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小波,你能想到什麼。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那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還有他和李銀河之間那些有意思又浪漫的語錄。無論是這篇文章的名字,還是他各種表白的話,都讓我覺得他就是一個有趣的靈魂,也像他文章中寫的那樣,就是特立獨行。
王小波生於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過世,年僅45歲。王小波的家庭是北京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家庭,但是因為父親被定為「階級異己分子」,家庭的情況也發生突變。王小波上初一時,文革開始了。1968年,王小波去雲南兵團勞動。這些時代背景和經歷都在他的書中有體現,比如《似水流年》《黃金時代》。1973年,王小波回了北京,在一個廠裡做工人,但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寫作。1977年,王小波寫出了《綠毛水怪》,找到《光明日報》想要發表,恰巧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讀到這篇手稿,她對王小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兩人見第一面時,李銀河因為王小波的長相瞬間喪失了興趣,但是之後王小波直接的情感表達還有各種情書讓李銀河慢慢接受了王小波的長相。
1978年,王小波參加了高考。僅上過中學的王小波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大二的時候,他和李銀河秘密結了婚。因為大學裡規定學生不能結婚。也是在這一年,王小波終於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地久天長》。大學畢業後,王小波開始在人民大學任教,也開始寫成名作《黃金時代》。李銀河之後去了美國學習,王小波也在不久之後跟著她到了匹茲堡大學讀研究生。但是因為王小波的英文實在太差,他只能先從學習英語開始。而李銀河也讓王小波安心在家看書寫作,不要擔心其他的事情。也是在這段時間,王小波不僅看了許多歐美的名著,還在圖書館的禁書區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是在美國的期間,王小波開始寫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並且修改《黃金時代》。同時,他和李銀河開車遊歷了美國和西歐。
回國後,李銀河在北大做博士後,王小波在北大當講師。第二年,王小波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其中包括了《紅拂夜奔》《夜行記》等小說。但是他並不喜歡在北大的生活,也許是因為妻子太優秀讓他壓力很大,之後他離開北大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任教,《黃金時代》也在臺灣出版了,並且獲得《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但是因為《黃金時代》的尺度太大,被很多人看做是小黃書。1992年,王小波和李銀河合著的《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在香港出版,這一年的12月,王小波開始創作同性戀題材電影《東宮·西宮》的劇本,這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劇本。這個劇本在1997年,也就是王小波去世後,獲得了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
1996年,李銀河出發去劍橋大學訪問,在機場與王小波分別,這一次,就是他們見的最後一面。王小波是屬於那種生前寂寞,死後爆紅的作家。《黃金時代》一直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因為內容太粗俗,費勁千辛萬苦出版後,也賣不出去。充滿想像力的經典《紅拂夜奔》也不能出版,同樣因為內容低俗,思想不正確。但是這就是王小波,他就是特立獨行的。他在小說裡,用「性」與「愛」去反抗時代的束縛,他主張性別以及不同性取向的平權,他這種超前的思想在現在看來也是很難得的。而現在的李銀河也依舊活躍在主張平權的路上。
王小波的思想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關係。當時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也因此有很多人開始不喜歡這種一成不變、所有都是已知的生活。當時的人們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他們需要去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就像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王小波寫的那隻豬,這隻豬,敢於無視生活的設置,它不甘於做一隻被人宰殺的豬。它甚至學會了汽笛的聲音,最後和人類打了起來,最終獲得了自由。
王小波習慣用一種荒謬的方式去反映社會,他總是用幽默來化解生活的苦痛,這也是他與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他在《似水流年》中寫道,「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其餘一切,都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轉眼間已跑到那似水流年裡去了。我所認識的人,都不珍惜自己的似水流年。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個像丟了魂一樣。」王小波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獨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