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20窟是翟氏家窟,因北宋的重塑得以保留,是人類藝術瑰寶

2021-01-10 騰訊網

敦煌莫高窟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石窟,但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石窟,因為敦煌莫高窟及其發現的遺書、文物,在國家上還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世界對敦煌莫高窟價值的認可。

敦煌石窟群現存約800座佛窟,經歷了公元4到14世紀千餘年的營造過程,這個過程持續了1000年左右,而營造的過程也非常的不容易,敦煌莫高窟其實並不是官方打造的石窟,而是由有實力的家族或者個人來營造的,打造石窟的人主要由窟主、施主和工匠三方面的力量組成,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是出錢出力幫助窟主建窟的人,而工匠則是石窟營造的具體操作者,按造窟需要可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畫匠、木匠等。

窟主和施主是會在洞窟上留名的,因為持續建造的時間很長,所以很多洞窟幾次變換了主人,洞窟也會多次整修,從而出現重層的現象,《國家寶藏》上守護的敦煌220窟就是如此。

敦煌220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部,初建於初唐李世民在位時期,中唐、晚唐、五代、宋、清朝時候都對該石窟進行整修,是敦煌當地望族翟氏世代經營的翟家窟。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沿下畫初唐供養人,現在已經模糊不清,龕外兩側畫文殊、普賢變各一鋪。南壁為通壁大畫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藥師經變中之下放有對舞的舞者。東壁門上畫說法圖一鋪,男女供養人各一身,貞觀十六年(642)題記一方;門兩側畫維摩詰經變。宋朝時期,此地被西夏佔領,此窟壁畫全被覆蓋,繪以滿壁千佛,建國以後,對敦煌220窟進行了維護修整,使得唐朝的壁畫重見天日。

開鑿莫高窟第220窟的功德主是「鄉貢明經授朝議郎、行敦煌郡博士」翟通,翟氏家族在敦煌是一個大家族,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也就是大概南北朝時期因為翟氏的一個族人來到敦煌當官而世居這裡,他們通過冒引望族的方式融入敦煌的士族社會,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成敦煌當地的士族,跟其他世家大族都有姻親關係,翟氏還是一個世代崇信佛教的家族。他們中的許多人俄然落髮,舍俗出家,其中一些德性高,聲譽好的翟氏還被擢升為法律、僧政、都僧統等高級僧官。

翟通算是家族中的佼佼者,按照唐朝的制度,翟通先通過了縣裡的考試,並經州刺史覆核後,.隨州的土貢一起,由州長官帶到京城長安,參加朝廷的明經舉考試,及第後授予官職,翟通最後是作作為「明經」出身的科舉及第人士,獲得了任官的資格,被中央政府授予正六品上的文散官「朝議郎」,而職事官為「沙州博士」(據天寶時所撰家譜而稱「敦煌郡博士」)。翟通應當是貞觀十六年(642)時敦煌最有學問的人,他在貞觀十六年前後被沙州「鄉貢」入京,授官而歸。

翟通作為敦煌的士族,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官員,並且是最有學問的人,並且到過長安,因此翟通回到敦煌以後開始傳授知識,同時主持修建了220窟,並把長安城的部分景象通過壁畫的形式展現在了洞窟內,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翟氏家族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自北周以來就不斷在莫高窟開窟造像。翟氏家族除營建莫高窟第220窟以外,還營建了第85窟,分別是莫高窟初唐和晚唐的代表窟,它們是翟氏留給人類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參考資料:《敦煌翟氏研究》、《貞觀年間的絲路往來與敦煌翟家窟畫樣的來歷》

相關焦點

  • 劍川石鐘山16窟距今1000多年,精美絕倫,堪比敦煌
    一條約定俗成的玩法是:牛街泡溫泉——夜宿沙溪古鎮——品嘗乳餅——登石寶山石寶山因紅色砂石得名,其中一塊形狀奇特,像許多龜殼的拼湊。當地人覺得它很像佛頭,於是特意在上面修了個佛龕,供奉了起來。其實這種石頭在丹霞地貌豐富的老君山系並不少見,據此地不遠的黎明千龜山是這種石頭的代表。然而,石寶山被賦予了佛教色彩,刻繪著千年印記就不一樣了。
  • 敦煌石窟|西千佛洞第9窟 西魏
    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塔柱北向面龕楣西千佛洞第9窟始建於西魏,是西千佛洞現存最早的洞窟,北周、隋、初唐、回鶻、清進行過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為人字披頂(已塌毀),後部為平棋頂。西千佛洞第9窟-南壁窟室中央為方形中心柱,柱四面各開一圓券形大龕。
  • 甘肅麥積山石窟推「5G+VR」雲遊窟:古遺址煥新體驗
    網頁截圖 攝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5公裡處秦嶺山脈之中,遺存包括佛教窟龕遺蹟、以及相關的佛寺和佛塔。其是河西走廊及其周邊地區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堪稱5至18世紀世界泥塑藝術史上的瑰寶,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
  • 甘肅設計師制手工創意書 立體展現莫高窟佛窟景象
    :劉湃     手工書《敦煌古韻》在蘭州受到關注,該書通過動態視覺體驗和立體畫面的展現,帶領讀者「走進」莫高窟的佛陀世界,體會古人的藝術與智慧。
  • 須彌山石窟第一窟
    龍門、敦煌和雲岡石窟都是開鑿在臨河的一面峭壁上,而須彌山石窟則是隨山勢而開鑿。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陝西大同雲岡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齊名。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資料圖)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聚焦敦煌】將敦煌留在數字世界
    敦煌莫高窟外景(舊照)莫高窟第249窟、250窟、251窟外景(舊照)敦煌莫高窟北區崖壁"我們初到這裡時,窟前還放牧著牛羊,洞窟被當作淘金人夜宿的地方。他們在那裡做飯燒水,並隨意毀壞樹木。1944年,這位知名油畫家被任命為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第一任所長,在此之前,20世紀初曾遭浩劫的敦煌甚至沒有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護,給常書鴻留下的是空了的藏經洞、脫落的壁畫以及搖搖欲墜的石窟。在荒無人煙的戈壁之中,當時研究所的這6個人埋下了守護敦煌的第一枚火種。70年間,滄海桑田,曾經無人問津的敦煌已舉世矚目。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
  • 趙聲良|別具風韻的唐代敦煌彩塑藝術
    唐代,隨著全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彩塑藝術也快速走向成熟。在莫高窟初唐第332窟、57窟等窟中的彩塑還保持著一定的隋代遺風,初唐以後,以第328窟、320窟、45窟等窟為代表的彩塑代表著一種全新的雕塑風格,體現了唐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高潮。
  • 鑑賞|敦煌藝術裡那些勤勉勞作的農夫、工匠與商人們
    敦煌藝術中表現勞動者的畫面極多,如耕作圖中往往有耕地、播種、收割、運載、打場、揚場、糧食入倉等情節,形象地畫出了當時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的勞動生活。古代敦煌向來以河西重鎮、絲路要衝、莫高窟而聞名,古代這裡人口眾多、農業、牧業、手工業都很發達,三教九流各顯神通,曾是百業俱興的古城。千年敦煌燦爛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勞動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
  •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於北魏時期,是西千佛洞現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與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頂已塌毀,後部有直達窟頂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禮的通道,上方為平棋頂
  • ——麥積山第142窟懸塑造像考辨
    並進一步從麥積山142窟的規模形制、圖像內容、造像技法等綜合分析,表明開窟者應是當時秦州世家大族,且具有較高佛學義理修養。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來,以弘揚釋迦牟尼生前事跡為核心的佛傳、本生、因緣等圖像成為佛教故事中最重要的表現題材。從克孜爾到敦煌,從河西走廊到中原腹地,從石窟寺壁畫到單體造像碑,幾乎無處不在。但就其載體形式而言。
  • 飽覽敦煌性壁畫 裸體飛天栩栩如生
    被譽為「世界佛教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著敦煌遺書的出土,莫高窟壁畫、塑像、資料的外流,敦煌學作為一項涵蓋甚廣的綜合學科,被中外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和藏經洞的遺書經典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凝聚了唐代及其前後一千多年間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 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莫高窟365窟古藏文榜題就提到了主張唐蕃「舅甥一家」的赤熱巴巾贊普;在中唐時期的諸多洞窟壁畫所繪《維摩詰變》與《涅槃變》壁畫中留下了贊普及其部從的身影,這是現今見到的最早的吐蕃贊普及其部從的群像,其列隊禮佛的造像形式沿襲了漢地自魏晉以來盛行的皇室禮佛的圖像樣式;榆林窟25窟壁畫則展示了唐蕃居民青廬成席、其樂融融的婚宴場景,《彌勒變》壁畫的古藏文的題記說明了吐蕃供養人如何施建了這座著名的窟室
  • 窟牙一般多少錢
    核心提示:誰不想微笑常伴臉龐,誰不想有一口潔白整牙的牙齒常駐嘴間,可是一口歪斜的牙齒打破了我們的想法,讓我們的形象大打折扣,那麼做牙齒矯正是現在常用的解決牙齒的不齊,但是對於窟牙的價格呢   誰不想微笑常伴臉龐,誰不想有一口潔白整牙的牙齒常駐嘴間,可是一口歪斜的牙齒打破了我們的想法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當然,從性質上講,敦煌壁畫樂舞圖像作為佛教壁畫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藝術的因素,而敦煌文獻中的樂舞記載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緊密相關。因此,如何將這些因素剝離,把圖像與文字統一納入到中國樂舞史研究中,不僅是敦煌壁畫樂舞研究的難點,也是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時刻把握的重點。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那麼,敦煌壁畫中到底有哪些樂器?接下來,我們就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彈撥、吹奏、打擊)精選了一些敦煌樂器,對應美輪美奐的各朝壁畫,進行一番微考據。琵琶初唐 第220窟 南壁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
  • 「從阿旃陀到敦煌」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班圓滿結束
    記者從敦煌研究院獲悉,經過7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2018「從阿旃陀到敦煌」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班10月30日在敦煌圓滿結束。來自義大利、希臘、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的120餘位學者收穫滿滿,踏上返程。
  • 敦煌壁畫 無動物不歡愉
    254窟 《摩訶薩埵捨身飼虎》中的羊在遍布敦煌735個洞窟的五萬多平米的壁畫中,宗教主題是絕對主角。但在追求飽滿、華麗,甚至有些熱鬧的敦煌壁畫上,怎麼少得了動物們的身影?群獅圖 莫高窟231窟 中唐獅子是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動物形象之一,早在北涼時期的莫高窟第272窟、275窟中,便有描繪,此後未曾斷絕。
  • 五行迷陣暗藏玄機,敦煌尋寶鬥戰乾坤
    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魔域口袋版》全新資料片以神秘燦爛的敦煌文化為主題,為玩家們打造一場飽含歷史氣息的尋寶冒險之旅。作為資料片上線的重頭戲,全新敦煌尋寶副本融合傳統五行元素,將為大家帶來全方位革新的遊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