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塘街道內,「紅管家」登門入戶,為群眾送去暖意。 廖偉民 攝
遇事需要出遠門,家中鑰匙放心交給「紅管家」;垃圾分類習慣要養成,「紅管家」登門來宣講、桶邊忙督導;小區架空層亟需改造,「紅管家」帶頭奉獻,居民們捐資出力,簡陋空間變成有景有樂的「新境界」。
「有事就找『紅管家』!」如今在雨花區圭塘街道,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創新帶來變化。黨員爭先奉獻,各行各業參與,1300餘名「紅管家」織就一張溫情的為民網,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更讓越來越多社區變成居民零上訪、安全零事故、治安零發案的「三零」家園。
設 「三員八崗」,讓紅管家有為
因為圭塘河的滋養,圭塘街道內高樓林立、商圈繁榮。但在一手抓建設發展,一手抓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基層治理如何跟上發展速度,一度成為街道「成長的煩惱」。
群眾訴求日趨多元,光靠街道社區和物業,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新建樓盤如雨後春筍,居民來自四面八方,流動黨員同樣期盼有「家」有為……一道道難題亟需破解,怎麼做?
破題從一次探索開始。三年前,雨花家園社區打造了「紅管家」服務隊,一群老黨員守護家園平安、幫解鄰裡難題,社區風貌煥然一新。
「鍛造平臺、錘鍊隊伍,讓黨員找組織抬頭就是,群眾找服務身邊就有。」圭塘街道黨工委書記肖向東介紹,街道由點及面,全域化展開「紅管家」行動,目的就是讓老黨員老有所為、青年黨員學以致用、居民群眾困有所幫,最終推動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街域發展的深度融合。
避免行動「一陣風」,圭塘街道出臺實施方案、制定工作機制,設立包括黨的政策宣講員、社會治理指導員、幫扶群眾服務員在內的「三員八崗」,引導黨員們積極參與到治安巡邏、文明勸導、幫難解困等各類志願活動中。同時,每個社區建立「紅管家」工作室,這裡是社情民意傳遞的始發站,也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先鋒站。
黨建陣地立新、黨建品牌創新,紅色力量湧動,濱水街區處處溫情蕩漾。
將難題矛盾化解在「城市末梢」
「石爹,我要出差幾天,家中的花草就拜託您啦。」「鑰匙放我這,沒問題!」在金福社區,提起「紅管家」石國基,誰都會贊一聲「熱心腸」。他的腰間總掛著一大串鑰匙,出遠門的鄰居放心請他照看家;忙上班的小年輕沒法接孩子,他接到電話趕緊去幫忙。
「紅管家」隊伍打造的目的,就是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讓難題矛盾化解在「城市末梢」。為此,圭塘街道各個社區將每月收集的民意訴求製成清單,「紅管家」傾力參與,開解民慮、化解民憂。
景觀假山流水涔涔,休閒桌椅實用溫馨,每每行走在架空層,山水豪園小區的居民就會心頭一暖。由於先期建設缺陷和後期管理不足,小區架空層一度黃土裸露、汙水四溢。關鍵時候「紅管家」站出來,在他們的帶領下居民紛紛捐資出力,讓架空層改頭換面。
位於美林景園社區的美林街,此前坑窪破爛,在社區黨組織和「紅管家」工作室的共同發力下,路面實現「白改黑」、下水管網置換一新。
如今行走在圭塘街道,自來水加壓、電動車充電棚建設、垃圾站改造……因為「紅管家」的助力,不少問題迎刃而解,溫情家園帶給居民更多獲得感。
以民意民聲為導向、民願民盼為引領,如今「紅管家集市」更定期亮相街頭巷尾,從幫磨菜刀到維修小家電、義務理髮,「紅管家」們亮出身份、曬出手藝,群眾的生活小難題家門口就能獲幫解。
「大合唱」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建設「三零」社區,源自群眾的深切期許,重在基層的創新落實。在「紅管家」品牌的召喚下,轄內企業、駐街單位、社會組織等各行各業的黨員群眾紛紛加入其中,圭塘街道也由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82歲老人袁泳賓這段時間聽到了一個新詞:數字經濟。「什麼叫數字經濟?就是大家都用手機交錢買東西,可我只曉得數票子。」不久前,老人走進了中南院社區開設的智慧型手機課堂,學會用微信的她發語音、和朋友視頻聊天,玩得不亦樂乎。
中南院老年人眾多,社會組織「銀髮族」加入社區「紅管家」行列,開設惠老餐廳、為白髮居民量身打造緊跟潮流的學習課堂,關注的雖然都是吃住娛等家常事,卻因服務精準而備受歡迎。
和潤社區內駐有省生態環境廳,該廳多個黨支部與社區結對,在職黨員紛紛為群眾幫難解困。同時環保專家還利用專長,助力街道強化對圭塘河的治理與保護,讓汩汩清流成為百姓的幸福之源。
「有事就找『紅管家』!」一聲響亮的承諾、一句暖心的呼喚。各方力量爭先參與,圭塘街道的「紅管家」隊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至今已有1300餘人。「下一步,我們將更加精細『紅管家』的管理和服務模式,同時加入智慧元素,讓『紅管家』真正成為百姓家園的好管家。」肖向東說。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