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目前得到的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由于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進而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年齡差異很大,與不同時代洋殼相關的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海溝、阿留申海溝和湯加-科馬迪克海溝的俯衝啟動時間卻基本相同(圖1)。這就表明它們不是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引起的自發俯衝,而是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所觸發的。

是什麼地質事件導致了太平洋板塊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組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速率進行了重建,結果發現在太平洋板塊發生轉向之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均在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起始前發生了明顯的減速,表明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是誘導俯衝。

距今約1億-5300萬年,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均向北漂移。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俯衝,與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藕斷絲連,構造關係類似現今的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後者以印度洋的東經九十度海嶺巨型走滑帶相連。

在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均與歐亞板塊發生了硬碰撞,漂移速率大幅度降低(圖2)。此時,太平洋板塊向北的漂移未受到阻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槓桿,導致了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的改變,導致新的俯衝。

這一發現支持作者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老的洋盆碰撞閉合導致鄰居洋盆新的板塊俯衝,正是板塊構造體製得以持續數十億年的關鍵。這種板塊俯衝起始機制為完善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制約。

圖1~5200萬年(52 Ma)西太平洋俯衝帶同時起始俯衝,其略晚於帝王-夏威夷島鏈的轉折時間~5300-5200 萬年,這說明了俯衝起始是誘發導致的;塔斯曼海也在這一時間停止擴張。

圖2印度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漂移速率圖。印度大陸在~六千萬年時速率達到最大值,在~5500-5200萬年迅速降低;澳大利亞大陸運動速率在~5300-5000萬年也迅速降低,在~5000萬年時速率接近0;兩大板塊運動速率都迅速降低的時間表明硬碰撞的開始,這可能是導致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改變的主要驅動力。

據悉,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XDA22050103, XDB4202020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600408)、泰山學者(ts201712075)等聯合資助。

(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板塊俯衝帶」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北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系統總結了板塊俯衝帶領域最新研究進展,探索了該領域的研究前沿方向和發展趨勢,凝練了板塊俯衝帶領域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同時紀念「板塊構造」理論創立50周年。論壇邀請了21名專家圍繞五個專題進行學術報告,並分別以大陸俯衝帶、特提斯古大洋俯衝帶和西太平洋現代大洋俯衝帶為實例進行了詳細介紹。
  • EPSL:印度大陸的撕裂俯衝
    自50Ma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而成青藏高原以來,印度板塊在青藏高原之下已有40餘個百萬年之久,尤如長河銀舞,滔滔不絕,連綿不斷,亙古長存,俯衝不停
  • 為什麼「海溝」不是出現在板塊的生長邊界,而是位於消亡邊界呢?
    其實不然,海溝是分布於板塊消亡邊界中的地理事物,海溝多是出現在海洋板塊(比如太平洋板塊)和陸地板塊(如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等)之間相互碰撞擠壓,由於海洋板塊位置比較低,就會在碰撞的過程中俯衝到陸地板塊的下方,並且在俯衝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向下的俯衝帶,通常這個深深的俯衝帶位置就是海溝所在的區域。
  •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帶野外地質考察指南
    中國境內之青藏高原,佔全中國陸地面積的26%,因而這裡也是中國地質學家開展地質科學研究的重要根據地。儘管青藏高原在地質科學研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但由於高寒缺氧,人們對該區眾多重大地質問題的認識仍相當有限,卻也留給後人追趕地質科學研究步伐的絕佳時機。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發現,大約4700萬年之前,青藏高原曾經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而且當時它也沒有如今這麼「高冷」,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彌補了此前青藏高原研究過程中的空白
  • 多學科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蘭州大學供圖近日,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
  • 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保存了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實驗室。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DNA條形碼及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極大地推動了科學家們對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探索,大量隱存物種被發掘和描述。
  • 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探家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圖首次青藏高原科考留下的一頁空白如果說首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是一次「大發現科考」,那麼,在其取得的豐碩成果中仍有一頁空白——高寒溼地。由於概念尚未系統確立,受當時條件所限,高寒溼地沒有作為單獨的類型列出,成為首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留下的待解之謎。「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特徵是什麼、分布在哪兒、面積有多大、現狀如何?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如何保護?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系統回答。」溼地科考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豔芬說。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兩種青藏高原魚類有了名字
    11月11日,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新種各一種。青藏高原湖河縱橫,魚類物種資源豐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生物類群之一,高原魚類的多樣性與其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魚類優勢類群和重要區域,採用形態學、生態學、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此外,研究還發現,湖泊冬季冰面升華水量大約佔湖泊年蒸發量的12.3%—23.5%,是湖泊水量平衡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青藏高原南部湖泊的非結冰期長度和湖泊蒸發量都顯著高於北部湖泊。那麼,研究人員究竟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投入使用 6 年來,「科學」號聚焦西太平洋深遠海,統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太平洋船時項目等海上作業需求,在航 1 500 多天,累計航行 21 萬多海裡,有力支撐了我國涉海海洋機構深海裝備體系、技術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建設和深遠海科學研究。
  • 大氣所青藏高原雷暴強對流和閃電觀測開展
    大氣所青藏高原雷暴強對流和閃電觀測開展 2020-08-31 大氣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GEO實驗室在平均海拔約3650m的拉薩市區連續開展雷暴強對流和閃電觀測實驗,綜合利用閃電幹涉成像儀、高速攝像、大氣電場儀、快慢電場變化儀等電學、光學探測設備加密監測青藏高原東南部典型區域的雷暴強對流和閃電活動(圖1、圖2)。
  • 非洲的東非大裂谷和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其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並不是平坦的一塊,而是呈現高低起伏的各種地形和地貌形態,在陸地上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在海底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等地形。在我們的地球表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深邃而綿長的峽谷,就像是地球臉上巨大的「傷疤」,比如位於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可以說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傷疤」,還有位於太平洋西北部海底的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可以說是地球海底最大的「傷疤」。
  • 化石證據表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該項研究由曾志傑博士(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Gary Takeuchi(美國洛杉磯瀝青湖博物館)和頡光普研究員(甘肅省博物館)合作完成。  由於青藏高原擁有在北極和南極圈之外地球上最大面積的凍土和冰川,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不但享有「世界屋脊」的美譽,同時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海洋大致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地殼佔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積的海洋地殼是如何橫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
  • 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建「智慧國家公園」
    (全面深改這五年)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建「智慧國家公園」中新社西寧1月20日電 (記者 張添福)「我們現在講可可西裡堅守精神,但那時候,保護隊員是在拿命來維護那塊地方的生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日前在青海西寧說,「上一些科技手段,保護就會很高效。」
  • 蘭大研究團隊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日前,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
  • 這些小鳥憑什麼棲息在青藏高原—新聞—科學網
    這些小鳥憑什麼棲息在青藏高原——中國科學家揭示3種高原鳥類適應性機制   長尾山雀科的鳥兒都是體態玲瓏的小可愛。
  • 【科技日報】科學家揭示樹麻雀對青藏高原適應機制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嚴酷的高原高寒環境,但也有許多生物在那裡繁衍生息。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動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專題研究團隊研究人員通過對麻雀的群體基因組研究,結合心肌、飛行肌組織形態特徵分析,發現了麻雀屬中的一種——樹麻雀對高原環境有著特殊的早期適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