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起表達思念情緒,古人顯然比現代人風雅很多。現代人一句「我想你了」簡簡單單,而古人卻喜歡用詩詞意象來表達,把話藏著說得含蓄,讓人回味。比如熱戀中的情侶總是希望與對方片刻不分離,一分離就思念對方,這時候他們會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當然了,在現代人的語境裡,「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話並不單單用在情侶之間。它的意思是指才一天沒見到某個人,心裡就跟煎中藥一樣悶得慌,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他(她)身邊去,這一天的時間對自己來說,簡直跟「三秋」一樣過得緩慢、難熬。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秋」到底指多長時間?如果從字面意思來解釋,看起來很簡單,三個秋天嘛!三個秋天過去,肯定就代表三年過去了,所以很多人誤以為「三秋」是三年的代名詞,其實並非如此,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三秋」的出處。
這句話出自《詩經》裡的《國風·王風·採葛》,原詩是這樣的:「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首詩裡用了一個「時間遞進」的方式,表達思念某人的情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是表達君王渴慕人才的心情,甚至朱熹還在《詩集傳》裡罵它屬於「淫奔之詩」。不過現代人大多贊成「民間情侶表達相思」之說,從「三月」到「三秋」再到「三歲」,顯然是一個疊加的過程,因此,「三秋」表達的時間長度,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介於「三月」和「三歲(即三年)」之間的長度,指九個月。因為「秋」本來就是指一個季節,唐初十八學士之一的孔穎達就說過:「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而這個九月的時間長度,剛好比「三月」長,又比「三年」短。
而且,古人春耕秋收,一年一熟,所以「秋」在古文化中也代指「年」的意思,這首詩吟詠思念之情不選春、夏、冬,偏偏要選秋天,是因為秋天萬物蕭瑟、即將迎來肅殺的冬天,讓人容易產生一種悲愁的情緒,就好像劉禹錫說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因此,這「三秋」既可以表達「九個月」的時間長度,還暗含了一點思念愁緒的意味。至於第二種意思,可能就要脫開這首詩去講了,《採葛》裡的「三秋」指九個月,而「三秋」運用到其他地方去的時候,又可以表示「很長很長的時間」,沒有具體的期限。
這是因為傳統文化裡的「三」還有「多」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經》說:「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三」的引申意義就是泛指多數,古人立了「凡三之屬皆從三」的規矩,後人沿用,不然,我們哪能看到那麼多包含「三」字的成語:
像三教九流、三令五申、隔三差五、舉一反三、丟三落四,這些成語裡面的「三」都有「多」的含義,所以說,「三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指時間非常長,至於有多長那誰也不知道,反正如果見不到自己的心上人,那感覺自然是度日如年,猶如過了一個世紀或者更久。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多長時間?不是3個秋天,也不是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