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tǎ]有著圓圓的臉,好奇的眼睛,懇求的目光,毛茸茸的上唇,瀟灑的鬍鬚,還有靈巧的爪子,是非常討人喜歡的哺乳動物。它們在陸地上弓著腰,就像一件美妙的皮毛玩具,而到水裡又變成了一個油光水滑的體操大師。
水獺
學名:Lutra lutra
英文名:Eurasian(英[ju'rein]美[ju'rein])River(英['rv]美 ['rv])Otter(英['t]美['ɑt])
水獺又名獺貓,食肉目,鼬[yòu]科,水獺屬。為半水棲獸類,軀體呈扁圓形,頭部寬而扁,吻短,耳朵小。四肢短,趾(指)具蹼[pǔ]。
裸露的鼻墊上緣呈「W」形。通體被毛呈咖啡色,體毛長而有光澤。體長50-80cm;體重3.5-8. 5kg。棲息於河、溪流或湖泊中,尤喜兩岸林木繁茂之地。多穴居。水獺活動敏感、嗅覺發達,擅長遊泳或潛水,晝伏夜出,在水中鼻孔和耳可關閉。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解釋「鴗」[lì](翠鳥的別稱)為「魚狗」、「魚虎」、「魚獅」之名時說:「狗、虎、獅皆獸之噬[shì]物者。此鳥喜魚,故得此類命名。」它告訴我們,取名為「水狗(虎、獅)」、「魚狗(虎、獅)」的動物,並不是在外形上同這些動物酷似,而是食性相似。水獺得名為「水狗」,正源於它嗜好水生魚類的食性。古人在認識到水獺食魚特性後,開始馴養水獺為我所用,進而形成了不同於人工捕魚的水獺漁業。水獺捕魚與水獺漁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水獺捕魚是水獺的動物性使然,其主角是水獺,而水獺漁業的主角是人,水獺在捕魚的過程中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為人們所驅使和利用。
食性以魚類為主,其次有蛙、水禽和甲殼動物以及水邊營巢的小型鳥類,如黑水雞、褐河雞,鶯類及這些鳥的卵。亦捕食齧[niè]齒類如黑線姬鼠、長尾倉鼠、大倉鼠等。
水獺捕魚時,多從岸邊或巖石上潛入水中,等待或追逐魚群,一邊向前遊跑,一邊左右觀望,捕捉到活魚後全力拖拉至岸上,急急忙忙地嚼食。水獺為夜行性,白晝較少出現,一般不易發現。偶然在黃昏或黎明前出動。在該獸活動出沒的地方,其足跡四處可見,食物殘渣碎片屢見不鮮,在溪邊沙土上腳印尤為明顯。
水獺的繁殖習性資料很不容易收集。無明顯繁殖季節,一年四季均交尾。據學者夏武平記載(1964年),該獸發情時雌雄獺食慾大減,並大聲嘶叫或在水中追逐,十分不安。在水中進行交配,多在夜間或凌晨進行。交尾方式為雄獺口銜雌獺的頸上部,在水中遊動翻滾,並不固定位置。妊娠期55-63天,每胎1仔-5仔,多數為2仔。幼仔出生30天睜眼,哺乳期62天後,雌獺帶著幼稚獺學習遊泳。90天後,幼獺進入亞成體,開始各自分居,一年後發育生長成熟。
全世界水獺共7屬13種,分別為水獺屬的3種:歐亞水獺、毛鼻水獺,斑頸水獺;小爪獺屬1種即亞洲小爪水獺;非洲小爪獺屬2種:非洲小爪水獺和剛果小爪水獺;美洲獺屬4種:長尾獺、貓獺、北美獺、南美獺;江獺屬1種:江獺;大水獺屬的1種:大水獺;海獺屬的1種:海獺。中國有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共3屬3種。
水獺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