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山西文物古建,你想不想認養一座?

2021-01-10 騰訊網

如果,

上天給你一個機會,

把一座古建築擺在你面前,

並可以把她攬在懷中,

你希望是多少年?

7月30日,

山西省2019年文物建築認養南部片區推介會

在運城河津市召開。

在文物建築認養獲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

山西繼續推介一大批文物建築,

供社會各界認養。

文博山西相關文章

會前,在河津市船窩禹王廟、小張戲臺、臺頭廟等地,對該市文物建築認養工作進行實地考察

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雷建國,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李劍英,運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書記鞠振,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偉,副市長王高紅等分別出席或實地考察。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主持會議。

會上,雷建國對運城市和河津市的文物建築認養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尤其是對該市文物建築認養工作給予高度讚譽,同時從怎麼看待企業家認養文物的情懷和境界、怎麼看待文物認養工作、怎麼推動做好文物認養工作等方面作了講話。

他指出,文物建築認養是山西「文明守望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自2018年推介會以來,一批新的文物建築得到認養,有的已經開工,有的已經得到修繕並通過展示利用,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不僅使文物建築重新煥發了光彩,也盤活了旅遊資源,促進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山西的這項工作,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也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認可和支持。但相對於山西數量龐大的文物資源來講,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認養的覆蓋面、參與性和影響力還不夠,需要一步一步的抓,一年接著一年的幹。

認養船窩禹王廟的河津市六和石灰石有限公司、認養人祖山碉堡群的人祖山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認養普濟院的山西華頓什貼農業有限公司、認養高陽關帝廟的認養人、認養狼虎寺和高僧塔的山西晉峰供熱有限公司等有關負責人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運城、臨汾、晉中、呂梁、太原等五市的文物部門負責人,依次對本市文物建築認養項目進行了推介。

本次推介會,共有10個現場籤約的項目:

1、河津市育紅學校與河津市教科局籤訂關帝廟春秋樓認養協議

2、稷山縣清河鎮三交村與稷山縣文物保護服務中心籤訂三交村三寶堂認養協議

3、吉縣人祖山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與吉縣文城鄉人民政府籤訂人祖山碉堡群認養協議

4、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具文化有限公司與襄汾縣南賈鎮籤訂倉頭伯王廟認養協議

5、晉龍澤養老院與晉中市住建局籤訂義聚煤油公司舊址認養協議

6、山西華頓什貼農業有限公司與榆次區什貼鎮小橋村籤訂普濟院認養協議

7、中陽縣可河耐火材料廠與中陽縣暖泉鎮乾村籤訂中莊下天廟認養協議

8、交城縣金桃園煤焦化有限公司與交城縣柰林村籤訂園明寺認養協議

9、柳林大莊煤礦有限責任公司與柳林縣賈家垣鄉馮家垣村籤訂東嶽廟認養協議

10、山西傳世古建營造有限公司與太原市文物局籤訂福民巷5號和7號民居認養協議

點擊這裡看

山西11市重點推介認養項目

運城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北松鶴村純陽廟

北松鶴村純陽廟又名「呂祖廟」位於稷山縣清河鎮北松鶴村東隅。系一座磚雕仿木構單體建築,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廟坐東北向西南,整座建築建於一長寬皆4.1米,高5米的夯築方錐形臺體上,佔地面積16.81平方米。純陽廟由磚砌臺基和閣身兩部分組成,閣身建於高4.56米的磚砌臺基上,四周設磚護欄。閣身面寬進深皆一間,單簷硬山頂。前簷下正中懸「純陽廟」扇形石匾額,中闢1磚券門洞,前簷下施磚雕楹聯柱兩根,閣內供奉呂洞賓石坐像一尊。2006年8月18日,被稷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松鶴村村委上報《關於搶修保護純陽廟的申請報告》,廣大村民自發捐資要求修繕,2019年5月運城市文物技術服務中心現場勘測,目前設計方案及預概算正在編制中。

02

三交三寶堂

三交三寶堂位於稷山縣清河鎮三交村東北部,村委會東北100米。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梁脊板題記及碑碣載,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四十六年(1781)皆有修葺。寺坐北向南,原布局已毀,現僅存三寶堂(大殿),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3米,東西寬8米,佔地面積74.4平方米。三寶堂(大殿)主體結構為明構清修之物,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簷設廊,單簷懸山頂。殿內梁架構為五檁前廊式架構,前後簷下各於柱頭施三踩單翹鬥栱1攢,共8攢,無平身科斗栱。廊柱上施裝飾性鬥栱4攢,明間裝隔扇門4扇。寺內現存清代重修記事碑3通,石碣1方。2010年5月26日被稷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交村村委於2019年4月上報《關於搶修保護三寶堂的申請報告》,廣大村民自發捐資要求修繕,5月運城市文物技術服務中心現場勘測,目前設計方案及預概算正在編制中。

03

流慶寺

流慶寺航拍

流慶寺亦稱報德寺,位於平陸縣洪池鄉西張村西張小學院內。坐北朝南,佔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創建於隋代,傳為唐高祖李淵為報秦瓊救命之恩德而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擴建時改為流慶寺。唐鹹通十一年(870年),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金大定十三年(1173)、明萬曆十五年(1587)、清乾隆四年(1739),屢有重修和修葺,現存建築梁架為明代遺構,屋頂皆清時改造。中軸線建有閣樓、過殿、大殿和後殿。閣樓二層,面寬五間,進深五椽,重樓歇山頂,二層挑出勾欄平座,六檁前廊式構架,前簷各間施隔扇門;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大梁垂直出頭置於平板枋上,無鬥栱裝飾,梁架中蜀柱做雕花寶瓶式承三架梁或脊檁;後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正脊琉璃雕飾,五檁無廊式構架。閣樓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題記,大殿有清同治四年(1865)題記。1986年被平陸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流慶寺閣樓

流慶寺過殿

流慶寺獻殿

臨汾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襄汾倉頭伯王廟

倉頭伯王廟遠景

倉頭伯王廟,位於襄汾縣南賈鎮倉頭村,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據門枕石捐獻題記記載,創建於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整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2.7平方米。原布局不清,現僅存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門枕石兩塊,正面分別雕刻團龍圖一副,形象各異。側面雕刻題記、捐獻者、石匠等。月臺東西長與大殿面闊同寬,南北長3.5米。

倉頭伯王廟由於年久失修,大殿西山牆、後牆有裂痕,寬者可達0.05米。2015年,縣文物局採取了搭建防雨棚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但目前仍存在安全隱患。2015年至2016年,縣文物局聘請山西重德古建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編制完成了倉頭伯王廟修繕設計方案並通過市文物局審批。

倉頭伯王廟大殿正面

倉頭伯王廟大殿背面

倉頭伯王廟大殿側面

02

翼城南丁湯王廟

南丁湯王廟

南丁湯王廟位於翼城縣南唐鄉南丁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67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老君殿脊板題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建。現存正殿為明代,其餘建築為清代。中軸線上原有戲臺、獻殿、正殿,軸線兩側為山門、廊房、配殿、耳殿。現僅存獻殿、正殿、西配殿、老君殿、西耳殿。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四檁卷棚式,前後簷下平身科飾一鬥;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五檁無廊式;老君殿面闊三間,進深二椽,懸山頂,明間匾額題「道教之宗」;齋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五檁無廊式;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懸山頂,四檁前出廊式。獻殿內嵌民國十年(1921)重修記事、施財等碑14通。

南丁湯王廟老君殿遠景

南丁湯王廟西配殿全景

南丁湯王廟獻殿正面

南丁湯王廟獻殿架梁

03

翼城西閻湯王廟

西閻湯王廟東配殿

西閻湯王廟西配殿

西閻湯王廟位於翼城縣西閻鎮西閻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佔地面積983平方米。據廟內碑刻記載,清康熙十二年(1673)創建,清道光元年(1826)、民國五年(1916)重修或補修,現存建築風格為清代。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戲臺、獻殿、正殿,軸線兩側為東西山門、東西廊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殿。除西配殿已改為現代建築外,其餘建築尚存。戲臺為仿元代舞樓建築,建在高1.7米石砌臺基上,面闊、進深均為一間,單簷歇山頂,琉璃脊獸剪邊,八卦藻井,該戲臺建築風格獨特,為研究當地民俗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西閻湯王廟獻殿

西閻湯王廟戲臺

西閻湯王廟戲臺藻井

長治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甘村李衛公廟

甘村李衛公廟位於長治市襄垣縣古韓鎮甘村北部。坐北向南,南北寬45米,東西長26米,面積為117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正脊題記:清雍正元年(1722)年維修,現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餘為清代遺構。200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衛公廟由正院、東西跨院組成。正院中軸線現存正殿、山門(倒座戲臺)、兩側有東、西廂房,東、西耳殿,東、西妝樓;東跨院現存正房、東、西南房、大門、東廂房;西跨院現存南北兩座廂房、東西南房,均為一進院落布局。

甘村李衛公廟整體格局保存狀況基本完整,中軸線院落關係明晰,其院落布局獨特,擁有鮮明的當地特色,且院落規模龐大,為同時期同類型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及科學研究價值,是晉東南地區體現地方特定做法及審美追求的實例,為研究當地明清寺廟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其建築構件精美,工藝考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02

榔樹園龍王廟

榔樹園龍王廟位於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榔樹園村東。坐北朝南,東西21.5,南北30米,佔地面積645.3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十二年重修,現存建築均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坐戲臺)、正殿,兩側分布為東、西廂房,東、西妝樓,東、西耳殿。正殿建於高0.85米的石質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廊式構架,單簷硬山頂,仰覆灰板瓦屋面。柱頭科一鬥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每間一攢。明間設格扇門,次間設格扇窗。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四檁式構架,單簷卷棚頂,灰板瓦屋面。柱頭科一鬥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每間一攢。山門由二部分組成,一層為山門過道,設對開板門;二層為倒坐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簷硬山頂,仰覆灰板瓦屋面。柱頭置異形拱,平身科每間一攢。廟內現存清代重修碑1通。1940— 1943年間,太行第四專員公署和太行第四軍分區在平順縣榔樹園村設立軍需供應站,太行炸彈廠和修械所就設在龍王廟內。

該廟整體布局完整,為研究平順縣的寺廟建築革命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廟宇地處國家4A級景區太行水鄉東部,傳統村落、不可移動文物密集,如進行保護和開發可融入當地旅遊業中。

03

沙窟玉皇廟

沙窟玉皇廟位於長治市壺關縣黃山鄉沙窟村西。座北向南,二進院落布局,東西寬25.05米、南北長53.9米,佔地面積135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遺有山門、過殿、正殿(為新修) ;兩側存東廂房,東、西妝樓,東、西配殿。過殿建於石砌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椽,二層單簷硬山頂,灰布筒板瓦屋面;六檁前廊式構架,簷下設五踩重昂鬥拱,一層明間闢板門,為兩院通道,次間窗已被後人改換,二層三間均設格子窗,也為後人改換。該廟過殿及東、西妝樓,二進院東、西配殿均二層單簷硬山頂,民俗建築風格突出,是研究當地民俗建築與廟宇建築源流的實物資料。

04

峪裡村二仙廟

峪裡村二仙廟位於長治市屯留區漁澤鎮峪裡村南,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51米,東西寬33米,佔地面積1683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為明代遺構,其餘建築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現存戲臺、正殿,兩側僅存二進院東廂房。正殿建於高0.35米石砌臺基之上,面寬五間,進深七椽,八檁前廊式構建,單簷硬山頂,柱頭一鬥二升,六抹頭隔扇門滿面裝修,殿內山牆殘存壁畫6平方米,梁架彩繪金龍。該廟位於漳澤湖畔,利於人文與自然風光綜合景區開發。

晉城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高都玉皇廟

該廟始建年代不詳,一說古晉國宗廟之遺址;一說秦漢置縣時城隍祠之舊址。據廟內石柱金承安四年石刻題記,今廟為金時重建。高都城隍之設,蓋因這裡曾為州、郡、府、縣所治。有城即有城隍廟,這是古之定規也。清乾隆二十二年高都詩人馬曠所撰《重修城隍廟記》云:高都古晉城舊治,今日者城皆夷為屋,隍皆犁為田,而城隍祠而在,無人敢夷而犁之。可見當時仍為城隍廟。後重修時在廟內建有玉皇殿,故近年改為玉皇廟。該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平面近似正方形,總面積1768平方米。經金、元、明、清歷代修繕,保存了一組較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二仙、關帝殿,東有城隍殿共九盈;殿前有東廊、西廊,為牛王殿、龍王殿等,並有拜殿三盈,現存主要有正殿、東西殿、耳殿、左右配殿、山門、戲臺等。

02

大斛樹村佛爺廟

位於陵川縣附城鎮大槲樹村。北朝南,一進院落。南北長24.4米,東西寬18.2米,佔地面積為444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存碑載,明崇禎四年( 1631 )曾進行維修,現存建築為明清風格。中軸線上為舞樓(山門)、正殿,兩側為妝樓、夾樓、廂房、耳殿。正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橡,單簷懸山頂,七檁前出廊。廟內存碑4通。

大槲樹村佛爺廟同時還是一處革命文物,為陵高縣政府住地舊址。2013年,大槲樹村佛爺廟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3

餘家溝村龍王廟

餘家溝村龍王廟位於陵川縣潞城鎮餘家溝村東北龍王山上,緊鄰陵修公路,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東西寬17.2米,南北長34.7米,佔地面積597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存碑記載,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中軸線上為舞樓、正殿,兩側為妝樓、看樓、配殿、耳殿。

正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出廊,單簷懸山頂,簷下鬥拱五踩雙翹。正殿內殘存壁畫10平方米。西看樓塌毀、東看樓改制,東、西配殿改制。廟內存碑1通。

2013年,餘家溝村龍王廟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晉中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梁村積福寺

西南視角鳥瞰

名稱:梁村積福寺

地址:嶽壁鄉梁村古西街之北

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梁村積福寺位於平遙縣嶽壁鄉梁村古西街之北的小巷內,據寺內清嘉慶五年(1800)石碣記載,積福寺始建於大唐貞觀二年(628),並在元朝元年(1271)有修繕,元貞二年(1296)擴建正殿,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五十二年(1787)均有修繕。總佔地面積1240平方米。

寺院坐北朝南,左右為東西禪院,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山門、前殿(天王殿)、正殿、後殿(僅存臺基)、淵公塔,兩側建有鐘鼓樓、東西禪院正窯及東禪院東窯。

正殿為雙坡懸山頂,鐘鼓樓為下窯上樓式結構,樓頂為十字歇山頂,鐘樓內掛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古鐘1口。寺內現存石碑3通,分別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捨地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增修積福寺鐘鼓樓碑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神池碑記》,清嘉慶五年(1800)石碣1方。

該廟整體保存狀況完好,環境優美。2016年1月21日,被平遙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

平面圖

現狀:2018年縣文物局投資對梁村積福寺內的所有建築進行維護修繕和基礎實施配套項目工程。現歸平遙文物局直接管理。

文物價值:

1、梁村積福寺主體建築規格較高,細部節點木雕與石雕工藝精美,手法嫻熟,體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及審美追求。

2、梁村積福寺歷史悠久,歷代修繕脈絡清晰,現存正殿、前殿、鐘鼓樓等建築形制古樸,梁架規整,用材考究,氣勢宏偉,融合了元、明、清三代建造風格,是研究鄉村寺廟建築發展史重要的實物例證,具有獨特的歷史科研價值。

3、積福寺歷經一千五百年從唐代傳承至今,體現了當地村民執著的宗教信仰及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綜上所述,積福寺作為建築營造、景觀設計、工程建設或造型藝術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夠反映特定時代整體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風格與技術水平」。

前殿及鐘鼓樓

正殿

利用優勢:依託積福寺古建築推動平遙文化研學、創新發展項目,開闢以傳承,傳播、傳導古城傳統文化為宗旨,面向社會、吸納各界有文化情懷人士,搭講座、交流、研討、沙龍之橋梁,文化志願者輪值主持為紐帶的公眾平臺;文化內容豐富,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從中領會中華民族深厚的平遙文化底蘊和縣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史。

東禪院正窯

西禪院正窯

淵公塔

02

平遙鳴鳳書院

名稱:平遙鳴鳳書院

地址:平遙縣古陶鎮城西南平遙火柴廠舊址內

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鳴鳳書院位於城西南三畛平遙火柴廠舊址內,原為平遙城內上西門街冀氏家族私家創設之書院,民國五年(1916)金井火柴公司在此創辦。民國十九年(1930)公司倒閉。1951年,平遙火柴廠在此建廠。2011年,山西省平遙煤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佔用至今。書院坐北朝南,由主院、東西偏院三座院落組成,主院與東偏院均為二進院落布局,西偏院原為花圃、魚池,總佔地面積1830平方米。

主院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院門、過廳、正房,兩側建廂房。正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坡硬山頂,明間前建月臺;東偏院講堂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四周迴廊,單簷廡殿頂。正房為師長房;西偏院由正房、花圃、魚池等組成。三院相對獨立,又相互貫通。

鳴鳳書院雖屬私家創辦,但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不僅為冀氏宗族培養了諸多人才,也為振興當地之文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該書院是平遙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私家書院。2011年11月30日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鳴鳳書院整體布局基本完整,現存建築構架穩定。由於長年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各建築屋頂存在勾滴殘缺等自然殘損現象。平遙火柴廠佔用期間,東偏院倒座被改建,其餘各建築裝修多有改觀。

文物價值:

1、鳴鳳書院為清代私家書院,創辦人為平遙地方名門望族「冀氏」一族,冀氏世代經商,富甲一方,同時高瞻遠矚,注重人才的培養,頗有儒商風範,為振興地方文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鳴鳳書院是平遙唯一保存的清代私家書院,是研究古代教育、文化傳承的珍貴實物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及社會文化價值。

2、鳴鳳書院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各建築單體保存基本完好。各院功能分明,布局合理,主從有致,尊卑有序。東院講堂為單簷廡殿頂,梁架構造簡潔,是平遙境內唯一的一處廡殿頂建築,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3、鳴鳳書院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壯觀,屋頂曲線優美,建築類型豐富,屋面吻獸、脊飾造型獨特,院面及甬道鋪裝極具有藝術美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綜上所述,符合遴選標準(3)「作為建築營造、景觀設計、工程建設或造型藝術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夠反映特定時代整體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風格與技術水平」。

利用優勢:

鳴鳳書院作為我縣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私家書院,也是我縣目前唯一具有廡殿頂結構的古建築,而且在歷史上與超山書院、西河書院、卿士書院為平遙縣「四座書院」,所以說保護和利用非常必要。

首先是對其殘損現狀,進行搶險維修,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利用,以建設「書香墨風」為基本策略,成為相對獨立的兼具教育教學、學術研究、文化展覽、思想交流的主要場所,借鑑世界文化遣產——平遙古城這塊金牌,全力打造「國學書院」、「平遙古城論壇」,真正與古城文化有機結合,讓書院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能量,作為平遙古城的文化中樞,傳統的未來。

03

義聚煤油公司舊址

名稱:義聚煤油公司舊址

地址:榆次區晉華街道辦事處道西社區道北西街64號

級別:未定級

義聚煤油公司舊址位於榆次區晉華街道辦事處道西社區道北西街64號。民國初年,外國列強在中國傾銷煤油,煤油燈取代了古老的麻油燈,經營煤油成了新興的行業。宋繼宗抓緊機會於1919年與人合股開辦了包銷美孚煤油的買賣,在道北街建起了可儲存1050噸煤油的義聚煤油公司,年銷煤油百萬桶,獲利巨大。該公司是榆次當時最大的商業公司之一,為近代商貿物流活動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築。佔地面積621.78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一進四合院,中軸線上分別建有南樓、正樓,兩側建有東樓、西樓。4棟樓房均為二層五間,硬山頂,樓房二層前有走廊,並有通道相互勾連。其中南樓前、後出廊,明間闢為院門過道;正樓前出廊。所有門窗均為弧形頂,水泥裝飾門套。為民國時期典型風格建築。

現狀:由於年久失修,屋面損壞嚴重,雨水衝刷,牆面酥鹼,門窗糟朽,急需維修保養。經第三全國文物普查認定為登記備案文物,產權單位為晉中市住建局。

文物價值:義聚煤油公司舊址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是我區中西結合民國時期典型風格建築,是研究我區金融商貿的實物資料。

利用優勢:修復後可以開闢為近現代建築、金融商貿研學、博物館、書畫院等場所。

大同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廣靈縣壺泉鎮城新村延陵路西側。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布局。現存大殿、西垛殿、西配殿和寢宮。東西長29.8米,南北寬51米,佔地面積1520米。據清代乾隆《廣靈縣誌》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重修,清代康熙年間(1666-1772)重建。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七椽,勾連搭式建築,前簷柱頭為三踩單昂異形拱。西垛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勾連搭式建築,山牆外側磚雕花卉圖案。西配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坡硬山頂,墀頭磚雕動物和花草圖案。寢宮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雙坡硬山頂,正脊立面磚雕花卉圖案。大殿前有大清乾隆二十ー年(1756)重修碑1通。1983年5月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

02

金雲洞道觀

金雲洞道觀位於靈丘縣紅石塄鄉沙湖門村白沙口村東。明嘉靖八年(1529)重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道觀建在高約3米的磚砌臺基上,分上下兩層,臺基中部有拱門與上層樓閣相通。該道觀位於山體崖壁上,位置奇特險要,認養後可用於旅遊開發。

03

楊莊神廟

楊莊神廟位於渾源縣沙圪坨鎮楊莊村中。坐北朝南,東西長16.5米,南北寬8.28米,佔地面積137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一進院布局,現存正殿和西垛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六檁前廊式構架,單簷硬山頂。墀頭磚雕花草等吉祥圖案。正殿內現存清代壁畫約32平方米。西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四檁前廊式構架,單簷硬山頂。墀頭磚雕福字等。該廟是渾源縣保存較好的一座清代廟院,為研究渾源縣的寺廟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忻州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七峰寺

七峰寺位於忻府區董村鎮孫村村北。坐北向南,創建年代不詳,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現存有山門、過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東西側耳殿。除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外,餘為清代遺構。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鬥拱五踩雙昂。平身有45°斜拱。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東西配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東西側耳殿為單體建築,懸山頂。

02

真容寺

真容寺位於忻府區紫巖鄉紫巖村中。坐北向南,創建年代不詳。據龍王殿題記載,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重建,清嘉慶二十五( 1820)年重修。現存有大佛殿、關帝殿、奶奶殿、龍王殿。除大佛殿為明代遺存外,餘皆為清代遺構。大佛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後廊式構架,鬥拱三踩單翹,前簷明間設板門,兩次間為直欞窗,懸山頂。關帝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奶奶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龍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部出廊,隔扇門,斜格窗,懸山頂。

03

將軍廟

將軍廟位於代縣上館鎮西北街村西大街北。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題刻載,清康熙五年( 1666 )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564平方米。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戲臺、獻殿、正殿和後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及耳殿。正殿與獻殿相連,屋頂呈勾連搭式,臺基共用。磚砌臺基,基寬19.4米、深15.4米、高0.7米,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正殿單簷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獻殿單簷卷棚懸山頂,四檁卷棚式構架,裝修原制不存。戲臺磚砌臺基,基寬10.8米、深10.4米、 高0.5米,為二層磚木結構,下層明間設通道,兩次間設封護牆上層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兩側附半歇山式耳樓,前簷裝修已改。1984年 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朔州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寶寧寺

寶寧寺俗稱大寺廟,位於右玉縣右衛鎮右玉城村內東大街路北中學院內。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546平方米。據大雄寶殿內梁架題記,創建於明代天順四年( 1460) :明弘治元年( 1488)、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兩次重修,1991年維修過殿,2000年維修大雄寶殿。原中軸線依次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前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鼓樓及配殿,現僅存過殿和大雄寶殿,均為明代建築。過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頂,筒板瓦蓋頂。前後簷柱頭科及平身科均為五踩雙翹。前簷明間及兩次間闢六抹隔扇門6扇。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進深八椽,歇山頂,筒板瓦覆蓋。前後簷柱頭科、角科及平身科均為五踩重昂,兩山鬥桃為五踩雙翹。大雄寶殿前存有時代不詳石獅1尊。寺內原有明代皇家所賜水陸畫一套,共計136幅,全名「敕賜鎮匾水路神禎"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院。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寧寺內原存明弘治年間( 1488至1505)繪製: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和清嘉慶二十年( 1815)兩次重新裝裱的水陸畫133幅,是全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套佛教水陸畫,現存於山西省博物院。

02

北樓口關帝廟

北樓口關帝廟位於大臨河鄉北樓口村西側,坐北向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21米,南北54.9米,佔地面積1146.6平方米。據寺內清乾隆十七年( 1752)竭記載,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創建,明萬曆三十六年( 1608)補修,清代予以重修。現存山門、正殿、獻殿、東西耳房、東西配殿和樂樓,其中正殿和獻殿為明代遺構,其餘為清代遺構。山門面寬一間,進深二椽,懸山頂,筒板瓦覆蓋,正脊磚雕並置正吻。簷下置十一踩鬥拱4攢。正殿前為獻殿,兩座建築連為一體。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插廊,單簷懸山頂,筒板瓦覆蓋,五架梁,通簷用三柱,梁枋彩繪。門窗後人改制。殿內後簷牆及東西兩山牆存有明代人物故事壁畫約120平方米,殿內塑像6尊,為新塑。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前帶歇山抱廈,筒板瓦覆蓋。六架梁通簷用兩柱,梁枋彩繪,門窗改制。樂樓坐南向北,臺基石砌,高0.7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廟內存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施捨地土石竭,記載了廟的創建及重修時間。1985年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樓口關帝廟長期遭受風雨侵襲,年久失修,導致現有殘損產生。

北樓口關帝廟所在的北樓口村,地處應縣境內東南部地區的大南山北樓峪口,南依翠微山,地勢南高北低,屬半山區丘陵地貌。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一般活動在3-8℃之間, 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有喬灌樹木、花果樹木和各類野草本植物,野生動物有狐狸、狼、野兔、山雞、松鼠等。

北樓口關帝廟所在的北樓口村,現有村民1000人,耕地5050畝,行政村。由於地處北樓峪口,為歷年軍事要隘。支柱產業為農業種植,農作物有玉米、谷黍、馬鈴薯、豆類等,農田大部分為梯田,由峪口泉水和截潛流灌溉。南鄰峰兒溝村,北鄰北樓村,縣鄉公路從村中通過。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村裡開廟會。北樓口關帝廟位於北樓口村內西側,周邊為居民住宅。

03

席家堡關帝廟

席家堡關帝廟應縣金城鎮席家堡村。坐北朝南,東西15.4, 南北8米,佔地面積123.2平方米。現存正殿主體構架為清代遺構。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前出廊,單簷硬山頂,筒板瓦覆蓋,正脊磚雕,中置3座寶塔式脊剎,兩側置龍吻,均為近年維修所為。明間及兩次間出抱廈,卷棚頂。前簷各間均闢槁扇門。殿內東山牆繪有神仙故事壁畫,西山牆繪有佛教故事壁畫,並有榜題,壁畫面積約50平方米,均為清代作品。殿內塑像為近年新塑。

席家堡關帝廟所在的席家堡村,地處應縣境內南部地區,南望翠微山,北望龍首山,地勢平坦,屬平原地貌,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一般活動在3-8℃之間,無霜期130-141天,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主要植被有楊樹、柳樹和各類野草,野生動物有野兔等。

席家堡關帝廟所在的席家堡村,現有人口4000人,耕地7000畝,行政村。村名雲姓氏而得,安姓居多。支柱產業為農業、種植業,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谷黍、馬鈴薯、向日葵、蔬菜等。縣鄉公路從村中通過,交通便利。村中農田部分為井灌區,部分為桑乾河自流灌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關帝廟位居席家堡村內,周邊為村民住宅。

太原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歇馬殿

始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載,清代重修,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26.6米,南北44.3米,佔地面積1178.38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為配殿、廂房、耳房,門開在院落東南角。戲臺坐南朝北,石砌臺基,長11.4米,寬8.9米,高1.2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卷棚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正殿磚砌臺基,長10.6米,寬8.3米,高0.6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簷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柱頭科三踩單昂,平身科每間二攢,裝修不存。殿內梁檁彩繪雲紋圖案,山牆及後簷牆保存壁畫約75平方米。院內存有清碑7通。1994年7月,北郊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北郊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02

窊流華嚴寺

窊流華嚴寺位於萬柏林區和平街道辦事處玉河街北社區。始建年代不詳,據正殿梁架題記和廟內碑刻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道光八年(1828)均有修葺,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築。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南北長52.60米,東西寬34.08米,佔地面積1792.74平方米。中軸線有山門、正殿,兩側為鐘鼓樓、東西廂房和東西配殿。正殿磚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七椽,單簷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八檁前廊式構架,簷柱鬥栱五踩雙昂,平身科明間三攢,次、稍間各一攢。明間設隔扇,次間為檻窗。廊柱鬥栱一鬥三升,柱間設鏤空木雕走馬板,下飾垂蓮柱。東西配殿面寬三間,單簷硬山頂,裝修已改,其中西配殿內殘存部分懸塑山水和壁畫。2014年萬柏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03

大留龍天廟

大留龍天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坐南朝北,四合院落布局,東西18.50米,南北26.94米,佔地面積498.39平方米。中軸線存山門、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及耳房。正殿石砌臺基,長8.4米,寬6.7米,高0.5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殿內梁、檁彩繪雲紋圖案,裝修改制。2012年尖草坪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陽泉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南進圭玉皇廟

南進圭玉皇廟位於西潘鄉進南圭村北200米處的進圭中心小學院內。坐南朝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29米,南北40米,佔地面積約1160平方米。據廟內(補修正殿西廊鐘鼓樓新建山門記)碑記載,始建於元至元年間(1335-1340), 清康熙八年(1669)、道光十一年(1831)屢有修葺,現僅存正殿和西配殿,正殿為明代建築,西配殿為清代遺構。正殿石砌臺基,寬12米,深12米,高0.2米。面寬三間,進深七椽,單簷懸山頂,灰瓦屋面。八檁前後搭牽構架,通簷用五柱。前簷簷下施五踩雙下昂鬥棋,門窗改制。廟內存有清碑9通。2013年陽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2

銅爐文殊寺

銅爐文殊寺位於盂縣西潘鄉銅爐村北面寺堖坡山腰。坐北朝南,上下二進院落布局,東西30.7米,南北26.8米,佔地面積約822.76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殘經幢記載,明嘉靖十四年( 1535)已有此廟,現存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建有南殿和正殿,南殿兩側建有鐘鼓樓,上院軸線兩側建有東、西配殿,正殿南側建有禪房。寺內存有清碑6通,明代殘經幢1個。2013年陽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3

西龍王山龍王廟

西龍王山龍王廟位於平定縣張莊鎮崔家村自然村龍王山村中。坐北朝南,東西37.9米,南北18.8米,佔地面積712.5平方米。據明崇禎十八年(1643)碑載,宋元佑年間( 1086-1094)修建,明崇禎十八年(1644)、清乾隆壬申年( 1752)、嘉慶年間( 1786-1820)重修。廟宇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北側為禪院,南側為正院。正院建有佛殿、龍王殿、閻王殿,均為清代遺構。佛殿為窯洞建築,面寬三間,進深一間。殿前仿木結構置前廊,廊步面寬七間。簷下置柱頭科和平身科,平身科1朵,均為三踩單翹。龍王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出廊,硬山頂,筒板瓦覆蓋。明間闢板門,上飾菱形門簪,兩次間闢方窗。柱頭收分明顯。廊簷下施柱頭科和平身科,平身科1朵,均為三踩。禪院有縱窯2座,古井1口。另有砂石題記2方,清重修碑3通。

呂梁市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

01

彌陀寺

彌陀寺俗稱麻葉寺,位於交城縣天寧鎮東關居委會東關街麻葉寺巷,坐北朝南,東西長43.29米,南北寬61.49米,佔地面積2662平方米。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十四年(1586)、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東禪院,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西禪院,嘉慶二十年(1815)再修,現存七佛殿為明代建築,其它建築為清代遺構。寺院為兩進院落,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大雄寶殿、七佛殿;西側自南向北依次為一進院西配殿、二進院西配殿、西耳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廊式梁架,施五踩單昂鬥栱,單簷懸山頂。七佛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後廊式梁架,懸山頂,前簷柱頭砍剎,施五踩雙昂鬥栱。1982年9月3日,交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構成清單:山門、大雄寶殿、七佛殿、一進院西配殿、二進院西配殿、西耳殿

價值:彌陀寺是縣城唯一具有明代風格的宗教建築,其梁架體系及鬥拱選材均對研究地方性明、清建築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周邊環境:彌陀寺位於交城縣城,北鄰沙河街,西鄰新開路,南與明清一條街接壤,交通便利。

02

圓明寺

圓明寺,俗稱王山寺,位於交城縣天寧鎮柰林村北約2000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縱向兩進院落,東西長119.708米,南北寬34.252米,分布面積約4100平方米。始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949),金皇統元年(1141)大修,金大定二年(1162)擴建,大定三年(1163)敕額「圓明禪寺」,明洪武、永樂,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民國初年荒廢,現存建築為明清遺構。一進院正北為大雄寶殿;二進院自東向西依次有方丈堂基址、法堂、文殊殿基址、關帝殿、虛名軒;法堂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架梁通簷用兩柱,單簷硬山頂,柱頭砍剎,施五踩雙下昂鬥栱七攢。東有窟龕26窟,東西長26米,依山而鑿,自西向東3號窟為最大窟,寬3.8米,高1.6米,深2.2米,窟內高浮雕佛造像殘損嚴重。窟壁近口處有兩協侍菩薩立像,頭、手失,體態豐滿,衣紋簡略,佩飾瓔珞。

周邊環境:西鄰磁窯河,南為柰林村,周邊環境優美。

價值:寺內有石窟、金明昌元年石碑以及多處墓塔,為研究交城縣金元時期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03

趙家川口晉綏邊區行政公署舊址

1943年11月晉西北行政公署更名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後就遷至此處,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位於高家村鎮趙家川口村,距離縣城有17公裡。共有五院,坐北朝南,房屋產權為個人所有。保存狀況較差。

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位於高家村鎮趙家川口村內,北面依山,南為忻黑線,南300米處有蔚汾河。東距晉綏邊區蔡家崖紀念館10公裡,西距黃河9公裡。

如果您想認養文物,請往這裡看

圖|山西省文物局 牛力 網絡

圖片版權歸原機構或作者所有

文/輯|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End

特約刊登

點擊往期原創

山西古代壁畫

|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錯金鳥篆銅戈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相關焦點

  • 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2017年,為挽救瀕危古建,山西省出臺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幾年來,有的認養讓文物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張冠李戴」……無論是認養主體、文保專家還是相關部門,都認可「文物認養」這一模式,但也一致反映目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硬」,尚未建立激勵、保障等配套機制一位認養文物的企業負責人說,「認養文物就像認養了一個『爺爺』,只能照料,無權處置,照料不好恐怕還得擔責」
  • 有的重獲新生,有的「認而不養」: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這樣的佳話在文物大省山西不止一個,它們向外界展示,為挽救瀕危古建而探索出的「文物認養」模式,並非一條「死胡同」。有的認養讓古建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張冠李戴」,有的只養出「無花果」……一路走來,山西「文物認養」喜憂參半。保護古建,需要打通政策「梗阻」,各方協同再加把勁。
  • 山西「文物認養」喜憂參半:張壁古堡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
    這樣的佳話在文物大省山西不止一個,它們向外界展示,為挽救瀕危古建而探索出的「文物認養」模式,並非一條「死胡同」。有的認養讓古建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張冠李戴」,有的只養出「無花果」……一路走來,山西「文物認養」喜憂參半。保護古建,需要打通政策「梗阻」,各方協同再加把勁。
  • 文物認養的山西探索:共識正凝聚 工作曙光已現
    不改變所有權,88處文物古建有了保護責任人文物認養的山西探索(人民眼·文物保護利用)引子西海村頭的龍王廟,殿中石像與壁畫栩栩如生。「10年前可不是這般模樣。」「那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怎麼籌錢修繕。」思來想去,孫永和找到縣長:「我不要你撥款,只要發個文……」一番力陳己見,促成縣裡發出了捐資修繕「四牌樓」的倡議書。全縣機關幹部共捐了16.5萬元,孫永和又發動文物局職工籌集了近5萬元,可還有近10萬元的缺口。「當時,曲沃縣的民營企業已有一定規模。我就琢磨,與其在這等『接水』解資金之渴,不如插根管子到『井口』。」
  • 你還在認養寵物?晉城人都開始認養文物了!
    有聽過認養動物的但你知道在咱晉城文物也可以認養了嗎?日前山西文物古建認養再掀高潮!又有 10 座文物建築被認養晉城就有2座看到這麼多文物建築被認養你有興趣嗎?下面就和小文子一起來看最新消息10月29日山西省2019年文物建築認養北部片區推介會 在晉城高平市召開//推介會現場自 2018 年以來山西已舉辦 4 次文物建築認養片區推介會取得了很大成果截至目前已有文物建築認養(出資修繕)項目88個吸引社會資金
  • 山西新增10處文物建築被「認養」 文物認養制度再受關注
    央廣網太原11月5日消息(記者嶽旭輝)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1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通報稱,山西省高平市政府近日召開了山西省2019年文物建築認養北部片區推介會,山西10家企業和集體與所認養的三王村三嵕廟、奧治全神廟等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籤訂了認養協議。消息發布後,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 文物建築認養的多重意義
    「聽說過認養古樹、認養動物,如今文物建築也能認養了?」近日,有10家企業和集體與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籤訂《文物建築認養協議》。據悉,在山西省文物局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名單中,全省有近300處文物建築可供社會認養。
  • 文物建築認養具有範本意義
    文/張濤聽說過認養古樹、認養動物,如今文物建築也能認養了?」近日,有10家企業和集體與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籤訂《文物建築認養協議》。據悉,在山西省文物局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名單中,全省有近300處文物建築可供社會認養。
  • 2020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文物「認養」
    2020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文物「認養」 2020-01-17 11:38:10| 來源:中公教育張敏 山東公務員面試:本頻道提供山東公務員結構化面試、面試技巧、面試熱點等山東省考面試資料
  • 山西「文物認養」模式還需平衡各方利益訴求
    2017年,山西省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啟動「文明守望工程」,出臺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認養」。經過不斷努力,一批瀕危古建得到搶救性保護,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盡管山西「文物認養」模式不乏成功案例,但也逐漸暴露出認養「熱」度不高、文物「活」度不足、政策「硬」度不夠等問題。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竟被偷走了一對石獅子!傳遞線索,幫它回家!
    2015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曾派出記者,對山西省古建文物缺乏管理、屢遭破壞、丟失被盜的亂象進行了集中報導,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如今,時隔5年,山西古建的現狀如何?是否得到了有效維護呢?粗大的木樑散落在地上,木樑上面布滿了蟲眼,已經腐朽發酥,用手輕輕一捏就變成了粉末,一座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古建,如此破敗不堪,令人心痛不已。五年前山西省秦莊東嶽廟破敗畫面五年後,當記者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剛一進村,就發現一座正在修建的山門出現在眼前。
  • 明明都是馱石碑的烏龜,為啥山西平順天台庵的烏龜這麼特殊?
    沿濁漳河一直到出省境的一段約50公裡車程的道路兩邊,密集排列著8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幾座國家傳統村落,這不僅是古建專家考察研學的最佳目的地,也是古建愛好者眼中的黃金旅遊線。無論是古建專家還是古建愛好者,他們大多數人關注的重點都是那座挑角飛簷、質樸中透著端莊大氣的彌陀殿,卻很少留意彌陀殿東南側的石碑。
  • 山西陽城致力打造「故宮琉璃生產基地」
    9月19日,2020山西陽城中國古建園林琉璃產業高峰論壇舉行。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陽城縣正在與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對接,力促打造「故宮琉璃生產基地」。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為了鞏固拓展陶博會成果,傳承弘揚古建文化,延續發展琉璃產業,進一步擦亮叫響「陽城琉璃」品牌名片,陽城縣舉辦本次「中國古建園林琉璃產業高峰論壇」,旨在為全國古建園林琉璃行業搭建一個專業性、前沿性的交流平臺
  • 燕巢頻築祈年殿 古建保護成難題
    對此有專家建議管理方應在更偏向於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再儘量滿足遊人的觀賞需求。但動物保護方面的人士卻認為應該保護鳥類。  現場:祈年殿柱子上儘是鳥糞  致電本報的讀者表示自己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長期關注北京著名文物的保護情況,他發現隨著季節轉換,燕子又開始在天壇祈年殿安營紮寨,他認為燕子築窩和排洩糞便等都可能對殿內文物,比如金絲楠木等造成不良影響。
  • 西單藏著一片神秘古建,曾經是商場,如今已閒置6年半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隨便在街上走一走都會與一段歷史擦肩而過。 這裡就是位於北京西單的一片神秘古建,1988年,這裡建起了服裝市場,花哨的裝飾、琳琅滿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人忽略了這個大隱於市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 這樣的作品竟然還是國寶
    你還別笑話,這種畫風的壁畫作品,竟然還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輕易不得見。它在哪裡,到底長啥樣子?請跟隨胡哥的腳步慢慢欣賞。山西省長治市有一條母親河——濁漳河,它穿行在太行山腹地,兩岸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當它流經平順縣域時,在太行水鄉附近,遇到了一座山形酷似半月的月亮山。月亮山下河谷地帶,有一個名字很怪的中國傳統村落——車當村。車當村裡有一座著名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佛頭寺,是熱衷古建愛好與研究者必去朝拜的地方。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大同善化寺
    五龍壁原是城南興國寺門前的照壁,從地圖上看,這座明代古剎周遭已是一片小區,五龍壁的搬遷或是當年城建的無奈之舉,但畢竟人家興國寺(也是省級文保單位)還在呢,這樣的肢解總是感覺有點那個啥。上世紀30年代來山西考察古建的梁思成先生,曾在給夫人林徽因的信中這樣寫道:「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裡向著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願忘記那一剎那人生稀有的、由審美本能所觸發的銳感。」這也正是我在大雄寶殿見到這些金代佛像時震撼的感觸——除了審美,亦有空間維度的,這種震撼較之在華嚴寺中所見更為強烈。事後查閱資料讀到梁先生這段文字時,忽然覺得直接引用便好,我也實在無需再費腦筋措辭了。
  • 臺灣古建築學家在晉「穿牆透壁」展中國古建之美
    5月18日至8月19日,李乾朗古建築手繪作品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該展覽分為「話畫古建築」「帝王的國度」「眾生的居所」「神靈的殿堂」4個單元,通過20種建築類型、近百幅別具特色的古建築手繪藝術作品,解剖呈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 山西有這樣一座山,因為鼯鼠而得名,景色不輸「五臺山」
    山西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這裡以陳醋,煤炭,古鎮聞名。山西還有許多名山大川。太行山,五臺山等景點都是不錯的旅遊景點。這些山峰或因風景秀麗,或因文化傳承,但在晉中有這麼一座山,以「吳鼠」命名,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石膏山」。雖然這座山叫石膏山,但這座山峰上並沒有石膏。這是因為有上面提到的飛松鼠。飛鼠的排洩物是一種可以入藥的藥材,即五靈脂,它是中藥中的一種。
  • 山西介休一座千年古堡內,藏著國內唯一的琉璃碑,彌足珍貴
    它是兩層城樓式結構,一層為進深很深的拱券形巷門,二層上設有女牆,還有一座小巧的廟宇。 這也是張壁古堡獲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主要憑據。 這兩通琉璃碑十分罕見,也是國內唯一發現的琉璃碑,文物價值非常高。這兩通琉璃碑通體由琉璃燒造,分碑帽、碑身、碑座,全部是琉璃一次燒造成型再拼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