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羅爭光 李德欣 戰嘉琦 楊毅沉)當你在一些寺廟場所向功德箱內投錢的時候,你知道這些錢最後都去哪兒了嗎?你是否能接受,很多「功德箱」,其實是旅遊景區甚至上市公司攫取利潤的工具?真相到底如何,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帶你一起去探個究竟。
70個「功德箱」遍布寺院,超過七成竟和僧眾無關?
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千年古剎潭柘寺,如今是國家4A級景區。進入寺內數十個殿,「功德箱」隨處可見。記者注意到,這些刷著紅漆的功德箱分兩種,一種正面寫著「功德箱」,一種正面寫著「廣種福田」,後者較舊。
記者按照潭柘寺常規遊覽線路一路數下來,當天開放的景區內各殿竟一共有70個功德箱,其中寫著「功德箱」的箱子53個。
記者還發現,各殿放置功德箱的數量也頗為懸殊: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等殿內,只有一兩個「廣種福田」功德箱,而景區側方的小殿反而功德箱甚多,如東觀音洞有「功德箱」7個、小小的財神殿甚至有「功德箱」12個。
為什麼功德箱有不同的造型,而且各殿數量如此懸殊?
大雄寶殿內的一名僧人透露出了秘密:寫著「廣種福田」的功德箱是屬於住寺僧團所有,而寫著「功德箱」的全都屬景區所有。也就是說,53個「功德箱」都屬於景區,超過總數的七成,信眾和遊客若投錢到這些「功德箱」,最後都成了景區的收入!
離潭柘寺不遠的另一座千年古剎戒臺寺內,同樣有兩種類型的功德箱,記者在當天開放的各殿粗略數了一遍,正面寫著「廣種福田」的功德箱有3個,寫著「功德箱」的則有10個。一名住寺僧人告訴記者,類似於大雄寶殿內的寫著「廣種福田」的功德箱屬於僧團所有,其餘是景區設的。
在北京其他一些寺院景區,同樣存在不同外形的功德箱,一些居士和工作人面介紹,有的功德箱歸寺院(即僧團)所有,有的功德箱(比如放置在一些售賣旅遊紀念品的案臺或燃香點燭的案爐邊的),均是景區開發部門自己設立。
責任編輯:吳俊傑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