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生命觀是指中醫學對人體臟腑組織與生命活動的認識,是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通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組織、精氣血津液、經絡的組成以及生理病理、人體體質的差異及其與健康和疾病關係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對生命的認識,具有天人合一、五臟一體、形神合一等特點,其內容包括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和體質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也是中醫學基本理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藏象,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中醫學關於各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臟腑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論,是中醫臨床診斷防治疾病及養生康復的理論基礎。
一、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是指人體內臟的功能活動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
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象的含義有三:一是指臟腑的形象,如心「形如未開之蓮蕊」,腎「形如豇豆」;二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三是指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生理病理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事物與現象類比所獲得的比象。
藏象,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主要運用「以象測藏」的方法,通過觀察外在的各種生命徵象來研究內臟的活動規律,這就決定了中醫學研究臟腑是以形態結構為基礎,同時又賦予了某些功能性規律的內容,從而形成了形態與功能合一的「藏象」理論。中西醫學對臟腑的名稱雖然大致相同,但其內涵卻大不一樣。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藏象學說,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藏象學說的形成基礎,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以古代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古代解剖學的知識不僅為藏象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形態學基礎,而且古人在這些形態學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了內臟的某些功能。中醫學對人體某些臟腑生理功能的認識,例如,心主血脈,肺主呼吸,胃為水谷之海,大腸主傳化糟粕,大都是在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的。
2.以象測髒的觀察為主要認知方法。 儘管古代的解剖學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對人體許多複雜深奧的生理病理現象還難以全部做出明確的解釋。通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整體觀察分析,人體在不同環境和不同刺激下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這是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認知方法。例如,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脾「主四肢肌肉」,「開竅於口」。
3.以醫療實踐的驗證為科學依據。臨床經驗的大量積累,可升華而形成理論。通過臨床療效來探索和反證臟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修正完善。例如食用動物肝臟可治療夜盲,多次重複的經驗則產生了「以髒補髒」的原則,並佐證了「肝開竅於目」的理論。
4.以古代哲學思想為系統指導。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古代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藏象理論的形成及系統化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五行藏象體系的建立,使中醫學臟腑的概念逐步由形態學實體演變為功能態模型。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1.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性
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形成的五大生理系統,包括肝系統:肝膽筋目爪;心系統:心小腸脈舌面;脾系統:脾胃肉口唇;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腎系統:腎膀胱骨髓耳發。
其次,五臟對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也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智。
2.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心通於夏氣,肺通於秋氣,腎通於冬氣,肝通於春氣,脾通於土氣。
(四)臟腑的分類及特點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將人體內臟分為髒、腑和奇恆之腑三類。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謂「滿而不實,實而不滿」,是強調五臟的精氣應保持充滿,但必須流通布散而不應呆滯;六腑內應有水穀食物,但必須不斷傳導變化,以保持虛實更替而不塞滿的狀態。
奇恆之腑在形態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同,與五臟和六腑都有明顯區別。
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來說,病理上「髒病多虛」,「腑病多實」,也就是五臟病變以虛證多見,如心氣虛,肝血虛,腎精虧。六腑病變,多見實證,例如食積胃脘,大腸溼熱。治療上「五臟宜補」,「「六腑宜瀉」,也就是五臟病變多用補法,六腑病變多用瀉法。
二、五臟
五臟,即心肺脾肝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髒,故又稱為六髒。因五臟藏神,所以又將五臟稱為「五神髒」。
(一)心
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脈 是指心氣推動血在脈中運行的作用,具體來說,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心主血的內涵有二,其一是,心氣推動血行。其二,心有生血的作用。
心主脈是指心氣有調控脈管的舒縮,維持脈道通暢的作用。脈為血之府,是容納和運輸血的通道。心與脈直接相連,形成一個整體。
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否正常,必須以心氣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
(2)主神明。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等生命活動和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
人體之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和情志等精神活動。
心藏神,為精神之所舍,所以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心的主血脈與主神明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血充足則能化神養神,而使心神靈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則能馭氣以調控心血的運行,濡養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及心脈自身。若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可見精神恍惚、思維遲鈍、心悸失眠等。
2.生理特性
(1)心為陽中之陽髒。 又稱為火髒。
(2)心主通明。
3.系統聯繫
(1)心藏神 是指人的精神活動都發於心神,以心為主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2)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喜」有關。
(3)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由心主司。其華在面是指心的氣血生衰及其生理功能,可以通過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
(4)在竅為舌 心在竅為舌,是指舌為心之外候,又稱「舌為心之苗」。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
(5)在液為汗 心在液為汗是指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
此外,汗液的形成與排洩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
(6)在時應夏 是指心氣與夏氣相通應。在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儘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使心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發揮生命的潛能。
附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也稱為「羶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經絡學說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裡,故心包絡屬於髒。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