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
「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
廣義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互通,所以,姜子牙認為「篆,圓婉而通神。
殷周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篆體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
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
如記功刻,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古璽文字 ,是篆書一種,古璽文與六國古文十分相近。
古璽文字形體富於變化,有些字頗難辨識。《古璽文編》專門收錄這種文字「摹印篆」。摹印篆是秦代用於璽印上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稍加變化,如把小篆垂足很長的筆畫截短,圓轉的筆畫變為方折,把小篆的縱勢、變成方形。主要是為了適應璽印的形狀。
在秦代和西漢初期的璽印上採用的就是摹印篆,應與秦代的權量詔版文字也很相近。這種摹印篆在《金石大字典》、《漢印文字徵》等書中均有收錄。
繆篆是漢代璽印使用的文字,一種為筆畫平正方直,字形莊嚴雄渾,結構或增或損,變化多端,這種篆字多不合「六書」之旨,所以稱為繆篆,「繆」字含有謬誤之意。
漢印中還有一種在篆書上加鳥、魚、蟲的形象,或筆畫屈曲迴繞,這種文字生動靈巧,富有圖畫性。
篆法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現錯字,每個字都應有出處,最忌以楷書的結構來推想篆書結構,用拼湊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
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方印中,不要採用幾種不相同的字體,這樣會顯得雜亂無章,篆刻家陳師曾說:「學刻印須先學篆書,書能佳,刻印自易」。所以學習篆刻者,都要先寫好篆書。
秦始皇一直到清朝皇帝的玉璽刻的是篆體: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李世民的玉璽上字體是篆體的皇帝奉天之寶:為傳國璽,以鎮萬國,祀天地。用於祭天等大典禮儀。明太祖所制十六寶,材質以青玉、白玉為主。全部是「篆書」所刻。
皇帝之寶:以頒詔與赦。
皇帝日常用璽皇帝行寶:以冊封賜勞。
用於賞賜皇帝信寶:以徵召軍。
用於召親王大臣及調兵徵伐天子之寶:以祭享百神。
用於祭祀山川鬼神天子行寶:以封賜夷蠻。
用於冊立藩邦,封外國及賜勞天子信寶:以調發番兵。
用於施命外夷,招外服及徵發制誥之寶:以識誥命。
用於頒布誥書,諭示臣僚敕命之寶:以識敕命。
用於鈐印聖旨廣運之寶:以識黃選勘籍;
以獎勵臣工皇帝尊親之寶:以上尊號。
用於祭祀宗廟皇帝親親之寶:以諭親王。
用於冊立親藩敬天勤民之寶:以訓迪有司。
用於賞賜守令官吏,敕諭朝覲官御前之寶:以進御座、從軍駕表章經史之寶:
以求經籍欽文之璽:以欽文教
「國初十七寶」在碑刻如林的岱廟裡,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篆書碑」。
它刻於公元前209年,雖歷經百世,而風韻猶存。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於貸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
古代認為篆書通天地,泣鬼神,歷代君王,貴族皆用於大事記。幾千多年來,篆體字也被歷代道學大師,用以書寫,吉祥,安康,等等畫作用於助人增運,納福。而且,效法靈通,屢試不爽。
可見,其實篆書就是宇宙中一種能量物質。
它有強大的磁場能加持風水運行。所以說,風水字畫,一定是篆書最有效力。
道家符咒「無篆不成法」最少有一字是賺體,道家印也必須是篆體,家中掛上一副篆體字能讓我們暢風順水。
注意!
篆體字畫雖好,但畫師在畫作之前,必須淨身,寧氣,燃香,心咒,才能有法的效力。得到後,應放在房子財位,乾淨、陽氣充足的吉位。不可和汙穢之物同放,否則會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