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獺大體上只棲息在南美洲西海岸從秘魯到合恩角的海邊上,主要以魚類和蟹類為食,毛髮特別粗糙。貓獺和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獺各自棲息在不同的海面上,但是也有其他幾種水獺能同時生活在海水和淡水中,當它們去海裡的時候,可能分別與貓獺或海獺相遇。
毛鼻水獺的鼻子上長滿了毛髮,生活在巴西的大水獺和生活在非洲的斑頸水獺的鼻子上也長滿了毛髮。毛鼻水獺棲息在東南亞的河流和湖泊裡,但是人們很少知道它所處的生態系統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實際上,它們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斑頸水獺棲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外圍的一些河流、小溪和湖泊中。棲息在東部非洲的斑頸水獺主要在白天活動,通常十幾到二十幾隻組成一組在水中遊蕩,主要捕食小型的慈鯛科魚(也稱棘鰭類熱帶淡水魚)。生活在非洲較南部的斑頸水獺主要在夜間活動,棲息在河流小溪中,沒有生活在海中的。
生活在印度的滑獺比普通水獺體型大,體重也比較大,如果兩者相遇了,滑獺通常都能佔領普通水獺的地盤。與大水獺相似,滑獺的尾巴也是扁平的,趾間有厚厚的蹼連著,但能靈活地抓住一些小的目標。它們捕捉獵物主要靠嘴。滑獺的面部比較短,頭骨呈半球型,臼齒特別寬,主要吃體型比較大的魚,捕魚時常常成群結隊、互相合作。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滑獺也常常出現在海岸邊的紅樹林沼澤地中。
非洲小爪水獺屬包括兩種體型較大的生活在非洲的水獺——非洲小爪水獺和剛果小爪水獺。這兩種水獺的前掌趾間沒有蹼,但是趾特別有力,也能像猴子的手掌一樣靈活。實際上是因其前掌上有一個像拇指一樣對生的趾,可以撿起或抓住某些物體。它們的後掌上有比較小的蹼,中間的趾上有爪可以用來梳理皮毛。這兩種水獺的趾都能伸進泥土或石縫中,撿拾一些甲殼類動物。它們的臼齒比較寬,可以咬碎甲殼類動物的殼。
棲息在南亞河流甚至稻田裡的小爪水獺是體型最小的水獺,它們的前掌上部分有蹼,但是趾短粗有力,也很靈活,並且趾的末端有小小的已經退化的爪,在球根狀的趾末端像枚木釘一樣。與它們的非洲小爪水獺屬親戚一樣,亞洲的小爪水獺前掌也特別靈敏,但是只能用來碰觸獵物。
大水獺從頭到尾可長達1.8米,體重也能達到30千克,可能是最稀有的水獺種類了。它棲息在南美的水域裡,每年的棲息範圍都隨著雨季(4~9月份為雨季)水位的漲落而變化。為了獲取大水獺的皮毛,以前當地人常常對其進行捕獵,致使其在許多棲息地中絕跡了。僅在20世紀60年代,巴西就出口了2萬張大水獺皮;20世紀70年代早期,當地政府禁止捕獵大水獺的法令生效後,這種皮毛貿易才大幅下降。對大水獺的偷獵儘管仍然很猖獗,不過這已經不是大水獺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了,現在其面臨的最主要的威脅是棲息地的不斷縮小。
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獺與水獺亞科的其他物種有許多不同之處,它們的身體並不細長,尾巴也很短,而體重甚至能超過大水獺。其臼齒很大很圓,非常適合嚼碎海膽、鮑魚、貽貝等海洋生物。現在海獺接近於滅絕,據估計僅存15萬隻。大多數棲息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到俄羅斯千島群島之間;另有一個南方亞種棲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外海上,約有2000隻。遺傳基因的證據表明,儘管海獺受到了人類瘋狂的捕殺,但是其基因的多樣性還是保留了下來,而且大多數基因類型可以繼續保留下去。
儘管普通水獺、滑獺和小爪水獺在亞洲地區的棲息地有所重合,但由於食物種類不同,它們之間的競爭只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在棲息地重合的地區,滑獺主要捕食體型比較大的魚類,普通水獺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和蛙類,小爪水獺則主要捕食淡水蟹類,而且普通水獺總是要儘可能地避開體型比較大的滑獺。
在美國阿拉斯加,北美獺與海獺共同生活在某些靠近海岸的海裡,但是兩者對棲息地進行分層使用。海獺棲息在更深處,能潛入30多米深--甚至有記錄曾潛到距海面97米深的地方,吃一些軟體動物和體型中等的魚類;北美獺則在近岸邊淺水處活動,吃一些小型的水底生活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