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輩子種田,他為什麼也願意?上海給4000戶「家庭農場」立一部法

2021-01-08 瀟湘晨報

摘要:這是全國首部針對「家庭農場」的創製性立法。

「我父親一輩子種田,我也非常願意、有信心這樣種田、養豬,因為這是一份體面的職業。」這是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家庭農場經營者李春風的一番感言。

2007年,李春風的父親作為第一批家庭農場經營者承包了117畝土地。第二年,李春風辭去企業工作,幫助父親打理農場。如今,他家承包的土地增至400多畝,出欄生豬1500多頭,發展成為「種糧+養豬」的家庭農場。

像李春風一樣的家庭農場經營者,在上海有4000多戶。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家庭農場4347戶,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4110戶,戶均水稻種植面積144.6畝,總面積59.4萬畝,佔到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

上月底,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條例自2021年1月1日實施。這是全國首部針對「家庭農場」的創製性立法。上海為什麼要為4000多戶「家庭農場」立一部法?

解答「誰來種」「怎麼種」

作為土地肥沃、飯稻羹魚的「魚米之鄉」,松江也曾經歷過農業黯淡的歲月。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農業一度變成兼業的產業。上世紀90年代,松江工業發展很快,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兼種著三五畝田。家家都有地,戶戶小而全,但農業生產力卻大大倒退。打工的農民不在乎農田那些微不足道的收入,有的村民乾脆把地租給外地人種,外地人追求的是短期經濟利益,化肥飄飄,農藥澆澆,很多田地荒了,土地板結了。

怎麼辦?經過數年探索,松江提出土地要向種田能手集中,要讓願意搞農業的人出來搞農業。2007年,松江區結合當地實際興辦糧食生產家庭農場。李春風的父親是第一批家庭農場經營者。

李春風和父親

從世界範圍看,美國、日本、德國的家庭農場有著百餘年歷史,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經營主體。但在中國,這還是新鮮事物。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主任委員孫雷說,我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均耕地1.4畝,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於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這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都像歐美那樣搞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所以,松江興起的「家庭農場」規模適度,符合中國國情。

只有讓農民種自己的地、打自己的糧,他才會盡心盡力。這些年來,家庭農場在全市推廣,經營方式不斷創新、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成為本市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型經營主體。一批像李春風這樣的家庭農場經營者在田間地頭譜寫新時代農業之歌,土壤肥沃了,稻穀飄香,生態好了,蛙聲一片。

「作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應該有獨立明確的法律地位。」松江區原農委主任封堅強的建議代表了這部分群體的心聲。

「事實上,立這部法就是來解答『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孫雷說,上海是探索發展家庭農場最早的地區之一,也試圖從立法上率先給這個經營主體以法律地位。

家庭農場經營者由此有了法律「定義」,《條例》明確,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主體」,並進行名錄管理制度性設計:明確納入名錄庫的家庭農場可以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也可以根據經驗情況退出名錄庫。市、區農業農村部門應當將家庭農場名錄認定要求、扶持措施及入庫的家庭農場名錄向社會公開,並實行動態更新。

解除農場經營者的顧慮

面龐黝黑、笑容憨厚的李春風是個種田好手,也是個養豬能手。養豬場裡的糞便經過發酵後澆灌在耕地上,作為水稻的基肥。十幾年積累下來,土地越來越肥沃,長出的稻米也越來越香。李春風每年去參加農業技術部門的培訓班,先後考出了種植、養殖、農機具操作等專業技術證書,還業餘讀中國農業大學的課程。即使如此,他依然有著不小的危機感。比如豬圈是集體資產,最初是政府補貼,如果豬圈破了誰來修呢;他的家庭農場目前籤約至2024年,到期之後呢?

養豬場

44歲的石湖蕩鎮家庭農場主沈萬英同樣擔心土地流轉的年限問題,她希望籤約的時間能夠延長。「我們投了大量的資金在這塊土地上,如果預期不穩,就不敢投入。」

「土地流轉關係不穩定,這成為家庭農場主的最大顧慮,這對他們的後期投入很有影響。」封堅強說。

家庭農場經營者手中的「地」,有三個權利人:「所有權」屬於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權」屬於被確權的村民,而「經營權」屬於家庭農場經營者。在法律層面,承包農戶的土地權被優先保證,如果他們不想流轉的話,隨時可以索回土地,最多讓家庭農場主收完地上的莊稼。這讓家庭農場主很沒安全感。

「我們的農業用地,所有權、承包權都受法律保護,唯獨農業生產的經營權沒有立法保護,而經營權是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封堅強認為,經營權不穩,農業生產的隊伍不穩,農業發展生產也就不穩。現在我們在探索農地「三權分置」,希望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權也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護。

「這部法就是從保護經營權出發,賦予家庭農場經營者以法律地位。」孫雷表示。

穩定、專業,才能種出好稻米。獲取土地經營權是家庭農場開展生產經營的前提,《條例》從四個方面予以規範和保障:首先明確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公開流轉平臺,做好相關指導服務工作。其次,強調按照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原則,流轉期限原則上不低於3年。條例規定,家庭農場獲取農村土地經營權應當籤訂流轉合同,明確流轉期限、土地用途、流轉價格等內容。

3年的流轉期限不算很長。在一些區,隨著一些家庭農場經營能手的脫穎而出,得到村級組織認可的基礎上,優秀農場經營者的土地流轉籤約放寬到5年,甚至10年。土地流轉期限在立法上的明文保障,給家庭農場經營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當農民成了體面的職業

家庭農場經營多大的規模算合適?當初,這部草案提交審議時,「適度」問題是大家討論的一個焦點。

實踐探索中,制度設計者們有這樣的默契,就是要讓農場經營者的收入不能低於打工的收入,而要略高於打工收入,比如打工有5萬元,農場主的收入就要六七萬元。

李春風坦言,「當時我還在企業為老闆打工,後來看到父親承包了100多畝土地,收入竟比我高」,於是他辭職回村當農民,跟著父親幹,如今他家已承包420畝田地,加上養豬收入,一點不比打工差。

沈萬英亦是如此。當年她辭職接替父親承包家庭農場,老公覺得種地又累又髒,勸她放棄。沒想到,過了幾年,老公也把工作辭了,和她一起來經營家庭農場。要知道他在企業的工資算高的。但他們算了一筆帳,經營家庭農場的收入高於打工,而且種田不比以前,機械化程度高了,耕地有拖拉機,播種有收割機、稻穀烘乾有烘乾機,於是夫婦倆齊心經營,越幹越有勁頭。

顯然,家庭農場經營者已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松江區泖港鎮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永強記得,最初報名家庭農場時,村民都在觀望猶疑,村幹部主動帶頭來報名。「現在不同了,人人爭著做家庭農場經營者,村幹部反而要避嫌了。」

「但規模也不能太大,應當適度規模經營。」在孫雷看來,中國的土地制度決定了既要講效率,也要講公平。

審議中,委員們提出,家庭農場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受家庭勞動力狀況、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因素影響,規模過大導致家庭勞動力不夠, 管理難度也增加。同時,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應防止出現少數人控制農村土地、損害其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情況。這樣各方綜合平衡下來,現階段100至150畝的規模是比較適度的。

而家庭農場的政策平衡點,就在於積極與穩妥之間,孫雷說,一方面,要通過適度的土地集中讓農民有錢可賺,但這錢賺得又要讓大家服氣,不會造成新的資源分配不均。這些都在此次立法中有所體現,條例專門設置了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的條款。

創製性建議最終被採納

以前賣稻穀,現在賣大米;以前搞農業,現在順帶搞休閒觀光了,家庭農場的多元化經營在不斷豐富。不過,問題也接踵而來,有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會遇到一樁頭疼事,對方要求開發票,怎麼辦?

有的農場主找合作社幫忙開發票,但這不是屬於合作社該管的事;有的農場主到鎮上市場監管所,通過「一事一議」來解決,不過這很麻煩,難道每開一次發票都要專門跑一趟嗎?

「家庭農場經營者有需求,想去工商登記,但目前,工商部門還沒有統一的家庭農場登記辦法。」孫雷發現,在提交的初審稿中,並沒有「家庭農場可註冊登記」條款。而在審議中, 「家庭農場是否可註冊登記」也受到一定質疑。有委員提出,市場主體一般分為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家庭農場登記應歸為哪一類?有的委員認為,我們沒有權限在地方立法中創設一個市場主體,也沒有上位法可依。

但現實的難題亟待破解。國家要求各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而建立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正有助於引導培育家庭農場產業融合。市人大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委員林傑說,「不少委員建議,在立法中創設一個通道,讓有意願的家庭農場經營者,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需要,自主決定是否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註冊登記。」

最終的表決稿中,這個建議被採納。條例第14條規定,「家庭農場經營者可以自主決定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登記。符合條件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受理並準予登記。」

「這句話寫得很平淡,卻是很有分量的一個條款。」孫雷說,為增設此條,市人大專門與市司法局、市農業與農村委、市監管局等部門開了協調會,這條創製性條款是個部門形成合力的結果。

後繼有人嗎

松江838戶家庭農場主,全市4347戶,大都是初中學歷,高中以上學歷者不多,50歲以上的將近一半,隨著他們年齡增,退出農場將不可避免。

這份體面的職業後繼有人嗎?農二代們對繼承家庭農場有興趣嗎?70後範慧峰2013年承包家庭農場,今年帶動43戶家庭農場主形成產業聯合體,打出松江大米品牌,「我女兒今年大四,她對家庭農場挺有興趣,還給我在淘寶上申請了帳戶,銷量還不錯呢。」「你要不斷創新,才能不被淘汰。」76年生的沈萬英很能接受新事物,刷抖音,嘗試做在線直播。她的女兒大學剛畢業,也對家庭農場很有興趣,「不過,女兒和我想法不同,她想在這裡添置咖啡和糕點,把家庭農場做成網紅打卡地。」

2007年加入家庭農場的石湖蕩鎮曹林坤,一開始承包158畝農田,如今擴大至314畝,2012年開始他開始走農機結合路線,除了自家田地,他還要負責全村的農機服務。而光這一項他可以一年賺20、30萬。如今,他的女兒、女婿也加入家庭農場。

松江區農業與農村委副主任顧曉峰說,松江家庭農場發展13年來,家庭農場經營收入從剛開始戶均4.6萬元提高到目前的15.7萬元,畝均淨收入從460元持續提高到1034元,據統計,松江機農結合和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戶均收入普遍超過21萬元,讓很多青壯農民看到了種田的前景和希望,夢想成為新生代職業農民。

而此次立法也為家庭農場的未來昭示了方向。《條例》第二十一條提出,鼓勵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產業、休閒農業、創意農業, 拓展網際網路銷售模式,加強與文化旅遊等二三產業融合,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這部法就是一部促進法,吸引更多有志於投身農業的青年加盟家庭農場。」孫雷說。

欄目主編:張駿文字編輯:王海燕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國首部針對家庭農場的創製性立法來啦!明年1月1日起實施
    「我父親一輩子種田,我也非常願意、有信心這樣種田、養豬,因為這是一份體面的職業。」這是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家庭農場經營者李春風的感言。2007年,李春風的父親作為第一批家庭農場經營者承包了117畝土地。第二年,李春風辭去企業工作,幫助父親打理農場。
  • 為了一條魚,上海立了一部法
    原標題:全國首部中華鱘保護地方法《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通過,6月6日施行  為了一條魚,上海立了一部法  這在地方立法史上尚屬首次。上海在全國率先對長江流域特定物種保護進行地方性立法,開創國內特有物種立法的先河。
  • 前進農場向種植戶發放立針秧苗
    首頁 >> 專題專欄 >> 現代農業 >> 圖片新聞 前進農場向種植戶發放立針秧苗 時間: 2020-04-23 10:44:29
  • 父親是上海市委書記,五個孩子卻沒有一人當官,女兒還去農場插秧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陳繼儒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貪婪往往比較突出,現在的人為自己的一己私慾不惜傷害別人,可他不知,為了邪惡選擇成為魔鬼時,他正掉入深淵。在他38歲時去往上海直到去世,在上海期間擔任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秘書長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難最能鍛鍊人的意志和能力。特殊年代時期,王一平遭到迫害,他被下放到工廠勞動。
  • 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家庭農場」有法可依,農業再譜新篇章
    (上海基層黨建網)2020年末收官之際,辛勤一年的家庭農場主們迎來一大喜訊——國內首部關於家庭農場的地方立法《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出臺,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為家庭農場立法,是促進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也為松江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探索家庭農場,創造「松江模式」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家庭農場試點的地域,早在2007年,松江區開始探索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多次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2013年,松江的家庭農場模式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 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名單揭曉,我市這戶家庭榜上有名~
    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名單揭曉,我市這戶家庭榜上有名~ 2021-01-06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徐州小學生農場賽種田 認領菜地可遠程遙控
    該農場裝有監控設備(圈中)可實時傳播農場景觀。昨日,來自徐州市14所小學的近500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在位於北郊的欲信達開心農場,每人領到一張「參賽土地證」,參加了一場由該市婦聯舉辦的農家娃種田大賽。昨日在比賽用地現場,選手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按照選手攜帶的土地證號和地塊上號牌一一對應後,小選手開始人生第一次的種菜經歷。
  • 在蘇格蘭阿伯丁郡的一個農場,設立我的父親
    我剛剛離開父親去了阿伯丁郡北部海岸一個叫Tyrie的小村莊的農場後,才回到愛丁堡,我不會說這不是一個含淚的再見,在近一年內第一次看到我父親,兩年後第二次看到我的父親後,我又將他拋棄了,他的情況並不是最好的,但他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非常滿意,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早些時候的帖子,我父親於9
  • 中國精神|北大荒知青夫婦口述:我們是中國最美的家庭農場
    我的勢頭在往上走,當時農場分場場長年齡在48歲左右,我才38歲,是最年輕的,有10年的年齡優勢。總局領導對我父親說,送小葛上大學,好好培養培養,趁著咱們這些老傢伙都在,讓他挑挑擔子。我三次向農場打報告,(要求)下來搞家庭農場。場領導對我挺重視,給我三個選擇:上柳河幹校或者八一農大學習,回來當農場幹部;去水利大隊當隊長;尊重本人意願,下去辦家庭農場。
  • 陝西兩農場入選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本報訊(記者 周生來)日前,記者從陝西省農業廳獲悉,近期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家庭農場、漢中市南鄭區燈盞窩家庭農場成功入選,截至目前,陝西省已納入家庭農場名錄管理數量達到5.7萬家。
  • 陝西這兩個農場入選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我省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家庭農場、漢中市南鄭區燈盞窩家庭農場成功入選。瓜大姐家庭農場是從事果蔬種植、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科普研學、電商銷售於一體的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
  • 我國傳統農業仍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
    目前,我國傳統農業仍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家庭農場市場潛力大,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傳統農業一般仍存在著財政投入少、人工成本高、技術成本高等問題。因此,對當前家庭農場市場進行細分會產生新的發展機遇,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簡單作為參考。
  • 種田不下地?上海首個「數位化無人農場」全程高能!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打造13個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上海嘉定外岡鎮就是其中之一,要打造以「數位化無人農場」為核心的「綠色田園先行區」。據外岡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旭介紹,作為一個農業大鎮,外岡鎮具有土地規模廣大,且平坦規整、連片成方的優勢,便於無人機械在起步階段的試驗研究。目前這裡是全市首個「數位化無人農場」的試驗基地,預計三到五年後會進入推廣階段。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硬核女作家,彼得兔之母,用版稅買4000英畝農場
    01出生家庭波特1866年出生於倫敦,爺爺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還擔任商會會長,美術學校校長,皇家學會會員。父親從小就是學霸,先是考了文學學士,後來又攻讀法律專業,25歲成為了一名律師。媽媽一家則是棉花商和造船大戶,結婚的時候,嫁妝是一大筆遺產。她父親對藝術繪畫非常熱愛,而且非常喜歡攝影。當初讀法律時,壓力大,解壓的方式就是畫素描。母親則喜歡水彩畫。
  • 上海給雲南這個縣帶來的幸福果實何止這些
    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早上五六點或晚上十一二點去察看農貿市場,規範市場秩序。平時他不僅自己資助貧困學生,還發動朋友幫助更多的貧因學生。他不願意看到優秀的孩子因為貧困而放棄學業,「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我的人生變得豐滿了,我想盡我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和張元軍同一天到會澤工作的還有會澤縣扶貧辦副主任曹玉峰。
  • 3本宅鬥種田文,《重生田園發家記》女主學識淵博,涉獵廣泛
    一、《重生田園發家記》 一隻小胖書評:現代大齡剩女,滿腹經綸,卻欠缺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遭遇車禍後穿越到古代,成為生活在大青山腳下的農家女,女主曾是圖書管理員,日日扎在書堆裡,學識淵博,涉獵廣泛,所以即便是穿越到古代,生活技能上絕對佔優勢,種田經商,發家致富都不在話下。
  • 陝西2個家庭農場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記者 艾永華)1月4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我省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家庭農場、漢中市南鄭區燈盞窩家庭農場入選。 瓜大姐家庭農場是從事集果蔬種植、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科普研學、電商銷售於一體的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
  • 「土豆哥」吉爾伯特:這個賽季,我想和父親的農場說再見了!
    綽號「土豆哥」,當然這個綽號並不是因為他長得像土豆,而是一直幫父親的農場種土豆,由此得名。自從2001年轉入職業,吉爾伯特一直把斯諾克運動當成自己的兼職,正經工作就是幫助父親打理將近30英畝的農場。前幾個賽季他並沒有什麼成績,同時還要花時間在比賽和訓練之上,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一度有了想要放棄斯諾克。
  • 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陝西2個入選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50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我省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家庭農場、漢中市南鄭區燈盞窩家庭農場成功入選。瓜大姐家庭農場是從事果蔬種植、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科普研學、電商銷售於一體的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