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科普知識問答
一、針對普遍大眾
1.什麼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一種發病急、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烈性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鼠疫列為甲類傳染病。
2.鼠疫的主要傳染源和傳播途徑是什麼?
感染鼠疫菌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狸、狼、狗、貓、黃羊等動物,是鼠疫的主要動物傳染源,也稱疫源動物。鼠疫還可通過肺鼠疫患者傳染給人。
日常生產生活中,鼠疫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一是經跳蚤叮咬傳播。跳蚤叮咬鼠疫患者或感染鼠疫的動物後,再叮咬人,可致人感染疫情。二是經直接接觸傳播。人們在捕獵、宰殺、處理感染鼠疫的動物時,鼠疫菌可通過人們皮膚上的傷口(包括非常細小的傷口)進入人體,致人感染。三是經飛沫傳播。肺鼠疫患者或動物通過呼吸、咳嗽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導致肺鼠疫傳播。
3.哪些行為會增加感染鼠疫的風險?
人們對鼠疫沒有天然免疫力,如有以下行為,可增加感染鼠疫的風險:
(1)捕獵疫源動物;
(2)剝食、處理疫源動物;
(3)攜帶疫源動物及產品;
(4)在鼠疫疫源地,接觸病死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狸、狗、貓、黃羊等動物;
(5)在鼠疫疫源地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等動物洞穴邊休憩,或挖刨動物洞穴;
(6)在沒有做個人防護的情況下,與肺鼠疫患者密切接觸。
4.去鼠疫疫源地旅遊要注意哪些?
(1)不捕獵疫源動物;
(2)不剝食、處理疫源動物;
(3)不攜帶疫源動物及產品;
(4)不接觸病、死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狸、狼、狗、貓等動物;
(5)不在鼠疫疫源地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等動物洞穴邊休憩,或挖刨動物洞穴。
5.如果在鼠疫疫源地被跳蚤叮咬了怎麼辦?
在鼠疫疫源地被跳蚤叮咬,不用恐慌,注意觀察。如在1-2天後出現叮咬部位的所屬淋巴結腫大(以腹股溝、腋下、頸部等為多見)、疼痛以及發熱等症狀,要懷疑可能感染了鼠疫,及時到附近的醫院就診。
6.感染鼠疫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哪些?
鼠疫的臨床分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皮膚型鼠疫、腸鼠疫、眼鼠疫、腦膜炎型鼠疫、扁桃體鼠疫,其中腺鼠疫在臨床上最常見,其次是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
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狀表現為發病急劇,高熱、寒戰、體溫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熱。劇烈頭痛,有時出現中樞性嘔吐、呼吸促迫,心動過速,血壓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現血壓下降、意識不清、譫語等。
7.鼠疫是否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目前,鼠疫可應用鏈黴素治療。為了達到更好的預後,臨床上常常會聯合其他類型抗生素,如喹諾酮、多西環素、b-內醯胺類或磺胺等。若不能使用鏈黴素治療,臨床上也可選用慶大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多西環素、環丙沙星等。
8.鼠疫疫情是否可防可控?
鼠疫可防可控。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及做好個人防護,尤其是減少暴露鼠疫感染的風險等,可有效防範感染鼠疫。
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鼠疫防控工作。近年來,全國每年人間鼠疫發生數已被控制在個位數水平,一些地方出現人感染鼠疫疫情均屬於個案。
9.疫源地內的居民應該如何防護?
(1)居民要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日常生產生活中保持室內清潔整齊;糞堆、草堆及時清理出村,柴堆放置保持離地、離牆0.3米的距離;保持房屋周圍200米內無雜草;徹底消除鼠、蚤孳生場所。
(2)居民應定期對生活環境周圍進行滅鼠、滅蚤。必須是在滅鼠前先滅蚤,或者進行鼠蚤同滅。重點對室內、糞堆、草堆、寵物等範圍實施滅蚤。
(3)有家養寵物的居民應實施貓要入籠、犬要拴養的管理方式,並定期對寵物及籠舍進行滅蚤處理。
(4)在疫源地內進行野外活動時居民需做好個人防護。佩戴防蚤手套,穿防蚤襪,並且不在野外坐臥。回家脫防蚤襪前應先噴灑滅蚤藥物,防治蚤類攀附在防蚤襪上。
(5)居民發現不明原因死亡動物應及時向當地疾控機構報告,並在專業人員到達前看護現場,禁止非專業人員靠近、觸碰、掩埋死亡動物。
(6)居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如有感染鼠疫的高危行為,如在疫源地接觸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被蚤類叮咬等可能發生感染鼠疫的情況,可以進行預防性服藥。
(7)居民應主動學習「三不三要三護」為主的鼠疫防控知識。
10.疫源地內的企業應該如何防護?
(1)企業應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學評價,並主動採取鼠疫防控措施。
(2)企業要定期對生產經營場所內部及周邊200米範圍內進行預防性滅鼠、滅蚤,達到日常活動範圍內無鼠、無洞、無蚤。
(3)企業要對全體人員及因業務往來到達疫源地內的外來人員,進行以「三不三要三護」為主的鼠疫知識宣傳培訓。
二、針對疫情發生地群眾
1.什麼是鼠疫防控的「三不三要三護」?
預防鼠疫必須做到「三不三要三護」。
「三不」到人。不接觸、剝食和攜帶鼠、野兔、狐狸、狼、流浪狗、流浪貓、黃羊、旱獺等動物;不要在野外,尤其是不要在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等動物洞穴周圍進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動物洞穴;不要接觸急死患者、疑似鼠疫患者、確診鼠疫患者。
「三要」到人。要及時報告病死鼠、疑似鼠疫患者,不明原因的高熱患者和急死患者;要做到住所及周邊環境衛生乾淨整潔,貓入籠,狗拴養,定期進行滅蚤處理;對患者要做到就地治療,確保患者可以得到迅速及時救治。
「三護」到人。要進行有效防護,人在野外活動或作業時,要穿長褲、長袖上衣,必要時穿高筒靴子或防蚤襪子。在疫區、疫點處理過程中,強化疫情處理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要進行健康監護,對從事高危職業人員如放牧人員、滅鼠人員、野外作業人員和疫源地內居民要每天進行健康監護,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報告;要進行看護,對出入疫點周圍的人員,要進行必要的看護,防止人員在沒有有效防護下進入疫點。
2.如果自己有感染鼠疫的高危行為,該怎麼辦?
如果自己有感染鼠疫的高危行為,不用恐慌,要做好自我醫學觀察,或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動申報,獲得專業指導。如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咳嗽等症狀,及時到附近的醫院就診。
3.如果自己所住鄉鎮或周邊地區發現動物間鼠疫疫情,或出現人間鼠疫疫情,該怎麼辦?
一是不用恐慌,要做好自我醫學觀察。如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咳嗽等症狀,及時到附近的醫院就診。就診時要主動向醫生報告自己周邊出現動物間或人間鼠疫疫情。
二是必須嚴格做到「三不三要三護」。同時,要做到不接觸病死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狐狸、狼、狗、貓等動物;不在鼠疫疫源地的鼠類(包括旱獺)、野兔等動物洞穴邊休憩,或挖刨動物洞穴。
4.懷疑自己感染鼠疫去醫療機構,要注意什麼?
(1)要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不要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最好撥打120要車去醫療機構就診,並說明情況。
(3)出門要佩戴口罩。
(4)到達醫院,要遵從醫院安排,並主動報告自己可能存在的感染鼠疫高危行為,以及自己周圍是否還有人出現發熱等症狀。
5.如果被醫療機構診斷為鼠疫疑似病例,該怎麼辦?
不用恐慌,要依法遵從醫療機構的安排,並主動配合。
6.如果被醫療衛生機構確定為密切接觸者,該怎麼辦?
不用恐慌,要依法遵從醫療衛生機構的安排,並主動配合。
(科右中旗衛健委提供)
聲明: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需標明來源科右中旗發布。
原標題:《【關注】鼠疫防治科普知識問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