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敲警鐘的人,守護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精彩故事——樊建川自述...

2021-01-08 鳳凰網

自古巴蜀多奇士,生於四川宜賓的樊建川就是一位奇人。他做過知青,當過兵,做過高校理論教師,又當過宜賓市副市長,一朝辭官從商,轉弄房產。中年時散盡家財,收藏抗戰、文革文物,以收集民族記憶。2005年,他在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投資修建了建川博物館聚落,是現今中國民間最大的博物館群。不論從場館的規模和創意,還是藏品的數量和珍貴程度上看,都堪稱世界一流。

7月18日下午,由生活o讀書o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樊建川個人自傳《大館奴》在軍事博物館舉行新書首發式。本書從他在金沙江邊上的童年少年寫起,細述了他一生的經歷,在其籌建建川博物館聚落前後的經歷上著墨尤多,為讀者講述了這位「大館奴」守護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精彩故事。馬未都、秦暉、吳思、陸川等一眾老友到場祝賀。

一位傳奇收藏家的成長故事

樊建川的傳記《大館奴》敘述的起點是他在金沙江邊的童年少年,一路追述他做知青、當兵、做宜賓市副市長、辭官經商,後又建博物館的經歷。從中,可看到這位有血性、有擔當的「大館奴」性格成長的脈絡。他從小在水流湍急、每年都要淹死人的金沙江裡遊泳,冒著生命危險到江底撈纖藤,練就了一身過人的膽識,在日後遇事時分外「豁得出去」,敢想敢做。他人生的三次重大選擇,在旁人眼中都不可理解。一是不當重慶三醫大的教師,到宜賓政策研究所當幹事,高收入變成低收入;二是辭去宜賓市副市長這個金飯碗,到外企打工、自己做房地產;三是把半生拼搏,冒風險賺的錢,傾囊投入只賠不賺的博物館事業。

他這樣表述自己建博物館的原因:「建博物館、收藏文物是為了記錄和還原歷史,但不僅僅是為了紀念,而是為了讓每個人的心靈都直面民族創傷,讓戰爭的記憶成為民族的思想資源。」樊建川說自己本質是個軍人,「軍人就是犧牲,軍人就是艱苦,軍人就是責任」,他建博物館,就是在做一個有血性的中國男人秉承良心和責任應該去做的事。「我覺得十三億中國人,有十二億,甚至十二點五億都應該過自己平淡的正常的生活--吃火鍋、去酒吧,像我女兒他們,但應該有一部分人挺起脊梁,敲響警鐘,去作犧牲,就像譚嗣同、張志新一樣。」他願意去做那個敲鐘人。

不瘋魔不成活--傾盡所有

京劇行裡有句話「不瘋魔不成活」,說的是極度敬業的職業精神,是一種痴迷的境界。樊建川就是有這種勁頭,書中的眾多細節,讓我們見識了他的瘋勁兒。流沙河在本書序言裡寫道,為了建川博物館,樊建川幾乎把十幾年房地產賺的錢都投進去了,而且在他與妻子身後,還要把博物館裸捐公家。他甚至琢磨等自己死後「將遺體剝皮,繃成鼓,放置在博物館,賺敲打錢,用以補貼博物館的開銷。」這捨身拋業的魔怔勁兒讓人驚嘆。無怪成都老報人、百歲老神仙車輻先生指著樊建川說「你是妖精!」

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有趣故事。只要為了博物館,樊建川立時擺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勢。在徵集文物時,他常是軟磨硬泡,連蒙帶搶,正路子野路子一起上。「我向郝柏村先生徵集文物時,他苦笑,說什麼都沒有了,只能給幾張照片。我發現郝老的杯子是原『行政院長』李煥所送,就說此杯我館要收藏。郝老天真地說,我正在喝茶呀,我說,倒了即可。郝老撫額大笑答應,叫秘書倒茶洗杯。離開郝宅時,他的秘書苦笑著說,先生大膽,敢搶院長水杯。出了郝家,我高興得大叫了好幾聲:我搶到了!我搶到了!」

中國的私立博物館生存非常困難,沒有足夠的優惠政策和國家撥付的費用,僅維持生存的壓力就十分沉重。樊建川絞盡腦汁,用自己多年經商的經驗,把博物館當企業來辦,引入各種業態的配套如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閒、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新概念博物館聚落。維持了博物館的生存,這是了不起的大成績。

建川博物館的誕生記錄--眾人拾柴火焰高

《大館奴》不僅是樊建川的個人傳記,也是建川博物館的傳記。從資金籌措、選址買地、藏品徵集、到場館的設計建設、經營規劃,記錄了這座中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誕生的全過程。建川博物館是我們民族回憶的聚集地,是許多個人靈魂的皈依之處,在籌建之初就引起各方的關注。樊建川說建川博物館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有許多重要文物是個人捐贈的。書中記敘了這些藏品的來歷,以及每一位幫助過這座博物館的人:

宋美齡家屬捐贈了宋美齡穿過的旗袍,四川黃埔同學會捐贈了軍校課桌椅凳三件套。開國大將羅瑞卿是四川人,樊建川找到了他的長子羅箭少將,要走了一床繳獲日軍的毛毯--當時條件艱苦,這條毛毯是羅箭出生時包裹他用的,跟了他七十多年,一直都在用,老人很不舍,但還是給樊建川拿走了。承擔建川博物館場館設計的都是當時中國一批最牛的建築師,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都不計報酬。日本左派、著名設計師磯崎新設計了侵華日軍館,美國國家建築師協會主席切斯特o懷東設計了美軍博物館,也都只象徵性的收了些費用,他們更重視的是「道義和未來」。張大中等企業家,以及政府、媒體、文化娛樂等各界人士也都給建川博物館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幫助和支持。

大館奴--要建100個館

「現在有」房奴「」車奴「,樊建川願意別人叫他」館奴「。從建川博物館籌建至今已經有九年,這九年他沒有去經商賺錢,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到博物館裡。如今建川博物館聚落已經頗具規模,佔地500畝,有抗戰、地震、民俗、紅色年代四大系列25個博物館和壯士廣場、手印廣場2個主題廣場,藏品總數已超過800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121件。提起他的博物館,樊建川很有底氣:「我們已經做了很多第一,現在說我們是世界一流,我覺得沒有人會反駁我們,尤其是在國內。」

樊建川在書中許下誓願:建到一百個博物館。「我想以一個人的力量收集文物、建立博物館,不但要把它做到空前,還要把它做到絕後,讓別人不想--憑一個人的力量建了一百個博物館,別人不想了,沒法比了,去創造其他世界紀錄吧。一百個館的世界紀錄,我想做一個保持者,做一個長久的領先者--做一個無愧一生的大『館奴』。」

相關焦點

  • 深教誨 敲警鐘 寄希望——閩侯縣檢察院對新提拔幹部進行任前集體...
    深教誨 敲警鐘 寄希望——閩侯縣檢察院對新提拔幹部進行任前集體談話 2020-08-08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風頭條丨衡陽市雁峰區:集體約談敲「警鐘」
    10月21日,衡陽市雁峰區紀委監委主要負責同志對黃茶嶺街道、區教育局、區城管局等6個單位「一把手」進行集體約談,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連日來,雁峰區紀委監委採取不打招呼、直插現場等方式,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親自帶隊對全區各單位辦公用房整改和幹部作風建設情況進行檢查,通過實地查看幹部職工工作作風情況,現場測量辦公用房是否超標,發現個別單位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刷抖音、微信聊天等作風問題6起;整改辦公用房使用問題59個,整改面積1378.15平方米,免職處理2人;發布3期典型案例通報。
  • 【北疆好網民】宋仕華:用皮畫手藝留存一個民族的記憶
    有人開價30萬收藏,她堅定拒絕; 她是漢族,與鄂溫克皮毛畫相遇後走進了使鹿部落的大山,成為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傳承人; 2004年至今,從熱愛到守護信念,她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一個漸行漸遠的民族,她是宋仕華。
  • 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2015年07月16日 09:55 來源:西北民族研究 作者:羅楊 字號 內容摘要:在《論集體記憶》中,哈布瓦赫首先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社會為何需要記憶?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
    兩大主題徵文啟事各位街坊速看:日前,廣東學習平臺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一、活動主題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聚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通過對過年集體記憶的書寫,抒發共同的鄉愁,重新審視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為「十四五」良好開局凝聚精神力量。
  • 新疆虎的慘痛教訓給人類敲警鐘
    在古代,時有山裡人被老虎叼走吃掉的情況發生,而在現代,老虎被關在動物園裡供人觀賞,每天被飼養員們「伺候」著。有網友疑惑,老虎對人類社會又沒啥貢獻,還有吃人的風險,滅絕了豈不是更好?
  • 遊泳池水質敲警鐘 泳池員工:一個星期都不換一次水
    遊泳池水質敲警鐘 泳池員工:一個星期都不換一次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2日 23:07 來源: 來源:南方網    南方網訊 持續高溫,遊泳場館自然成為人們消暑的好去處,天氣炎熱,出入泳池的人增多
  • 狗狗這些身體表現,是在給主人「敲警鐘」!
    當狗狗身體有這些表現時,是在給主人「敲警鐘」!狗狗身體不適的常見表現:狗狗頻繁的喝水,不停的「汪汪」叫。四肢無力,走路比較異常,步伐不穩。
  • 港澳深近百人中「雪卡毒」 為深海魚食客敲警鐘
    港深澳三地近期不約而同發生進食深水海魚而中「雪卡毒」事件,涉及的人數幾達一百人。  報導稱,過去三星期內,香港有超過50人因為進食海魚中毒。在深圳,本周至少有39人因吃蘇眉中毒而被送入醫院搶救。而在澳門,也出現了因本年首宗在外地進食深海魚後懷疑中「雪卡毒」事件。接二連三的中毒,為喜吃深海魚的食客敲起了警鐘。
  • 讓「南京記憶」成「世界記憶」
    歌劇《拉貝日記》作曲唐建平表示,該劇創作以中國故事為內核,通過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講述中國故事。通過藝術的形式,希望更多人了解苦難並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江蘇省演藝集團供圖 「我們在和平年代生長,但歷史不能忘卻,那是我們民族最苦難的記憶,是不可承受之重,這個題材必須要回到舞臺上。」12月12日—13日,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舞劇《記憶深處》在江蘇大劇院連演兩場。該劇編劇、導演佟睿睿說,創作這樣的舞劇,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以反向燈光打出身穿一襲白裙的張純如自殺的剪影作為舞劇的開頭,舞臺上演員每一個轉身都伴隨著抽咽、流淚和嘆息。
  • 敲白鐵皮的老師傅
    原創 王紀銓 上海老底子敲白鐵皮的老師傅文/王紀銓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早些年,一位敲白鐵皮的老師傅,隔三差五地會在這裡擺出一個地攤:一個比長條凳寬一點低一點的木製「工作檯」,一張捲起來的白鐵皮和一些零星的邊角料,地上擺放著幾個白鐵皮製成的小水桶、水壺、畚箕和漏鬥等用品,還有一些小錘子、老虎鉗和裁白鐵皮用的剪刀等工具。老師傅看上去像有六十多歲了,黑黑的臉龐上一雙眼睛挺精神,青筋突露的雙手有幾個手指上纏著膠布。
  • 保家衛國,忠肝義膽的楊家將故事,體現了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文化
    楊家將故事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英雄傳奇系列經典故事,我們通過戲劇、小說、影視劇等多種形式對這個故事加深了了解。楊家將故事主要是對北末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義豐富,講述了楊家四代人保家衛國、忠肝義膽的動人事跡。
  • 一針一線織補民族記憶 第二季《故事裡的中國》繼續光大藝術創新的...
    11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播出第三期。繼上一期節目用新時代扶貧幹部黃文秀的故事感動全網之後,本期節目跟隨經典電影《英雄兒女》重溫英雄歲月,聆聽英雄頌歌。
  • 一位東南亞「狗推」的來信自述。
    一位東南亞「狗推」的來信自述。
  • 衡水民工高樓換紗窗墜亡 高空作業再敲警鐘
    4月2日13時許,一位在衡水市區怡水園(二期)小區高層居民樓換紗窗的民工不慎自窗戶掉落,不幸意外身亡。高空作業再次敲響安全警鐘。  現場:  民工高樓換紗窗墜地身亡  當天16時許,記者趕到怡水園(二期)小區,經居民指引來到事發單元門口,東側有一塊藍色苫布,一位居民說,死者就蓋在苫布下。
  • 回到應許之地: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與復國運動
    這個夢想和猶太民族一樣古老。一個民族只有在先祖生活過的土地上才能繁榮興旺,在其他地方則難以實現,這一點並非只有猶太人明白。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召開前二十多年,喬治·艾略特(瑪麗·安·伊萬斯的筆名)就談到了一個民族愛一塊土地所能產生的力量,雖然其中並沒有提到猶太民族。
  • 地理、文化、信仰,「戰鬥民族」俄羅斯為何會形成「獨特」的民族...
    與此同時,歐洲人則一直把俄羅斯當成「外人」和蠻族對待,處處提防以免外族入侵。各國對俄羅斯的印象差異如此之大也並非空穴來風,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的俄羅斯民族演化成當今殘暴與善良、反叛和服從、注重個性又強調集體的民族性格?今天我們從俄羅斯民族的發展歷史角度一一揭密。
  •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三:「酸湯子」事件敲警鐘 專家:慎重自製酵米麵類...
    2020食品安全熱點三:「酸湯子」事件敲警鐘 專家:慎重自製酵米麵類食品2021/1/8 17:58:15 來源:經濟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