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2021-01-08 華西都市報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石片。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考古學家正在進行沉積物DNA樣品採集。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圖片由蘭州大學宣傳部提供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近期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國內外考古界再次聚焦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亟待考古攻克。
  關於夏河白石崖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和團隊就在以夏河縣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
  「這一區域分布著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內的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山洞,團隊試圖找到更多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同時也希望能夠確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並獲得他們曾經在此生活的證據。」張東菊說。
  2016年,張東菊在白石崖周邊發現了一處並未覆蓋堅硬鈣板的鬆散土狀堆積,在群眾踏開的堆積物中,還發現了幾塊打制石器和一些炭屑,測年結果顯示距今4000年左右。
  研究人員據此確認,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史前考古遺存,然而不進行考古發掘,就永遠不知道裡面到底有哪些考古遺存,以及他們有多老。

小探方裡的宏大世界

  兩年後,團隊提交的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申請獲批,2018年12月,張東菊團隊開始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正式考古挖掘。
  挖到1.6米深,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石製品主要由採自洞前河谷的角頁巖和變質石英砂巖礫石打制而成,打制技術以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為主,還有較多的刮削器等工具。骨骼遺存多較破碎,有人工砍砸和火燒痕跡。
  研究人員初步分析顯示,上部文化層以羚羊、狐狸、旱獺等中小型動物為主,下部文化層則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動物為主。此外,對沉積物的多指標分析顯示,地層堆積主要為原生堆積,考古遺存未經過明顯擾動。
  陳發虎團隊用多種測年方法為遺址建立年齡框架,全面收集考古遺物,並開展沉積物古DNA研究。同時,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團隊共同開展沉積物DNA分析,德國、澳大利亞科研團隊參與沉積物DNA結果討論,共同開展沉積物單顆粒光釋光測年工作等。
  「沉積物古DNA分析是一種新興的分子學技術,可以獲得曾在遺址活動的古人群信息,打開舊石器考古遺址人群活動研究的新窗口。」張東菊說,動物或人死亡之後,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也會降解,斷成一段一段,它能否經過數萬年的歷史演變保存下來,則與保存環境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越幹越冷的地方越有可能保存。
  遺址發掘前,張東菊就與付巧妹一起制定了古DNA分析沉積物樣品的採樣計劃,考古人員「全副武裝」,身穿防護服把樣本提取到無菌袋裡,最大程度地減少接觸,確保樣品採集和運送過程中不會受到現代人類DNA的汙染。
  「就像用吸鐵石把一堆混雜的金屬中的鐵塊吸出來一樣。」付巧妹團隊通過實驗捕獲釣取了樣本中242個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DNA。分析顯示,沉積物中的動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滅絕動物,與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遺存一致,驗證了沉積物DNA分析的可靠性。同時成功獲得了古人類線粒體DNA,進一步對比分析顯示,這就是丹尼索瓦人的DNA。
  另一大難題是測年。洞穴沉積物來源和搬運都較為複雜,因此準確測年更加困難。研究團隊在探方T2第1-6層選擇了14件動物骨骼,進行了前處理和AMS14C測試,發現第4-6層的骨骼已經超出碳十四測年上限。同時,在第2-10層採集了12個光釋光樣品,開展單顆粒光釋光測年分析。
  「當石英或長石顆粒被埋藏在環境中,它就像一個計時器一樣開始積累輻射能量。把它挖出來,用光去激發它的能量,所釋放出的信號就會反映它已經在那裡沉寂了多久,這就是光釋光測年法。」張東菊說。
  結合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結果,團隊建立貝葉斯年齡模型,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3萬年的可靠年齡框架,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最早活動歷史又提早了3萬年,也為化石出土於白石崖溶洞、夏河人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等結論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
  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主要發現於T2探方的第2、3、4、7層,結合地層年代,顯示丹尼索瓦人主要出現於距今6萬年和10萬年,進一步拓展了丹尼索瓦人在白石崖溶洞中生活的時間——從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中期,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悠久的佔據歷史。

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關於他的研究曾兩度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已知考古學證據支持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大陸,從那裡走向世界。丹尼索瓦人的發現以及其對部分現生人群不同的基因貢獻,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更為複雜的人類演化和遷移圖景。」張東菊說。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繁衍構成重大挑戰,在該地區研究古人類演化意義重大。
  2019年,白石崖溶洞研究成果發布後,在考古學界產生了轟動效應,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白石崖遺址的科學研究工作乘勢而上,後續挖掘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考古遺存。
  張東菊介紹,白石崖溶洞作為目前青藏高原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為進一步了解青藏高原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信息,填補了東亞地區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古人群具體種屬鑑定的空白,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乃至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的發現不僅改寫了青藏高原人類演化歷史和中國的史前史,對現代人晚近走出非洲的假說也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教授說。
  「現在的工作只是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開端。」張東菊說,夏河人生活的時期涵蓋了最近最冷的兩次冰期,他們如何適應高寒缺氧環境,怎樣進行生火保暖、打制石器、捕獵果腹,都亟待研究考證。「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我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潛力無限。」她說。

據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約16萬年前 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如何生活?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通報的兩項重要發現涉及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歷史時期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動該地區的考古工作,支持考古單位及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多學科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與衍變、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等重要課題研究」。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稱作「世界第三極」和「世界屋脊」,總面積達到了250萬平方公裡,除了包括我國西藏全部之外,我國青海、新疆、四川、甘肅、雲南等部分地區,也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
  • 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
    蘭州大學宣傳部供圖  「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蘭大研究團隊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日前,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將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從此前的約北緯29度擴展至約北緯34度,表明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
  • 多學科研究發現:熱帶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
    牛科動物曾向北遷徙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及其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珊瑚礁魚「馴養...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珊瑚礁魚「馴養」糠蝦、星際高速公路、聯合用藥 2020-12-17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000年前,它們竟生活在青藏高原
    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以及他們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方式,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謎題。動物遺骸碎片化存在 難以鑑定其準確物種歸屬山那樹扎遺址,坐落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甘肅省岷縣縣城以北10公裡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在這裡,比較基因組學專家發現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遺存。「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顯示出狩獵活動在該地區動物資源利用方式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至約4000年前。
  • 【中國科學報】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和副研究員李強領導的國際團隊通過野外考察和研究,證實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6月11日,以《從第三極遷向北極:現生北極狐的喜馬拉雅起源》為題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生物科學》。
  •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2020-04-05 15:25:54科研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 兩項中國研究成果為人類起源研究填補「缺環」
    「非洲發現大量200萬年至600萬年之間的人類化石,該時期的人類化石中國還沒有發現,而雲南擁有歐亞大陸最大規模的距今600萬年至12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標本。未來研究團隊還將尋找更多年代更晚的演化『缺環』,進一步追蹤亞洲環境變化與生物演化的耦合機制。」吉學平表示。
  • 這塊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人的時候,我們非常興奮,因為考古學家找了它十年 | 張東菊 一席第824位講者
    早期的丹尼索瓦人大約是在10萬年之前,晚期的丹尼索瓦人大約是在距今8萬年到5萬年之間,他們在遺傳信息上是有區別的。我們將地層中提取到的線粒體DNA和這兩波丹尼索瓦人的DNA對比之後發現,白石崖溶洞的丹尼索瓦人DNA和丹尼索瓦洞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更緊密的遺傳聯繫。也就是說在晚更新世的早中期,距今13萬年到距今5萬年之間,一群遺傳特徵非常近的丹尼索瓦人,廣泛分布在南西伯利亞到青藏高原這個區域。
  • 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犛牛
    在藍天白雲下,除了矯健馬兒,那發出「豬叫聲」的犛牛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的特有標誌。千萬年來,犛牛與藏族人民唇齒相依,被誇贊全身上下都是「寶」。它們對高寒、低溫、缺氧的極端環境有著超強的耐受能力,也因此成為了承載著高原文明的動物。
  • 攀鱸被捲入青藏高原隆升之謎的激烈爭論—新聞—科學網
    18世紀,一位丹麥博物學家曾經目睹過在樹縫裡爬動的攀鱸,並進行了科學記錄,可在此之後,並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明這個說法。後來,現代魚類學家澄清,陸地上行走的攀鱸可能是遭遇了鳥類,而被叼到了樹椏上,偶然被人類遇見,才有了這個有趣的誤會。
  • 最野性的犛牛,憑啥能叫「高原之舟」?
    3500至4500年前,被馴養後的犛牛成為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和生產資料,雪域人民的「高原之舟」。依照《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距今約為1萬年至4000年左右,古羌人馴化了犛牛這一學說,目前僅見於史料記載(大於四萬五千年前的犛牛頭骨化石)。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
  • 考古發現人類已知最古老細繩製作 距今4.1萬至5.2萬年
    【每日科技網】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一期發表的一篇考古研究論文稱,考古學家在法國中南部阿爾代什河附近一處遺址中,發現約4.1萬至5.2萬年前的一段6毫米長細繩。
  • 奇聞:5200年前,青藏高原為熱帶地區,古人曾狩獵犀牛和白肢野牛
    神秘的青藏高原位於我國的西北部,那裡植被稀疏,平均海拔達到4千米,與許多地區相比,青藏高原溫差較大,氧濃度較低,並不適合人類和大多數動植物生存。這也是青藏高原物種數量相對較少的根本原因。有科學家從當地的考古遺蹟中發現,青藏高原也是如此,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也曾是一片蔚藍的海洋,甚至淹沒了珠穆朗瑪峰。古生物學家從海拔6千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也證明了即便是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在遠古時期也曾經是一片古海。
  • 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
    中新社昆明10月20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宿兵研究組古DNA室與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作,對山那樹扎遺址的10個大型牛科動物和2個犀牛骨骼標本開展古DNA研究發現,熱帶印度野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史前棲息於青藏高原東北部,促使該地區成為東亞最後的狩獵場之一。
  • 化石證據表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由於青藏高原擁有在北極和南極圈之外地球上最大面積的凍土和冰川,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不但享有「世界屋脊」的美譽,同時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的哺乳動物與南北極動物同樣擁有適應低溫的厚重皮毛,而且其中的食肉類也較其他地區具有更強的獵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