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紅尾鴝(雄鳥)---澳門 / 譚永強攝
北紅尾鴝(qu),據《中國鳥類觀察野外手冊》記載常見於東亞的中國及日本。國外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和東北亞,至中南半島北部等地。春秋季節會遷徙。夏季繁殖在東北及河北、山東和陝西秦嶺一帶的寧夏、甘肅、青海東部等地。越冬在華南、東南、臺灣及海南島。在四川北部及西部,雲南北部為一般性常見鳥種。
最近一段時間,行走在森林腹地及鄉村郊野,發現消失了平日間常見的北紅尾鴝。其實,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次年的三月間,在粵北村前屋後基本隨處可見此鳥的身影。它們不是成群活動,總是孤零零地站在那些不高的獨立枝頭裡,平靜地生活著。
北紅尾鴝的雄鳥一身披羽非常豔麗,頭、胸、背、翅各有色調元素,觀感很是搶眼,尾部與紅尾水鴝的特徵相似,總是顫動不停。不怎麼怕人,當人靠近之時才飛行,但是飛行不遠,發現人離開後繼而迅速飛停原處。孤獨的它,極少鳴叫,當受到驚嚇的時候才發出一連串輕柔哨音,短而尖,沒有哀鳴的音符夾雜著,這體現了它的溫雅品性。
到林區觀鳥,在茂密的林子裡發現不到它們的身影,然而在公路邊、田野間、菜地裡則是常客。發現雄鳥的個體多於雌鳥,或許雌鳥羽色沒有雄鳥那樣引人注目。即使在附近發現一對雌雄親鳥也只是遙遙相望,見不到它們打情罵俏。曾經專門觀察過一段它們的生活;很少下地活動,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於從身前椋過的昆蟲。
北紅尾鴝,在南方越冬的時候非常難發現它們的營巢。營巢環境呈多樣性,房屋牆壁破洞、樹洞、土穴或柴垛,居住條件五花八門。至於其繁殖的習性,因為它們是在北方進行,所以就不得而知了,這希望更多的愛鳥之人去共同關注,屬於三有動物的它們,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頻危物種紅色名錄。
據東北鳥友介紹,當地有人把它作為籠鳥,可是不好餵養,不吃所有水果類食物。
勸君莫籠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
北紅尾鴝(雌鳥)---澳門 / 譚永強攝
最近有網友問我,觀鳥的定義是什麼?在這裡一併給予答案:觀鳥是利用光學望遠鏡,在不影響野生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在野外對鳥類的種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覓食、繁殖、遷徙等等)進行觀察記錄,是自然觀察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直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大眾戶外生活方式。
編輯: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