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研究團隊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2020-10-29 每日甘肅網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日前,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

52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馬家窯文化先民狩獵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場景復原圖。

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然而,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比例。

山那樹扎遺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岷縣縣城以北10公裡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該遺址測年結果顯示為距今5270-5035年前,文化類型屬於馬家窯早期文化。該遺址野生動物遺存約佔全部動物遺存的78%,粟黍作物遺存佔植物遺存的80%以上,說明粟黍種植和狩獵活動是該遺址先民獲得食物資源的主要方式。出土的野生動物遺存除了羚羊、熊、虎、野豬和野兔等動物外,還出現水鹿、金絲猴和竹鼠等熱帶/亞熱帶動物,以及無法鑑定到種屬的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

52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馬家窯文化先民狩獵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場景復原圖。

研究團隊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科動物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經過分析表明,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遺骸均屬於現今棲息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印度野牛,而2個犀牛遺骸屬於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瀕危動物蘇門答臘犀牛。

該研究表明,現今只分布在熱帶地區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約在5000多年前曾生活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馬家窯文化先民重要的狩獵資源。通過系統比較古氣候和動物考古數據,研究團隊提出:約5200年前,較高的夏季溫度和溫暖溼潤的氣候可能促使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等熱帶動物分布於較高緯度的地區,成為當時的先民提供狩獵資源,使得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東北部成為東亞地區最後的狩獵場之一。此後,約5000到4000年前,在氣候惡化和人類活動增強等多重影響下,青藏高原東北部野生動物多樣性顯著下降,牧業活動取代狩獵活動成為該地區先民獲取肉食資源的主要方式。

據了解,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

相關焦點

  • 多學科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蘭州大學供圖近日,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牛科動物
  • 5000年前,它們竟生活在青藏高原
    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以及他們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謎題。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實驗室與國內多個研究機構進行古DNA遺傳學、考古學、古氣候學和地理學等多學科交叉合作,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青藏高原曾存在大型熱帶哺乳動物。此前青藏高原發現了棕櫚等大量熱帶植物的化石,這一新發現產生的震動不言而喻。
  • 陝西省科研團隊深入青藏高原助力研究藏羚羊
    從今年7月中旬開始,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陝西省動物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和央視報導團隊,在亞洲最大的陸地野生動物保護區——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開為期20天的《2020我們與藏羚羊》科考活動。從畫面上看,遠遠望去,山坡上、溝谷中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藏羚羊,多數成年藏羚羊都帶著新生的小藏羚羊。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保存了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實驗室。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DNA條形碼及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極大地推動了科學家們對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探索,大量隱存物種被發掘和描述。
  • 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探家底」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溼地生態系統與水文過程變化」專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並成立了由陳宜瑜、傅伯傑、趙進東、魏輔文和於貴瑞等院士組成的諮詢專家組。團隊成員在四川石渠利用通量塔進行測量。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藏羚羊達20萬隻左右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獲悉,可可西裡藏羚羊已陸續返回原棲息地,大規模遷徙產仔於近期結束,回遷藏羚羊數量持續增加。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等地的藏羚羊每年5月至7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從7月25日開始,捕捉到多段藏羚羊攜幼仔在草原覓食、穿越青藏公路、穿越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橋洞等畫面。
  • 最新研究稱曾向北遷徙
    最新研究稱曾向北遷徙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該論文稱,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現今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潛在生態響應。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東北部~5200年前人類圍獵印度野牛場景復原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團隊與中科院
  •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約16萬年前 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
    最新考古發現進一步證明: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日前在京發布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 【中國科學報】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和副研究員李強領導的國際團隊通過野外考察和研究,證實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6月11日,以《從第三極遷向北極:現生北極狐的喜馬拉雅起源》為題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生物科學》。
  •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2020-04-05 15:25:54科研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新發現!遠古「神秘犬」幫助藏獒適應高原嚴酷環境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以往人們認為,一種高原適應突變基因通過基因交流,從藏灰狼擴散至藏獒中,才讓藏獒在高原環境中生存繁衍,這也是家養動物適應進化的一個重要課題。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與遠古未知犬科種群的雜交,才促進了藏獒的高原適應演化。我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伴隨著人類的遷徙定居,一批家養動物也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世代繁衍,為解析生物對高原極端環境快速適應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了豐富素材。
  • 向北遷徙躲避熱浪
    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不斷變暖。這對美洲乳齒象而言,不是什麼好消息。對35頭美洲乳齒象線粒體基因組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這段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地區遷徙。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奇聞:5200年前,青藏高原為熱帶地區,古人曾狩獵犀牛和白肢野牛
    神秘的青藏高原位於我國的西北部,那裡植被稀疏,平均海拔達到4千米,與許多地區相比,青藏高原溫差較大,氧濃度較低,並不適合人類和大多數動植物生存。這也是青藏高原物種數量相對較少的根本原因。有科學家從當地的考古遺蹟中發現,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也曾是一片蔚藍的海洋,甚至淹沒了珠穆朗瑪峰。古生物學家從海拔6千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也證明了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在遠古時期也曾經是一片古海。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