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四川北部最重要的城市,無疑是地處四川盆地邊緣的廣元。若從關中地區入蜀,廣元是必經這地,而有「天下第一險關」之稱的劍門關,就位於廣元。處在川、陝、甘三省交界,廣元在古代同大多數交通樞紐城市一樣,治世時商賈雲集、貿易發達;亂世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要拿出扼守險隘、萬夫莫入的氣勢。
如今,廣元是除去省會成都外,四川最大的鐵路樞紐,且其恰好在我國南北方的過渡帶上,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樂園」。轄區內廣闊的森林覆蓋面積,再加上城中山環水繞,因此有「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絕佳生態環境。但即便如此,另一個事實是廣元CDP常年排行靠後,所以很沒有存在感。除四川人外,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很少聽說過這座城市。
廣元的那些路,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古時「天時地利」對戰局影響頗大,自然形成的易守難攻之地實屬不可多得,因此早在2300多年前,蜀王就將目光投向廣元,並將自己的弟弟封為苴(chá)候,命他在廣元昭化建邑,當時為葭萌關,不過如今關城已蕩然無存。
公元前316年,巴王與蜀王因仇相爭,志下天下的秦國趁機南下滅蜀,在葭萌關發生激戰,戰勝後設置葭萌縣,使廣元成為四川歷史上最早設縣的地方。而秦人南下的路,就是被詩仙形容為「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其實蜀道並不只是一條路,而泛指從關中到蜀地翻秦嶺、過巴山和渡嘉陵江的等各種通行方式。在馬車即為最高級交通工具的時代,無論上山還是渡江都絕非易事。金牛古道是蜀地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金牛道也叫石牛道,其間山重水複、蜿蜒崎嶇、溝壑縱橫,異常險峻,但不妨礙其千年來一直是關中與蜀地互通有無、文化交流的關道。秦統一中國後,大量移民沿金牛道進入蜀地,並帶來了中原的技術和文明。先進的水利技術,為成都平原後來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基礎。廣元昭化也被譽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
從劍門關,可以看出大唐的氣象
東漢末年,諸葛亮「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於此立劍門關」,而後劉備設立劍閣縣,將漢中與成都連成一體。公元211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自此,許多三國故事在廣元上演。劉備、諸葛亮、姜維、趙雲等等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至今仍為廣元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蜀地自古就吸引文人墨客,所以跟劍門關相關的,除了故事還有詩詞歌賦,要說詩自然繞不開唐朝。唐早期,「初唐四傑」都曾遊歷蜀地,描寫蜀道的詩文流傳至今的不算少。
盛唐時,李白一首《蜀道難》更是成為蜀道詩的絕作,是現代教科書上要求全文背誦的代表。杜甫最有名的是他在成都的草堂,但自隴右至成都途中,他在路上寫了12首詩作,都與金牛道、劍門關相關。此外,還有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文人都留下了與蜀道、劍門關有關的詩篇,從他們不同的寫作風格中就可以大致看出大唐的氣象。
廣元的「佛氣」與「皇氣」
廣元的佛氣源自千佛崖。千佛崖就在嘉陵江邊,有從北魏到清代的七千餘尊佛像,是四川最大的石窟群。川陝公路從其下方通過,遠看江、路、山、佛形成一體,頗為壯觀。近看許多石窟由於當年修路損毀嚴重,略有遺憾。
許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廣元人則只當一個周末休閒的公園,他們的生活很「佛系」,比起金錢名利,能在閒暇時喝茶泡溫泉似乎更重要。
而皇氣則來自女皇武則天。皇澤寺與千佛崖隔江斜向遙望,是我國唯一的武則天祀廟。武則天曾在廣元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其實她在廣元的歲月並不長。可時至今日皇澤寺依然香火不絕,可以看出人們是真正敬重的。廣元人甚至還把每年公曆9月1日定為「女兒節」,網上常有人說川渝女性地位高,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佛系」是淡然享受生活的態度,那麼「皇氣」便是絕不屈服於困境的精神。5.12地震使廣元也受到重創,悲痛過後,無數普通人迎難而上,重整山河。所以今天若到廣元,看到的是欣欣向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