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獺和水獺
那在動物界知名度可是不低
絕對是表情包屆的長青選手
比如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給你我的小心心
但老是有人認錯水獺、海獺
就好像名字張韶涵、張歆藝、張含韻一樣
讓人懵圈
(究竟哪個是水獺,哪個是海獺,你能分清嗎?)
今天,三水就教大家認識一下可愛的海獺和水獺
一、住在不同的地方
海獺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棲息於多種海岸棲地,其範圍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線至沙或泥質的海底。它們多生活於水深40米以內的範圍,但經常會移動至更深的海域以覓食或進行季節性的移動,也即是生活在海裡。
水獺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喜歡棲息在湖泊、河灣、沼澤等淡水區,在中國以長江下遊的江蘇、浙江等多水域地區為主要棲息地,也即是生活在淡水裡。
二、海獺塊頭更大
海獺體型較大,體長一般都在1米以上,體重在30公斤以上。它們身體圓滾,尾巴呈扁平狀,身體有一身厚厚的皮毛,頭部為淡灰色。
水獺體型較小,體長一般只有半米左右,體重只有10公斤左右,它們身體細長,呈圓筒狀,尾長而扁平,尾尖較細,體毛較長而細密,頭部毛髮呈棕黑色或咖啡色。
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海獺是群居動物,常常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一起生活,白天活動較多,晚上,有的海獺也爬上岸來,在巖石上睡覺(它們會把一塊塊石頭搬來構築巢穴),但大多數時間海獺卻寢於海面。
水獺除了交配期以外,平時都單獨生活,不成群。大多掘洞而居, 也有的居住在自然洞穴,常位於水岸石縫底下或水邊灌木叢中,夜行性,白天隱匿在洞中休息,夜間出來活動。
四、仰泳是海獺的獨門秘技
由於長期生活在海洋中,並且常常會潛入海裡覓食,海獺身上披著一層保暖性能非常好的、看起來比水獺要更蓬鬆且充滿空氣的毛髮。比如這樣:
成年的海獺會將分泌的油脂精心塗抹在自己的毛髮之上,使毛髮獲得更好的防水性能。這一身的皮毛是海獺能夠輕鬆以仰泳姿勢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因為胖……)。
當然啦,小海獺還沒有防水的毛皮,所以還需要媽媽的保護。
水獺的毛皮看起來要光滑許多,這是因為它們只是在水邊生活,基本沒有長時間在水中停留的需求,因此它們的毛髮不需要那麼好的保暖性能。
五、愛撿石頭的是海獺
為了適應不同環境,海獺和水獺還發展出了不同的生活習性。海獺最最最著名的一個行為就是懷中抱妹、抱貝殼、抱海膽、抱寶寶,然後大肚朝上飄在水面上。
我是海獺,我為海膽代言
海獺還有一個標誌性行為——抱著石頭砸各種貝殼類海產。作為自然界中為數不多的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之一,它們的前肢結構非常有意思——我們看到海獺「握」東西的部分並不是它們的手掌,而是手腕。
實際上,它們是依靠著手腕和手掌增厚的肉墊配合來完成抓握這一動作的,這與其他能夠「握」住東西的動物很不一樣。
讓我試一試這石頭結不結實~
除此之外,海獺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如果找到一塊用起來非常順手的石頭,它甚至還會小心翼翼地保管起來,然後每次取食的時候都用那塊石頭來「開罐頭」。
保佑保佑,這塊石頭可別被別的獺搶了去
除了作為開瓶器之外,海獺還會拾取各種各樣的石頭來築巢,並且會仔細地用石頭來建築「防波堤」,防止自己的巢穴被海浪衝毀。
總的來說,海獺的生活還真是離不開一塊塊的石頭呢……
六、不同的獺,點亮不同的技能樹
讓我們再放眼整個鼬(liǎn)科(máng)大家族。在三千萬年前的漸新世亞洲大陸上,鼬科的祖先與小熊貓(又一臉盲網紅)的祖先分道揚鑣。
社會我鼬哥,鼬紅是非多
經過兩次爆發式的適應輻射,形成了現有的幾個我們常聽說的類群:穴居雜食的獾類、主要樹棲食肉的貂類、嚙齒類、捕捉專家鼬類和半水生吃魚的水獺類。海獺所屬的水獺亞科和狹義上的鼬屬親緣關係較近。
鼬科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好幾次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間的遷徙,所以這些類群都各自有物種分布於兩個大陸,更不乏像萌神海獺這樣跨大洲分布的例子。
海獺:「我的天吶,我這麼厲害的嗎?」
在過去的一千萬年內,水獺亞科中先後分化出了分布於美洲的巨獺、美洲獺,分布於太平洋東西岸的海獺和分布於亞非的各種水獺。
而一般陸生的鼬屬也有歐洲水鼬這樣擅長撈魚摸蝦的角色。整個鼬科可謂是環境適應演化的典範。
——文章來源——
網絡資料整理
如有不妥,敬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