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冰袋。 記者 李靜 攝
本報記者 李靜
陽澄湖大閘蟹、鮮活生蠔、冰鮮南美白蝦……近幾年,隨著各類生鮮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生鮮食品得以走進百姓的家中。在運輸生鮮食品的過程中,保鮮冰袋的使用已經成為標配。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冰袋生產領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冰袋內的填充物到底是什麼?不慎食入被破損冰袋汙染過的食物會影響健康嗎?廢棄冰袋究竟該如何處置?
保鮮冰袋用處多
運輸生鮮、醫藥都少不了它
足不出戶就可以網購生鮮食品,收到貨後將生鮮取出,再將隨生鮮一起配送的冰袋扔掉……這個場景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日常狀態。出門買「速凍食品離不開冰袋、網上買海鮮會配送冰袋,就連去醫院配藥也離不開冰袋。」市民張女士介紹,今年秋季她做完肺結節切除手術後,醫生為她開了「注射用胸腺法新」,以增強免疫力。由於藥品需要低溫儲存,為此她特意到外面買了保鮮冰袋來裝藥品。「現在我們家冰箱專門有一個格子用來放冰袋,以備不時之需。」張女士說。
每年9月到12月,蘇州市毛氏陽澄湖水產發展有限公司都要給全國各地的客戶郵寄大閘蟹等水產。為了保證大閘蟹的鮮活品質,他們會往每箱大閘蟹裡放入兩個保鮮冰袋或者兩瓶冰凍礦泉水。有了這些保鮮物品,新疆、海南的客戶也能吃到鮮活的大閘蟹了。
「我們每年要郵寄一萬多箱,因此至少需要兩萬多個冰袋。」該公司董事長毛覺生向記者介紹,除了自製的冰凍礦泉水之外,他們所需的冰袋均找專業公司採購。「隨著物流業的興起,目前專門做這個的人很多。」毛覺生說。
眾多的生鮮電商更是使用保鮮冰袋的大戶。盒馬鮮生湖東店的客服告訴記者,夏季及中秋節前後是他們門店使用冰袋的高峰期,步入冬季,他們在為客戶配送冷飲和一些凍品的時候,也會使用乾冰、冰排來為食物保鮮、保溫。
冰袋填充物不是冰
破損誤食可導致腹瀉、噁心
近日,市民小李在一家生鮮電商平臺購買了10斤南美白蝦,收貨時,與白蝦一起郵寄到家的還有兩個保鮮冰袋。小李隨手將冰袋放進了水槽中,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水槽裡出現了一些黏糊糊的液體。「我還以為冰袋裡裝的就是水,沒想到還加了其他化學成分。」小李說。為此,她把水槽反覆清洗、消毒了好多遍,就害怕這些化學成分對身體健康不利。
保鮮冰袋裡面到底有哪些成分呢?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冰袋」,看到了五千多個相關產品,不少商家還打出了「月銷百萬件」的宣傳標語。網上售賣的食品保鮮冰袋分為注水冰袋及非注水冰袋兩大類。這些冰袋因規格、使用方法等不同,批發價格從每個0.1元到2元不等。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注水冰袋還是非注水冰袋,多數商家均未在宣傳網頁及冰袋外包裝上標明冰袋填充物的具體成分,而只標明了冰袋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信息。經過反覆詢問,一家注水冰袋的賣家告訴記者,他們的冰袋內含有無毒無害的蓄冷凝膠顆粒,顧客只需往冰袋內加入自來水,冷凍10個小時後便可直接使用。而另一家銷售生物冰袋的賣家介紹,他們的冰袋內除了水之外,還有一種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酸鈉。聚丙烯酸鈉吸水以後冷凍,可以延長融化時間,適合為生鮮等食品保鮮,同時這種冰袋還可以重複使用。
不慎食入冰袋填充物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嗎?太平街道衛生院副主任醫師金曦東介紹,填充物為聚丙烯酸鈉的冰袋,通常沒有明顯的毒性。這類冰袋若不慎出現破損,導致食物與冰袋填充物混在一起,此時,市民如果能及時將食物衝洗乾淨,通常不會對健康產生什麼影響。而填充物為高分子化合物和吸水樹脂的冰袋,則含有一定的化學毒性,同時由於吸水樹脂本身具有很強的吸水性,人一旦誤食,血液中的水分可能會被吸入腸道,可導致腹瀉、腹痛、噁心等。一旦出現這種症狀,市民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廢棄冰袋暫無處回收
被歸入「其他垃圾」,統一焚燒處理
現在市民都知道垃圾投放要分類。然而保鮮冰袋屬於什麼垃圾,這個問題讓不少人犯了愁。在新浪微博上,網友就「如何處理網購生鮮冰袋」的話題發起投票,46%的網友以為冰袋裡裝的是水,因而選擇直接扔掉;還有46%的網友會將冰袋凍在冰箱裡,反覆利用;5%的網友認為商家應該承擔回收冰袋的責任。
針對網友提出的建議,記者諮詢了無錫市惠山區的一家製冰公司。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冰袋生產領域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他們只負責售賣冰袋,沒有相關回收工作。「電商平臺採購我們的貨物後,會發往全國各地,因此消費者手裡的冰袋究竟是哪個廠家生產的,很難溯源。另一方面,冰袋的利潤本身不高,回收的話,運輸成本非常高。」
垃圾清運公司是否有回收冰袋的業務?在蘇州市工業園區港田路片區從事廢品回收工作的劉師傅表示,他們不回收二手冰袋,這東西不值錢,「回收了也沒有人要。」蘇州映宇駿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悅告訴記者,他也從未聽說過有專門回收二手冰袋的業務。自蘇州全面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以來,該公司負責轉運姑蘇區部分轄區的「其他垃圾」。「冰袋應該是被放入了『其他垃圾』這一分類中。」
在蘇州,廢棄的冰袋究竟應該如何處理?記者為此諮詢了姑蘇區環衛所垃圾分類管理科。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他們沒有專門收運冰袋的業務,廢棄的冰袋被列入「其他垃圾」中,進行統一焚燒處理。
消費者有權知曉產品成分
專家呼籲儘快制定行業標準
目前,冰袋生產領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為此,蘇州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高鍾建議,監管部門應儘快制定出一個統一標準,成立相關行業協會,明確規範保鮮冰袋的可用填充物種類、保鮮冷凍材料的重量配置比例等問題,填補行業監管的空白。同時,他也呼籲生鮮電商企業創新冰袋形式,將生鮮食品送到客戶家中後,主動回收冰袋,循環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此外,針對多數商家均未在宣傳網頁及冰袋外包裝上標明冰袋填充物具體成分的做法,上海市錦天城(蘇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姚丹認為,該做法是否違法值得商榷。姚丹介紹說,《產品質量法》中明確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且應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生產企業應在外包裝上明確寫出填充物的具體成分,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而不應該僅寫製冷劑、高分子材料等字樣。」姚丹建議。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