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在道具上十分精良,復原十分考究的歷史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非常火爆,那麼電影中唐軍將士的精良戎具的復原依據是什麼呢?別著急,我們這就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電視劇中唐代士兵的鎧甲基本樣式,是按照長樂公主墓壁畫上的唐軍士兵復原的,款式相當於初唐的樣式,造型十分精緻,電視劇還原出了鎧甲披膊的毛邊,可以說做的十分精緻了:
但是旅賁軍批膊上的束甲絆其實更多的是出現在宋金時代的鎧甲上面,在唐代甲冑的文物資料上其實並不多見:
以上插圖出自《中興瑞應圖》,南宋蕭照繪製。
一部分右驍衛戰士的頭盔頂部有圓形球頂,其實這一文物來自於現藏於黑龍江博物館的渤海國(公元7-10世紀)鐵盔,這是東北少數民族靺鞨人的產物,此國的存續時間和唐朝大致相當,所以也許鎧甲復原者參考了這件靺鞨人頭盔球頂,來復原同時代的唐軍鎧甲,並非全無道理,只是當時唐軍是不是確實有這件裝備,依舊有待考證。
圖中左邊的旅賁軍頭盔有球頂
電視劇中崔器的鎧甲,與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網文文物:唐三彩天王像十分一致,不僅鎧甲非常寫實,而且演員造型和武士俑也十分相似:
影視劇中的崔器
唐三彩天王像
上圖是上海博物館的網紅文物:唐三彩天王像。天王像在唐代貴族墓中十分流行,一般是高舉左手或者右手,以喝退各種小鬼及妖孽,最重要的是,道具傳神復原了頭盔上的翻耳構件,這種構件可能是受西域或者中亞民族影響的產物,為了抵禦嚴寒和風沙,他們喜歡將氈帽翻下來保護面部,這一結構可能啟發了唐代的制甲工匠,所以靈活吸收了這一頭盔部件。
而這個天王的胸部有呈板狀結構的護胸甲,兩個護胸板由從領口翻出的兩個鉤子架住,然後與身下的身甲相連。這種大片板狀結構的護具在西亞和地中海國家十分常見,是在北朝和隋唐時代沿著絲路傳入中國地區,並被唐朝制甲工匠發揚光大。
而電視劇一開頭的旅賁軍的盾牌樣式,很明顯出自中唐-榆林窟25窟北壁-彌勒經變下部正中七寶供養人繪製的兵寶、馬寶,唐軍重騎兵身披札甲,手持盾牌和戰斧,駿馬線條優美,輪廓雄渾。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戰馬和騎兵的畫法幾乎不作暈染,全靠準確流暢的線描來表現。
最後,電視劇裡的烽燧堡之戰中,安西軍的軍旗其實並不是出自盛唐時代的唐軍,而是來自著名的壁畫---莫高窟第156窟的張義潮統軍出行圖裡的唐軍旗幟:
張義潮統軍出行圖中的唐軍旗幟
電視劇中的唐軍戰旗
所以整部電視劇的文物部分其實非常考究,考證態度很值得國內其他影視劇學習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