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成都大爺吃魚不吐刺 百根魚刺扎直腸 手術三小時才取出

2020-12-04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近日,成都一名63歲的大爺自己水煮了兩碗小鯽魚,由於魚刺太小,他連魚帶刺全部吞了下去。但沒有想到,這些吞下 去的魚刺並沒有完全消化掉,而是直接扎在了老人的直腸上。醫生們花了三個小時才取出了魚刺,大大小小竟然有100多根!

近日,成都一名63歲的大爺自己水煮了兩碗小鯽魚,由於魚刺太小,他連魚帶刺全部吞了下去。但沒有想到,這些吞下 去的魚刺並沒有完全消化掉,而是直接扎在了老人的直腸上。醫生們花了三個小時才取出了魚刺,大大小小竟然有100多根!

據醫生介紹,這位大爺可能認為那個刺可能煮軟了,比較容易消化,就自己吃掉了……直到最近排大便的時候覺得肛門口特別疼痛,還有少量出血,才跑到醫院來看。

經過醫院CT檢查後,醫生發現,老人的直腸裡有特別多的高密度異物,得知老人前幾天吃過魚後,醫生判斷,這些高密度異物應該是魚刺,可怎麼也沒想到,這魚刺的數量是如此驚人。

除了醫生們感到吃驚,老人家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周以前他吞下去的魚刺,居然完全沒有消化掉,而是經過了食管、胃、小腸,長途跋涉後最終直接扎在了他的直腸裡。好在取魚刺雖然取了三個小時,但是進行得非常順利。說到這兒,或許大家有這樣的疑問,這100多根魚刺也不是小數目,難道老人當時在吃魚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感覺嗎?為什麼要等到一個星期之後才會有所察覺呢?

醫生稱,一個可能魚比較小,第二個煮的時候,他覺得把刺煮軟了,所以通過上消化道的時候,並沒有形成滯留,過後很快 他就通過進食其他食物,把魚刺給帶下去了。

醫生也提醒大家,吃魚時一定要吐魚刺,切勿亂吞咽,而如果被魚刺卡住了,實在疼痛難受的情況下,一定要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就診,萬萬不可相信所謂的土方法,因為有些消除魚刺的土方法,一不小心極有可能對你造成更大的傷害。

相關焦點

  • 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 上百根魚刺扎直腸
    看到魚比較小,心想魚刺應該也小,比較好消化,63歲的他便沒有吐魚刺,直接和著魚肉吞進了肚子。  原本只是食道有點刮蹭,後來很快也不痛了,周先生就沒在意。不曾想幾天後,周先生在排便時開始出現隱隱作痛,還愈演愈烈。  無法忍受的周先生被兒子送到了醫院,拍片結果讓醫生驚呆了:周先生的直腸壁上,扎滿了大大小小的魚刺,估計有數百根。
  • 老人吃2碗小鯽魚不吐刺 一周後發現100根刺扎直腸
    經過2個多小時的操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治醫師黃志寅和同事取出了近百根魚刺。「之前取過的魚刺最多就10來根左右吧,這樣量大的是第一次遇到。」醫生提醒市民,吃魚一定要小心注意,如果被魚刺卡住了,要儘量到正規醫院就診。
  • 夢見吃魚扎了好幾根刺 夢見吃魚吐刺
    夢見吃魚扎了好幾根刺夢見自己吃魚吐刺意味著,對是非真假的判斷力敏銳。直接帶來好影響的當然就是從事法律、裁判、刑事案件職務的人了,經由你的抽絲撥繭困難的案子也有露出頭緒的跡象。需要打官司的人也可利用喔。
  • 一個月拔400多根魚刺,大爺貪吃300塊一斤的魚,靠開胸取刺保命
    這樣一道菜絕不便宜,大概要幾千,受到產地、品質、禁漁期的影響,鰣魚能達到300塊一斤。雖說是美味,但是有很多人會吃不慣,因為它刺多,一定要懂得江南水鄉的那種抿嘴的技巧才好下嘴,北方人第一次吃這樣的魚,可能會有點無從下嘴。
  • 多吃魚好,可是魚刺好煩人,魚刺卡喉了怎麼辦?
    不過,魚肉雖好,但魚刺讓人深痛惡覺,話說誰小時候沒被魚刺坑過呢? 雖說有無刺的魚,但是大多數魚都是有刺的,而且還很美味,吃魚不會吐刺的人該怎麼辦呢?尤其是小孩子,不小心被魚刺卡喉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喝醋?咽白米飯或者饅頭?
  • 北極熊吃魚不吐刺,魚刺卡喉嚨了怎麼辦?
    相信很多夥伴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多吃魚會變聰明!小編也是深信不疑,為了這句話,也曾變身成「鬥魚勇士」。但是吃著吃著,我就發現:魚吃多了,總有那麼幾次被卡刺,咳不出咽不下,相當痛苦。卡刺這件事除了帶來喉嚨痛的煩惱,同時也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北極熊也吃魚,它們不吐刺,難道就不擔心卡刺的風險嗎?
  • 「媒體看省立」真的扎心了!福建男子吃了條魚,差點沒命!
    來源:福州晚報 魚刺卡喉是很常見的事很多人都會用吞飯、喝醋的方式企圖把刺咽下去霞浦漁民阿福(化名)誤吞下一根小刺後那根刺竟然刺穿食道和心肌掉進了心臟!漁民阿福40多歲平素身強力壯手術前半個多月他罕見地發燒了吃感冒藥、掛抗生素總也不好,高燒反覆後來,霞浦當地醫院的胸部CT檢查發現他的心臟左心房裡多了一根刺狀的異物阿福繼而轉診福州當時,他的血液感染已經發展成了敗血症阿福扛不住了「是不是誤吞過魚刺
  • 買魚剖魚 小心魚刺傷人
    買魚鮮時不小心被扎是常有的事,但是小小活魚的魚刺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6月9日,佛山一青年被活魚魚刺所傷至今仍住院治療。魚刺真有那麼可怕嗎?被劃傷後應該怎麼應對。為此,記者昨日走訪肉菜市場魚鮮區了解情況,並請醫院急診科專家支招。
  • 一碗酸菜魚下肚,阿姨差點命不保,卡到魚刺這個動作不做
    吃魚卡到刺,在很多人看來都不是事兒,喝點醋、扒幾口飯往下壓一壓就好了。然而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每個月醫生要取出近500根魚刺,一天就要取出近20根。杭州富陽的張阿姨因為一碗酸菜魚,魚刺在體內卡了整十天,差點危及生命,專家剖胸取刺才保住了命!一碗酸菜魚下肚 魚刺在體內卡了十天張阿姨今年66歲,是杭州富陽人,住在江邊的她,看到紅燒魚、酸菜魚就挪不動腳。
  • 舟山一老漁民誤吞魚刺,結果肛門「爆」了
    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 一天動了兩臺有味道手術 誤吞魚刺,對於島城市民來說是件很普通的事,不過這事有時候也不普通,如果魚刺沒有順著腸道混著糞便被排出體外,而是扎在了身體的某一處,那就麻煩大了。
  • 吃雞不吐雞骨頭!成都六旬大爺一個月後咳嗽咳痰進醫院做手術
    66歲的張大伯吃雞不吐雞骨頭,一個月後才發現雞骨頭吃進了肺裡。要不是咳嗽咳痰越來越嚴重,這塊長約2釐米的雞骨頭可能就要在張大伯的肺裡「長住」了。肺裡取出一塊2釐米雞骨頭據介紹,經過20多分鐘的微創手術,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孫建從患者張大伯的肺中取出了雞骨頭,長約2釐米。手術時間不算很長,但對大家來說,手術的難度可能「超預算」了,因為孫建發現,患者肺部肉芽增生,已經把這塊雞骨頭緊緊包裹。
  • 男子吃飯魚刺卡喉,強吞飯糰咽下刺穿食管
    ,強吞飯糰咽下刺穿食管  一根魚刺驚動10個學科30位專家  武漢晚報訊(記者伍偉 通訊員鄒亞琴)中年男子魚刺卡喉後強吞飯糰,誰料魚刺刺穿食管,一頭扎進了胸主動脈,生命危在旦夕。武漢大學人民醫院10個學科30餘位專家聯手闖關,終將這根4釐米長的魚刺取出。  鹹寧的林先生半個月前吃魚時,感覺有魚刺卡在喉嚨,他當即按照土辦法強吞了兩口飯咽下了魚刺。沒想到過了兩天,他突然感到劇烈胸痛,到當地醫院CTA檢查發現,一根魚刺樣的異物卡在了食管內,且已刺穿食管壁,一頭扎進了胸主動脈。
  • 3歲寶寶吃魚被魚刺卡喉,媽媽的急救方法連醫生都稱讚
    果果3歲了,從小就特別愛吃魚,奶奶又疼孫女,所以每隔兩天都會給她做條魚。平時都是奶奶檢查過沒有魚刺後才餵給果果,可這次剛做好魚,奶奶還沒來得及喂,果果就自己用手拿著吃了,這一吃可惹上大事了,果果被魚刺卡喉了,果果疼的直哭這下驚動了家裡的所有人,而大人們都在想辦法怎麼把魚刺給弄出來……爺爺說:「快給果果喝點醋,這樣就把魚刺給軟化了。」
  • 闢謠:貓咪吃魚不會被刺卡住?不,魚刺不會放過任何人,以及貓
    如果獸醫小明讓大家列舉出一些平常生活中非常讓人窩火的事情,不知道有沒有人和獸醫小明一樣,對於吃魚被刺卡住這件本來很美好一事兒偏偏最後還進了醫院有話要說。當喉嚨被魚刺卡住,每咽口水都得感覺到刺痛的病號在醫院掛急診的時候就會由衷地羨慕起貓咪來,這種吃魚跟喝水一樣輕鬆的神奇物種得多讓咱們這些吃貨羨慕呀!
  • 惠東一老人吃魚,半個月後才發現誤吞魚鉤,差點沒命了
    魚肉不光肉質鮮嫩 而且營養豐富 是很多人喜歡的美食 平時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 吃魚卡到刺 沒想到一80多歲的老大爺吃魚
  • 吃了冬瓜燉魚湯,佛山一女子小腸被魚刺刺穿!主診醫生:她算是幸運的
    日前佛山一女子晚上睡覺時疼痛難忍沒想到作祟的竟是長度超4cm的大魚刺刺穿小腸!1月12日,南海區第九人民醫院(下簡稱南海九院)收治的一名腹痛患者,最後發現竟然是一根4釐米的長魚刺「刺」穿小腸,目前魚刺已取出,患者沒有生命危險。
  • 魚刺卡喉是「喝醋」還是「吃饅頭」?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做錯了…
    就醫後發現魚刺一頭已穿透食管壁,胸腔內產生積液和積氣,更兇險的是魚刺再前移1釐米,就將扎入緊鄰食管的主動脈弓降部,導致大出血。  醫生緊急安排胸腔鏡手術,先吸淨胸腔膿液,再將魚刺和主動脈隔開,然後用超細胃鏡將魚刺取出。  一番手術下來,孩子遭了不少罪。
  • 貓吃魚為什麼不會被刺卡住?得知真相後,人類真是羨慕不來!
    魚雖然好吃,吐刺卻非常麻煩。尤其是,如果被魚刺卡住,那真是非常痛苦。遇到這種情況,平常我們自己能解決也就算了,實在不行的話甚至還需要到醫院去專門取出來。但是同樣是很愛吃魚的貓咪,為什麼在吃魚的時候就從來都不會被卡住嗓子,反而能把魚肉是的特別乾淨呢?
  • 三歲孩子胃中取出發團——警惕,孩子可能患有「異食癖」
    媽媽帶著毛毛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罪魁禍首竟是一團長約8cm,直徑約4cm的發團,佔據了毛毛胃部的1/4,這臺持續十小時的手術,正是為了將發團分解取出。 十個小時的手術,用壞了六把異物鉗,卻也只是分離出了一半左右的發團。 考慮到毛毛的麻醉情況,以及醫生的體力問題,醫生們決定將手術分成兩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