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似乎是大自然中生物的標配,幾乎都有動物,魚類、鳥類、大多數爬行動物,甚至一些我們的近親,都有。
至少從5億年前,尾巴開始進化,尾巴在大自然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
壁虎用它們來儲存脂肪,鳥類利用它們在空中飛行,響尾蛇用它們來嚇跑捕食者,而牛馬用尾巴來趕蚊子。
對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尾巴只有一個目的:平衡。
然而,當你在進化樹上接近人類物種時,就會發現尾巴漸漸消失了,大猩猩、黑猩猩和其他類人猿,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均沒有尾巴。
既然尾巴這麼有用,為什麼人類沒有呢?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就先來看看,人類是走路的姿勢。
大部分靈長類動物是四腳著地,胸部斜貼在地上行走,而我們完全依靠兩條腿走路。
這種行走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優勢,消耗的能量比四足動物要少。
兩條腿可以利用重力,每走一步,地心引力就把我們向前拉,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走路時消耗的能量比四肢行走少25%。
別小看節省的能量只有25%,但在弱肉強食的野外,節省的每一點能量都意味著生存還是飢餓。
最重要的是,直立行走不需要尾巴來保持平衡。
人體的上半身體重雖然重,但是這些重量是完全處於下肢的上方,不需要尾巴來平衡整個身體,尾巴就如同雞肋,有時還會影響坐姿,因此慢慢消失了。
但我們依然保留了尾巴的痕跡,那就是尾椎骨。
尾椎骨位於脊椎尾部,這是祖先遺留下來。尾椎骨也是一個奇特的部位,平常沒啥用,當有一天你屁股著地摔了,尾椎骨就會受傷,這種滋味可不好受。
返祖現象
話雖如此,在實現生活中,依然有一些嬰兒帶著「尾巴」出生,比較少見,也被稱為返祖現象。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看起來像「尾巴」的部位,實際上是一種病變組織,可能是腫瘤、囊腫,或者是寄生雙胞胎。
更罕見的是,這些組織確實是脊柱的延伸,但完全沒有骨頭,是由脂肪和組織構成的軟管。
這些類型的尾巴通常是天生的缺陷,一種脊柱畸形,稱為脊柱裂。醫生會在不傷害嬰兒的情況下通過手術切除尾巴。
如果有尾巴,你會用來做什麼?
雖然沒有尾巴,但人類對尾巴的痴迷從未停止過。
在日本,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機器尾巴,機器尾巴模仿動物的尾巴,長1米,可以左右搖擺。
眾所周知,尾巴最大的功能就是保持身體平衡,因此機器尾巴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幫助老年人在行走時不摔倒。
在老齡化非常嚴重的日本,機器尾巴確實非常有幫助。
關於人類是否應該重新裝上尾巴的話題,爭議性很大。
很多人覺得多此一舉,也有人覺得有了尾巴,生活會變得非常有趣。
可以大膽想像一下,如果有尾巴是常態,生活會變成這樣:
1、相當於多了智慧型手機支架,你可以用尾巴拿手機,用手操控手機,另一隻手還能拿奶茶;
2、多了一個裝備,運動或者打架等劇烈活動中,尾巴成為最大的優勢;
3、成為選擇另一半的主要因素,尾巴的長度或者粗細,成為審美標準之一;
4、再也不是手拉手,可能是尾巴牽著尾巴。
市面上也會出現很多關於尾巴美容的項目,設計很多有尾巴的床和凳子,等等等等。
總之,有了尾巴,我們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至於變化是好還是壞,就不好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