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
發現孩子「畫」地圖,
大概是媽媽們最糟心的事情了。
那麼,
孩子幾歲就不尿床呢?
2歲?3歲?
或者5歲?9歲?
又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尿床呢?
醫學指導:廣醫附屬中醫醫院內分泌科 何萬輝
每晚尿床,原來竟是糖尿病!
9歲的小明,在今年暑假期間出現了反常的情況——尿床 ,而且幾乎每晚都尿床 。9歲大的孩子居然突然開始尿床了,這就引起了小明父母的注意,於是,他們就帶小明到廣醫附屬中醫醫院兒科門診就診。
接診醫生讓小明檢查尿常規,結果顯示其尿糖和尿酮體竟然都顯示為強陽性,隨後的抽血檢查更是驚人:空腹血糖高達14.7mmol/L,糖化血紅蛋白高達15.6%。 小明隨後轉至廣醫附屬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並安排住院作進一步診治。入院後,主管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時發現,小俊已經並發糖尿病性酮症,幸好尚未惡化成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經過規範使用胰島素治療,小明體內的酮症得到消除,血糖也趨於平穩。
主管醫生詢問小明的父母后得知,小明從五六歲時開始就表現出驚人的食量 ,每頓飯能吃下普通成年人的飯量。當時小明白白胖胖,家人都認為孩子吃得多、長得好。而從半年前開始 ,小明暫時跟隨親戚生活,體重逐漸減輕 ,當時父母覺得是生活環境改變引起小明的消瘦,所以未帶他就診。直到暑假,小俊回家後,體重仍未見回增,並且飲水量異常增加 ,父母還以為只是天氣熱孩子口乾。隨後小明接連出現尿床,這時父母才意識到孩子身體出現異常。
在進行更深入的檢查後,醫生發現小明體內胰島β細胞功能尚存在,但穀氨酸脫羧酶抗體>2000U/mL。至此,謎底終於被揭開,小明罹患的是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6大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頒布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標準,糖尿病被劃分為6大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未分類型糖尿病、妊娠期首診的高血糖。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屬於混合型糖尿病的一種。
廣醫附屬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何萬輝主治中醫師介紹,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具有發病早期症狀隱匿、胰島β細胞遭受緩慢自身免疫損害的特點 ,因而在發病早期不易被察覺,並且由於與2型糖尿病表現有相似之處而容易被誤診成2型糖尿病。
以小明的情況為例 ,孩子在五六歲時表現出超乎同齡正常兒童的食量,提示當時已經出現多食易飢症狀;由於當時未引起家長注意,病情進一步發展,到八歲後出現體重下降;隨著病情繼續惡化,開始出現口乾多飲和多尿(小明的遺尿正是多尿症狀之一),至此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狀」(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少)全部表現出來。從最早出現多食易飢,到「三多一少症狀」齊全,經歷了長達三四年的時間,這正是本病「隱匿性」的特點所在。
與2型糖尿病相比,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較少見 ,而發生在青少年甚至兒童身上則更少見。根據國外學者Klingensmitn在2010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外10~17歲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約佔9.8%。儘管國內外均缺乏關於10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中,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發病率的數據,但近年國內接連發布的多份權威文獻,如《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國兒童1型糖尿病標準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版)》等,均指出我國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呈現低齡化趨勢 。因此,青少年及兒童的糖尿病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何醫師建議 ,家長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變化之外,育兒觀念也需與時俱進:孩子並非吃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長得越胖越好,如果孩子表現出明顯超出正常同齡人的食量、體重、飲水量、排尿次數等情況時,應當引起重視,及早帶孩子就醫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接受治療,避免情況惡化。
來源:廣州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