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蛇屬(Ptyas)簡明介紹

2021-01-17 諾皋記

♣♣♣


最近病了就很煩

歡迎隨時取關

另外就是

有位朋友說到了鼠蛇這個鬼東西

看起來很有內容可挖

插一句人生道理

判定傻逼和遠離傻逼也是需要修行的

僅以自勉

哦對了,很感謝一位大佬深夜幫助

以及朋友對我的寶寶們加以照顧

這應該是近期廢話最多的一篇了


☜☜☜正文~嗶~☞☞☞




蛇屬(Ptyas)是一類廣布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地的大型遊蛇,對於國人來說可謂是相當熟悉卻又帶著陌生感的一類品種,比起那些名字生疏而少見的品種來說,這些常常出沒于田間地頭以及屋舍村落周邊的物種可謂對國人的生活影響深遠,即使是最不熟悉蛇類的人,也可以輕鬆地辨識出它們之中的部分種類。這些蛇可謂是我國漫長農耕文明中一個濃墨重彩的文化符號,無論是醫藥、食材還是那些晦暗不明的鄉野傳說,你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可謂是國人最為熟悉的動物。但另一方面,這些蛇的生態又是如此的神秘,時至今日,我們的文化中依然保存了對這種動物深切的恐懼和迷信,伴隨著崇拜以及厭惡的複雜感情,以及那些天文數字般的消費量,這些蛇在無形中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不論你對此所報何種態度,我們都應重新重視起這些神奇而優雅的動物們。


該種蛇所出沒的區域往往非常接近人類生活圈,而且與農耕息息相關,無論是水田還是近郊的山區,亦或是深遠茂密的森林,你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存在,雖然名為鼠蛇,但這些蛇的主要食物來源卻大量來自於兩棲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當然也包括小型嚙齒動物。在其出沒的區域內擁有豐富的水網系統,以及較為鬆軟的土壤和茂密的灌叢,這些蛇可以說是高度的適應了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農田生態,並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從我國各地那些繁多而頗具地方特色的稱謂和民間傳說中,可以看得出這些蛇在人類文化中地位之突出,它們也是當地人民的食物和醫藥來源,而隨著近現代養殖業的發展,這些蛇甚至隱隱有家畜化的趨勢,真正成為人類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它們那些野外的親族,則依然保持真正的隱士生活。


與傳說中那些守田護院、善於報復的形象暗合的是,這些蛇真的具有很強的領地意識以及遊獵習性,所有的鼠蛇都可以輕鬆擁有較大的體型和強健的活動能力,這意味著它們往往需要很大的地盤。在其領地內這些蛇很少存在真正的天敵,它們可以輕鬆的擊殺和追捕領地內一切小型動物。不過,與其細長身體不符的是,這些蛇在捕食中很少纏繞獵物,相反,它們強有力的咬肌以及倒鉤狀的牙齒可以牢牢的控制住獵物,使其不能輕易掙脫,獵物往往還沒有斷氣就會被它們活活吞噬,因此,在不同的標本體內會發現姿態各異的小型動物屍體,有時獵物甚至會被生生咬斃,它們雖然不善捲曲,卻能夠憑藉體重壓制獵物,甚至於摔打獵物。然而其口腔並不具有良好的擴張能力,因此這些蛇並不能食用體型巨大或是過於粗壯的獵物。因其日間活動的習性,這些蛇具有良好的視力來幫助它們發現獵物或是躲避天敵,它們擁有完美的運動天賦和超人的速度,可以在任何地形內飛速行動,尤其是水中依然可以保持速度不減,而那些茂密的稻田或是水草叢就成了它們完美的狩獵場,從過山刀、斷草烏以及過樹榕、水律蛇這些稱謂裡,大概可以想像出我們的祖先在田間山野看到它們時所發出的驚呼,這其中甚至隱隱有讚歎的成分,以及作為鄉野奇譚來說完美的發揮素材。而在我國食用野味的飲食傳統影響下,這些動物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浩劫,在很多鄉間已然很難再見到它們的身影,而混雜在那些肉用蛇名號下的進入食客代謝循環的野生生靈更是難以計數,不過,更有趣的是,在市場之手神奇的催動之下,它們似乎在日漸發達的寵物行業內得到了全新的發展和重視,從餐桌走向了廳堂之路,完全是另外一個神奇的故事。不變的是,野外那些真正在苟延殘喘的生命,依然隱匿在人們的視野之外,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個物種將以更加特殊的姿態和人類社會媾和,完成和參與文明輪替的每一個步驟。


另:在2013年以及2016年對世界蛇類系統發育關係的重建中,將原先的烏梢蛇屬(Zaocys)以及鼠蛇屬(Ptyas)併入一屬,即如今的鼠蛇屬(Ptyas)。而「 Ptyas 」這個屬名源自於古希臘傳說中一種可以將毒液噴入人眼的蛇怪,或許特指其揚起半身示威時所發出的嘶鳴,如今的鼠蛇屬共有以下八個物種,其中文名稱隨之亦有相應變動:



1. P. carinata  (  Günther, 1858 )  黑網鼠蛇   無亞種   分佈:緬甸、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婆羅洲以及半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及爪哇)、中國(雲南、廣西)


2. P. dhumdenas  (  Cantor, 1842 )  烏鼠蛇   無亞種   分佈:越南、中國(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臺灣)


3. P. dipsas  (  Schlegel, 1837 )  蘇拉威西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哈馬黑拉島)


4. P. fusca  (  Günther, 1858 )  褐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尼西亞(邦加島、勿裡洞島、納土納群島、尼亞斯、加裡曼丹、蘇門答臘)、文萊、馬來西亞(馬來亞、東馬來西亞、刁曼島、喀拉喀託)、泰國、新加坡


5. P. korros  (  Schlegel, 1837 )  灰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阿薩姆邦、阿魯納恰爾邦)、緬甸、孟加拉、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峇里島)、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臺灣、澳門、香港)


6. P. luzonensis  (  Günther, 1873 )  呂宋鼠蛇   無亞種   分佈:菲律賓(內格羅斯島、呂宋島、班乃島、玻利羅島、雷伊泰島)


7. P. mucosa  (  Linnaeus, 1758 )  滑鼠蛇   無亞種   分佈:阿富汗、土庫曼斯坦、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全境、斯裡蘭卡、緬甸、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尼泊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中國(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海南、臺灣、澳門、香港)


8. P. nigromarginata  (  Blyth, 1854 )  黑線鼠蛇   無亞種   分佈: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大吉嶺、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錫金、阿魯納恰爾邦、那加蘭邦)、緬甸、越南(老街省、諒山省、河西省、崑嵩省、河江省)、泰國(楠府)、寮國、中國(貴州、四川、雲南、西藏)



稍作陳述




1.黑網鼠蛇


P. carinata  (  Günther, 1858 )  黑網鼠蛇   無亞種   分佈:緬甸、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婆羅洲以及半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及爪哇)、中國(雲南、廣西)


在所有南亞大型遊蛇中,黑網鼠蛇的體型可稱其中翹楚,傳聞中這種蛇可以擁有接近四米的極限體長,雖然大部分鼠蛇體色變化並不極端化,但是花色還是相當豐富,一般來說有這樣幾種固定的組合:


①.前半身無紋黑底,後端身體由五條平行的白線組成花紋

②.前半身到身體中段呈現出帶狀環紋,後端身體則有平行線條交織環紋組成網格

③.體色較前兩種組合淺淡許多,有時前段身體呈現出棕色而後端為淡黃色


這些蛇在幼體時期甚至會隱隱呈現出綠色調,但隨著年紀增長綠色會完全消失,在它們生命的前三年內,會呈現出飛速生長的態勢,最終它們會成為幾乎是世上最長的卵生蛇類,其平均體長可以輕鬆的接近2.7m,其中來自與印尼地區的個體普遍體型要大於那些半島上的親戚,也是最有潛力衝擊四米體長的群體。雖然整體看起來較為纖長,但是成年蛇的身圍依然可以接近一個易拉罐,並且十分矯健有力,通常來說黑網鼠蛇只在白天活動,夜間時它們會尋找較高的樹枝或是石灰巖山體峭壁進行休眠,在整個中南半島的低地森林和農田郊區都可以見到這種蛇,但是它們不會出現在較高海拔的森林之中,有些資料表示它們樂於在沿海地區的林地中出沒,並且善於找尋巖洞進行捕獵。這些蛇是標準的機會主義者,在它們幼年期會較多的捕食魚類以及小型兩棲爬行動物,這其中也會包括一部分小型蛇類,而成年之後它們更熱衷於鼠類和鳥。


來自於泰國的幼體,圖片源於大佬DAN MULLEARY


來自於馬來西亞的幼體,圖片源於大佬DAN MULLEARY


在遇到危險時,這種蛇會迅速的逃竄至茂密的灌叢或是附近的水源地中,而在無路可退時,它們會抬起前半身擺出攻擊的架勢,並且嘶嘶作響,走投無路的時候它們會發起相當多次的撲咬和暴擊,並且永不知疲倦。而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這些蛇甚至具有分泌毒素的能力,雖然該種並不存在真正的毒牙,亦不是常規的後溝牙,但它們上頜內的牙齒出現了特化,變得非常堅硬和巨大,在咬住獵物時它們會奮力的咀嚼,以便於撕裂表層組織而使唾液內的毒素有效滲入肌體,這些蛇的毒液中含有強效的神經毒素3FTx(可稱其為三指毒素,即Three-finger toxins,是一類蛇毒蛋白超家族的總稱,在許多知名毒蛇的毒液中都可以找到相關成分),對於小型動物來說相當致命,但對於人類來說卻並無效力,不過,被它們咬傷依然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撕裂傷口。


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這些蛇最容易接受的食物來源是新鮮的蛙類肢體,一個相對健康且身體沒有任何寄生蟲的個體總是非常容易在適應環境之後開始進食,它們對於蟾蜍和蛙類的需求非常之高,人工條件下完全可以選擇牛蛙或是虎紋蛙肢體進行飼餵,它們對鳥類和鼠類的接受度則較為一般,但有時會表現出對蛇類飼料極強的興趣,在能夠穩定進食之後,可以嘗試用禽類的內臟和肢體代替蛙類,或者是那些養殖場繁育出的雛雞,總體來說,這並不是一種難於飼養的蛇,你可以提供一切它們在野外可以得到的動物性飼料進行餵食工作,它們的食性變化也相當的遵照自然生物鐘,在雨季期間,蛙類飼料的接受度要遠高於其他的物品。


有鑒於這些蛇具有良好的視力和較大的體型,在餵食期間應該使用長工具進行夾食投餵,適當的搖晃食物是一個不錯的引誘方式,在熟悉了投餵方式並度過了磨合期之後,這些蛇會變得越發的大膽,它們會對餵食呈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且總是貪得無厭,原先的羞澀感也將一掃而空,這些蛇擁有相當長的壽命,也可以是性情穩定的寵物


這裡推薦一位專業玩家的油管主頁,各位可以自行前去觀摩學習經驗,乾貨很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nKTHjTCM4


屆時會陸續更新一些繁育經驗,望千萬不要期待。



我國僅在雲南邊境地區有所記錄,近期在廣西邊境亦有部分記錄,但尚未知其具體來源,作為一種大而美麗的物種,上了餐桌實在是暴殄天物。






2.烏鼠蛇


 P. dhumdenas  (  Cantor, 1842 )  烏鼠蛇   無亞種   分佈:越南、中國(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臺灣)


作為我國分佈最為廣泛的蛇類之一,烏梢蛇可以說是大陸最廣為人知的蛇類了,即使有些人一生都沒見過活蛇,也一定在有意無意中使用過烏鼠蛇製品,其曾用屬名「Zaocys」據 Cantor 釋義描述,「ζα」為希臘語前綴,意為「very」,而「ώκύϛ」意為「swift」,但是他並沒有解釋 dhumdenas 的意思,也許這並不是說他在暗示這些蛇與「 Coluber dhumna 」(即滑鼠蛇)非常接近,畢竟,滑鼠蛇在印度教中的名稱即為「 dhamin 」。


烏鼠蛇的舊稱「烏梢蛇」可謂是非常形象的描述了它們的體色狀態,這些蛇同樣擁有三到四種不同的色型,依其生活地形的不同,體色也會產生相應的區別,通常來講,山區地形的烏鼠蛇身體後段為純黑色,甚至於秦巴山區的多為通身烏黑,常見色型則為前半段有三到五條青黃色平行線紋,後端則為黑色或棕灰色,有時也有全身淺色的個體出現,腹面均為灰白色,其幼體則底色偏青綠,輔以四條平行黑紋直達尾梢。由於幾乎全為日間活動,其體型頎長而有力,全身遍佈肌肉,有最大紀錄稱其體長可達220cm左右,甚至有可能更大,然其平均體長一般也可達1.5米以上,這種蛇的眼睛也相當大,並且視力極佳,在河流水體附近常常可以觀察到它們的活動,烏鼠蛇食性可算廣泛,但主要以魚類以及兩棲爬行動物為食,它們非常善於追逐獵物,並且行動速度相當快,在野外想要捕捉烏鼠蛇是一件困難的事,它們能夠在複雜的地形內自由穿越,並且警覺性也很高,但實際在遭到捕捉之後卻很少真正撲咬。


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烏鼠蛇是一味使用率相當高的藥材,古人觀察到這種蛇行動如飛,體型如長刀(其背脊高隆峻峭),且草叢內穿梭自如(有傳說它們所經之處草木必斷),因此認為這種蛇可以治療風痺以及惡瘡,在亞洲地區龐大的藥材市場內,能夠見到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屍體幹製品,其中尤以烏蛇為蛇類中最為常見者,而在地下野味市場內,烏鼠蛇的流通量就更為龐大了,傳統意義上認為動物的膽囊具有神奇的醫療作用,在附加了蛇類本身不懼水澤甚至有毒等奇特屬性觀察之後,膽囊本身也被蒙上了神奇的色彩,而由於其運動量巨大,烏鼠蛇肉質緊密,被認為是上好的食材,即使是在如今農業生產極其發達的情況下,野生動物的消費反而是只能是日趨見長,這種來自於古老農耕文明的習俗具有強大的慣性對於自然的影響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基於傳統醫學與民間習俗的緊密結合,更使得這種蛇升華成為了東亞文化內一個精神符號,而有傳說以為,烏鼠蛇是十分擅長於報復的一個物種,類似的故事流通性也非常之廣,且其精神內容往往是大同小異,有些地區則認為烏蛇是其家蛇,類於稻田及屋宅守護神一般,具有某種與土地密切相關的魔力。


有關於其繁殖和飼育的文章專注在國內可謂汗牛充棟,此處不再過多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烏鼠蛇雖然號稱為人工飼養而出售,但實際上其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完全來自於野外,因其食性多喜蛙類及魚類,尤以南方所產個體含寄生蟲為多,而南方市場內所見個體,大多來自於兩湖及四川地區。


相信閱讀文章的各位對烏鼠蛇的了解定然比筆者深入,此處放圖




圖片多來自於各方學者對於臺灣地區的調查,大陸地區的烏鼠蛇生存狀況以及所搜集到的圖片內容真可謂一部動物藥學圖集了。有傳說烏鼠蛇能夠以蘆葦間的南風為食,殊為奇異。


跳過慘烈的一章







3.蘇拉威西鼠蛇


P. dipsas  (  Schlegel, 1837 )  蘇拉威西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哈馬黑拉島)


至今而言,蘇拉威西鼠蛇仍然是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物種,在最初的研究分析中,它們被認為和北美洲的Coluber類群在諸多細節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西裡伯斯海地區的島嶼內的所有原生物種關係都非常密切,並具有相當程度的演化歷史,根據已知的幾個標本判斷,該種成體通常在1.5米左右,但據Boulenger (1897)所描述,曾有一條兩米的雄蛇被收集到,其尾長可達550mm,這些蛇的尾長一般可達體長的30%~33%,極適合於快速行動中保持平衡以及攀附捲曲,該種前段身體為橄欖褐色,背部輔以黑色斑塊或橫斑,而身體後段則為深灰色或是黑色,下頜及前段腹面為象牙白或者奶油色,其體色描述之間略,使人很容易就會產生誤判。


在當初所觀察到的標本體內沒有檢測到任何消化殘骸,雖然基本可以肯定其為日行性蛇類,對其食物組成的推測或與其他鼠蛇基本一致。



有關於該種的更多資料至今成謎,在其所分佈的島嶼範圍內大多偏遠難行,而如今其棲息地正遭受著農業開墾的威脅,尚未知其對於農耕地區的適應程度如何。





4.褐鼠蛇


P. fusca  (  Günther, 1858 )  褐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尼西亞(邦加島、勿裡洞島、納土納群島、尼亞斯、加裡曼丹、蘇門答臘)、文萊、馬來西亞(馬來亞、東馬來西亞、刁曼島、喀拉喀託)、泰國、新加坡


相對於前者來說,褐鼠蛇可以算作是常見蛇類了,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蛇類,其成體同樣具有豐富的花紋組合,有時會出現前段棕褐色大約從身體中段兩側開始出現黑色縱線一直延伸至尾部,腹面則多為奶油黃色,有時後半段軀體會呈現出灰綠色,且黑色條紋會變得不那麼明顯,幼蛇的前端軀體則通常為淡綠色,其餘特徵則保持不變,這些蛇同樣具有相當誇張的體長,並且非常纖瘦,已知的最大個體可達3m,即使是常規大小也可以輕鬆的達到1.7~2.3m,是一種大而優雅的動物。


這些蛇非常的依賴於森林環境,雖然在種植園和稻田中也會偶有發現,它們擁有良好的視力,甚至可以望到相當遠的事物,同其他成員一樣,這些蛇也十分的鐘愛蛙類和蜥蜴,並且樂於在日間活動,而到了晚間它們會盤踞在高處的樹枝頂端休眠,這有助於抵禦來自地表的天敵。在受到驚擾時,這些蛇會高聳起前段身體仰起頭部,並且保持爬行的動態來威脅敵人,其英文名稱「 White-bellied Rat Snake  」很好的描述了它們的外觀特徵。而對於其繁殖的更多細節卻依然屬於未知狀態。


圖中可見其體長之驚人,圖片源於大佬DAN MULLEARY


另:該種的拉丁文名「 fuscus 」其意為「dusky」,即「晦暗」之意。





5.灰鼠蛇


P. korros  (  Schlegel, 1837 )  灰鼠蛇   無亞種   分佈:印度(阿薩姆邦、阿魯納恰爾邦)、緬甸、孟加拉、越南、寮國、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峇里島)、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臺灣、澳門、香港)


同烏鼠蛇一樣,灰鼠蛇在整個南亞文化圈中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與該屬其他成員不太相同的是,灰鼠蛇的身體不具備高聳的背脊,相對較為圓潤,且捲曲性更好,其體型在該屬內只能算作中下,雖然其極限體長可達200cm左右,但實際的常見大小只有1.2~1.6m左右,灰鼠蛇表現出對水域高度的適應性,其背鱗有稜,這一點與很多水棲蛇很相似,並且能較好地接受農田以及城郊生活,由於它們的食性相對廣泛,在人類田園社區內常見的各種小型動物都可以列入它們的菜單,灰鼠蛇的視力良好,並且晝夜皆有活動,它們善於藉助地形內一切洞穴作為自己的休息和繁殖場所,但有時也會躲避在較高的樹枝間進行休息。當然它們也能夠在樹梢間快速遊走,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相當偏遠的山區森林地區,則很難找到它們的身影。


灰鼠蛇行動迅速,在其最為多見的兩廣地區多稱其為「 過樹榕 」或是更加簡省的「 榕蛇 」,在閩粵桂瓊四省地區,這些蛇可以稱得上是相當常見,幼體至亞成體期間的灰鼠蛇具有非常強烈的食蛇性,而幼體那種鮮明的黃綠底色搭配以白色珠點狀環紋,則使得人們很難把它們和通體褐色的成年蛇相聯繫。雖然幼體很容易與滑鼠蛇幼體相混淆,但是灰鼠蛇幼體的環紋相對齊整,而滑鼠蛇幼體一般雜亂無章,並且只有滑鼠蛇幼體上唇鱗具有明顯的黑色邊緣,而灰鼠蛇幼體唇緣則幾乎不出現斑紋。


灰鼠蛇同時也是很多本土野生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並且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蛇種,雖然個體相對偏小,但依然可以在廚師手中玩出諸多新意,另一方面來說,以灰鼠蛇炮製的藥酒在傳統醫學內對於人體似有一定治療作用。個中孰是孰非,還請讀者自行判斷。



灰鼠蛇拉丁文名稱「 korros 」依據Stejneger (1907)的說法,來源於爪哇詞彙,實際指「 Coluber melanurus  」這種蛇類(很大程度上應該是頜腔蛇屬的成員),而 Schlegel 在命名時便誤判了物種而使用該名稱。





6.呂宋鼠蛇


P. luzonensis  (  Günther, 1873 )  呂宋鼠蛇   無亞種   分佈:菲律賓(內格羅斯島、呂宋島、班乃島、玻利羅島、雷伊泰島)


實際上,呂宋鼠蛇在菲律賓中北部群島上可稱為常見,然而有關的調研記錄卻實在少的可憐,關於呂宋鼠蛇的更多生態研究實際上也處於空白,在一些報告裡顯示它們的分佈範圍其實更加廣泛,在體色組合上,它們更像是烏鼠蛇和黑網鼠蛇的複合體,前半身往往為棕灰色或是黃灰色,後半段身軀有時會呈現出網狀花紋,甚至有些個體的體色相當晦暗。呂宋鼠蛇成年後的平均體長多在1.5~1.8m左右,但據稱其最長可接近2.5m,所有的亞洲鼠蛇習性大多近似,在一些觀察中發現它們在夜間會選擇樹頂進行休眠,這些蛇更加的依賴森林生活,並且似乎晝夜皆可活動捕食,雖然它們在白天更加常見,在南部一些島嶼地區的種群更加樂於夜間出獵,它們對水環境遊刃有餘,並且很善於追捕蛙類。事實上在菲律賓地區種植園日益擴大的情況下,這些蛇似乎也展現出了強悍的適應力,它們的棲息地從森林溪流以及水草豐茂的沼澤區域變做了果園、次生林以及農田,而那些人工引水設施就成了它們新的狩獵場。


關於其交配繁殖的信息尚屬空白,幼體以及亞成體亦很少有報道,日後必做補進。




此處給出一個油管連接,這位戶外愛好者給出了一個餵食的視頻,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冷凍或是新鮮無蟲的蛙類肢體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E9yMxUBPA





7.滑鼠蛇


P. mucosa  (  Linnaeus, 1758 )  滑鼠蛇   無亞種   分佈:阿富汗、土庫曼斯坦、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全境、斯裡蘭卡、緬甸、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尼泊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中國(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海南、臺灣、澳門、香港)


滑鼠蛇是整個南亞地區最負盛名的蛇類,其分佈之廣泛和常見令人對它們印象深刻,向西它們可以分佈至中亞地區,東南向則可以抵達爪哇島,其生境範圍涵蓋了諸多不同的地形以及環境,可謂是進化非常成功的蛇類,雖然在高海拔地區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但它們依然能夠出現在獨立國協國家的境內,這些蛇可謂是實至名歸的南亞遊蛇霸主,雖然亞洲鼠蛇中很多都可以擁有頎長的身形,但只有滑鼠蛇能夠真正長得強壯有力,並且十分的好鬥善戰,南亞及東亞地區諸多語種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對該種的習慣稱呼,足見其在人類生活中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些蛇少有天敵,且善於奔襲捕獵,其生境內所有的小型脊椎動物都是它們合適的食物,雖然滑鼠蛇不具備吞食大型獵物的能力,但它們會通過多次的攝取小型獵物來彌補這一劣勢。通常來講最常見的體色為棕褐色,伴有網格狀黑色斑紋遍佈後半段身體,有時甚至是通體深色,產自於我國華南地區的個體則從前端身體開始產生環紋,並一直延續到尾部。幼體則多為黃綠色或是黃褐色,前半段身體有時會有白色珠串環紋,而後端身體則有黑色網狀斑紋,不過不論如何,它們的上唇鱗總是會有黑褐色的邊沿,因此可以將它們和灰鼠蛇幼體區分開來。滑鼠蛇成體可以輕鬆達到1.7~2.3m左右,而最為極限的個體則能夠達到驚人的3.5m。雖然相對粗壯,但實際行動非常迅速,這些蛇最高時速可以接近一個成年人跑步的速度,在野外這顯得非常有優勢,而到了水中,它們的行動速度則會有質的提升。滑鼠蛇非常依賴水源,並且成功地適應了農業環境,它們在捕捉到獵物時會撕咬不放,並且使用身體死死壓制獵物,這些蛇在亞成體階段展示出了很強的食蛇性,在成年後獵物則偏向於鼠類,這對農業環境或具有一定幫助。


在南亞地區,古來便有食用以及觀賞滑鼠蛇的傳統,每年從飼養場流向餐桌的滑鼠蛇數量驚人,在飼養條件下這些蛇很容易變得肥壯,以更適宜餐館食用,而很多具有耍蛇傳統的地區也會選擇滑鼠蛇進行訓練,因其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以及好鬥的習性,滑鼠蛇在被激怒時會膨起頸部,抬起前半身進行示威和撲咬,而當它們被捕捉之後,便會嘗試劇烈的「死亡翻滾」,藉以擺脫困境,它們甚至能在逃跑時斷尾,而實際上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動物能夠對滑鼠蛇構成真正的威脅,在印度,它們也是除印度巖蟒外最大的無毒蛇類。滑鼠蛇的體色以及行為有效的模擬了其重要天敵——眼鏡王蛇,但它們本身卻不能抵禦來自眼鏡王蛇的捕殺。


滑鼠蛇熱衷於出現在農田、濕地以及森林地區內,在巴基斯坦以及中東地區,它們也能夠良好的適應半沙漠化的環境,並且以各種洞穴為居住地,有時甚至距離人類相當接近,它們可以不限晝夜的活動,但一般會在白天較多出現,而夜間有時有利於它們捕食更多的兩棲類動物,因此可能會隨著獵物的作息而改變自身的捕獵時間。在每年的冬季結束至季風到來之前,滑鼠蛇會進行交配活動,此時雄蛇會變得暴躁易怒,並且集中在水源地附近的開闊地帶進行爭鬥,在其原生地經常可觀察到兩條雄蛇蜿蜒扭打在一起,雙方會互相纏繞並且高揚頭部,試圖將對方成功地壓在身下,勝利的雄蛇則會成功奪取交配權,在完成交配之後,雌蛇會尋找一處洞穴進行分娩,並且會守護卵直到它們順利孵化,根據天氣情況,孵化期可以在60~80天左右,一次可產下多達35枚左右的卵。很明顯的是,大部分幼蛇都可以在雨季結束和入冬開始被大量的觀察到。


真正有趣的是,目前隨著養殖市場的逐漸完善,一些特殊的體色變異個體被商家作為特別的寵物進行出售,相比來說滑鼠蛇雖不及玩具蛇那樣變化豐富,但是其巨大的體型和特殊的色調依然可以吸引很多玩家的目光,且本身滑鼠蛇具有領地意識,其食物來源也較方便,可以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互動性。




其名稱來源於拉丁語「 mucosu 」,意為「黏滑的、泥濘的」,這大概也是其中文學名的來源,或猜測也許與其樂於隱匿在泥土洞穴中有關。相信大家對於這種蛇的了解必然比筆者深入,滑鼠蛇在我國具有相當多的俗名,此處不多贅言,(在野外追逐滑鼠蛇必有過人的體力方可完成)





8.黑線鼠蛇



P. nigromarginata  (  Blyth, 1854 )  黑線鼠蛇   無亞種   分佈: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印度(大吉嶺、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錫金、阿魯納恰爾邦、那加蘭邦)、緬甸、越南(老街省、諒山省、河西省、崑嵩省、河江省)、泰國(楠府)、寮國、中國(貴州、四川、雲南、西藏)


黑線鼠蛇可謂是這個屬內最神秘的物種之一,儘管憑藉著鮮亮體色和巨大體型得到了市場的青睞,但我們對其具體的生活狀態卻仍可以說一無所知,與其他亞洲鼠蛇不同的是,黑線鼠蛇似乎格外偏愛高海拔生境,在南亞地區所知不多的記錄中,它們幾乎完全集中地生活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山區森林中,向東沿橫斷山脈直雲貴高原皆有分佈。成年的黑線鼠蛇體色鮮明,其身體前端為鮮艷的草綠色,頭部頂端有時為淡黃色,而從身體中後段開始出現四條黑色縱帶一直延伸到尾部,幼體的黑線鼠蛇與烏鼠蛇極難分辨,因此在最初的調查中出現了許多錯誤的報告,在某些地區它們的生境甚至可能和烏鼠蛇有所重合,普遍來說,這種蛇只會在海拔1000~2300m範圍內的常綠闊葉林中出現,在四川地區,這些蛇分佈海拔可能較低。黑線鼠蛇的體型可謂巨大,其一般體長大概在1.7~2.2m之間,但是來自於阿魯納恰爾邦地區的個體甚至有2.77m的記錄,其食性組成和烏鼠蛇相當接近,同樣它們也是善於迅速移動和追捕獵物的高手。這些蛇經常會在白天出現在溪谷和開闊的區域內進行日光浴,並且迴避人類的打擾。


在2013年的調查中,尼泊爾地區被認為極有可能有該種的分佈,而一旦確實消息,那麼這裡就會成為黑線鼠蛇分佈的最西限,來自於阿富汗的記錄則可以被肯定為錯誤的,而在四川盆地以及重慶地區的記錄就很值得商榷。



圖中黑色標記點為確實記錄,而白色標記點為可疑記錄,圖片來自於3013年的文章《Addition of Ptyas nigromarginata (Blyth, 1854) (Squamata: Colubridae) to the Snake Fauna of Thailand with Preliminary Remarks on Its Distribution》,其中詳細論述了黑線鼠蛇各地區分佈的可能性



左:黑線鼠蛇幼體P. nigromarginata

右:烏鼠蛇幼體(P. dhumnades



a:黑線鼠蛇幼體P. nigromarginata

b:烏鼠蛇幼體(P. dhumnades


可見其區別之細微,烏鼠蛇的幼體黑色縱帶往往會逐漸變淺,而黑線鼠蛇的頭部顏色更接近橙色,其尾部顏色也更加淺淡(誰信啊)。


在人工條件下,幼蛇可以順利的接受蛙類作為食物,在成體之後便可以嘗試雛鳥以及鼠類作為主食,所有的亞洲鼠蛇新陳代謝都非常迅速,需要在一周內供給兩次以上的餌料,這些蛇會在白天變得很活躍,飼養穩定之後是相當活潑好動的種類,並且會變得大膽且平易近人。




由於其生活海拔較高,加之諸多複雜原因,使得其棲息地尚未遭受嚴重破壞,在其原產地藏南地區依然可以常常見到該種的活動,目前對其繁殖以及交配的信息尚屬空缺,這些蛇的活動很明顯受到季節的控制,希望在日後可以慢慢補齊對於其繁育的報道。





到此八種亞洲鼠蛇全部介紹完畢,其分類學地位以及更多繁育信息,可在以後的文章中陸續推出。



也沒什麼好繼續BB的,各位盡力取關


最近會推出以前文章的修訂版


感謝齊大佬的幫助







相關焦點

  • 錦蛇屬(Elaphe)簡明介紹
    >在具有一定的爬圈基礎知識後,很多朋友想必對這些蛇類並不陌生,誠然,不論南北方,我們生活中所能見到的很多中大型無毒蛇大多是可以被廣義的稱為「錦蛇」的,甚至可以說它們是不少爬友的啟蒙蛇種,由於錦蛇擁有較大的體格以及變化繁多的花色,加之毫無毒性,很快就成為了各路爬友手中的私房貨,今天所要談到的狹義的錦蛇屬(Elaphe),正是原先錦蛇屬所拆分之後保留下來的成員,很多都是各位爬友常常可以接觸到的熟悉的品種
  • 伊澳蛇屬(Pseudechis)簡明介紹
    (已經預感到自己會接受嚴肅的批評)☜☜☜正文~嗶~☞☞☞伊澳蛇屬是眼鏡蛇科下一著名的有毒蛇屬,該屬成員廣泛分佈於澳洲及紐幾內亞地區,是傳媒中赫赫有名的危險動物,該種下所包含的所有蛇類都擁有強效的神經毒素。
  • 被稱作白娘娘的鼠蛇
    今天就來講一下被叫做白娘娘的德州鼠蛇>並不是所有的德州鼠蛇都被稱為白娘娘,因為白娘娘是作為寵物蛇繁殖並穩定下來的品系,原色或者說野生的德州鼠蛇長這個樣子:,黑鼠蛇也可以繁殖出白娘娘,他們的區別就在於:黑鼠蛇繁殖出來的白娘娘長得比德州鼠蛇繁殖出來的白娘娘大!
  •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鼠是糧袋」,蛇鼠一家,為何待遇卻不一樣?
    蛇是錢袋子這個我們可以想像下,古人的過去的銅錢串子都是用一根比較結實的繩子來穿起來,而這種繩子和蛇的體型一樣,都是一條線型,所以人們常常把蛇比作穿銅錢的繩子,也就是咱們俗稱的「錢串子」。蛇在南方的生活貌似不是太舒服,畢竟蛇在南方經常是被放在餐桌上的,而在北方就不一樣了,北方的蛇在農村人眼裡都是「小龍」的化身,在北方,因為相傳天上的龍掌管著雨水,而農民種地基本都會祈求風調雨順,一旦我們把「小龍」抓起來,那麼就會冒犯到雨水,所以蛇在北方基本都是被保護的。
  • 天氣炎熱「蛇擾民」增多 專家提醒防蛇先治鼠(圖)
    消防員發現該房屋因年代久遠牆壁上出現了多處的裂縫,一條蛇就躲在陽臺一堵牆壁的縫隙內,並時不時的探出頭來。這條蛇全身成翠綠色,顏色十分鮮豔,很可能是一條毒蛇。   由於蛇躲藏的牆縫很細小,難以抓捕。消防戰士想到了用殺蟲噴霧劑噴向蛇躲藏的地方並且點火的辦法。噴霧劑被點燃後射出火焰,在消防官兵對準牆縫「火攻」了近5分鐘後,那條蛇耐不住高溫沿牆逃走。
  • 南京紅山動物園驚現「鼠吃蛇」[組圖]
    圖片說明:老鼠正在啃食大王蛇的身體。小白鼠竟然把蛇吃了  劉先生告訴記者,8日下午他和家人去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遊覽,在爬行館裡參觀時竟然看見,兩隻小白鼠正在啃食大王蛇的身體。「本來是飼養員放到蛇籠裡給蛇吃的小白鼠,居然把蛇給啃了。」
  • 視頻拍下珊瑚蛇吞鼠蛇時被馬蜂蟄,現場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卡明斯在分享視頻時寫道:「我剛剛目睹了一條珊瑚蛇在啃食一條鼠蛇,正當它大快朵頤的時候,一隻大馬蜂飛來,蜇了珊瑚蛇的頭部,我可能需要人來幫忙分析分析這個視頻。」卡明斯在分享視頻的同時,點名了幾位相關專家,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相關細節。
  • 鼠籠中的蛇。記者孫笑天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鼠籠中的蛇。記者孫笑天攝&nbsp&nbsp&nbsp&nbsp李先生家住漢口一元路三陽社區附近,靠近沿江大道。
  • 鼠、蛇、龍命相大解析:從屬相看一生命運起伏,收穫一生財富
    所以十二生肖中的老鼠、蛇、馬的命運有什麼特點呢?生肖鼠出去看看天色,進門看看眼睛的顏色。具有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家裡的懶惰者,好走好串門。先苦後甜,老來無憂。凡事善待他人,常與世界方便相處。與自己心儀的人交往。鼠年貴人,富貴出家門。一、三月鼠先苦後甜,四、六月鼠衣食充裕,財源滾滾。七八月份的鼠災多。十冬臘月鼠財運旺。
  • 農村老人說明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啥意思
    雖然農村的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每個人的肚子裡的墨水卻卻不少,聽農村老人說,2021年是「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這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所說的「三蛇鬧春,十鼠搶糧,十一牛耕田」是來自《灶馬頭》一書。
  • 10鼠9苦10蛇9苦,但生於以下幾個年份,是大富大貴的命
    再傳統中,鼠和蛇這兩個屬相仿佛不招人待見,不如龍、虎這樣的大屬相受人歡迎。俗話說10鼠9苦,10蛇9苦,但是這兩個屬相生於以下幾個年份,是大富大貴的命。 生肖鼠出生在1996年,現在是,屬於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對事業充滿了雄心壯志,精力旺盛,這樣的日子讓生肖鼠過得十分的痛快
  • 南京動物園驚現「鼠吃蛇」 專家:冬天餵蛇不科學
    小白鼠竟然把蛇吃了  劉先生告訴記者,8日下午他和家人去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遊覽,在爬行館裡參觀時竟然看見,兩隻小白鼠正在啃食大王蛇的身體。「本來是飼養員放到蛇籠裡給蛇吃的小白鼠,居然把蛇給啃了。」劉先生回憶,當時籠子裡面的幾條蛇非但沒有吃小白鼠,反倒是小白鼠盯上了其中一條剛剛蛻皮的大王蛇,兩隻小白鼠在這條王錦蛇身上撕咬,很快就咬出了四五個口子,露出裡面的肉和骨頭,這條被咬的王錦蛇痛苦的遊動。  劉先生說,這還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老鼠吃蛇。據他推測,可能因為蛻皮的蛇非常脆弱,鱗和皮都非常軟,容易被老鼠咬破。
  • 日常中5個生肖女,生肖鼠的性格也成熟,生肖蛇也願意吃苦
    導語:日常中5個生肖女,生肖鼠的性格也成熟,生肖蛇也願意吃苦 第二位,生肖鼠,做事情心思細膩,不想讓自己做錯事情,生肖鼠的性格也成熟,不想讓自己的未來有太遺憾,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體驗,做事情成熟,對於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也不會衝動,生肖鼠喜歡低調的生活
  • 蛇類頻出沒 黏鼠板黏到蛇嚇得居民穿拖鞋上班
    雲林縣鬥六市棒球15街附近經常有蛇跑到住家,有民眾放置黏鼠板要黏老鼠,意外黏到一條小蛇。記者陳雅玲/攝影東南網10月9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入秋後蛇類出沒頻繁,臺灣雲林縣消防局捕蛇的勤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2成,鬥六市棒球15街的居民最近幾天經常發現有蛇頻頻出沒。
  •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子,鼠是糧袋子」,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蛇是錢袋子,鼠是糧袋子」,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蛇和老鼠在農村裡都是很常見的,一些長的比較醜陋,一個卻讓人討厭。所以說,這兩種動物,農村人喜歡的還不並不是很多。這蛇暫且不表,就拿老鼠來說吧,老鼠在人們眼裡是害蟲,也就有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說法。但是凡事也有例外,老祖宗還留下這樣一句俗語,對蛇和老鼠都有很好的印象,並說這:「蛇是錢袋子,鼠是糧食袋子」,那麼為什麼有這樣一句俗語呢?
  • 雷蛇《戰爭機器5》典藏版鍵鼠套裝:無線曼巴眼鏡蛇+獵魂光蛛
    玩懂手機網消息,日前雷蛇官方公布,將推出《戰爭機器5》主題典藏版遊戲鍵鼠套裝,包括曼巴眼鏡蛇無線滑鼠和獵魂光蛛光軸機械鍵盤。雷蛇《戰爭機器5》主題典藏版鍵鼠套裝,採用銀色配色,鍵盤和滑鼠上都印有《戰爭機器5》的文字,以及遊戲logo等特別元素。
  • 鼠寶寶被蛇叼走!母鼠苦追「瘋狂攻擊」嚇跑對方...網嘆:為母則強
    近日國外瘋傳一段影片,有一條蛇叼走了一隻鼠寶寶,只見母鼠在後面苦追,原以為鼠媽媽可能徒勞無功,沒想到在它瘋狂攻擊下,讓這條蛇無力招架,狠狽的丟下鼠寶寶後落荒而逃,鼠媽媽也順利救回自己的孩子。影片曝光後讓網友們大讚「母愛真偉大」。
  • DOTA專屬 新盟煉獄狂蛇M380白色遊戲鼠首發
    煉獄狂蛇M380是新盟子啊上半年推出的旗艦型遊戲滑鼠,憑藉著強大的性能一度被網友稱為"平民DOTA神器"。近期,新盟鍵鼠再次推出其白色限量款,在其官網http://www.x-xinmeng.com/buy.asp和煒宇達天貓店http://weiyudasm.tmall.com/悄然上市,目前特價為128元且全國包郵,依然高性價比。
  • 心思深沉一般人摸不透的生肖,鼠、蛇上榜,有你嗎?
    心思深沉一般人摸不透的生肖,鼠、蛇上榜,有你嗎?在當今這個魚龍混在的社會,太善良,或者把情緒寫在臉上的人大多都不很受歡迎,有三個生肖鼠、蛇、龍他們心思深沉一般人摸不透,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生肖鼠屬鼠的人容易相處,在平日裡多半是勤勤懇懇,認真生活的人,在金錢方面也會比較克制,除非他非常喜歡的人,他是不會慷慨解囊的獨具慧眼,與生俱來的冷靜特質。他們並不是自私,只是會想得多一點,他們一般能很清楚地計劃出人生計劃,並且將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為自己不懂怎麼解釋,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先把手裡的問題解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