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分為遊禽和涉禽,遊禽不難理解,就是在水面上遊泳的,像鴨子、天鵝這一類,它們的腳趾上一般有蹼,便於遊水。而涉禽的典型特徵是「三長」:腳長、嘴長、脖子長,也難怪,它們的腳趾上沒有蹼,不會遊泳,是站在水裡吃東西。常見的如鷺、鸛、鶴等都是涉禽。
還有一類涉禽,被統稱為鴴鷸類,全世界有350多種,多數在海灘附近活動。今天要說的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它雖然也有典型的「三長」,卻真算不上大長腳,畢竟個子太小,體長不過15釐米左右,給不了人們「大」的感覺。不過它的優雅姿態,卻別有一番風情。它就是環頸鴴(Charadrius alexandrinus)。
環頸鴴是遷徙鳥類,卻在有些地方變成了留鳥,不願意再長距離去遷徙,徒自消耗體力。在貴州,秋冬時節的草海、鎖黃倉、柯家海子、娘娘山都能看得到它們優雅的身姿。在水田裡、河灘上、菜地旁,以及沼澤地裡,都可以看得到這種優雅的水鳥。瘦長的腳,尖尖的翅,一身灰褐色的羽毛,再加上白色的腹羽和那像是圍了一條大圍巾的脖子、腦袋頂上的黑頂子,怎麼看都像是一位紳士。走起路來步幅很快,輕盈而不拖泥帶水,倒像是在跳芭蕾。
有時候是單獨活動,有時候三五隻成小群,或是乾脆與其它一些涉禽一起到水邊覓食。有食物競爭也沒有關係,反正自己的動作快,已經吃了幾口,其它鳥兒連一口都還沒有吞下。再則,它的食物寬度不同,有小魚小蝦、蠕蟲螺絲等動物性食源固然好,但不會因為美食的誘惑就挑起食來。畢竟在這冬天,只要有吃的,那些細小的種子,哪怕是一些植物的碎片,只要找得到,都不會嫌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環頸鴴也是愛美的動物,雖然它的外表總體來說有些素雅,不像有些鳥類那樣誇張地搞得五顏六色,但它也會因為不同的季節而換上不同的外衣,特別是在繁殖季節,畢竟要找對象,太樸素了還真怕對方看不起。所以在繁殖季節不管是雌雄鳥,都會儘量表現得反差明顯些,至少也可以增加對方看見的機會,不像平時那般灰頭土臉。有意思的是,在貴州雖然沒有發現它們繁殖,但卻看到了它那只在繁殖期才有的穿戴整齊。那一身漂亮的羽毛,似乎正在告訴人們一些關於它們的信息。
別看這環頸鴴個子不大,但卻有一幅俠義心腸,而且也算是有勇有謀。在繁殖期,白天主要是雌鳥在巢裡孵蛋,雄鳥也不會走得太遠。如果發現有敵害危險,雄鳥也會英雄救美,故意弄出一些動靜來吸引敵害的注意力,不緊不慢地將敵害帶離巢區。有時已經沒有太多機會躲避敵害,雌鳥也會有同樣的反應,裝扮成一幅受傷的樣子,趿拉著翅膀「艱難」地前行,將敵害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有可能這一「騙」,就能讓自己的孩子得以保全。
環頸鴴的雄性和雌性一起參與孵巢,而且在夜間雄性通常是臥在巢裡。雖然每次產卵以3枚的情況居多,但也有產4枚卵的,只不過卵數多了肯定要浪費更多的熱量資源,孵化的時間也會相對要長個一兩天。
這環頸鴴的幼雛從出殼就可以跟著爸爸媽媽到處跑,但卻不一定能夠很好的延續自己的生命,畢竟有太多太多的威脅,有些猛禽或狐狸、黃鼬包括一些鼠類,都可能傷害幼雛的生命,也可能在孵蛋期將鳥蛋當成盤中餐。危險在所難免,環頸鴴總會有自己的主意,想方設法讓種群得到很好的延續。
但是,環境的不穩定也是重大的威脅,加上環境汙染,有時候可能看走眼了,以為是食物,吃下的可能是塑料片。這些小塑料、小玻璃之類的在它們的胃裡不會消化,卻會佔據著消化道的空間,時間長了,可能就讓它們送命。還有一種情況,那些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之類的東西,通過雨水衝刷進入到水裡,或是進入那些細小生命的身體裡,這環頸鴴取食了這些生命,毒素在自己體內聚集,最終影響到它們的生存。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環頸鴴瀕危,但它們的生活環境也並不樂觀,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出現。