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傳染源是不是蝙蝠?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回應10大疑問

2020-11-30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26日24時,共收到30個省(區、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744例,現有重症病例461例,累計死亡病例80例,累計治癒出院51例。

「新冠肺炎」傳染源是不是蝙蝠?是否還存在中間宿主?哪種口罩防護更有效……1月2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流行病學、呼吸病學等四位專家解讀了10大疑問。

答問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單廣良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日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慶元教授

1、病毒有何特點?對熱敏感

金奇教授: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大類病毒,用專業術語來說它屬於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

引發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身份」已被確認,該病毒於2020年1月6日被分離出。之所以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是此次武漢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一種以前尚未在人類中發現的,屬於和SARS、MERS不一樣的新分支。

冠狀病毒(也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比SARS溫和?說法不可靠

單廣良教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處於流行期,對其來源、傳染性、感染傳播途徑和診療方法等尚處於逐漸發現和不斷認識階段。僅根據目前觀察到的表面現象,簡單將其與SARS從致死的危害、傳染力和傳播速度作比較,缺乏臨床上系統的、可比的數據支持和充分流行病學證據。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病毒溫和」的說法,有可能會令人誤解,甚至削弱大眾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的重視程度,更有害的是可能造成部分人產生鬆懈和僥倖心理。

3.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是什麼?多證據指向蝙蝠

金奇教授: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提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關鍵問題是,蝙蝠病毒正常條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類,可能通過「中間宿主」感染。現在問題是,「中間宿主」到底是誰?有科研論文和社會上的流行說法將「犯罪嫌疑人」指向蛇、豺等動物,都需進一步確證。

4.是否出現「超級傳播者」?尚未確認

金奇教授:

尚未確認出現「超級傳播者」。所謂「超級傳播者」是一個流行病學專業術語,一般指具有較強傳染性的感染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傳染其他人,從而影響疫情的擴散速度及規模等。

一人感染多人的現象不止因為出現「超級傳播者」。感染病毒的個體產生的病毒量大(重症患者等)、通過咳嗽等方式釋放的病毒多、以易傳播方式與其他人接觸多(面對面交流等),以及被感染個體與多個其他未被感染的人同處某種相對封閉環境等都會造成一人引發多人感染。

5.人際間傳播如何傳播?飛沫空氣接觸

曹彬教授:

從目前情況看,95%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都與武漢有關。從一些聚集性病例的發病關聯次序和醫務人員感染情況判斷,人傳人特徵十分明顯,且存在一定範圍社區傳播。

通常病毒傳播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飛沫傳播: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產生的飛沫進入易感黏膜表面;二是接觸傳播:在接觸感染者接觸過的東西後觸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導致病毒傳播;三是空氣傳播:病原體能在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後仍具有傳染性。

6.感染後有哪些症狀?已出現「不典型」病例

詹慶元教授:

通常患者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少見。大約半數患者會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少部分患者可快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能是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尤其引起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發病時症狀輕微,沒有發熱。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當地醫院已發現多個「不典型」病例。患者不是以呼吸病症狀前來看病的,有的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有的心慌、頭疼、患結膜炎,甚至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的。這類「非典型」患者會是隱性傳染源,需第一時間鑑別診斷,儘早隔離。

7.何時能研發出藥物?緊急攻關已啟動

1月22日,科技部緊急啟動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科技應對的應急攻關項目,成立科研攻關專家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發布專項項目指南,並給予資金支持。課題組已挑選120多個化合物和已上市藥物,送往武漢病毒研究所篩選,希望能從中發現具有抗擊該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最新消息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聯合應急攻關團隊迅速發現了30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治療作用的藥物,他們將開展活性測試,為臨床研究和治療提供更加直接指導。

8.為何要對「新冠肺炎」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最大程度控制擴散

單廣良教授:

目前,即使在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毒力和傳染性還需進一步觀察和認識的情況下,對感染患者採取隔離治療、對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醫學觀察等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完全是出於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考慮。

鑑於春運人口大量流動,以及多省出現的新發病例均有明確的在武漢期間的密切接觸史,所以對武漢採取暫時交通限制,可有效遏制疫情上升勢頭,也是最大程度控制流行擴散的有力措施。

9.如何進行防護?老年人是重點

曹彬教授:

新型冠狀病毒已確定可以人傳人,以呼吸道傳播為主。免疫力低的老人固然要注意防護,平時很少生病的年輕人也要做好防護措施。

對「免疫力強」的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樣存在很大威脅。從目前情況看,72%的感染者是超過40歲的人群,男性感染者佔64%,40%的感染者本身還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國家衛健委23日發布《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醫療救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視重症病例醫療救治工作,重點關注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特殊人群,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0.哪種口罩有效?推薦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

曹彬教授: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有以下幾種:

一是紗布口罩:此類口罩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率低,不能作為醫用個人防護用品使用。

二是聚氨酯纖維口罩:普遍既沒有飛沫隔離作用,也起不到阻擋霧霾的效果。

三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種類較多,如一次性醫用口罩、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用於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一般防護,或在有創操作過程中的飛沫隔離。注意要選擇含有過濾層的醫用口罩才能達到阻擋液體、顆粒過濾等效果,尤其推薦使用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

四是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能阻止經空氣傳播的直徑≤5μm 感染因子或近距離<1m 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能過濾≥95%的非油性顆粒。具體包括:N95、KN95、DS2D等型號可選擇,但醫用防護口罩佩戴方式很重要,若佩戴錯誤會影響過濾效果。

相關焦點

  • 我們可能誤會蝙蝠了,穿山甲或將是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
    新冠肺炎暴發早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完成對新型冠狀病的分離和測序。病毒的「身份證」已確定,而傳染途徑和機制還有待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簡稱為「 NCP 」。)
  • ...北京佑安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軍事醫學...
    文 / TIER2020-05-19 10:32:26來源:FX168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
  • 香港首現疑似新冠肺炎人傳狗個案 醫學專家:屬偶發事件
    香港首現疑似新冠肺炎人傳狗個案 醫學專家:屬偶發事件 2020-03-05 17:06:24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 張英澤院士當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新網河北新聞8月10日電 (李茜 任少輝)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10日透露,在8月8日北京召開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暨首次學部委員會議上,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張英澤院士當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是河北省第一位當選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醫學部)學部委員的院士。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發出全球人才招募令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人才成為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第一戰略資源。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舉辦2020年全球人才工作交流活動,面向全球廣納賢才,招募具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醫界精英。
  • 軍事科學院醫學專家代表講述抗疫故事: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軍事科學院組織醫學專家代表登臺講述武漢抗疫故事——「除了勝利,別無選擇」■王 迪7月中旬,軍事科學院在新調整組建3周年之際,舉辦了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該院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代表紛紛登臺,深情講述抗疫故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集結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即動,堅決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關於新型肺炎 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的9個回答
    原標題:關注 | 關於新型肺炎,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組的9個回答1月2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單廣良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日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彬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詹慶元教授,分別從病毒學、流行病、臨床和呼吸危重症等方向
  •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關於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說明 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2020-05-15 09:34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坐診時間
    核心提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坐診時間,張濤每周日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出診。為滿足患者的掛號需求,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開通提前預約掛號服務,預約掛號後,北京華醫將細心、耐心回答您的疑問,讓就醫不再盲目。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2021年01月07日 10:52:28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濤掛號,好預約嗎?協和醫院皮膚科張濤醫生每周日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出診。
  •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院)醫療樓...
    中信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的委託,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深圳市孫逸仙心血管醫院)醫療樓西北八層局部加板工程」項目(項目編號:0733-19203209)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
  • 雲南蝙蝠不背鍋,中國勿需道歉!
    比如說中國軍事科學院出版的《非典的非自然起源》,作者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徐德忠從SARS的宿主、起源、流行分布、再流行特徵等,得出SARS不符合自然流行病規律,符合逆向進化的特徵,屬於非自然起源。但石正麗團隊有國際的支持,她憑藉十五年時間研究蝙蝠基因,最終大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上發表論文,稱完成對SARS(非典)宿主蝙蝠的溯源,鎖定為菊頭蝠,這種說法不脛而走,她也因此有著「蝙蝠女俠」的稱號。
  • 偶遇野生動物不恐慌,專家帶你正確認識「蝙蝠和貉」
    偶遇野生動物不恐慌,專家帶你正確認識「蝙蝠和貉」 2020-08-26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專家撰寫《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今日全球首發
    由鍾南山院士、王辰院士主審,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主編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已於2020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經反覆比選,該書的英文版版權最終輸出於全球頂級科技與醫學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作為醫護人員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的重要參考書在全球出版發行。據悉,該書也是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引進的第一本由中國醫學研究者撰寫的關於新冠病毒防治的專業著作。
  •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醫學的十點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醫科新思考】 當前,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持續向好,但全球疫情正處於大流行階段,世界各國積極加強交流合作,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取得抗疫的最後勝利。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治理體系、公共應急體系、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等都是嚴峻的考驗。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德志怎麼樣
    那麼,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德志怎麼樣?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德志怎麼樣面部腫物、甲狀腺癌、甲狀腺腫物、腮腺腫物、腮腺癌、口腔癌、舌癌、口底癌、頰癌、喉癌、下咽癌、口咽癌、鼻咽癌、頸段食管癌、氣管癌、顱底腫瘤等頭頸良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
  • 香港家狗測出攜帶新冠,寵物傳染傳言又起,專家:別怕,僅是個例
    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發布消息稱,一條居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家中的狗對有關病毒測試呈弱陽性反應。消息一出,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寵物貓狗是否能傳染新冠病毒」這一問題的關注。一月前,江蘇無錫發生一起活埋寵物貓事件。
  • 蝙蝠體內又現多種新的冠狀病毒 是誰打翻了「潘多拉的魔盒」?
    插畫作者James O』Brien據今日俄羅斯4月15日報導,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的一項已發表的研究顯示,主要棲息地位於該國南部的兩種果蝠——盧塞圖斯蝠和印度狐蝠,對一種新型蝙蝠冠狀病毒(BtCoV)呈陽性反應。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自動化氣相液氮存儲系統等設備項目...
    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委託,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自動化氣相液氮存儲系統等設備項目」項目(項目編號:TC1903A7S/01/02/03/04)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TC1903A7S
  • 面對新冠肺炎,我們要怎麼做?沈洪兵院士來支招
    因為一場疫情我們迎來了一個特別的「開學季」也迎來了一門特殊的「課程」這門課的任課老師有醫學專家、科學家還有「大自然」他們帶領我們探索生命的奧秘見證科學的發展教會我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疫情當下就是特殊的課堂微言教育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