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日前,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
52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馬家窯文化先民狩獵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場景復原圖。
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然而,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比例。
山那樹扎遺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岷縣縣城以北10公裡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該遺址測年結果顯示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類型屬於馬家窯早期文化。該遺址野生動物遺存約佔全部動物遺存的78%,粟黍作物遺存佔植物遺存的80%以上,說明粟黍種植和狩獵活動是該遺址先民獲得食物資源的主要方式。出土的野生動物遺存除了羚羊、熊、虎、野豬和野兔等動物外,還出現水鹿、金絲猴和竹鼠等熱帶/亞熱帶動物,以及無法鑑定到種屬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
52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馬家窯文化先民狩獵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場景復原圖。
研究團隊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科動物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經過分析表明,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遺骸均屬於現今棲息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印度野牛,而2個犀牛遺骸屬於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瀕危動物蘇門答臘犀牛。
該研究表明,現今只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約在5000多年前曾生活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馬家窯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獵資源。通過系統比較古氣候和動物考古數據,研究團隊提出:約5200年前,較高的夏季溫度和溫暖溼潤的氣候可能促使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等熱帶動物分布於較高緯度的地區,成為當時的先民提供狩獵資源,使得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東亞地區最後的狩獵場之一。此後,約5000到4000年前,在氣候惡化和人類活動增強等多重影響下,青藏高原東北部野生動物多樣性顯著下降,牧業活動取代狩獵活動成為該地區先民獲取肉食資源的主要方式。
據了解,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