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訊 一大波候鳥已經來到南京,有的準備度個假繼續南飛,有的喜歡玩南京的山山水水,每年都「賴」在這裡過冬。南京中山植物園是觀鳥的好地方之一,主要是以林鳥為主,常見的留鳥有翠鳥、紅嘴藍鵲、烏鶇、黑鵯、大山雀等,還有像北紅尾鴝(q)、紅脅藍尾鴝、斑鶇、灰背鶇等冬候鳥,這個季節都可以在植物園裡看到。如果想看鷸鴴(hng)類冬候鳥,沿江溼地是重要的過境點。
    交匯點記者徐昇
    喜愛「引吭高歌」的北紅尾鴝
    南京觀鳥專家告訴交匯點記者,觀鳥不僅用眼,而且也要用耳,鳥鳴聲本身就是野外識鳥的重要特徵。就拿鴝類來說,鴝類的鳴叫是非常特別的。有意思的是,當它們南下越冬的時候,婉轉動聽的聲調就會變成單音,使人們不容易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在南京中山植物園裡,住了一群北紅尾鴝,它們是歌唱高手,等它們飛回大別山以北,到了繁殖地的時候,又會放開歌喉,為繁殖下一代唱出動人的歌曲。
    當這個季節,市民來到中山植物園的北園,必須靜下心來觀察,你會看見枝頭上各種可愛的小精靈。隨著一陣「滴——滴——滴」的鳴叫聲,枝葉間晃動了一下,一個美麗的倩影躍上樹枝,那就是北紅尾鴝。它毫不膽怯,在冬日裡毫不掩飾地展露自己奪目耀眼的毛羽。它選擇了一根視野開闊的樹枝,站在那裡享受冬天的陽光。
    這時的北紅尾鴝已經換上了越冬羽衣,那深沉濃烈的色彩依然吸引了人們的眼光。雄鳥的頭頂及至後枕呈現出銀灰色,眼睛周圍、喉部、背部和兩翼則是褐黑色,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黑色兩翼上寬大的白色翼斑,色彩對比十分鮮明。它的腹部和尾部都有著鮮豔的橙紅色,或許「紅尾鴝」一名也正是由此而來。與雄鳥相比,雌性的北紅尾鴝則顯得素雅簡潔,它的上體融合了橄欖綠與淺棕,在兩翼間過渡為黑褐色,依然不變的是翅上還有著那一對特徵性的白斑,尾部還是橙紅色,不過較雄性的橙紅色淡。
    專家介紹說,雄性北紅尾鴝的身長不過十三四釐米,特別喜歡站在枝頭,上下擺動著紅色的尾羽,還做出點頭的動作,好像樹林中的小精靈般活潑可愛。落落大方的它們還有一個黑色的小嘴,喜歡捕捉昆蟲,清晨早餐過後,就會站上樹枝引吭高歌,向同性宣示地盤的主權,向異性唱出娓娓的情歌。
    由於鴝類的鳴唱非常好聽,因此人們也很喜歡把它們養在籠子裡。北紅尾鴝也是北方比較常見的籠養鳥,它俗稱穿馬褂、大紅燕、紅尾溜、花紅燕兒、灰頂茶鴝、火燕。然而,野生的北紅尾鴝生性剛烈,難以馴服,人們在籠子裡很難將它們養活。籠子裡的北紅尾鴝不僅叫聲不好聽,還會蹊蹺地死去。看來,當人類的幹預打破了大自然的生命規律時,它們會選擇堅貞的毀滅來向人類宣示不滿。
    頭戴「黑禮帽」的紅耳鵯
    在中山植物園裡還有一種鳴聲悅耳的鳥叫做紅耳鵯(bēi),今年冬天它們也到南京過冬了。「在南京,白頭鵯是留鳥,活躍在城市和鄉村的林木、灌叢之中。而紅耳鵯是候鳥,它的鳴叫聲和白頭鵯有些相似。」專家介紹說,市民觀鳥時,在林間聽到的音量較低、銀色圓潤的是白頭鵯的鳴叫,可愛的小傢伙經常「滴哩哩咕嚕——滴哩哩咕嚕」地低吟淺唱。它們的鳴聲比較接近人的聽覺敏感範圍,所以聽起來感覺圓潤。紅耳鵯的聲音在節奏上與白頭鵯相似,但音調較高,銀色也更顯得明亮悅耳。有趣的是,鵯類的英文名叫做「bulbul」,意為歌唱者、詩人。
    昨天,記者在公園門口的樹枝上看見兩隻紅耳鵯昂然挺立著,頭頂高聳的黑色的冠羽,像是戴了一頂禮帽,隨著其激昂的鳴叫聲,「禮帽」不停地晃動著。紅耳鵯的大小與白頭鵯相近,身材稍顯苗條,它們的腿短而細弱,翅稍顯圓,羽毛疏鬆。頭部黑色,體背淡褐色,臉和喉部為白色,腹部皮黃色,臀羽粉紅色,尾羽末具白端。它最重要的特徵是臉部眼下那條精細的黑色線紋,眼睛後下方有一塊紅色耳羽,這也是它的名字「紅耳」的由來。
    紅耳鵯不怕人,它們或在道路旁的樹冠裡穿梭翻飛,或用尖細的嘴啄食果肉、捕捉小昆蟲,甚至下地爭搶遊人遺漏的零食。中山植物園儼然是它們自由自在的樂園。紅耳鵯是情深意重的小鳥,在野外常常可以見到它們成雙成對相偎相依,有時還親暱地互相梳理羽毛。紅耳鵯有很多俗名,如高髻冠、高冠鳥等。人們把紅耳鵯高聳頂冠形容成女性的髮髻,正是出於對於此種鳥兒的欣賞。
    自然攝影師範明告訴記者,根據他多年的物候觀察,這幾年,南京冬季溫度偏高,來這裡過冬的候鳥數量和種類都有所增長。「像紅耳鵯、銅藍鶲等,前幾年冬天在南京都沒怎麼見過,現在卻越來越多。估計因為南京冬季天氣暖和,食物也不缺,這些鳥兒都往南京飛。」範明解釋說,像紅耳鵯這些鳥兒,原本偏愛南方,大量分布在我國南部和西南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現在適應了南京的氣候並長住下來。
    記者了解到,紅耳鵯的數量在中國曾經較為豐富。但由於人口增加、森林砍伐、環境汙染,特別是由於該鳥羽色豔麗,善於鳴叫,食性雜,易於飼養,可作籠養鳥而常遭捕獵,種群數量已明顯下降,成百隻的大群已很難見到。
    古靈精怪的環頸鴴
    溼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溼地,因此溼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在南京的一些沿江溼地裡,目前鷺鳥數量最多,白鷺、蒼鷺、夜鷺等,鷺鳥齊飛。運氣好的時候,人們還能看到環頸鴴、金眶鴴群居淺灘,紅嘴鷗、青腳鷸展翅翱翔。
    觀鳥愛好者告訴交匯點記者,在溼地觀鳥時會發現很多妙趣橫生的小插曲,小小的鳥兒會做出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環頸鴴就是這種古靈精怪的小鳥。別看它們個子很小,心眼可多了。如果親鳥遇見危險,常常裝扮成受傷的樣子,將一側的翅膀拖拉在地面,著實讓人領教了它們的聰明。
    環頸鴴在孵化期間,為了躲避天敵,會玩起各種花樣。明明看到它的巢穴就在眼前,可是它卻繞到很遠的地方,不斷地停留在幾個根本沒有巢穴、沒有卵的地方假裝孵化,幾次重複之後又假裝斷臂,或是故意拖著身體走。環頸鴴最終經過仔細觀察,確認沒有危險以後,才回到真正的卵旁邊,輕輕地蹲下身子孵化。
    據介紹,環頸鴴屬中小型涉禽。雄性成鳥,額前和眉紋是白色的,頭頂前部具黑色斑,且不與穿眼黑褐紋相連。頭頂後部、枕部至後頸沙棕色或灰褐色。後頸具一條白色領圈。羽毛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環頸鴴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它們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溼地有關,離不開水。
    原標題:北紅尾鴝(qú)每年冬季「引吭高歌」 環頸鴴(héng)古靈精怪會玩各種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