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喜鵲哺育杜鵑雛鳥記

2021-01-08 自然使者

郭耕

今年八月中旬的一個周末午後,有十幾位中關村小學的領導要到麋鹿苑考察,「科普遊子」馬老師約我來給講講。我駕輕就熟,於是爽快答應。

不料,在給大家講解到麋鹿回歸文化園時,耳畔傳來一陣奇特的鳥叫。從洪亮的聲音感覺不是太小的鳥,忽而從樹冠之間,瞥見一個鴿子大小的棕色鳥影掠過。兩天沒在單位,難道來了什麼新鳥?可惜因事無暇觀察。

第二天一早,我便急不可耐地來到麋鹿回歸文化園,希望一探究竟。走了一圈、兩圈,毫無蹤影,忽聞樹尖一陣叫聲,真有一隻鴿子大小的鳥,不僅立於樹幹上,還頻頻做出抖動翅膀的乞食動作。該是幼鳥啊,怎麼又這麼大個?

端起望遠鏡,覺得像杜鵑,個頭卻不夠,尾巴也沒那麼長。這時,一隻灰喜鵲飛身而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嘴對嘴,餵了一下。我才恍然大悟,這就是傳說中的灰喜鵲做養母,飼餵四聲杜鵑雛鳥。久聞此事,耳聽為虛,今竟親臨目睹,終於眼見為實。

接下來的幾天,我幾乎是每天上班前或下班後都來「杜鵑雛喚灰喜鵲養母」的麋鹿科學發現紀念碑一帶,尋找拍攝,在密樹叢中尋找一隻鳥,如同大海撈針,但杜鵑雛鳥總在嗷嗷鳴叫著乞食。這樣,它便暴露了蹤跡。是啊,一方面杜鵑雛是在要吃的,但更需要讓養母知道它在哪,因為它已經能飛來飛去,並敏銳地躲避包括人在內的危險因素。它飛離原地,灰喜鵲「媽媽」則尋聲而至追著它喂!可憐天下父母心。更可憐的是,這隻灰喜鵲忙活半天卻沒弄清,餵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娃。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年八月六號,我還在麋鹿苑西棧道附近的柳樹下,遇到大葦鶯養母飼餵二聲杜鵑的情景,並及時攝錄下來,那是令人大喜過望的場面,時時在腦海中回放,便時時陷入如飲瓊漿的自我陶醉中。注意,那是溼地鳥類大葦鶯作為養母,飼餵溼地鳥類二聲杜鵑,而今則是林地鳥類灰喜鵲,飼餵林地鳥類四聲杜鵑。這種把蛋下到別人窩裡,由人家代孵並代餵的行為叫「繁殖寄生」。在杜鵑一類的鳥種,較為普遍。

灰喜鵲餵完了就飛走了,而杜鵑雛還意猶未盡地張嘴抖膀可憐巴巴地乞食。

2018年8月和2020年8月,都在麋鹿苑拍到過大葦鶯餵二聲杜鵑的視頻,我是多麼渴望再拍到灰喜鵲餵四聲杜鵑的圖片甚至視頻啊。於是,追蹤了兩天。那天,見到一棵大柳樹的橫杈上站著一隻杜鵑(也許附近也就這一位),可憐巴巴地叫喚著。

我用長焦相機拉近,發現鳥前面有一根晃動的柳枝,不時影響我對焦。於是,想精益求精拍出清晰圖像,便向左挪了兩步,待我站定再拉近,眼見一隻灰喜鵲撲了上來,餵畢即走,瞬間發生,我只有乾瞪眼的份兒,而杜鵑雛鳥還意猶未盡地張大嘴乞食(這場面倒是拍下來了),跟前兒早已不見了養母。我懊悔得不行,就差這一步啊,不挪地兒就拍上了,你個灰喜鵲不是逗我玩嗎?

這就是坐失良機的那段時光,先攝錄了一會,待挪地方的瞬間,就錯過了灰喜鵲養母來飼餵杜鵑的場面。

這一次,算是我最接近成功的時刻。以後兩天,乾脆,一次次等得我望穿秋水,兩眼發乾,也不見養母灰喜鵲來。可見,育雛的間隔時間,是越來越長了,杜鵑雛鳥也就該越來越接近自立了,自求多福吧。

當我在微信上,即時發出杜鵑雛鳥被灰喜鵲餵的消息,有些人不解地問,難道杜鵑還沒走?是啊,「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八月中旬,北京地區幾乎聽不到無論是「布穀、布穀」、還是「光棍好苦」(外國鳥友則稱One more bottle)即二聲杜鵑和四聲杜鵑的悅耳鳴叫了。因而,有人估計杜鵑已經遷徙走了,但我發現走的可能只是成鳥(父母),幼鳥則剛剛出生,且此時不會像親生父母那樣發聲,娃還在,怎能就說杜鵑走了呢?

令人訝異的是,杜鵑成鳥不僅自己不孵蛋、不育雛,竟然還不帶娃,自顧自地先「撒丫子」飛走了。飛哪去了?說出來嚇人一跳:非洲!真是「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雛鳥呢?你還真是心大,就這樣交給養母了,可養母,不管是小小的大葦鶯,還是作為留鳥的灰喜鵲,都不可能帶杜鵑娃遷飛,更別說遠行非洲了,這就有故事了。

吾非專業人士,只是愛好者觀察者,不敢胡思亂想,但鳥類學教授、中國鳥類學會張正旺理事長告訴我,杜鵑雛鳥就是自己遷飛!自強自立啊!完全是憑藉本能啊!鳥類世界發生的這些奇葩事件,我猜,最能編故事的小說家、甚至最富於幻想的科幻作家,恐怕都難以想到。

關於作者

北京麋鹿生態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協副主席。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出版著述20餘部並多次獲獎,被中國科普作協評為「有突出貢獻科普作家」,2019年獲北京市政府頒發「北京榜樣」稱號。

相關焦點

  • 杜鵑鳥讓其他鳥類幫忙養孩子?並非每隻雛鳥都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寄主的雛鳥一般來說都會比宿主的雛鳥更早一步孵化出來,而且其中有一些巢寄生的雛鳥在破殼出生後便會本能地將宿主的卵拱出巢外,就算巢寄生的雛鳥不會傷害宿主的卵,也會霸佔宿主投餵給雛鳥的大部分食物,然後迅速生長發育起來。
  • 南湖:葦鶯哺育杜鵑鳥寶寶(組圖)
    大葦鶯(右)叼著食物飛到杜鵑寶寶身邊.  7月22日早晨,在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裡,一隻杜鵑幼鳥站在湖畔木棧道的護欄上,不時扇動著翅膀,發出呼喚媽媽來餵食的叫聲。在空中,兩隻成年杜鵑舒展著長長的翅膀,飛行中悠閒地發出「布穀、布穀」的叫聲,絲毫沒有理會小杜鵑的叫聲。
  • 騙別人養自己的孩子,揭秘大杜鵑的「巢寄生」
    大杜鵑(簡稱杜鵑)是一種具有「寄生」習性的鳥類。它並非像寄生蟲或寄生植物一樣依附在宿主的身上討吃喝,它的寄生方法叫做「巢寄生」,就是把自己的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穴裡,讓別人替它養孩子。杜鵑本身不會營巢,也不會孵蛋。但是,它能夠「巢寄生」超過一百種不同的鳥類,孵化後的雛鳥將在「養父母」的撫養下順利成長。一種溼地鳥類——「東方大葦鶯」(簡稱葦鶯)常會成為杜鵑「巢寄生」的受害者。
  • 臭名昭著的杜鵑,從一出生就開始殘殺其他鳥類的幼鳥
    現在全球已知的140種杜鵑中,只有40%被發現具有巢寄生行為,而其他60%種類的杜鵑還是像我們熟悉的其他鳥類那樣,自己營巢並哺育後代。科學家通過研究杜鵑的家族史發現,這些具有巢寄生行為的杜鵑都是從親本哺育的祖先那裡開始,逐漸踏上巢寄生的進化之路的。
  • 杜鵑鳥都是託卵寄生的?你想錯了
    杜鵑鳥雛鳥拱蛋要分析部分杜鵑鳥為什麼會託卵寄生,如果從遷徙性鳥類和留鳥的特點來分析,也許會找到答案。為什麼呢?不會託卵寄生的杜鵑鳥都是南方本地留鳥,而託卵寄生的杜鵑鳥都是會遷徙的。會不會是因為遷徙時間緊迫,杜鵑鳥認為託卵寄生會讓自己的後代存活率更高?但是我們研究了其他會寄生的鳥類,這個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
  • 杜鵑鳥的叫聲 杜鵑叫起來是布穀布穀的
    杜鵑鳥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們生活中,它們喜歡吃害蟲 然而對於飼養杜鵑的人來說肯定很喜歡聽他的叫,布穀布穀的很動聽,所以我們也叫它布穀鳥。下面就由愛寵網的小編帶你好好了解下杜鵑鳥,對於喜歡杜鵑鳥的人可以進來看下哦。
  • 為何杜鵑鳥會出現巢寄生行為?說出原因後,大家就理解了
    2020年入夏,幾次去山東壽光拍攝大尾鶯餵養杜鵑鳥,拍攝的畫面非常漂亮動人。攝友們在享受拍攝盛宴的同時,也不由得讚嘆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拍攝:藍天飛翔大尾鶯餵養杜鵑鳥。拍攝:藍天飛翔但為什麼杜鵑鳥會出現巢寄生行為呢?
  • 為何杜鵑鳥會出現巢寄生行為?說出原因後,大家就理解了
    2020年,山東壽光田柳鎮,鳥導老劉發現了幾巢大尾鶯餵養杜鵑鳥。拍攝的畫面非常漂亮動人。吸引了不少國內天南地北的拍鳥愛好者紛至沓來,共享拍攝盛宴。大尾鶯餵養杜鵑鳥,我們在拍攝美照的同時,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
  • 雌杜鵑鳥為什麼搶別人的窩?都怪雄鳥是妻妾成群還裸婚的渣男
    >寄生型杜鵑鳥的雛鳥與「代理母親」也有科學家說,雌杜鵑鳥把有限的時間都拿來生蛋,所以沒時間照顧雛鳥。雌杜鵑鳥為了多生孩子,每年3月到7月都在持續生蛋,一年大約能生15枚。但是杜鵑的蛋孵化很快,只要12天左右雛鳥就會從蛋裡鑽出來。於是雌杜鵑鳥的處境就是這樣的:第一批蛋裡的雛鳥剛孵出來,需要餵食了,第二批蛋則已經在它們的肚皮裡蓄勢待發了。雄杜鵑鳥既然妻妾成群,斷然不可能擔當哺育後代的責任,只專心做個渣男了。雌杜鵑鳥也沒法一邊孵蛋一邊還能哺育雛鳥啊,只好」拜託「別的鳥幫忙了。
  • 在別人家產卵的大杜鵑在意卵殼顏色嗎?
    ,它們會將卵偷偷地產在其他鳥的巢中,讓「義父義母」代為哺育雛鳥。這些「投機取巧」的鳥約佔全球鳥類種數的1%,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杜鵑(Cuculuscanorus)。大杜鵑俗稱布穀鳥,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和南部,國外分布在印度、尼泊爾、緬甸和泰國。它是一種自己不築巢、不養育後代的寄生性鳥。代大杜鵑哺育後代的鳥一般是大葦鶯、灰喜鵲、棕背伯勞、棕頭鴉雀、北紅尾鴝和棕扇尾鶯等雀形目鳥類,統稱為寄主。
  • 村民燕子窩裡餵出只杜鵑 專家稱杜鵑習慣巢寄生
    看過照片,朱軍認為是大杜鵑的幼鳥。「鳥類圖譜一般都是成鳥,所以找不到相同的圖譜很正常,但是它已經和成年杜鵑很像了。」朱軍說。  據了解,杜鵑就是人們常說的布穀鳥,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們那宏亮的叫聲。它們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其中一大半都會築巢且哺育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 鳩佔鵲巢識杜鵑--中國數字科技館
    有時甚至有十幾隻喜鵲過來幫助同伴,但還是紛紛落敗而去,最終的結果是巢穴不但讓紅腳隼據為己有,雛鳥也成了它的腹中食,成了個「隼佔鵲巢」。  話說回來,在野外的科學觀察中,杜鵑科類的這些鳥兒,它們一不築巢,二不孵蛋,更不會去哺育雛鳥,這倒是動物界中的一個公認事實,屬於典型的託蛋寄生鳥類。
  • 杜鵑沒了媽山雀認養它
    本報訊(記者丁需學通訊員孫書賢賈志瓊)一隻幼小的杜鵑失去母愛,一對山雀前來認親,每天不辭辛勞從外面叼來食物對小杜鵑精心餵養,演繹了一場鳥兒認領孩子的故事。7月12日上午,記者在郟縣茨芭鎮劉村村民劉遂柱家中目睹了這一場景。
  • 灰喜鵲為護雛鳥頻繁襲擊路人 西安十餘人遭啄
    飼養人員透露,這種鳥是灰喜鵲,智商高、好鬥,繁殖期就在5—7月,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鳥。而今天啄人的兩隻大鳥,應該就是它的爸爸媽媽。在沒人幹擾的情況下,鳥爸鳥媽會把它們的寶寶帶回窩裡的。現在附近西安市中心醫院的保安,將這一小片圍了起來防止路人被啄,也給這一家三口留點空間。
  • 分享身邊的景物之可憐的柳鶯媽媽餵哺杜鵑幼鳥
    這是故事的主人公,心機到爆的杜鵑,說此鳥是最自私的鳥也不為過,它不自己孵化和照顧幼鳥而是將卵產在柳鶯等鳥的巢穴中,通常杜鵑孵化的速度比柳鶯要快,杜鵑出生後就會把沒孵化的柳鶯卵扔出巢穴並殺死已孵化的柳鶯雛鳥,以方便柳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杜鵑幼鳥身上,最可笑的是杜鵑出生後就比柳鶯大,但是糊塗的柳鶯仍然拼命的捉蟲來哺育。
  • 大杜鵑--具有十分奇特的寄生特點
    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的鳥類,俗名布穀鳥、郭公、布穀、喀咕[kā gū]。大杜鵑有巢寄生的繁殖特點。杜鵑是體長約為32釐米的中等體型鳥類。嘴有2釐米多長,呈黑褐色,口腔上皮和舌呈紅色。上體灰色,尾偏黑色,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橫斑。「棕紅色」變異型雌鳥為棕色,背部具黑色橫斑。幼鳥枕部有白色塊斑。虹膜及眼圈為黃色,嘴上為深色,嘴下為黃色,腳是黃色的。大杜鵑主要為夏候鳥,部分旅鳥。
  • 久聞終撞見,大葦鶯餵杜鵑雛鳥
    也就是在那一天,我還看到了、並且錄到了「養母」東方大葦鶯飼餵大杜鵑「寶寶」的場面。這可謂雙喜臨門。,這隻棕色的、渾身帶有棕色虎斑花紋的杜鵑,還在不斷哆嗦著翅膀,並發出雛鳥乞食的鳴叫,而急來疾走的小鳥——一隻淺褐色的大葦鶯,竟是頻頻來餵食的媽媽角色。
  • 蘆葦鶯用心餵食大杜鵑,強烈本能反應,忽略了它不是自己後代!
    築巢、孵卵、育雛是很多鳥類一生必做的事情,但杜鵑鳥例外,這三項工作都不做,其雛鳥也一樣茁壯成長,因為它們會「鳩佔鵲巢」。由於杜鵑鳥體型相比寄生鳥類要大得多,所以當杜鵑鳥選定目標後,會快速靠近目標鳥巢並大力拍打翅膀及發出聲響,恫嚇正在孵蛋的小鳥離巢,然後趁機產下大小形狀及顏色相近的蛋,來個魚目混珠。順利的話,整個過程只10多秒。不僅如此,剛出生的杜鵑雛鳥在眼睛未張開時,就會本能的將巢中其他的蛋或雛鳥推出巢外(並不是有意識的,而是出於一種進化產生的反射),以保障自己能大量獲得宿主鳥帶回來全部食物。
  • 江蘇大白鷺輪流覓食哺育雛鳥,場面溫馨有愛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窩窩雛鳥活潑靈動,一對對大白鷺輪流著四處覓食,哺育小白鷺。(張連華/攝)  4月初以來,城頭觀鳥園大批白鷺在此棲息、做窩、孵化。從5月底開始,小白鷺相繼出殼,目前整個觀鳥園的白鷺進入育雛期。  洪澤湖溼地景區緊鄰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淡水溼地。
  • 灰喜鵲槐樹上搭窩築巢 辛苦覓食餵雛鳥
    今年5月初開始出現,這兩隻灰喜鵲就選擇了一處粗大的槐樹上搭巢蝸居。約數天後,灰喜鵲產下了蛋寶寶,開始孵蛋。通常情況下,灰喜鵲媽媽在窩裡孵化鳥寶寶兩小時後,灰喜鵲爸爸要換班孵化,隨後,灰喜鵲媽媽飛進樹林中覓食充飢。武先生稱,半個月過後,他發現鳥蛋有了動靜,經過一番努力,4個鳥「寶寶」來到了這個世界。現在每天還能看到這對灰喜鵲夫婦辛苦地飛進飛出,不停地餵食毛毛蟲子,非常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