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牌音樂人操刀歌劇,不願只重複林徽因的三角故事

2020-12-04 新京報

提起中國香港作曲家金培達,他的名字總和諸多電影作品聯繫在一起,從2000年《星語星願》開始,觀眾所熟悉的電影《如果·愛》《寒戰》《十月圍城》《七月與安生》等配樂均出自其手,20多年電影配樂生涯裡,他已將八座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收入囊中,2006年他憑藉電影《伊莎貝拉》獲得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音樂家。

受訪者供圖

近些年,金培達常活躍於舞臺劇和音樂劇的音樂創作,2008年首部音樂舞臺劇《天龍八部》登臺之後,他又陸續創作了《愛上鄧麗君》《媽媽再愛我一次》等音樂劇。2017年他首度跨界歌劇,與導演田沁鑫、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花腔女高音陳小朵合作推出了原創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019年該歌劇完成了首次海外演出,剛剛結束了在新加坡的巡演。金培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從歌劇《林徽因》音樂創作聊到現代歌劇音樂創作的近況。

創作

不重複三角故事,音樂表達林徽因新魅力

相對於電影配樂而言,金培達自認為在歌劇領域自己並不是很在行,但他非常喜歡威爾第、普契尼等名家的大部分歌劇作品。當歌劇《林徽因》的主演兼製作人陳小朵找到金培達時,他覺得該去試一下,那段時期他聽到了眾多有名的中國歌劇,印象最深的是《原野》,「這部作品今天聽起來也非常前衛,它是無調性的,雖然也有一些比較保守的東西,但我覺得歌劇《原野》到現在仍有吸引力。」

歌劇作曲是歌劇作品裡的重中之重,歌劇《林徽因》的音樂風格以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近現代音樂語彙的交織碰撞為基礎,展現的是民國時期中西新舊文化精神之間的奇妙交融與對立。在戲中金培達創作了《蓮燈》、《一半》、《你去》等以人物為主題的詠嘆調,他覺得與西方不同,中國人最終還是要聽旋律,像《圖蘭朵》中的《今夜無人入睡》流行至今,因為旋律太好聽:「我希望能夠儘量往這個方向去靠近,至少觀眾看了我寫的歌劇後會覺得美,林徽因怎麼可能不美呢?在我每一首歌曲的創作意圖裡,哪怕旋律不能夠流傳下來,但是觀眾從聽到它的那一刻起,能通過音樂讓他們與劇中人物命運產生共鳴。」金培達說。

創作歌劇《林徽因》,金培達覺得難點在透過詞曲把故事講好很難得,最難的是怎樣把唱詞和情節的發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部作品之前,金培達直言其實對林徽因僅限於耳聞,金培達閉門翻閱了大量關於林徽因的資料,她的傳奇一生讓金培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有責任要通過音樂向觀眾展現出一個可以顛覆以往刻板印象的林徽因。林徽因的魅力對我而言,你以為她很守舊,其實她很新,你以為她很新,尤其在愛情方面她又那麼傳統。別人在創作中是去認識一個人,而我是在尋找她的魅力。」

歌劇《林徽因》劇照。陳小朵工作室供圖

觀眾看完歌劇《林徽因》之後,從進入劇院到離開劇院,他們能得到什麼?這對於金培達來說太重要了。他認為,在以往與林徽因相關的影視作品裡,永遠離不開她與徐志摩、張幼儀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在創作之初,金培達就曾與主演兼製作人陳小朵達成過共識,「如果再重複過去林徽因那些故事就不用我們來說了,因為她的成就遠遠不止這些。她是國徽的設計者之一,她的建築學術成就無數,積累了一生的學問,到頭來要拆城牆的時候,她講一句話,幾篇文章發出去,就是沒人聽她的,當那一刻發生的時候,過去的一切都為一場空,這才是她最大的悲哀。」

歌劇《林徽因》整部作品是以回憶形式進行的,金培達在最後還創作了《請你相信我》,是一首探討自我生存價值的作品。他覺得,歌劇《林徽因》是通過她的回憶,重新經歷她人生幾個高峰,讓觀眾去評斷她的人生過得到底有沒有價值。「如果觀眾能從我們所設定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去了解林徽因的一生,身為創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金培達說。

思考:電影配樂 vs 歌劇作曲

歌劇創作要顧及的東西更全面

談及電影配樂與歌劇作曲的異同,金培達覺得,電影配樂作曲家的責任就是去放大導演的主題、理想、意圖,戲劇和電影都是導演的藝術,而歌劇和音樂劇最重要的是音樂,「歌劇的作曲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去看國外歌劇,海報上有時候只寫上作曲家的名字,但是在中國歌劇或者音樂劇製作團隊對於這個概念都有點偏向了電影,就很容易以導演為中心。」

若從創作的角度來區分,金培達認為,在電影配樂裡面有些情節的配樂可有可無,但歌劇某個地方少了一首歌的話觀眾肯定是看不懂的。另外,電影配樂與歌劇的創作可能最不同的是「誰在講故事?」金培達表示,常常有人這樣形容歌劇,當演員遇到重要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的時候便要開始唱歌了,而在電影裡面有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場面,導演會給出一個特寫,就算千言萬語說不出,只要演員的表情和配樂就夠了。「電影裡的空鏡頭,可能演員就是看著彼此不講話,那麼我就可以用音樂來演繹,用音樂帶出了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再怎麼樣,起碼在情節和對白上,導演和編劇已經做好一個框架。歌劇不一樣,我所顧及的東西相比電影要全面得多。」

藝術審美 vs 興趣

該重視對創作意圖的探討

「 歌劇要欣賞的是聲音,要慢慢地品味,歌劇不但要表現劇情,音色本身也自帶美感,這個東西很多年輕人是聽不下來的。」金培達覺得目前在歌劇創作方面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相對聽慣了流行歌的大眾來說,很多第一次聽歌劇的觀眾首先並不知道自己坐在劇院裡在聽什麼,怎麼去欣賞這樣一門藝術:「如果形容流行音樂是汽水,那麼歌劇就是一杯茶,需要時間品。現在的年輕人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手中掌握著對於藝術作品的『非連續性選擇權』,這個是很恐怖的。在欣賞任何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哪怕其中的一分鐘讓他覺得沉悶就會按動手中的快進鍵立馬跳走。這看起來沒什麼,卻是很驚人的改變,缺乏基本的耐心去欣賞藝術。」

藝術審美是金培達擔憂所在,「 在藝術審美方面,很多時候大家只看重結果,不會去討論創作者的意圖,這是有問題的。有時候一部電影,演員從頭打到尾,觀眾看過之後就覺得很沒有藝術感,但是或許導演在創作之初就是要做一部這樣的電影,這本身是他的意圖。有時候判斷一個藝術作品成不成功,不能夠單靠票房,與觀眾銜接的成功,如果創作意圖不談的話,也是不成立的。藝術就是你以前曾經被某一句話或者一件藝術品打動過,你用盡一生的時間,把這個感覺找回來,呈現給別人。」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金培達 歌劇作曲最難的是「講好故事」
    創作不重複三角故事,音樂表達林徽因新魅力相對於電影配樂而言,金培達自認為在歌劇領域自己並不是很在行,但他非常喜歡威爾第、普契尼等名家的大部分歌劇作品。創作歌劇《林徽因》,金培達覺得難點在透過詞曲把故事講好很難得,最難的是怎樣把唱詞和情節的發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部作品之前,金培達直言其實對林徽因僅限於耳聞,金培達閉門翻閱了大量關於林徽因的資料,她的傳奇一生讓金培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有責任要通過音樂向觀眾展現出一個可以顛覆以往刻板印象的林徽因。
  • 通訊: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
    新華社新加坡1月26日電  通訊: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  新華社記者王麗麗  作為今年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暨歡樂春節」活動的第一場演出,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5日晚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上演。開場第一幕就以強烈的戲劇衝突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 陳小朵主演《林徽因》 盼重新定義中文原創歌劇
    》網易娛樂11月11日報導 中國歌劇舞劇院2017年原創民族歌劇《林徽因》,近日發布了歌劇主題詠嘆調《蓮燈》的MV。《蓮燈》的歌詞取自林徽因詩作,由金培達作曲、陳小朵演唱。MV發布會當天,我們採訪到了歌劇《林徽因》的製作人兼主演陳小朵,為大家揭開這部打磨三年的歌劇創作背後的故事。千年古剎取景拍攝 民國風《蓮燈》注重文化質感作為歌劇《林徽因》的主題詠嘆調,《蓮燈》採用了林徽因本人的詩作為詞,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達作曲。
  • 中國歌劇舞劇院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上演
    人民網北京1月28日電(記者鄭海鷗)記者從中國歌劇舞劇院獲悉:作為今年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暨歡樂春節」活動的第一場演出,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5日晚在新加坡上演,受到廣泛好評。
  • 《林徽因》:探索中國歌劇新樣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演的歌劇《林徽因》在籌備兩年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了,其新穎的戲劇結構布局與多元音樂手法,將中國歌劇的樣式進行了新穎的探索,將西方音樂體裁進行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融會與彰顯。
  • 在歌劇中感受林徽因的傳奇一生,在自如Z-SPACE邂逅一場人文盛宴
    還在遺憾沒有看到歌劇《林徽因》的現場嗎?想在夏末秋初的時節體驗一場人文與藝術相碰撞的文化沙龍嗎?想在北京二環的四合院裡穿越回林徽因的客廳與大師面對面嗎?8月30日,首期《徽因的下午茶》文化沙龍在自如Z-SPACE拉開了帷幕,「歌劇《林徽因》公演三周年紀念」為主題,通過線下沙龍與線上直播聯動,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聽覺與人文的盛宴。
  • 京華時報:周董的音樂劇只欠好的中國故事
    原標題:周董的音樂劇只欠好的中國故事   周杰倫所在的杰威爾音樂日前證實,將會和北京環球百老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邀請美國百老匯知名製作人、編劇及導演團隊,仿造《媽媽咪呀》的模式,將周董的音樂作品打造成「首部華語點唱機音樂劇」。
  • 《哎喲愛喲》陶喆操刀 活力少女洋溢青春氣息
    該曲由總決選TOP48「起飛組」的成員活力獻唱,臺灣流行樂壇「R&B教父」陶喆先生操刀作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首歌曲中,大家可以聽到來自SNH48、BEJ48、GNZ48三地成員清新甜美的歌聲,活力四射的歡唱,滿滿的少女氣息撲面而來!    雖然同樣是表達戀愛主題,但不同於TOP32匯報單曲《浪漫關係》的華麗性感,《哎喲愛喲》多了幾分元氣和可愛。
  • 新版歌劇《魔笛》亮相香港 兩周後赴京(圖)
    11月5日晚,由中國國家大劇院、挪威國家歌劇院、香港歌劇院聯合製作的新版莫扎特歌劇《魔笛》在香港藝術中心成功上演,完成了首度亮相。  《魔笛》講述了王子塔米諾在一枝魔笛的引領下,歷經各種艱險和奇遇,最終戰勝考驗,贏得了公主帕米娜愛情的故事。
  • 原版歌劇重慶首秀——《魔笛》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世界一流的演員華美堪比大片的舞臺聽歌劇,不妨就從這部開始!第一次看歌劇如何選擇?
  • 林徽因:一身詩意,一生傳奇
    林徽因善良聰明,為人溫和,可是她又過於理智,不因外物而沉溺,也許和她童年的經歷分不開。林徽因的啟蒙老師是她的大姑姑林澤民,林澤民是當時的大家閨秀,才藝雙絕,大姑姑教會了林徽因讀書寫字,而且她也是林徽因生命中的一道光,指引著她前行。
  • 音樂人王小帥原創單曲《我和你和他》 展示愛情中複雜的三角關係
    音樂人王小帥個人全新原創單曲《我和你和他》吉他版本正式上線,講訴我和你、你和他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那些關於愛情中的三角關係,也許有一個人成全,會好過三個人的糾結吧,因為不是所有的遇見都是有始有終的,從相遇、相知、相愛、相爭到相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軌跡或是如常循環往復…構成愛情中每個人都會存在的靜謐真實的情緒濃度。
  • 林徽因的蓮燈: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林徽因《蓮燈》節錄初衣解詩:我們都聽說過林徽因,她是徐志摩的夢中情人。一段沸沸揚揚的三角戀愛的女主,熱鬧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壇。但是林徽因從來都沒有做出回應。關於她的美很多人都在傳說。但實際見過她的人不多。說她是才女,但實際上她並沒有張愛玲,蕭紅甚至冰心那樣的名氣。
  • 年度歌劇來襲丨世界十大歌劇《弄臣》《託斯卡》年末巨獻
    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劇院之一義大利熱那亞卡洛·費利切歌劇院+世界十大歌劇歌劇《弄臣》《託斯卡》齊聚天津大劇院12月19-22日即將原汁原味呈現01久演不衰的世界十大歌劇 歌劇《弄臣》義大利「歌劇之神」朱塞佩·威爾第創作的《弄臣》、《遊吟詩人
  • 三地劇院聯手打造 莫扎特歌劇《魔笛》下月亮相
    國家大劇院《魔笛》發布會11月20日至23日,由國家大劇院、挪威國家歌劇院、香港歌劇院聯合製作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三院聯手打造國家大劇院繼今年分別與義大利帕爾瑪歌劇院和鳳凰歌劇院聯手出品了歌劇《弄臣》和《蝴蝶夫人》獲得成功後,有意將這一合作模式發揚光大。即將上演的歌劇《魔笛》將匯集挪威、中國和中國香港兩國三地劇院共同投資、共同召集藝術家,這在國家大劇院劇目生產的歷史上還屬第一次。
  • 錢鍾書為貓和林徽因結怨,林徽因:欲哭無淚
    新中國成立以後,錢鍾書楊絳夫婦在清華園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毗鄰而居。兩家的貓有矛盾,但錢鍾書家的貓打不過林徽因家的貓,看到自家的貓落敗,錢鍾書特別心疼,為此還在門口立了一根長竹竿,只要聽見有貓的打鬧聲,錢鍾書立刻就衝出門去憤怒地抄起竹竿打林徽因家的貓,以此維護自家貓咪。
  • 民國情聖金嶽霖是否一輩子只愛林徽因一個人?
    那金嶽霖先生終身不娶真的只是因為林徽因嗎?021924年,金嶽霖在法國留學,和美國人麗琳·泰勒女士戀愛。1925年11月,麗琳隨他一起來到中國。1931年的一天,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聽後,苦思了一夜,第二天他告訴林: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了金嶽霖,祝願他們永遠幸福。當林徽因把一切都告訴了金嶽霖時,金回答:「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 林徽因與徐志摩確有感情?梁思成室友:不可能!梁每天半夜才回來
    1920年初夏,16歲的林徽因隨父遊歐洲,認識了徐志摩。徐志摩為這位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妙齡女子所傾倒,對林徽因展開熱烈追求。關於林徽因有沒有跟徐志摩談過戀愛,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從相關人物的訪談或者文集中,發現一些端倪。
  • 莫扎特歌劇《魔笛》將拍成電影 講述現代魔幻故事
    莫扎特歌劇《魔笛》將拍成電影 講述現代魔幻故事 時間:2017.11.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