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九行 ,作者老藝術家
九行
在九行,研究旅行的藝術。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黃加寶
去年,一則丹麥政府為大象贖身的微博上了熱搜,網友紛紛感概:丹麥這個國家,真的太暖了!
圖/Mads Claus Rasmussen
事情是這樣的:丹麥政府打算徹底封殺動物表演,於是他們用1100萬克朗(約等於1156萬人民幣)向馬戲團買下4頭大象,讓他們提前享受退休生活。
誰知,其中一隻大象,和馬戲團裡的一隻駱駝十分友好,兩隻動物依依不捨。出於此考慮,政府不得不被捆綁銷售,連那隻駱駝也買了下來。
宣讀這則「官方政策」時,丹麥首相現任首相梅特·弗雷德裡克森(Mette Frederiksen),笑場了……但是,就在這麼一場本該嚴肅的議會上,居然沒有人認為這是事故,隨後,整個議會都哈哈哈哈哈笑作一團。現場議員直接笑噴,最後他們還不忘感激下右翼政黨沒有提出反對。
△試問你見過哪位國家領導人笑成這樣的嘛?
也只有在北歐國家丹麥,才能看到這種關於四頭大象和一隻駱駝的「不嚴肅討論」。
連大象都有了「人權」,這在丹麥可不是什麼新奇的事。
丹麥早在1962年開始了動物保護保護工作,禁止了絕大部分的動物表演,只有大象、斑馬等少數動物因為各種原因被保留下來,而在今年年內,宣布全面徹底取消動物表演。
△在丹麥的大象 / 圖蟲
幾頭大象、一隻駱駝的退休,都可以被擺上日理萬機的議會操心,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你可能真的會覺得很好奇:
丹麥,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1
連大象退休都管!
丹麥人真的很閒?
「嘿,來個巧克力可頌?」
在西半球的北歐大陸上,有一塊住著約560萬人口的小土地,看起來還不夠中國一個省大,卻人人信奉「Hygge」,活得開心又自在。
那就是,丹麥。
△童話國度,丹麥 / 圖蟲
「Hygge」,沒有任何一個詞能翻譯出來,但在丹麥卻無處不在,深入骨髓,看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你就能瞬間懂了這個詞。
誰會把遊樂場建在一個國家首都的市中心?丹麥人就這麼幹了。
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一座具有176年的歷史的遊樂園,站在了丹麥最耀眼的位置。尖叫聲和歡樂聲,就從這裡開始,傳遍整座城市。
△趣伏裡遊樂園 / 圖蟲
再步行幾公裡,走到哥本哈根的海邊。
你想起什麼了嗎?沒錯,一座「美人魚」雕像就這樣佇立在海邊,那是安徒生在故鄉丹麥寫的《海的女兒》啊!丹麥,這可是寫出《安徒生童話》的地方。
△丹麥海邊佇立著一座美人魚 / 圖蟲
丹麥人的生活也完全是「標準童話」:每天8點到公司,下午4點就下班,到了5點,辦公室基本一個人影都找不到了。
有對美國夫婦特意移居到丹麥,就是為了能準時下班回來和家人共進晚餐。
根據丹麥法例,員工每年可享受5周的帶薪假期,再加上13天的法定假期,算下來,丹麥人每個月只需上班18.5天。
這種神仙操作,讓丹麥一躍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全球第一名。恐怕毫無生存和育兒壓力的丹麥人,最有底氣說出那句「NoNo,我上班可不是為了賺錢。」
△工作中的丹麥人 / 圖蟲
不過,可能正是因為職場壓力不大,沒有亞洲「尊卑有別」的觀念,比起日本90°鞠躬的服務態度,丹麥人更顯烏龍甚至呆萌。
比如你去丹麥買一張桌子,他們居然會漏發了4隻桌腳;明明更新了地址,也能寄錯了2次;在超市結帳,兩隻土豆,也能結成三隻牛油果......
換成別人,可能早就開懟了,可丹麥人遇到這事,還是懶洋洋的,最多裂開嘴角一笑,反倒能增添生活幾分樂趣。
△丹麥人時常「大頭蝦」 / 圖蟲
當工作佔據人生的比例開始減少後,丹麥人就全力搗鼓開心這件事。
他們非常非常喜歡吃甜食。喜歡到什麼程度?嗯,連糖尿病製藥巨頭諾和諾德都出現在丹麥。
「寧願得病,也要吃糖」就是丹麥人的信條,他們人均每年要吃掉8.2公斤的糖果,丹麥藍罐曲奇這種風靡全球的甜點就更不用多說了。
△丹麥街頭,甜食隨處可見/ 圖蟲
除了食物帶來的快樂,他們也很懂自己製造快樂。
比如在漫長的冬季或者雨季,點起一根蠟燭,用毛毯裹緊自己,攤在沙發上閱讀......
這些生活上讓人無比平靜愉悅的細節,就是他們的「Hygge」生活哲學。
2
被石油危機打倒
到世界首個零碳排放城市
丹麥人的童話,得益於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二戰期間,丹麥向德國投降後,也沒有發生什麼悲慘的屠殺事件,只是負責向德國提供豬肉,作為後勤的角色存在。就這樣,你們爭土地,丹麥還是專心搞生產,差別就在此時產生。
△丹麥皇家衛隊 / 圖蟲
當然,丹麥人也不是一直這麼「與世無爭」。在「童話」之前,也曾受到「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考驗。
1973年,丹麥遭受「石油危機」的重創,當時丹麥93%的能源都依賴進口,導致了無數的公司破產和失業率飆升。《丹麥史》一書中,記錄了當時丹麥這一切:
「社會出現了新人群,他們由大量的失業人員和癮君子組成。」
在當時,為了追求GDP的發展,丹麥也和其他城市的工業化進程一樣,把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港。因為海水汙染嚴重,在海邊遊泳,也被視為「高危行為」。
△過去丹麥港飄出濃煙 / 圖蟲
到了80年代,整個世界都颳起了變革風潮。歐美各國紛紛開啟新自由主義改革,丹麥也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他們開始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推行「無車日」運動,大力發展風力能源,並提供相關的就業機會。
面對汙染,也痛下決心斥巨資整治,還「天然的海濱浴場」於民。
△夏天丹麥人跳入海中遊泳 / 圖蟲
在人們生活方面,也不再一味追求GDP的無休止發展,而是建立一系列的福利保障制度,穩定社會,避免動蕩。
包括,育兒產假失業保障等等,進行國民「生老病死」全方位的包攬,當然代價也是昂貴的稅費。
時至今日,丹麥已經在「童話世界」裡站穩腳跟。
人們出行靠自行車。在哥本哈根,自行車的數量是汽車的5倍,45%的靠自行車通勤或通學。騎自行車出行,已經成為丹麥一道亮麗的風景。
△街上隨處可見騎自行車的丹麥人 / 圖蟲
丹麥人還建立了一套先進的綠色能源體系: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資源管理、廢物回收、自行車文化和建築物能源效率。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11年丹麥綠色技術的出口佔到丹麥出口總量的12%,健康良好的經濟結構為丹麥童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哥本哈根 / 圖蟲
他們甚至在2009年就立下flag:到2025年,首都哥本哈根要成為世界首個零碳排放城市。
認真生活,綠色出行。
在丹麥,你可以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湛藍的海港,各種鳥類主動到屋簷下安家築巢,舒適又安寧。
3
丹麥只是丹麥人的童話?
可是,這樣美好的童話,在某部分人看來,過於「無堅不摧」。
「丹麥只是丹麥人的童話,和外界的人都無關。」
很多人認為,丹麥對外來文化包容度較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真的很難融入到丹麥人的世界裡。
△哥本哈根 / 圖蟲
首先是丹麥語晦澀難懂。雖然英語在丹麥很普及,但一口純正的丹麥語依然是蓋章認證是否自己人的標準。
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丹麥也面對移民的難題。
在哥本哈根,一些社區開始湧現一些中東移民和亞洲移民,街頭也出現越來越多中東人開的雜貨店和商鋪,儘管他們努力融入,學習丹麥語,但依舊被嘲笑「雜貨店丹麥語」。
甚至,還劃分出「非西方國家移民聚居區」(ghettos)。這似乎與二戰期間,還盡心掩護猶太人逃走的丹麥大相逕庭。
△丹麥一些移民雜貨店 / 圖蟲
或許正是因為,近代以來丹麥沒有成為戰場,沒有戰亂,也沒有被壓迫殖民的歷史,所以丹麥人活在一種固執而近乎天真的童話世界裡。
他們背景相同,社會價值觀也較為單一,性格耿直,有一說一。
最近的例子,就是川普想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島,沒想到丹麥首相毫不客氣地一口回絕,並譏諷此舉「荒謬無比」,氣得川普把丹麥行程都取消了。
△在大樓下的丹麥人 / 圖蟲
如果你想和丹麥人談生意,最好先擬定方案和底線,他們不喜歡無休止的討價還價,而且星期五不談公事。
在Quora上有人提問,怎麼和丹麥人交朋友?結果最高贊的答案居然是建議直接放棄,因為他們不像美國人一樣,會停下來讚美你今天的鞋子真美,丹麥人覺得這些談話空洞、乏善可陳。
對於他們來說,安頓好自家的大象,比起做什麼生意貿易交流都重要多了。
△一家人坐在哥本哈根碼頭上 / 圖蟲
不過,這些都不能影響丹麥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丹麥連續多年被聯合國評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人喜歡去旅行,但玩了一圈回來,還是覺得在自己的國家生活得最好,最開心。
因為這裡的一切,支持他們相信童話世界的存在。
△安徒生故鄉歐登塞的表演活動 / VisitOdense
參考資料:
體驗丹麥:一個小國裡的世界公民 馬國川
丹麥人每月只要工作 18 天——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享受更快樂的人生 BuzzOrange
What are the Danes like? Study in Denmark
Sustainability in Denmark denmark.dk
移民與文化融合:探訪丹麥非西方國家移民聚居區 澎湃
END
↓丹麥的D面↓
本文經「九行」授權發布
九行 |《新周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臺
- Let’s visit Denmark -
原標題:《丹麥人,真的很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