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紅尾鴝,拉丁學名是Phoenicurus phoenicurus,別名是普通紅尾鴝,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鶇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Common Redstart,Redstar,命名人是Linnaeus,命名時間是1758年。
該物種雄鳥前額為黑色,頭頂前部白色,其餘頭頂、枕、後頸、肩和背灰色,頭側和頸側前部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褐色,羽緣或多或少綴有灰色,飛羽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或紅褐色,中央一對尾羽褐色,外翈橙棕色。頦、喉黑色,其餘下體橙棕色,腹中部白色,尾下覆羽棕皮黃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橙棕色。秋季剛換上的新羽灰色。頭頂和背被鏽褐色羽端所掩蓋,頦、喉黑色羽具淡白色端緣,經過冬季的磨損到繁殖季節又恢復到原有的羽色。雌鳥上體從前額、頭頂一直到背為灰褐色,前額、頭側、頸側亦為灰褐色而不為黑色,腰、尾下覆羽、尾和兩翅與雄鳥相似。下體淡褐色,喉中部較淡,腹中部和尾下覆羽亦淡、近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暗褐色。
歐亞紅尾鴝主要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也棲息於次生林和林緣灌叢,有時還出現於針葉林、果園、公園、農田、和村莊附近的小塊叢林與灌叢內,和河谷灌叢中活動。
其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春季4月中下旬遷來,秋季10-11月遷離。似赭紅尾鴝,但喜單一樹種的棲息環境。具典型的紅尾鴝顫尾動作。飛行短而疾,時閃動尾輝。飛行較長距離則呈波狀起伏而曳尾。常在林下巖石、灌叢和溪谷、懸巖灌叢以及林緣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喜歡棲停在灌木上或樹木低枝上,當發現地上食物時才突然飛下捕食。它主要以甲蟲、象鼻蟲、金龜子、步行蟲、螞蟻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昆蟲為食,也食植物種子、果實和草子。
亞紅尾鴝的原產地為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裡、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地區、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幹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西撒哈拉、葉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