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黑猩猩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

2020-11-26 澎湃新聞

原創 鳥人Robbi 物種日曆

身處在烏幹達基巴萊國家公園(Kibale National Park)的熱帶叢林,空氣裡瀰漫著那種潮乎乎的熟悉感覺。一隻成年雄性黑猩猩正從一棵大樹上爬下來,然後舉止威嚴不緊不慢地從我身邊走過。看著這地球上我們最近的親戚,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黑猩猩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烏幹達基巴萊國家公園的成年雄性黑猩猩。圖片:鳥人Robbi

名須正,言才順

分類學上將與我們人類關係最近的現生靈長類都歸入了人科(Hominidae),下轄兩個亞科:猩猩亞科(Ponginae)和人亞科(Homininae)。猩猩亞科包括了跟人類親緣關係較遠的三種大猿,生活在亞洲的蘇門答臘猩猩(Pongo abelii)、婆羅洲猩猩(P. pygmaeus)和2017年才描述命名的達班努裡猩猩(P. tapanuliensis)。人亞科則包括了非洲的東部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西部大猩猩(G. gorilla)、倭黑猩猩(Pan paniscus),以及地球上跟人類最為接近的生物——黑猩猩。

我們與它們。圖片:Mariomassone / wikimedia

雖說親緣關係較遠,但同在亞洲的猩猩orangutan,卻最早有了中文名字。「猩猩」一詞出現的時間可追溯至周朝荀況撰寫的《荀子》卷三《非相篇》,其中記有:「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而在漢武帝之前就已存世的《爾雅·釋獸》當中也記載:「猩猩小而好嗁(tí)」。不過,這些古時所用的「猩猩」指代並不明確。

猩猩orangutan。圖片:Eleifert / wikimedia

雖說在如今的越南北部和馬來半島考古發現了猩猩的遺存,表明我國古人或許曾有機會通過進貢或貿易親眼見到這些大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但還沒有確切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1822年,有了明確的記錄將「猩猩」一詞跟這些紅毛大猿聯繫了起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編寫了《華英字典》的第三部分,其中oran otan的條目寫道:「猩猩sing sing,is also an animal of the monkey kind 。」

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的「樹林之人」素描。圖片:wikimedia

猩猩的英文名orangutan源自馬來語,意為「住在森林裡的人」。《華英字典》後來傳到了日本,可能是受其影響,日語中就開始用猩猩來對應orangutan了。大約在19世紀末,日語中的猩猩一詞經翻譯傳入了中國。比如1892年江南製造局的英國翻譯傅蘭雅(John Fryer)在所編輯的《格致彙編》裡收錄了題為《獸有百種論》的短文,其中提到:「猩猩,亦名林中野人。」這裡的「林中野人」顯然是在對應猩猩的馬來語原義。

猩猩屬的三個物種:婆羅洲猩猩、蘇門答臘猩猩和達班努裡猩猩。圖片:Ypna / wikimedia

隨後出現的是「大猩猩」和「黑猩猩」。它們均是先有了音譯名,而後才固定下來了中文名。1893年在當時的著名畫家吳友如(1840~1894)所作的《中外百獸圖》裡面,有一幅名為「歌利拉猴」。「歌利拉」是當時對大猩猩英文名gorilla的音譯。而到了20世紀初,跟前面提到過的猩猩一樣,大猩猩一詞也經由翻譯日語而進入到了中國。1908年出版的《英華大辭典》裡Gorilla詞條下面已有「哥利拉,大猩猩,狒狒,非洲大猴」的記載。

大猩猩。圖片:Brocken Inaglory / wikimedia

現在中文語境中的「狒狒」專指猴科狒狒屬的五個物種。圖為東非狒狒(Papio anubis)。圖片:Stolz, Gary M. / wikimedia

同樣是在《中外百獸圖》裡,「歌利拉猴」之後還有幅名為「伸般西」的圖畫。「伸般西」即是黑猩猩英文名chimpanzee的音譯。還是在20世紀初,日語中的「黑猩猩」也進入了中國。1909年,鍾觀光所編寫的《理科通證·動物篇·猿 》中就記有:「黑猩猩,長與人等,毛黑色,顏面黃色,群棲樹上,集樹枝為巢,產非洲,西名伸般西。」除了「歌利拉」和「伸般西」之外,大猩猩和黑猩猩還曾有過其他的音譯名,例如在嚴復1898年的著名譯作《天演論》裡就記有:「非洲之戈慄拉、青明子兩種為尤近。」

大猩猩僅分布於熱帶非洲,分為大猩猩和西部大猩猩兩個物種。圖片:Mariomassone / wikimedia

到了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動物學大辭典》是我國的第一部動物學專業辭書,對後世影響甚大。此書中就列有「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三個詞條,這也表明orangutan、gorilla和chimpanzee至此已有較為正式的中文名稱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仍能見到混淆上述三個專用名詞的情況。

黑猩猩的文化

上面的例子展現了新的名詞在語言文字中產生和演進的過程。如果將語言媒介作為衡量是否具有文化的標準,那就只有人類才具有文化。但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文化被視作是一種通過學習來傳授,可以在代際之間傳遞的行為特徵。按照這樣的定義,黑猩猩無疑也具有文化了。前段時間就有一則黑猩猩釣白蟻也分不同流派的報導。而實際上除了釣白蟻之外,還有另外38種黑猩猩的行為模式被認為是具有著文化起源。

在釣白蟻的黑猩猩。圖片:Ian Nichols

珍·古道爾博士在坦尚尼亞貢貝(Gombe)研究黑猩猩的故事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大家不太熟悉則是幾乎跟珍博士同一時期,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西田利貞(Toshisada Nishida)也在坦尚尼亞的馬哈納(Mahale)開始了對野外黑猩猩的觀察和研究。可以說,這兩位的工作開創了我們對野外黑猩猩行為研究的先河。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漸漸發現了黑猩猩具有多種多樣的行為。

黑猩猩之間互相去除蝨子。圖片:Ikiwaner / wikimedia

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以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Andrew Whiten博士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Christophe Boesch博士牽頭,聯合珍·古道爾博士和西田利貞教授在內的另外7位黑猩猩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調查。最終,他們甄別出至少39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可以被視作存在文化差異。在這項大規模的研究之前,人們對於野生動物文化差異的認識只限於單個的行為模式,而黑猩猩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行為特徵也著實讓人眼界大開。

塔伊森林的黑猩猩用石塊砸開堅果。圖片:Liran Samuni / Taï Chimpanzee Project

人們發現每一個研究地的黑猩猩群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一整套行為模式集合,甚至可以歸納總結出「貢貝文化」或「馬哈納文化」。換句話講,光靠它們表現出的某些具體行為,就能馬上推斷出這隻黑猩猩生活在哪裡。比如,一隻黑猩猩如果有砸開堅果、打鬧時撕碎樹葉、一隻手使用短棍釣白蟻,以及敲打指關節來吸引雌性黑猩猩注意這樣的行為組合,那麼它顯然就來自於西非象牙海岸的塔伊森林(Taï Forest)。不過,有些行為之所以不存在於某些群體當中,原因可能是當地並沒有催生這種行為的條件。例如,烏幹達布東戈森林(Budongo Forest)的黑猩猩就不會像塔伊森林裡的同類那樣砸堅果,因為布東戈森林完全就沒有那種堅果。

烏幹達布東戈森林中沒有那種堅果,其中的黑猩猩自然也不會砸堅果。圖片:Magnus Manske / wikimedia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1999年的《自然》雜誌上面,隨即引發了延續至今的激烈爭論。有人不同意將「文化」一詞沿用到黑猩猩身上,還有人則認為關注野外觀察的這些靈長類研究者並未證明行為是如何在黑猩猩的代際之間傳承。Andrew Whiten博士和Christophe Boesch博士則表示其工作指出了黑猩猩其實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而通過圈養黑猩猩所進行的室內試驗也表明,黑猩猩和其他的猿類能夠通過模仿而習得新的行為。就生活在野外的黑猩猩而言,向群體中的年長者學習對於它們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黑猩猩其實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圖片:Animalparty / wikimedia

為了更好地了解黑猩猩的文化行為,Christophe Boesch博士於2010年在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發起了「泛非黑猩猩項目」(Pan African Programme,縮寫PanAf)。我們已經知道黑猩猩的屬名是Pan,而在英文中pan又有「泛、全部的」的意思,所以這裡其實還有個雙關。人們對整個黑猩猩分布區內約40個種群開展為期至少一年的研究工作發現,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強會造成黑猩猩可利用資源的減少,也會干擾到它們的社會學習行為,導致高達88%的行為呈現下降,長此以往將很有可能導致它們行為多樣性的喪失。

泛非黑猩猩項目。圖片:panafrican.eva.mpg.de

由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文化顯著單元」(culturally significant units)的概念,強調在以棲息地和遺傳多樣性保護為目標的傳統實踐基礎上,對於像黑猩猩這樣具有複雜社群結構和行為模式的動物還應當注重保護其文化及行為的多樣性。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內,黑猩猩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今天,受到偷獵、毀林和棲息地破碎化的嚴重影響,它們的數量仍在持續減少。如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人類所導致的每一隻黑猩猩個體的消亡,不僅意味著它身上所承載傳遞了上百萬年基因演化的終結,可能也代表著永遠丟失了屬於它們寶貴文化中的一部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吶。

原標題:《事實上,黑猩猩比我們曾想像過的要更接近於人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早期人類曾與黑猩猩交配
    據新華社電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8日刊登報告說,人類早期祖先數百萬年前與黑猩猩分離後,這兩種同源物種曾交配過。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下屬的布羅德研究所科學家首次通過對人類和黑猩猩的全基因組分析,確定了兩個物種在基因上出現差異的年份,這一分析帶來了三大發現:一、人類和黑猩猩「分家」持續時間超過400萬年,持續時間漫長,過程非常複雜;二、兩個物種「分家」完成的時間不早於630萬年前,很可能是540萬年前;三、人類的性染色體——X染色體非常「年輕」,比其他染色體的平均年齡小120萬年左右,是與黑猩猩基因組
  • 人類VS黑猩猩:區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實際上,Kanzi並不是人,他是一隻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一樣,倭黑猩猩也是我們的近親。雖然他不能像人一樣談話,但Kanzi還是改變了我們對我們靈長類親戚的看法。反過來,我們也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人類曾經認為自己是唯一具有情感、道德和文化的生物。但隨著我們對動物王國的研究越來越深,我們發現這並不完全正確。
  • 記憶力大PK 動物更勝人類
    據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豚能認出分離超過二十年的老朋友,而且可能比人類更擅長這個本領,海豚還能透過它們自己知道的信號,就像牢記不忘老朋友的聲音一般,依據不同的叫聲來識別老夥伴。科學家表示,人類是依靠視覺來識別,而面容是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的,可是海豚的叫聲則一直保持不變,因而它們識別老朋友的能力可以比人類持續更久。大象長短記憶都擅長另一方面,大象則以「永不忘記」而聞名。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認為,大象和海豚的認知複雜性水平相當,事實上,大象可以記住並分辨象群中的任何親屬。
  • 聽得懂英語,還上過大學,世界上最接近人的一隻黑猩猩去世了
    文/行走天涯聽得懂英語,還上過大學,世界上最接近人的一隻黑猩猩去世了人類的祖先很可能是大猩猩,達爾文曾經就揭露過人類的生存法則和由來的過程,大約在幾百萬年之前,人類還不是長著如今這副模樣的人類在最初的時候,人類和黑猩猩的長相一樣,黑猩猩在進化的過程中慢慢的褪去了毛髮,然後又學會了直立行走以及解放了雙手之後。智慧也就越來越高了,這時人類才脫離了低等生物的種群走向了高等生物,慢慢的人類成為了地球上的統治者。但是究其根本來說,人類和黑猩猩是不是原本就是一體的呢?現如今大自然界內還是存在著很多黑猩猩的,但是這些黑猩猩為什麼就沒有進化成人類呢?
  • 黑猩猩與我們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何它們未能進化成人類?
    我們可以從人類和黑猩猩的姿態得到最直接的觀察結果,黑猩猩在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四肢行走,其挺直運動的時間特別短暫。凱文·亨特是從事人類起源和靈長類動物進化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表示早在650萬年前左右的時間裡,人類祖先被困於乾燥的棲息地,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覓食,站立會讓我們與食物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
  • 黑猩猩機智偷記密碼成功越獄 智慧堪比人類了
    ,但是它們的智慧一定都不比人類差,黑猩猩不僅能夠迅速     原標題:黑猩猩機智偷記密碼成功越獄 智慧堪比人類了     近年好幾部和猩猩相關的電影非常火爆,在《猩球崛起》系列電影中,猩猩之間會使用手語交流、通過智謀從籠舍「越獄」、為爭奪領導權力玩政治暗殺……雖然黑猩猩是動物,但是它們的智慧一定都不比人類差
  • 黑猩猩和人類小孩一起養育,曾以為自己也是人類,後來怎麼樣了?
    來自國外的心理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從中得到靈感,他認為,人類的知識和才能或許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期的環境和人類社會所促成的,而黑猩猩作為人類的最近的表親,它們會不會也可以通過人類的社會環境來學會語言呢?
  • 比想像中要更加危險許多的9種動物
    從致命的寵物刺蝟到看似可愛的熊貓,接下來,小編要為你介紹,比想像中要更加危險許多的9種動物。>黑猩猩雖然被認為和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它們與人類差異還是非常大的,而且也非常危險。據悉,黑猩猩在烏幹達攻擊人類的數量一直都在創下記錄。顯然,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很多年,2014年發生了一個特別的事件,一隻黑猩猩把一名只有兩歲的幼童從它的母親那裡偷走後,襲擊了這名幼童,導致其最終死亡。
  • 黑猩猩智商擊敗兒童 或比人類更擅長玩電腦遊戲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黑猩猩在玩遊戲方面的能力,要高於兒童。為比較人類和黑猩猩的認知能力,美國密西根大學迪爾本分校科學家,分別對人類和黑猩猩實驗者進行測試,要求他們完成一個複雜的虛擬實境計算機迷宮遊戲。參與者按性別被平均分組,其中包括12名3-12歲的兒童,4名成人和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語言研究中心的4隻成年黑猩猩。
  • 美國發現一隻基因變異黑猩猩,有人類一樣的手指,它能否持續進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是物種進化裡最完美的產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人類曾有著共同的祖先。一系列陰差陽錯的概率事件,最終讓人類贏得了這場進化賽跑,成了地球上最高級的物種。
  • 黑猩猩的純情世界,它們比人類更重友情,年齡越大友情越珍貴
    在過去的33年時間裡,來自美國的生態學家團隊,一直在烏幹達基巴萊國家公園,對野生黑猩猩進行行為追蹤,最終發現,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友情」在黑猩猩之中,也開始變得越發珍貴起來,年長的黑猩猩更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並且互相梳理毛髮。
  • 黑猩猩和人類的心血管健康有相似之處
    一項針對黑猩猩健康狀況的新研究顯示,它們的飲食、旅行和攀爬方式對健康有益。黑猩猩是基因上最接近人類的物種。當黑猩猩有植物性飲食和大量鍛鍊的機會時,它們就屬於「健康」人類的範疇。實驗黑猩猩的飲食和運動受限,表現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跡象,更像久坐不動的人。黑猩猩對於理解人類健康和長壽的進化至關重要。
  • 相近的黑猩猩都有「丁丁骨」,為什麼人類卻沒有;人類虧了嗎?
    為什麼黑猩猩都有「丁丁骨」,人類卻沒有;已知黑猩猩是和人類最為接近的動物,我們把黑猩猩叫作類人猿,此外還包括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三種,大約在2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古猿,從此古猿開始演化出五種形態,包括人類。而大約在三四百萬年前才開始出現人類和黑猩猩。
  • 哪些生物與人類智力相當?黑猩猩、海豚和細菌上榜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要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智力」這個概念,許多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能力,至少在直接解決問題、視覺記憶、分層規劃等方面。就皮質神經元的數量而言,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應該是大猩猩和紅毛猩猩,但是它們的壽命較短,所掌握的文化非常有限,它們生活的種群不像人類社會這樣秩序井然,不像人類社會那樣複雜和長久,因此人類的智力與它們沒有可比性。
  • 黑猩猩和大猩猩,誰和人類的「親戚」關係更近?
    要問和人類長得像的動物,黑猩猩和大猩猩絕對榜上有名。作為人類的「親戚」,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智商在動物當中也是名列前茅。猜猜看,黑猩猩和大猩猩,誰和人類的「親戚」關係更近? 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兒難,那就來看看黑猩猩班的科普吧~ 這天,森林小學黑猩猩班的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項作業——找一找,誰是你的近親。黑猩猩毛毛腦瓜轉了轉,很快想到了同住非洲的親戚——大猩猩。
  • 愛滋病源於黑猩猩,那它是怎樣傳染給人類的?真相會顛覆你的想像
    據目前的研究可知,愛滋病最早起源於19世紀的非洲,來自於非洲的黑猩猩。眾所周知,愛滋病主要有3條傳染途徑:性傳播、母嬰傳播、血液傳播。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傳說,非洲地區的某些部落認為,只要人類喝下黑猩猩的血,就能獲得智慧和力量,於是常常有勇士會毅然決然喝下黑猩猩血
  • 那黑猩猩呢,他以前是人類黑猩猩,把自己當成人類?
    那黑猩猩呢,他以前是人類黑猩猩,把自己當成人類?隨著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加時光,我們都會在網際網路或app上上觀看我們喜愛的電影和電視作品,這樣一部電影在美國上映,一隻黑猩猩自幼與人類日以繼夜地生活在一起,人類的智商出現在長大之後,這部電影是一部高票房的好作品《猩球崛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相反的新聞或報導。
  • 黑猩猩的智商堪比人類,看看它們與人類有哪些區別
    在動物世界中,可以與我們人類智商進行比較的也就數黑猩猩了,黑猩猩是猩猩中最小的一種。經過化石發現,黑猩猩與我們的人類祖先生活了很長時間,在五百萬年前,由於黑猩猩的祖先與我們的人類祖先分道揚鑣,他們變成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它們選擇與同伴住在森林,黑猩猩也算是最接近人類智商與我們最親密的動物了,有些人甚至認為人就是第三種黑猩猩。
  • 人類與黑猩猩基因相似度99% 為何1%影響如此大
    方陵生 編譯  我們與黑猩猩為何如此不同  沒有人會將人類與黑猩猩混為一談,但我們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卻接近99%,基因組學研究進展正在努力破解我們的基因為何與黑猩猩如此相像之謎。  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組之間的差異雖然只有1%多一點,但影響卻十分巨大,讓人類與黑猩猩有了根本的區別。
  • 為什麼人類比黑猩猩更長壽?
    很多人類都能活到七八十歲,有的甚至能達到100歲。但對於最接近我們的動物來說,壽命卻短得多。比如黑猩猩,儘管與我們共享幾乎99%的遺傳密碼,但它們很少能活過50歲。美國杜克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對此提供了可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