒及時回復就反覆發。」
  • 從「家長群」看教育良性互動
    家長怒而退群的做法引發了一些家長的共鳴.無獨有偶,一些家長表示,每天提心弔膽等新消息,輔導和批改孩子作業,還有各種的學習打卡和考核,表現不好甚至會直接在群裡受到老師批評……部分家長反映,這早就是家長群的常態.家長們大多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早出晚歸,回來還要蹲著點給孩子輔導作業、接受批評,他們表示,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
  • 家長群也應建立制度規範管理
    對此,有專家指出,關於家長群的議論,其實是當前教育問題的一個側面反映,大家的熱烈爭論甚至憤而退群,反映出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家長群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實現了班級高效管理,實現了學校師生家長的高效溝通。可家長群也需規範管理,比如學校可以出臺一些規章制度,讓家長群真正成為學校老師的好幫手,成為家校溝通的好平臺,成為促進孩子進步的好手段。
  • 「我就退出家長群!要你們幹什麼」家長群,真的變成壓力群了?
    文|全文共1977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孩子上學之後,家長們的聊天軟體裡往往置頂的一個群就是班級群了 班級群的好處很多,這樣可以防止錯過老師發的一些通知,也方便自己在群裡打卡,而做好家校聯繫對孩子的成長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 家長義工進校園 家校合作共育人
    今年以來,開平市教育局在全市學校深入推進「家長義工進校園 家校合作共育人」項目,以打造「一校一特色」共建品牌為目標,以家校共育為抓手,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梁,讓每一位家長了解教育、參與教育、助力教育,讓每一個家庭成為學校的延伸,推動教育全面提質增效。
  • 家長課堂 | 班主任教你家長群內老師家長這樣互動(組圖)
    「我通常是建立兩個微信群,一個用於發布通知,另一個用於接龍。 」崔妍說,在建群之初,她就會明確告知各位家長,通知群不必有任何回復,大家只看通知就可以了,而接龍群也僅用於接龍。這樣可以避免家長們頻頻回復「收到」造成後來的家長漏掉通知內容,也能節約大家的時間。兩個群「各司其職」,也便於家長第一時間掌握班級工作動向。
  • 壁虎引發的「炮轟」:家校關係真的如履薄冰了嗎
    作者:胡欣紅  因為一場由壁虎引發的「風波」,晚上10點多,浙江杭州某實驗學校四(3)班的班級微信群裡,一位家長因為擔心老師曬出的作文對自己孩子有影響,13分鐘內連續向老師發出了6條質問微信。
  • 英語老師家長群催交作業,家長咆哮:俺都不會,你叫我怎麼做?
    英語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提交英語作業,一家長因為不會輔導英語被逼得咆哮:不學了,退學,急死人了,檢查作業,俺都不會,你叫我怎麼做?這位家長喊出了大多數家長的心聲。輔導作業,現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活,也是高危作業。近兩年被報導的,我們已看到,那些被孩子作業逼得血壓飆升,甚至走上絕路的父母,既焦慮又無助。這種苦,若不是親臨其中,你不會相信。
  • 群裡遭家長質問,教師如何處理?
    一名老師,遭遇家長在群裡質問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三種處理方法:一是回懟,結果就是在群裡爭吵不休;二是踢人,直接把質問自己的家長踢出群,這樣太任性,家長也不會善罷甘休;三是告知家長私聊,點對點溝通交流。顯然,第一和第二種處理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對家校關係都會造成傷害,理性的做法就是第三種。或許有的老師會認為老師太慫了,其實不然,因為家長質問老師,其動機並不一定就是找茬,因為人的性格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委婉,有的人直率。
  • 和靜鈞:家長群需要成員「再社會化」
    最近一段時間,家長微信群成了網絡輿論事件多發區。從之前的「嚴夫人」到「嚴少爺」,再到幾天前駐馬店一小學老師因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家長群,引發成績差的家長的強烈不滿,遭遇辭職、復職。這些事件也讓很多人感嘆,一個家長群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巨大的輿論關注?
  • 良好溝通成就良好家師關係
    最好的教育關係應該是家長支持教師、教師配合家長,共同支撐孩子的成長。但家校合作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取決於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良好的家師關係是家校合作的基礎,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生涯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家師雙方良好的合作、互動,可以更好地開發這一教育資源,反之則可能釀成危機。
  • 大學建「家校群」發布學生日常表現 稱不為打小報告
    日常獎懲情況 群聊告知家長 校方回應——  大學建「家校群」 不為打小報告  近日,浙江的一所高校學生發帖稱,學校最近以班級為單位建了「家校群」,要將學生日常的獎懲、出勤情況通過群聊告知家長。  建班級「家校群」  不少家長表示認可  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學校與家長聯繫的微信群,在群裡發布學生的獎懲、出勤、平常上課表現情況。近日,浙江一所高校建立「家校群」的消息,在學生間引發熱議。
  • 客觀具體的分析建立家校互動聯繫微信群的利與弊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班級建立了家校互動的聯繫群和班級群,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那麼建立家校互動聯繫群有什麼利和弊呢?今天小編將從兩個方面跟大家進行探討。一、家校互動微信群存在的必要性隨著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對於學生成績越來越重視,對於學校教育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 「怒而退群」,家長、老師都無奈
    導語近日,「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登上熱搜。對此話題,家長和老師各有苦衷。民意周刊對此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吐槽。△學校要求完成紙質手工作業,機智的家長從壽材店買到了「成品」家委會群安排家長維持上下學秩序
  • 「家長退群事件」鬧上央視,家長:作業我改知識我教,要老師幹嘛
    最近一段時間有一則消息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注,江蘇一位家長退出家長群的事件不斷發酵,甚至還上了央視,幾乎大半個中國人都知道了。 問題的焦點就在於老師讓家長批改學生的作業,很顯然這在家長看來是老師不作為的表現。
  • 西安一中學強制家長微信群打卡 教育局勒令:立即停止
    近日,一位家長反映,西安益新中學初一年級有老師要求家長在各種微信群裡打卡,許多家長對此表示不滿。 「我們家長天天在群裡打卡就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嗎?」有家長提出了這樣的質疑。
  • 讓家長執勤是學校轉嫁本職責任
    □張立美  「應學校及教育局要求,每天都要有家長陪同學校護導,所以每位家長都要輪值……執勤時間為7:40之前到8:00……」近日,天津濱海新區某小學在家長群裡發布了這樣一則通知。(9月26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學校強制要求家長輪流執勤,或者變相逼迫家長輪流執勤,這並不是個例。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老師:不把我當回事,你的事與我何幹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你們上課的時候不用心教,放學之後叫我幫忙批改作業,那我還要你們老師幹什麼?」一位家長在社交平臺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老師和家長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也指出了家長群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沉痾宿疾」。
  • 插班生家長進群怎麼打招呼
    家校溝通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家校溝通方式有開家長會、電話家訪和微信或QQ群等等,通過這些家校溝通方式能讓老師和家長們相互交流,互相掌握孩子的具體情況。近些年來,家長群的家校溝通方式很流行,那麼插班生家長進群怎麼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