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議論
市民甲:到處都有垃圾桶,多走幾步丟進去也不費事啊,有些人實在太懶。
市民乙:亂扔亂吐的人,隨意破壞公共環境衛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素養,這種行為令人不齒。
市民丙:「人有三急」,每個人都一樣,為什麼別人能文明地去廁所,有些人卻做不到呢?還是要多檢討自己啊。
別讓陋習煞了風景
文平
生活中,總能見到亂扔亂吐的人,或留下一口黏黏糊糊的老痰揚長而去,噁心別人;或把垃圾散落於地,汙了環境。更有甚者,不管青天白日還是黑燈瞎火,在牆角邊、綠化帶、高速路邊隨意便溺,有的家長甚至讓孩子在商場、飯店等公共場所隨地大小便。不能不說,這些人身上的文明底線已降至下限,公德心、羞恥心的缺乏,呈現的是一種自私的醜陋。這些陋習與文明城市創建格格不入,是必須「消滅」的敵人。
出現這些不文明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內急」時,附近一時找不到公共廁所,或者公共廁所衛生條件太差,只得出此下策。針對這一原因,相關部門應該主動作為,在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科學設置公共廁所,也可以讓單位廁所對外開放,在醒目位置設立引導標誌,讓市民隨時能找到廁所。同時,加強公廁管理,做好日常清理以及設施維護等工作。另一方面,確實是有少數人文明素養不高,缺乏自律意識。針對這一原因,應加強宣傳教育力度,營造濃厚文明氛圍,讓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反對陋習、共同糾正陋習的風氣。對待明知故犯或屢教不改者,要形成約束和懲誡機制,有效給予糾正,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和文明素養水平,努力消除文明創建中一切「拖後腿」的行為和現象。
來源:益陽日報作者:曹燦 文平編輯:梁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