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杜鵑鳥,大家都會想起這是一種託卵寄生的鳥。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杜鵑鳥有很多種,有的會託卵寄生,有的卻會自己築巢育雛。例如我們熟知的布穀鳥、四聲杜鵑、噪鵑、中杜鵑、小杜鵑等等都是託卵寄生的,而不會託卵寄生的有小鴉鵑、褐翅鴉鵑、綠嘴地鵑等等。
要分析部分杜鵑鳥為什麼會託卵寄生,如果從遷徙性鳥類和留鳥的特點來分析,也許會找到答案。為什麼呢?不會託卵寄生的杜鵑鳥都是南方本地留鳥,而託卵寄生的杜鵑鳥都是會遷徙的。會不會是因為遷徙時間緊迫,杜鵑鳥認為託卵寄生會讓自己的後代存活率更高?但是我們研究了其他會寄生的鳥類,這個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例如非洲的維達雀、南美洲的擬鸝科鳥、黑頭鴨、響蜜鴷科鳥,它們是本地留鳥,同樣也會託卵寄生。所以用遷徙性和留鳥的特點來分析杜鵑鳥託卵寄生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會有答案嗎?
杜鵑鳥會選擇哪些寄生宿主?布穀鳥喜歡選擇大葦鶯,四聲杜鵑喜歡選擇灰喜鵲,噪鵑喜歡選擇斑椋鳥,八聲杜鵑喜歡選擇縫葉鶯。當然這不是它們的唯一選擇,杜鵑鳥的寄生宿主有100多種,就連鳥中屠夫伯勞鳥也會中招。誰會成為那個倒黴蛋,充滿了不確定性。
有人會問,縫葉鶯的鳥窩這麼小,杜鵑鳥是如何把鳥蛋精準下進去的?小小的樹葉,怎麼看也承受不住杜鵑鳥的重量。其實杜鵑鳥除了下蛋,還可以把鳥蛋下在地上,再用嘴巴把鳥蛋銜進鳥窩裡,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

還有人會問,為什麼總能看到杜鵑鳥比窩裡的其他鳥早出殼?杜鵑鳥雖然不會築巢育雛,但是何時下蛋也是門技術活。杜鵑母鳥會在高處觀察築巢育雛的宿主,在宿主產下一枚卵後,杜鵑母鳥就會趁著宿主外出,產下自己的一枚卵。這枚卵在體內已經「內孵化」了好幾天,自然會比同巢裡的「兄弟姐妹」先出殼。這種產前胚胎已經部分發育的獨門絕技是杜鵑鳥託卵寄生的制勝法寶。當然擁有這種技能也不是百戰百勝的,聰明的宿主也會識破杜鵑鳥的伎倆,把杜鵑鳥的卵啄破。在這種鬥智鬥勇的自然鬥爭中,杜鵑鳥也會協同進化,杜鵑母鳥會改變基因染色體,從而改變蛋殼的顏色和紋路,使之與宿主的卵更接近,以假亂真。不得不說杜鵑鳥在託卵寄生上費盡了心思,絲毫不比自己踏踏實實築巢育雛的輕鬆。

杜鵑雛鳥出殼後為什麼會不斷地拱蛋拱「兄弟」?這也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剛出殼的杜鵑雛鳥背上是凹下去的,有個敏感點,觸到東西後就會條件反射地往外拱。這種行為會隨著雛鳥慢慢長大而自然消失。它這種行為是刻在基因裡的本能行為,並不會因為親鳥在旁邊看著就會停止拱蛋。當然有的宿主也很茫然和麻木,看著杜鵑雛鳥在拱蛋拱「兄弟」,已經拱出窩外也不會制止,讓人心疼又無奈。
杜鵑雛鳥除了拱蛋拱「兄弟」的必殺技,還有一門乞食的殺手鐧。通過超大聲的乞食聲音,抖動翅膀,鮮紅的大嘴,親鳥受到這種刺激,就會更加勤快地給它覓食。常常可以看到杜鵑雛鳥長得比親鳥還大,似乎一口就可以把瘦削的親鳥吞掉,真是讓人憤怒。
杜鵑鳥也不是一無是處,對於生態系統來說,它們能消滅大部分鳥兒不敢吃的毛毛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存在即合理,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自然中的生物。如果沒有杜鵑鳥,我們不會有「布穀、布穀」,「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李貴陽、貴貴陽」等等親切美好的懷念。愛護環境,愛護鳥類,讓我們的孩子也有美好的童年,聽到鳥叫聲就可以想起溫暖的人和事。

這裡是森系八哥野鳥科普欄目,喜歡就關注我,給我點讚評論,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