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萬張照片,這位「打工人」用相機給東莞建了個成長「博物館」

2021-01-10 新華社客戶端

「我希望自己的照片,能系統、全面地呈現製造業農民工的常態生活,所以關注照片的歷史價值、檔案價值、時間價值、記錄的深度和連貫性」

首發:1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鄧瑞璇

100多萬張照片,這位「打工人」用相機給東莞建了個成長「博物館」

20年前一開始學習攝影,佔有兵就將鏡頭對準了和自己一樣的打工群體。從農民工轉型成為專職攝影師,他的視角始終不曾改變。

100多萬張照片,他的鏡頭記錄下20年來東莞這個「世界工廠」打工人的境況之變,也記錄了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製造業的躍進。

▲佔有兵。本版照片均為佔有兵攝影及供圖

將相機對準他熟悉的兄弟姐妹群體

別的可以不拿,但必須背上自己掉了漆的相機,這是佔有兵出門前的「標配」。

走在東莞市長安鎮的街上,今年47歲的佔有兵腳步匆匆,卻依然透過鏡頭對這個生活了20年的城市進行著好奇的觀察。

「老鄉,怎麼不打燒餅了?」一邊打著招呼,一邊對著路邊正在休息的燒餅攤攤主「咔咔」拍上兩張。一對情侶騎著電動車駛過,「咔咔」兩張。一個媽媽推著嬰兒車走過,「咔咔」又是兩張。他甚至不用看取景框,託在手上,拍照速度和他的健步如飛一樣讓人目不暇接。

20年裡,他拍下了100多萬張照片。他的鏡頭裡,除了街頭的普通人,記錄最多的,是東莞這個「世界工廠」裡無數的打工者。

▲2012年6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手袋廠的女工在用電車縫手袋。

1995年,退伍的佔有兵從湖北老家來到廣東打工。同村打工的人,每年都會往家裡寄錢,三五年後就給家裡蓋上了新房子。南下的火車上,佔有兵對打工充滿了期待。走出廣州火車站,佔有兵匯入如潮的人流中。和大量流向珠三角的農民工一樣,他渴望著「闖世界賺大錢」。

但是,很快他發現,在這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地方,儘管電線桿上、招工欄裡貼滿了招工廣告,但「新手」想找到一份工作並不容易。招的都是各式各樣的熟手,極少招普通工人,就算招普工,也只要25歲以下的女性。「滿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老闆只管挑最好的人用、挑最聽話的人用、挑最廉價的人用。」佔有兵說。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靠體力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得到的。

「深圳一家酒店招5個保安,結果呼啦啦來了快100號人,把停車場都站滿了。」佔有兵記得,當時面試考的第一個項目是做伏地挺身,保安隊長數到「30」的時候,他偷偷抬眼看去,場上剩下的不到20個人,數到「50」時只有9個人了。

剛退伍的佔有兵一口氣做了102個伏地挺身,堅持到了最後,成功被錄取。幾個月後,他成功跳槽去了另一家酒店,工資翻了將近一番。

隨後幾年間,他又多次跳槽,玩具廠、五金電鍍廠、電子廠……幹過保安,做過人事,工作不斷變動,有的是被老闆炒魷魚,有的是自己炒了老闆的魷魚。「感覺自己完全就是隨波逐流的浮萍,失業、找工作、保飯碗,腦子裡全都是為生存而戰。」佔有兵說,農民工的生活動蕩起伏,有時想在一個工廠安頓下來,但是會因為訂單變化被解僱;有時候剛剛找到工作,卻想為了更高的工資跳槽。

「我們都是在生產線上幹活的農民工,就想掙點錢回家蓋房子、結婚、生孩子。」不安全感,充斥著佔有兵和千千萬萬農民工的內心。

2000年,佔有兵跳槽到了長安鎮的一家電子廠,成為一名保安主管。也是在這裡,他接觸了攝影。最初只是幫助工廠內刊的編輯拍照,卻因此和照相較上了勁。他買了一臺二手相機,自學攝影技巧。

一開始,他拍照片是為了帶給老家的家人,讓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什麼樣。慢慢地,他開始發現,這記錄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2008年6月13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冒雨上班。

一張張照片撫慰了佔有兵不安的內心。「我是一個農民,但不會種地、不會耕田,只是長年累月地在工業區打工。我熟悉工業區,熟悉工友們的日常生活。拍照的時候,心裡會覺得踏實,好像抓住了什麼東西。」

自然而然地,他把相機對準了自己身邊最熟悉的打工群體。

「世界工廠」和流水線上的青春

流水線上的女工、集體食堂堆放的碗筷、亮起燈的宿舍、路邊談戀愛的年輕人、廢棄的工廠大門……20年來,一代又一代打工群體和他們的生活,都被佔有兵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下來。

中國製造聞名全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東莞靠「三來一補」起家,加工製造業得到快速發展。幾十年間,林立的廠房代替了稻田和香蕉林,無數產品從這裡流向世界各地。人們曾用「東莞塞車,世界缺貨」來描述其「世界工廠」的重要地位。

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這背後,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務工者日復一日的打拼。他們是支撐中國製造的重要力量,但也是最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

▲2014年6月24日,廣東省東莞市。玩具廠實行兩班倒,交接班時廠外的街道上全是人。

「以前大家關注到打工者,往往是因為一些報導中的極端個體事件,但是很少關注他們的普通生活。我要記錄他們的真實生活給大家看,修正大家對打工者的偏見。」佔有兵說,自己也是打工群體中的一員。他從觀察者的角度觀察的,也是自己的生活。

工業區裡的每家工廠幾乎都是一個封閉大院,裡面車間、倉庫、宿舍、食堂、雜貨店應有盡有。車間、食堂、宿舍的三點一線,是打工者的生活常態。上班時間,廠房外面空空如也,到了用餐時間和下班後,這裡又變得人聲鼎沸。廣東話、湖南話、四川話、河南話此起彼伏。三五個老鄉、兩三個同事,一起約著到小吃店填肚皮。三塊錢的炒粉、一塊錢的包子都能讓勞累的身體得到慰藉。

從胡亂拍攝到慢慢整理出頭緒、開始有系統地拍攝,佔有兵留下了這些打工者流水線上和流水線外鮮活的人生。

▲2010年1月12日,東莞市某工廠集體宿舍的鑰匙櫃。

佔有兵鏡頭下的打工生活,是密集的。給員工存放私人物品的柜子、集體食堂的飯碗櫃、一排一排的宿舍樓、樓裡的水錶、整整齊齊地掛在牆上的鑰匙、陽臺上晾得密密麻麻的衣服、工作前集中在空地做早操的員工、吃飯時湧入集體食堂的人們,都是密集的。生產線上產品的工序被細分,每個員工只需要做其中一道,這樣效率最高、價值最大。「一個人可能在鞋廠裡幹了一輩子,但是也不知道怎麼做一雙完整的鞋。」佔有兵說。

他印象最深的一張照片《工間休息》,拍攝的是幾位電子廠女工在更衣室休息。

進入電子廠車間必須穿無塵服,戴手套和口罩,只露出眼睛。每天10個小時的工作是在顯微鏡下檢查產品的質量,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打工者可以走出車間去喝水、上洗手間。對她們來說,這是難得的放鬆。

佔有兵舉起相機,快門聲引得女工回頭。「我覺得她們眼裡在說:『想從這個環境中掙脫出來』。」

▲2011年1月5日,東莞市某電子廠的打工者在更衣室進行工間休息。

佔有兵鏡頭下工作之外的打工者,是鮮活的。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的機器,也有著豐富的生活與情感。工廠舉辦的才藝大賽、宿舍裡的聚餐、周末逛街遊玩、廣場上跳舞,這些都很常見。

2011年的元旦,一些打工者捧著口語書,跟著老師在廣場上大聲地朗讀英語。佔有兵記錄下了這一刻。

▲2011年1月1日,東莞市的女工們跟著老師在廣場上大聲朗讀英語。

工業區裡有很多培訓機構,給工作之外想要充實自己的人幫助。英語、會計、平面設計、計算機……「工作之外的時間還是自己的,只要你有想法,機會總是很多。」佔有兵說。

我以後要怎麼樣?佔有兵和無數打工者都曾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在結緣攝影之前,佔有兵曾經認真地給自己制定過一個人生規劃: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為此,他撿起了課本、嘗試過考研、讀MBA。當攝影愛好成為職業之後,再次觀察這些人,他的觸動更深。

▲2010年4月4日,廣東省東莞市,打工者晚上在工業區附近的商業廣場參加活動。

如今在東莞一家科技公司做消防安全管理的吳先訓,曾和佔有兵在一個工業區,他的宿舍生活也曾被佔有兵收進相機中。1998年從家鄉湖南來到東莞打工,他在這裡生活了22年。「來了東莞的人,很多都會改變。」吳先訓頗為感嘆,他身邊有不少初中學歷卻努力考上大專的人,為了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努力。佔有兵也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後來,工業區裡不少人也開始學攝影。我們都說,一個佔有兵走出去了,更多的佔有兵站起來。」

在這片劇烈變化著的土地上,永遠不缺少抓住機會不斷蛻變的追夢者。有的人從打工者變成了職業歌手,有的人在流水線上堅持寫作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有的人創業成功開啟人生新篇章——在東莞,這些故事隨時都在發生。

相機不離身的這些年裡,佔有兵目睹著東莞的巨大變化。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逐步被自動化的生產線取代,高新技術企業越來越多,流水線坐著一排排工人的情景很難再現。

▲2010年1月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打工者下班後在網吧上網。

珠三角之外,打工群體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湧向不同的地方,或者留在家裡做起了電商、快遞等新興工作。工業區的招工也出現了變化。企業使出渾身解數,提高工資、安排夫妻房、宿舍裝空調、組織文化娛樂活動等,希望留住員工。

如今,新一代的年輕人依然源源不斷來到東莞,他們開啟的是新的故事。

「照片走得比我更遠」

「如果不是拍照,現在我可能就是被工廠淘汰的農民工,回湖北鄉下種地了。」對於佔有兵來說,攝影把他帶向了不曾想像過的遠方。

他的作品在北京、上海、廣州、平遙、大理等國內多個城市展出。2012年,個展《新工人》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獲得新聞報導類優秀攝影師獎。2016年,個展《中國製造》應邀赴紐約展出。

▲2009年9月5日,廣東省東莞市。電子廠的女工。

從在博客分享被關注,到在多家媒體發表攝影作品,從作品在國內各大攝影節(展)頻頻露臉、攬下無數攝影獎項,再到赴海外舉辦個展,佔有兵也創造了自己從打工者到攝影師的人生逆襲。如今的佔有兵,已經是一名專職攝影師,也是長安鎮融媒體中心一名記者。

「我就是記錄打工生活的攝影農民工。」儘管攝影改變了他的打工軌跡,佔有兵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仍然是一名打工者。

每天早上上班之前繞到工業區,左逛逛;下班之後再繞到工業區,右瞅瞅。每天給長安鎮照了相,佔有兵心裡才能舒坦。「一天不在長安,心頭就好像缺了什麼。」

如今,攝影對於他來說已經不只是愛好,更成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希望自己的照片,能系統、全面地呈現製造業農民工的常態生活,所以關注照片的歷史價值、檔案價值、時間價值、記錄的深度和連貫性。」佔有兵說,他想通過自己社會紀實的專題攝影,系統地關注中國製造、廣東製造和東莞製造業,關注打工者、工廠和工業區的生命周期變化。

「尤其是飛速發展的今天,只要有一瞬間沒有被記錄下來,很可能就會永遠留下遺憾。」佔有兵愈發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2020年疫情期間,他也沒有停下在工廠街頭拍攝的腳步。「如果我沒拍,那麼疫情裡人們的生活和之前相比有什麼變化,就沒有記錄下來,就是不完整的。」

▲2014年12月31日,廣東省東莞市。紙品廠舉辦運動會時全體員工集合。

20年來,佔有兵已經拍攝了100多萬張照片,相機也用壞了好幾臺。一個4T的硬碟,三四個月就會被照片裝滿。

2014年,佔有兵的《我是農民工——東莞打工生活實錄》一書出版,彼時的他已經開始對自己的攝影作品進行一定的梳理。現在他正繼續把照片分門別類,按照一定的主題脈絡製作成手工書。女工、打工候鳥、電子廠……有的做在白紙、牛皮紙上,有的用工廠廢棄的材料配合照片做成別出心裁的轉筒、銘牌等形式。100多本製作完成的手工書,密密地堆在家裡客廳的一角。

但這些相對在幾十個硬碟裡沉睡著的海量照片,仍然是九牛一毛。「我還在繼續,可能一生都會陷在裡面,只能慢慢做,堅持做下去。」

在拍攝的間隙,佔有兵也在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打工者曾經在工業區生存的物證、痕跡。有工廠搬遷、關閉,他聽說了,就會過去找找工廠和工人們留下的照片、書籍、員工卡、文件甚至是生產資料等物料。他還經常轉一轉二手書市場,收集一些打工者的書信和照片。

▲2008年9月28日,廣東省東莞市, 工業區全貌 ,現在廠房已經拆除,興建新的CBD。

自己家盛不下了,他專門租了一個小房間用以儲存。這些東西加起來有幾千斤,佔有兵正在慢慢對它們進行分類掃描,希望最終呈現出來一個綜合性文獻。

每天,佔有兵還是活躍在長安鎮的大街小巷,繼續他堅持了20年的愛好與責任。他接下來的願望就是組建一個小型打工博物館。「照片會走得比我更遠。如果以後大家研究勞動關係、研究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研究中國的發展,可能會關注這些影像和物件。」佔有兵說。

草地周刊|在合肥這個地方,重疾患兒家庭與死神「搶」孩子

草地周刊|為「千千萬萬個一元錢」打官司

說人解史|汾河原上想三唐

神州風物|金沙江畔,一座古城的沉沒與新生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追憶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紀念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從大山深處走出的文化世家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說不盡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劇」

相關焦點

  • 東莞花甲老人自籌百萬建藤草文化博物館
    吳珂 攝  「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革命重擔挑肩上,黨的教導記心頭……」走進東莞黃江鎮在建的藤草文化博物館,一位老匠人一邊哼著歌曲,一邊用藤草編織花簍。「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葉林波說,退休後自己就馬不停蹄地收集、整理各類藤草物品,終於在最近完成了博物館的第一期工程並對外免費開放。  但藤草文化博物館的開辦並不容易,「展品首先是個大問題」,葉林波說,儘管自己以前收集過一些藤草製品,但對於一個博物館來說卻九牛一毛。「從親朋好友那裡『求』,從舊貨市場裡買,只要聽說哪裡有,我都會去。」
  • 留言東莞圖書館的湖北農民工愛讀《春秋》,人社局已為其推薦工作
    昨日至今,「湖北農民工東莞圖書館留言」火了全網絡!南都記者剛剛了解到的最新消息,這位留言的農民工吳桂春今年54歲,獨自在東莞打工17年,一直在南城鴻福、新基社區附近的鞋廠做流水線工人,去年的月薪約在3500元到7000元之間。
  • 東莞國家等級博物館增至10座,「博物館之城」已然成形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共有74家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由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指導參評的7家博物館全部入選,成功率100%。
  • 一個有25萬粉絲的打工仔,在東莞尋找地圖上消失的工廠
    此後,他逐漸成為了一個專拍東莞工廠短視頻的播主,並為此在抖音上開設了一個頻道,命名為「主拍東莞打工生活~戶外直播看東莞」,用來記錄城市流動打工和生活故事。截至目前,他的抖音頻道發布過785條短視頻,關注量超過25萬人。這些短視頻一般控制在10秒內——長了的話,從「推薦」進來的人沒看完就划過了。「完看率」低,平臺就不會推薦,這是他悟出的經驗。
  • 東莞"小姐"自曝年收入數十萬比打工妹高十倍
    ,東莞警方成立專案組並開展為期3個月的打擊整治涉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掀起了「掃黃風暴」。  打工賣淫收入懸殊   「你可以想像,打工一年才三四萬元收入,而做小姐一個月就有幾萬塊,最高的一年有百萬。」東莞的一位私企老闆說,這樣的誘惑不是人人都能抵抗得住的。   北青報記者通過中間人聯繫到一位正隱藏在某棟居民樓出租房中的小姐「佳佳」。
  • 徠卡100周年紀念(中文版)& 影片中36張世界經典照片
    ▲1、The flag of victory,1945,Yevgeny Khaldei蘇聯紅軍攝影家Yevgeny Khaldei用徠卡相機拍攝於這張照片也是二戰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照片之一。(可能因為西方立場問題,影片中換成象徵「自由」的美國國旗)
  • 攝影師用相機紀錄兔子30天的成長過程,看完心都融化了
    原標題:攝影師用相機紀錄兔子30天的成長過程,看完心都融化了 時間是這世界上最殘忍也最美好的東西。有時感慨時光的稍縱即逝,在一起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有時又慶幸命運讓你我在這一時間相遇,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 女兒痴迷恐龍 老爸用34張照片打造"侏羅紀"(圖)
    除了創意奇妙之外,「酷老爸」和「有愛的老爸」也是關鍵:來自成都的攝影師@唐兆安,為了讓自己的女兒開心,他用自己的鏡頭和後期技術,用34張照片,為女兒創造了一個「侏羅紀公園大冒險」。引來很多網友追問製作技巧時,唐兆安只用了幾個字回復,那就是「一機,一鏡,有愛就好」。
  • 32張示例照片,10個字攝影口訣,講「不露臉」的5個實拍技巧
    為了方便記憶,侍墨姑娘把這5個技巧濃縮成10個字的攝影口訣啦!字數不多,看一眼就能記得住!墨粉們一定要收藏呀!然後轉發給一同喜歡拍照的朋友!拍攝「不露臉」照片的攝影口訣之一:擋臉既然都聊到「相機長在臉上」的話題了,那麼以此類推,拍攝「不露臉」照片的攝影口訣之一,就是「擋臉」。除了相機,能夠擋臉的東西也挺多的。
  • 「野鳥守望者」12年專注拍鳥 20萬張照片構建「鳥類資料庫」
    他,拍攝過並能識別500多種鳥兒,熟悉300多種鳥兒的特徵、習性和行為,能分辨100多種鳥兒的鳴叫聲。他,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程師薄順奇,32歲,卻已是上海觀鳥圈子裡公認的鳥類保護專家。被稱為「鳥痴」的他,12年裡每年有七八十天泡在野外觀鳥、拍鳥、監測鳥類,拍了20多萬張照片,形成了一個鮮活、厚實的「鳥類資料庫」,為野鳥保育、科普、觀賞等提供了紮實支撐。
  • 為什麼你的照片總是拍不好?這8個相機自動開啟的功能最好關掉
    那肯定拍不好照片了,雖然選擇相機自動化程度很高,但要想拍出有藝術的,有質感的照片還是依賴於人工調整,相機的自動模式對新手來說,確實幫助很大,可以在機器的輔助下逐漸掌握拍攝技巧,不至於一上來就全程手動調節,這樣會讓新手望而卻步,影響了學習攝影的熱情的。
  • 一位敲警鐘的人,守護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精彩故事——樊建川自述...
    一位傳奇收藏家的成長故事樊建川的傳記《大館奴》敘述的起點是他在金沙江邊的童年少年,一路追述他做知青、當兵、做宜賓市副市長、辭官經商,後又建博物館的經歷。從中,可看到這位有血性、有擔當的「大館奴」性格成長的脈絡。
  • 這個超快相機每秒可拍攝1萬億張透明物體照片
    捕捉到的雷射撞擊水產生的衝擊波慢動作傳播圖片不過,但Wang認為這種速度還是不夠的,於是Wang和醫學工程和電子工程的Bren教授王開發了一種新型相機,這種相機可以每秒拍攝1 萬億張透明物體的照片。Wang將這種相機技術稱為相敏壓縮超快攝影(pCUP),它不僅可以拍攝透明物體的視頻,還可以拍攝更短暫的東西,比如衝擊波,甚至可以拍攝通過神經元傳遞的信號。據介紹,新成像系統結合了Wang之前開發的高速攝影系統和相襯顯微術。相襯顯微術已經是一種較老的技術,可以更好地成像透明的物體,比如大部分是水的細胞。
  • 故宮藏品新增5.5萬餘件 將建數字照片檔案
    將為藏品建數字照片檔案 單霽翔說,故宮已經決定,要著手對全部藏品,使用數位化手段保存其信息,並面向公眾開放。「今後將加大針對故宮文物藏品的照片輸入工作力度」,他說,目前故宮只有40萬藏品有照片檔案,但有部分珍貴文物被反覆拍攝,其他文物被「忽略」。
  • 建川博物館的「豬堅強」
    建川博物館的「豬堅強」,四川建川博物館近日收養了一頭在地震廢墟裡存活了36天的豬,並為其取名「豬堅強」。建川博物館樊建川館長說:「它也是一個地震紀念物品的實體,代表了一種堅強的精神,給它起個名字叫豬八戒,不,叫豬九戒……叫豬堅強!」(記者 黃一鳴)豬堅強身輕體健豬堅強今年六歲,對豬而言,現在她正值壯年,特別是在她減肥成功又開始走路之後。
  • 如何拍出高逼格星空照片?有數位相機你也行
    其實只要有個差不多的數位相機,再配上相應的專業設備,勤加練習之後都能拍出那樣高逼格的照片。知乎日報現在就給出了拍出高逼格星空照片的方法。我在這裡講一下用數碼單反拍攝星空和星軌的方法吧,深空天體沒拍過就不寫了。P.S.下文中沒有註明出處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
  • 追求與奔波——訪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
    博物館大門內的「建館記」,道出了趙貴林籌建詩城博物館的艱辛。  拾級而上進入展廳,瀏覽2000多平方米的15個簡樸展廳,豐富的館藏讓人驚嘆:三峽原始人的石器、漢代瓦當、明清石雕,李白、杜甫的詩歌研究成果,供奉著「天地君親師」牌位的一座完整民居,老縣城裡不同時期的窗欞,湘軍將領鮑超等當地歷史名人事跡,古老的夔州照片,曾轟動一時的科克倫在夔門走過的鋼絲,外國探險家在天坑地縫用過的服裝、工具,民間各種生產生活器具,奉節老縣城的全景模型,縣城搬遷的照片
  • 「背妻男」吳加芳: 「我寧願沒有當年那張照片 現在只想平靜生活」
    ▲這就是那張在網上廣為流傳的照片(資料圖片)5·12地震中,一張將死去的妻子綁在自己身上,騎摩託車送妻子回家的照片,讓綿竹市廣靈村農民吳加芳被網友稱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很快,妻子去世半年後閃婚、被指背妻子是被逼、不贍養父親等一系列事件,迅速將這位「情義男」的形象顛覆。
  • 五張「詭異」照片:雖是錯覺所致,但第三個讓人費解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當我們拿著相機拍照時,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拍出一些超出自己的想像空間的照片,其實這些很多都是人視覺上造成的錯覺。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照片很多都是一些經過修圖軟體處理過的照片,因此,想要造成人出現錯覺的照片就更多了,有一些甚至帶上了靈異的色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五張「詭異」照片,雖然都是錯覺所致,但第三個卻讓人費解。
  • 水下攝影——用相機記錄座頭鯨的愛與感動
    從我第一次潛入海底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自己生命中某種基因被喚醒:因為一張美麗的水下照片而開始潛水,也終將會為水下拍照而繼續潛水。海底世界有豐富的拍攝主體可供我們選擇:珊瑚,珊瑚礁群,魚群,沉船,人物,以及大大小小千萬種海洋生物。每年7月到10月間,上千隻座頭鯨從南極北上長途跋涉數千公裡,來到湯加附近海域,在這裡完成生育並陪伴鯨寶寶成長几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