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小鼠研究腦科學? 小鼠的小腦與人類完全不同

2021-01-09 澎湃新聞
還在用小鼠研究腦科學? 小鼠的小腦與人類完全不同

2019-12-16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在醫學上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便是宣布他的大腦不在工作了。然而想要弄清楚大腦的工作方式卻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為了搞清楚這一點,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與人類相似的大腦進行實驗研究,比如小鼠。

此前人們也曾對小鼠模型提出質疑,那些不同的聲音主要是圍繞小鼠並沒有與人類相似的意識和思維。而美國西雅圖兒童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Parthiv Haldipur和Kathleen Millen教授則是從小腦發育模式的角度表明小鼠和人類小腦之間的差距。該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雜誌上,研究表明:在大腦研究中,小鼠的小腦可能不是人類小腦研究的最佳模型。

小鼠的小腦發育中缺少獨特的祖細胞

儘管小鼠與人類的腦部結構有著許多共同特徵,例如大腦皮層、神經元形態和葉狀結構等,支持著科學家將小鼠納為腦研究模型。但不同的是,人類的小腦的表面積是小鼠的750倍,並且人類小腦中80%都是神經元組織。這就意味著,在神經元數量增加、神經元亞型變化以及葉片板層等方面小鼠的小腦模型並不能完全模擬反應人類小腦。

Haldipur和Millen以及一組國際研究人員觀察了人類在受孕後30天到出生後9個月之間小腦的發育情況,並將其與經常用於大腦研究的小鼠和獼猴進行了比較。

通過檢查和比較這些發育中的大腦的形態和分子表達,研究人員在人類身上發現了一些獨一無二的祖細胞,而人們並未在小鼠或是獼猴的大腦區域中發現這些細胞。

戴著鐐銬起舞的祖細胞或許才是關鍵

Haldipur教授稱這些祖細胞為放射狀神經膠質祖細胞,與其他祖細胞一樣,它能夠分化產生成其他細胞,但是在可形成的細胞類型和分化次數上收到了更多的限制。就像是戴著鐐銬起舞的舞者。

這是人們第一次監控到了小腦中的放射狀神經膠質祖細胞。此前,人們只觀察到放射狀神經膠質祖細胞存在於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中,它與記憶、語言以及思想息息相關。這些祖細胞主要分布在菱腦中,並且成為人類小腦顆粒神經元(佔據小腦80%的成分)的重要來源。

祖細胞在菱腦中的時空擴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類的腦部發育過程中,菱腦的發育時間很長,貫穿整個妊娠期。最新的研究表明菱腦的發育可能與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關。Millen認為:「或許人類菱腦發育的持久性可以確保小腦這一至關重要的區域正常生長。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在小鼠或是獼猴的小腦中觀察到這些祖細胞。」

結語

正是因為存在著這些明顯的差異, 一些小腦研究並不能在小鼠模型中找到答案。雖然人們一直都期望在小鼠模型中找到啟發和靈感,但不得不承認小鼠模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完美。同時這項研究也給正在苦於埋頭研究的腦科學家提醒可能使用的生物模型出現了問題。

參考資料:

[1] 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primary progenitor zon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erebellum

[2] World-First Discovery Hints Why Brain Studies in Mice Don't Always Translate to Humans

[3] Study shows mouse cerebellum quite different from human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人類、豬、小鼠大腦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發表
    科技日報記者劉傳書美國時間3月5日,由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華大等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題目為「人類、豬、小鼠大腦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的研究發表於Science(影響因子41)。該研究基於多種轉錄組學方法和抗體圖譜技術,對大腦不同區域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子解析,並且提供了高質量的蛋白編碼基因的分子圖譜,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大腦是哺乳動物體內最複雜的器官,具有多種多樣的生理機能,錯綜複雜的細胞結構以及極為豐富的基因表達。在不同腦區、細胞和亞細胞層面鑑定大腦的分子構成,必將推進我們對正常和患病狀態下大腦功能的認識和理解。
  • Science:小鼠全腦高解析度圖譜
    據華中科技大學報導 美國當地時間11月5日,第330期《科學》(Science)刊發了題為「顯微光學切片層析成像獲取小鼠全腦高解析度圖譜」的論文。同時,科研組利用高定位精度的三維移動平臺,及在切片中採用對先採取到的信息進行驗證分析的方法,對圖像準確定位和預處理,實現了突起水平的小鼠全腦結構成像,獲得了一套來自同一隻老鼠的全腦組織切片圖譜。這種介觀水平的小鼠全腦神經解剖圖譜,為數位化鼠腦結構和腦功能仿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實驗數據參考。
  •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哈佛大學Bussey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始購買她的小鼠,並成為了回頭客。至此,Lathrop的小鼠們正式走向模式小鼠的歷史舞臺,以至於後來,Lathrop本人也開始參與科學研究,並發表了多篇論文。可見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可能還為你留了一扇窗,養雞不行,還可以去養老鼠。
  •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小鼠與人類怕癢部位類似
    圖片來源:《自然》本報訊 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怕癢。如今,通過向這些實驗室中的齧齒動物大腦中植入電極,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大腦中驅動這一特徵的區域,這一發現或許將有助於闡釋人類怕癢的起源。這項研究同時揭示了與人類不同的是,小鼠對撓痒痒的敏感性更多地受到其情緒的影響。
  • 研究者發現基因改造後自閉症表型小鼠可以讓同籠的野生型小鼠變得...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的行為神經學家Stéphane Baudouin正在利用neurolignin-3基因敲出小鼠來研究自閉症。在人類中,這個基因的突變與自閉症有關,在小鼠身上表現出與自閉症患者相似的症狀,比如刻板的行為模式和社交障礙。
  • 小鼠—人類胚胎嵌合體含4%人類細胞
    為尋找可供移植器官生長的環境,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培育人類與小鼠胚胎的嵌合體。據《新科學人》報導,研究者現已培養出人類細胞含量達4%的胚胎嵌合體,此前這一比例僅為0.1%左右。    相關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 「鹼性礦泉水對小鼠高尿酸血症幹預」研究成果發布
    12月28日,雲南天外天天然飲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中國計量大學在昆明發布「pH9.3鹼性礦泉水對小鼠高尿酸血症幹預研究」成果。研究顯示,喝pH9.3鹼性礦泉水對高尿酸血症導致的小鼠腎臟病變具有一定的逆轉作用,能緩解小鼠腎臟的病理損傷。中國計量大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蔣志韜介紹,今年以來,中國計量大學展開了「鹼性水對氧嗪酸鉀誘導的小鼠高尿酸血症的治療作用」項目研究。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 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抗癌小鼠傳奇
    更可怕的是,S180繁殖極快,12個小時就可以加倍一次,一般小鼠在注射過S180後只能活兩個星期。「第一次注射時我按照程序用了20萬S180,」秦麗雅說,「為了保險起見,第二次注射我用了40萬,可還是不行。」「那就再試一次,用200萬。」這個小插曲發生在1999年春天。
  • 超級嗅探小鼠可以檢測地雷並解碼人類嗅覺系統
    根據《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發表的一項研究,紐約城市大學一部分的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創造了具有更高嗅覺能力的超級嗅探小鼠。可以通過使用小鼠或人類氣味受體將小鼠調整為對任何氣味具有不同水平的敏感性的小鼠,可以用作地雷探測器或新型疾病傳感器的基礎。
  • 廈大到哈佛招聘人才 實驗室小鼠立奇功
    在聽完廈大的講座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微博上發文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今晚在哈佛醫學院招聘人才。廈大校園美,各種海景什麼的我就不多說了,說兩點:廈大的實驗動物中心各種高大上!廈大養小鼠的費用各種便宜!一天1.5元人民幣!  當然,此次廈大飛抵哈佛搶人才,不只靠小鼠,校方開出了真金白銀的人才價。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報導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
  • 小鼠模型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所以,轉化醫學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就是將臨床問題,通過實驗室基礎研究與臨床前動物實驗研究相結合,再將研究成果最終轉化到臨床實際應用的過程。如何應用小鼠模型發高質量文章?應用小鼠模型開展臨床前相關研究,是實現基礎研究轉化至臨床應用的重要橋梁,而要想建立如此至關重要的連接橋梁,構建人源化小鼠模型是臨床前研究必不可少的強有力工具。
  • 中科院實現哺乳動物同性繁殖:雌性小鼠完全健康,雄性早夭
    該研究工作由中科院動物所和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完成,動物所研究員胡寶洋、周琪和李偉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李治琨、王樂韻,博士生王立賓、袁雪薇以及副研究員馮桂海為共同第一作者。印記修飾能夠全跨越同性生殖障礙,孤雌小鼠完全正常、孤雄小鼠能存活但早夭。所謂的孤雌生殖,即即不經過與雄性的交配,雌性個體即可生下後代。
  • "小鼠福利"體現"動物關懷"——探訪浦東"小鼠醫院"
    東方網4月25日消息: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實驗動物日」,人們在不斷向實驗動物索取「生命密碼」的同時,也嘗試以更加人道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善待實驗動物。日前,位於浦東張江的「小鼠醫院」——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通過了AAALAC實驗動物國際認證機構的完全認證。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本文來源: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嵌合體(chimera)一般是指由兩組不同DNA組成的生物。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
  • 親近人的小鼠揭示馴化動物基因奧秘
    新華社東京7月5日電(記者華義)野生動物大多遠離人類,家畜和寵物狗等卻會親近人類。為探究背後原因,日本和英國研究人員最新培育出一群親近人類的小鼠,並發現了其中的基因奧秘。這一成果有望用於動物的育種與馴化。
  • 科學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調節開關」
    深入研究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可為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攻擊行為的「調節開關」。
  • 中大育出「猴鼠嵌合體小鼠」取得幹細胞研究新突破
    據新華社廣州1月19日電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日前成功培育出帶有雄性恆河猴基因的小鼠,由此證明猴的表皮幹細胞在活體內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以分化為角膜上皮細胞、神經細胞、血液細胞等。這為人工培育再生器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你是否想過,人類是不是也能冬眠?這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著實際的需求。比如,幾乎所有涉及星際旅行的科幻電影,都有航天員進入冬眠狀態的情節。為了穿越茫茫太空需要度過的幾年、幾十年時間,航天員用這種方法儘可能減少能量的消耗;還有一些絕症患者,為了等待治癒疾病的方法,用冬眠將人生推遲到幾十年後的未來。資料圖 圖文無關 圖源 新華社但冬眠在人類身上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